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以甘肃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论文,实证论文,为例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城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3)02-0025-03
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后,中国经济虽然在整体上仍处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型阶段,但各地区的二元结构程度已经拉开了距离。甘肃省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二元结构的程度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基础,又规定着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因此,运用二元结构理论对甘肃省二元结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应用及其指标体系
自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以来,对二元现象的描述并没有停留在刘易斯所作的分析上。刘易斯模型把整个经济分成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的、人口过剩的生存部门,并指出,不应将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制造业,资本主义部门可能是工业,也可能是其他行业;生存部门也不仅仅是农村或农业部门,虽然传统的农业构成这一部门的主体。在刘易斯之后,费景汉和拉尼斯把二元结构归结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乔根森模型的分析框架与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相同;迈因特则提出了“组织二元结构论”,认为二元现象首先是一种不发达组织框架的产物,存在四种类型的二元:产品市场的二元性、资本市场的二元性、劳动市场的二元性、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的二元性。对二元结构的各种表述实际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二元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仅仅是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并存。我们认为,就中国而论,最能够集中体现各种二元现象,又准确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二元结构表述无疑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本文的分析即以此为框架。
二元结构理论的运用以二元结构的典型存在为前提,因此,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衡量是必须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而迄今为止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这样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但是一些学者运用二元结构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为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概括起来,这些指标包括: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间物资流和信息流状况(反映社会经济联系和市场发育程度)、三次产业构成比重、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反映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反映生活质量)等,其他还有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城乡教育发展差异等。
仔细分析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指标,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些指标是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所做的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基本特征描述;另一方面,其中一些指标事实上已经指出了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简言之,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平均利润率较低、城乡间因缺少统一市场导致物流和信息流不畅、三次产业构成比重与一般发达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大大低于工业化速度等指标,恰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形成较大反差的原因。因此,尽管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全面评价需要一个多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但是最能直观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指标是作为“结果指标”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而与这两个指标直接关联度最高的,则是劳动生产率指标。
二、甘肃省与全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比较
根据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借鉴叶裕民博士对中国二元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我们用以下三个指标体系对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实证分析,这三个指标是:
(i)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用S表示)。
(ii)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用E表示)。
(iii)二元对比系数:反映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用T表示)。
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S=1-S[,1]/S[,2]。式中,S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S[,1]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S[,2]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S≥0.5时,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0.2≤S≤0.5时,处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当S<0.2时,基本上完成了城乡一体化。
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E)可定义为乡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减去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之差。当E<5%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一致;当5%<E<10%时,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当E>10%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3.二元对比系数T=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100%。一般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31%~45%之间,发达国家一般在52%~86%之间。
我们以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1年《甘肃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为依据,经数据计算整理得出三个指标系数的动态对比图形,较为清晰地反映出甘肃与全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程度。
三、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动分析
(一)静态分析
根据库兹涅茨(S.Kuznets)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小,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即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从上述图形所反映的二元结构状况看,1983年,甘肃省与全国二元对比系数相比,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显著;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其二元结构系数对应于库兹涅茨按人均国民收入分组最低一组的系数。至2000年,甘肃二元对比系数提高到22.1%,表明甘肃省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有所改善,但对比发展中国家通常31%~45%的水平,仍属于二元结构比较显著的地区,而全国二元对比系数比1983年低了5.3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加剧。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看,1978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比全国水平高14.1个百分点,2000年比全国水平高出6.9个百分点,而2000年与1978年相比,差异系数只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与1980年相比则上升了9个百分点。1983~2000年间,甘肃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均超过全国同期各年度5个百分点以上,基本在5~10个百分点之间,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全国也是比较突出的。
图1 甘肃和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对比
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看,甘肃也远大于全国,1995年甚至高达19.2%,表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非常大。2000年降至10.8%,但仍属于E>10%时段,二元结构比较明显。从两个指标综合反映的情况看,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大于全国同期水平,生活质量差异大于全国同期水平,这与甘肃二元结构对比系数反映的情况基本相符。
(二)动态分析
从1983~2000年,根据二元对比系数,甘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3~1987)二元结构改善。二元对比系数提高将近10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水平接近全国水平。
第二阶段(1988~1995)二元结构加剧。二元对比系数下降6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与全国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第三阶段(1996~2000)二元结构波动。虽有波动,但振幅不大,二元对比系数基本上在20%左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31%~45%的水平,显示二元结构不仅典型,还较为严重。全国则有一种加剧趋势(见图3)。
形成这样一个三阶段演化过程,直接原因在于农业、农村经济和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第一阶段二元结构的改善得益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超速增长和乡镇企业的兴起;第二阶段二元结构加剧起因于这一时期由农村第一轮改革产生的激励效应衰减,城市工业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第三阶段的波动一方面显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缺乏进一步的制度创新而出现徘徊,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二、三产业出现波动性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1999~2000年甘肃的二元对比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出现了一个交叉点(见图3),我们认为,并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甘肃工农业发展比较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程度小于全国的结论。因为对于甘肃来说,这一状况可以由工业发展速度较慢引起;对于全国来说,这一状况也可以由二、三产业,特别是城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引起。所以,对这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无论怎样,即使以2000年二元对比系数22.1%判断,甘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仍不仅大大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而且还高于1984年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甘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性改变。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在1978~1983年间递减,以后,则基本处于递增状态,这与二元对比系数所体现的二元结构阶段性特征并不完全相符,表明甘肃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见图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也反映了二元结构阶段性的特征,在1980~1982年、1983~1986年、1986~1993年、1994~2000年四个阶段中,有一个“两头高、中间低、中间波动大”的特点,与二元对比系数反映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一致(见图2)。
这两个指标的变动特点提示我们,在使用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指标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给出一些前提条件,比如居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消费支出的货币化程度等。
四 简短结论
1.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分阶段演化的特征,二元结构总体上处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所描述的“单一农业为中心的不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的发展中经济”——“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结构变迁过程的中间阶段,二元结构有淡化趋势,但效果不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整体上仍然高于全国平均状况。
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变化程度与二元结构演化阶段基本相符,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与之不尽相符,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甘肃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有日趋扩大趋势(见图1)。库兹涅茨在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倒“U”型理论中,描述了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缓和的倒“U”型轨迹。一些学者运用统计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支持了倒“U”型假说,研究结果十分清楚地表明:人均GDP在201~300美元时,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人均GDP在301~500美元时,收入不平等开始纠正。甘肃省2000年人均GDP约为464美元,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表明经济发展过程存在不合理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从现在起就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否则会延缓今后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3.以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反映的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只是一系列原因的最终结果。而二元对比系数尽管与这一结果直接相关,即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别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恩格尔系数差异度较大的直接原因,但也只是原因之一。经过20年左右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之后,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明显改变,说明仅有经济增长是不足以使欠发达地区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的,必须要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包含在上面我们所分析的指标体系中。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内部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包括加快小城镇建设)等,就是今后甘肃省摆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状态,加快实现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的几个主要切入点。
标签:恩格尔系数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二元经济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二元结构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