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监狱管理个案分析与系统工程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个案论文,系统工程论文,监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教育改造的强制性场所。目前我国犯罪行为的矫正机构,以监狱中的矫正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如何使罪犯在狱中真正改造成新人,维护社会的稳定,是一项复杂的劳改系统工程。
一、监狱中罪犯文化的形成及影响
监狱等强制场所的主要任务,是以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和强迫罪犯劳动改造为前提的。狱中的罪犯与社会的信息交流几乎减至最低程度。监狱中的犯人由于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同家庭、社会完全隔离,常常表现出思想狭隘,内心空虚,情绪易激动或失去理智等心理特征。再加上管教人员与罪犯之间,以强迫命令和惩罚居多,导致犯人在心理上对改造的对抗和冷漠。单纯的强制和惩罚,会造成一部分犯人企图逃脱监狱控制。一些胆大妄为的犯人可能采取越狱脱逃的方法逃离监狱,回避惩罚。个别能力较弱的罪犯,则以吞食铁钉、碎碗片等自杀方法消极对抗,解脱惩罚。犯人的抵抗心理和行为,势必招致更多的惩罚,从而也就不断地影响监狱改造的质量。
由于监狱内的犯人大多都是已决犯。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很少流动,分布在监狱内的犯人因为相互间多次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年龄相近,爱好相同,犯同种罪等),极易产生价值、信仰、爱好、情感取向一致的罪犯文化。而监狱中的牢头狱霸或传授犯罪方法的教唆犯,很容易成为监狱内部犯人群体及罪犯文化形成的自组核心,罪犯文化的形成将会强烈影响犯人的改造活动,为监狱内的矫正行为带来巨大阻力。罪犯文化对犯人的影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罪犯文化影响犯人的价值观念
社会规范的作用是否有效,取决于内化的成功。所谓内化,是指个人接受一个团体或社会的规范为其人格的部分过程。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一旦成功,个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遵守。罪犯刚入狱时,社会规范(如法律、道德、良知等)的内化在其人格中尚未完全丧失殆尽。但如果犯人受到罪犯文化的影响,并被其他罪犯的价值观所同化,将会丧失其原有的良知和内化的作用。
(二)罪犯文化使罪犯情感得到强化
罪犯入狱后,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其情感需要渲泄,此时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心理治疗,犯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会产生强烈共鸣。入狱犯人情感上的失落得到其他犯人的补充和强化,并迅速溶合于原有的罪犯文化之中,致使罪犯文化在犯罪情感的不断交流互补中得以显生。
(三)罪犯文化动摇犯罪个体重新做人的信心
希望重新做人的罪犯,如果看到其他犯人蔑视监规,不服管教而未受惩罚,自身改造的成绩又未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鼓励,一旦遇到其他罪犯以威胁、利诱方式支配其破坏监规,寻衅滋事时,出于无奈,他们也不得不铤而走险。
(四)罪犯文化使犯罪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狱中罪犯文化一旦形成,犯罪信息的交流,如犯罪方式,犯罪技术和手段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犯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内容,无形中,导致犯人之间互帮互学,面对面地开展犯罪信息交流,结果使犯人中间的“一面手”,成为“多面手”。
二、国外监狱管理的个案启示
(一)法国
法国,在监狱内开展体育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在1947年法国就有一些惩罚单位,组织犯人从事体育活动,而且开设了体育教育课。1958年法国教育部、青体部同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在惩罚机构中开展体育运动与教学大法”。这些法令于1959年被正式纳入法国的刑诉法。1962年,监狱体育工作在法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了。不少监狱都聘请了体育教师。由于法国犯罪人员大部分为中青年,所以监狱体育不再被单纯看作充实犯人生活的一种体育活动,而被视为一种教育改造犯人的手段。一些大学和体育研究机构也把监狱体育工作列为研究课题,作为体育理论、方法论分析研究的典型,甚至开辟成一门新学科。
据法国《体育与运动》杂志的统计,80年代中期,法国在押犯45340人。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情况是:50%的犯人乐于参加体育活动,其中25%~30%的人能定期参加。该杂志调查的180处惩罚机构中,有69处专供犯人使用的正规运动场;54处具有相当大的庭院作运动场。还有57处设有足够的空间作运动场。此外,在这180个单位中,有7个体育馆和68个体育活动场。
监狱体育工作,大大转变