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不是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镇化论文,乡村论文,人口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先进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的真正全球化成为现实。这种变革,似乎也不全是福音:超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跨国公司日益超越国家的性质也已引起人们的担忧[1]。不过,进一步加深的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可以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据预测,世界城市人口的平均比重将由1990年的43%上升到2025年的61%,即使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也将由1990年的20%上升到2025年的44%。[2]
对中国来说,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到下世纪中叶,中国将逐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国将面临的经济、社会的变革无疑将更加深刻。据预测,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0%左右达到2050年的60~70%[3]。
面对这种迅速的社会变化过程,人们提出了以“化”命名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人口城镇化、乡村城镇化(乡村都市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等术语。这诸多的提法中有哪些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正确地指导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又有哪些提法具有片面性、可能误导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本文试对人口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种提法进行一些分析。
2 人口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提法并不一致
人口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人口以及产业的空间集聚,即人口由居住在规模较小、较分散的乡村转变为居住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居民点,相应的城镇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农村工业化指的是在农村发展工业并取代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乡村城镇化则指把原有的居民规模较小、生活方式较闭塞的乡村建设成为居民规模较大、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城镇。
显然,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是有较强的关联的。农村工业化,一旦改变原农村地区的产业的农业性质,改变原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农业性质,就必然改变农村原有居住结构的乡村性质,使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反过来说,乡村城镇化必须要有农村工业化或其它非农化来提供动力。同时,人口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人口城镇化的人口空间集聚过程,包含了目前一些条件优越的乡村,发展工业等非农产业、吸引人口、发展成为城镇的过程。一定数量的条件优越、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乡村、通过非农业的发展而成长为新的城镇,是人口城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概念的差异和矛盾。人口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它内在地包含了较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要求,预示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迁移。而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更多关注的是农村人口的就地转化和发展,强调的是工业在广大农村的遍地开花,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反对人口、产业向城镇集中的性质,尤其是带有反对农民进城的性质。因此,人口城镇化概念与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概念分歧更大。
3 人口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异地迁移还是就地转化?
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结果。但是如何实现人口城镇化,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特定国情,应选择怎样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则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城镇人口将增加6亿。除了现有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约1亿以外,有5亿是由目前的乡村人口贡献的。如此庞大的人口,将以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由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或许是由于中国人口城镇化问题的紧迫性,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仍是目前我国研究的热点之一,例如林成策(1995)的“我国人口城镇化模式探讨”[4];周福顺(1996)“论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5],提倡发展小城镇;柯淑娥(1996)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认为小城镇战略是城乡隔离制度的产物,有历史局限性,主张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6];俞德鹏(1996)的“中国城市化道路评析”,分析了中国解放后城市化道路的历程及其代价[7]。
笔者认为中国城镇化道路面临的最主要抉择,是人口城镇化是以就地转化为主还是以异地迁移为主?其次才是在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异地转移过程中,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规模结构和发展重点问题。原因在于,如果把就地转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就意味着现有的城镇,无论是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只能是现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就不存在所谓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发展中小城镇以容纳从农村迁出的人口的问题。只有在把人口的异地迁移作为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才会有是把这些异地迁移的人口优先安排在大城市、中城市还是小城镇的问题。
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最大分歧,也就在于人口城镇化强调人口的乡→城异地迁移,而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则更偏向于农村人口的就地转化。
人口城镇化总不可避免要包含一定程度的人口就地转化。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现有城镇的扩张,把原来的城镇周围的乡村变成了城镇,相应的那一部分乡村人口也变成了城镇人口;二是一些乡村居民点因为某些优越的条件,居民点规模扩大,发展成为新的城镇,相应地该地原来的乡村人口也转化成城镇人口。这第二种情况应属于乡村城镇化的范畴。如周正鸣等[8]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村落“集镇化”、集镇“市镇化”、县城和小城市“大都市化”和大中城市“国际化”,前二者可以划分为乡村都市化的范畴。另外他们还认为不能把都市化片面理解为人口向城镇的集中,提出都市化的特征可以归结为5个方面:人口非农化、经济结构多样化、生活方式都市化、大众传播普及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笔者认为,这5个方面的特征都是与人口的空间集聚这一本质特征相关联的,或者是人口空间集聚的前提,如人口非农化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或者是由人口空间集聚所带来的结果,例如生活方式都市化、大众传播普及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另外,由于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大众传播普及化和思想观念现代化,将不再是城镇才能享有的特权和独有的特征,现代农村也可以实现大众传播的普及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不过,即使在上述人口就地转化的两种情况下,人口的异地迁移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因为不论是原有城镇的规模的扩张还是新的城镇的生长,都必然包含较多的外来人口的迁入,特别是新城镇的生长更以外来人口的迁入为主,否则它就不能取得相对周围地区在人口增长竞争中的优势,就不能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镇。大量的事实资料证明,没有一个迅速发展的城镇是靠其自身的人口自然增来实现人口规模的扩张的。近期最为明显的例证莫过于深圳市。
显然,人口的乡→城异地迁移是人口城镇化的主流,是人口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中外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是乡村人口向城镇的机械迁移。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必须以这一判断为前提,适应乡→城人口异地迁移的大趋势,为大规模的乡→城人口异地迁移创造条件。
4 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不具有普遍意义
与人口城镇化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同,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只是一种局部的现象。目前面积广大的农村,只有一部分能够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更大一部分或者将保留其乡村性质,或者消亡。其中因人口迁入城镇而消亡的村庄,数量将不在少数。实际上拆村并庄的过程在中国已经开始。山东省龙口市前宋村因为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兼并了周围的几个村庄,村民都迁入了公司统一修建的楼房。威海市也有拆村并庄、人口集中的例证[9]。
无可否认,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现在已经认识到小城镇战略、乡镇企业战略、农村工业化战略,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城乡隔离制度的产物,有其明显的局限性[6,10]。因为在当时的城乡隔离条件下,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资金都不能到城里去寻找出路,只好就地发展乡镇企业。而且在当时整个社会还处于短缺经济、外资企业不多、国营企业管理较死的条件下,乡镇企业具有发展的外部条件。但现在这些条件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所以说乡镇企业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但却不是普遍的规律。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在规模不经济、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弊端已经表现无遗。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民工潮说明乡镇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潜力已发挥殆尽,乡镇企业政策优惠、经营灵活等优势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已很不明显。这说明不能对乡镇企业继续寄以过高的期望。
总之,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只有少部分条件好的乡村可行,对大多数乡村都是不可行的。不能把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作为普遍的指导方针。
5 城乡一体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乡一体化是指建立城乡之间人、财、物自由流动的机制,消除户籍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所造成的城乡隔离和不平等,尤其要改变城市掠夺农村、歧视农民、阻止农民进城的状况。
人口城镇化的趋势与城乡一体化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对中国而言,为了顺利实现人口城镇化,适应大规模的乡→城人口异地迁移的需要,非常需要进一步打破城乡隔离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都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的学者提出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而不是城乡一体化[11],似乎把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对立起来了。实际上是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有误解,以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人口和产业在空间平均分布。实则不然。
6 与人口城镇化有关的若干问题
人口城镇化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人口过程,它还与许多因素相关。特别是在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城镇化还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业的规模经营、节约耕地等多种使命。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以亿计,每年需转移的农业劳动力达数百万、近千万[11],人口城镇化必须为此作出贡献。虽然人口城镇化在根本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但人口城镇化本身也可以创造出一定的就业机会。人口与产业的集中,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服务行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相对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滞后。这与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滞后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更快地发展可以吸收较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也要求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
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农业耕地很少,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最重要的因素。要想把我国农民的收入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就必须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这也只有通过人口城镇化、把大部分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实现。
随着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各种建设占用耕地增多,而后备耕地资源非常有限,中国的人均耕地将进一步下降。珍惜耕地,保护耕地,也应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口城镇化对此可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因为,城镇人口人均占地水平明显低于农村人口的平均占地水平。因此在一定的人口总量下,较高的城镇化水平;较之较低城镇化水平,可以减少耕地的占用[12]。
7 加强人口城镇化的政策研究
人口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但人口城镇化是一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有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来调控。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改革和配套是比较突出的:
首先是与户口有关的福利制度的改革,在近期不能取消户籍制度的情况下,逐步消除城市户口对农村户口以及本地户口对外地户口的歧视,例如在分房、孩子入托、上学、就业等方面对外地户口的不平等待遇等等,以利人口的流动。
其次是户籍和身份管理制度的根本改革。从长远来看,应逐步用身份证制度取代户籍制度。
第三、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就人口迁出地农村来说,一方面为了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另一方面为了给进城的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权的买卖转让,可能是可行的办法。就人口迁入地城镇来说,既要保证城镇建设用地的需要,又要保证土地的集约利用,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为此必须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和转让、流通制度。
第四、城镇建设投资政策。现行政策允许设市的城市提留城市建设费,问题是小城镇的建设投资也应有稳定的来源。可以考虑给予农民投资者(包括进城办厂)以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等优惠条件,吸引产业向城镇集中,以加快城镇的发展。
第五、乡村重组与发展政策。随着较多的人向城镇迁移,一些乡村居民点的居民会减少,乡村聚落也会出现一个重组过程。为了节省乡村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乡村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应该鼓励乡村的适当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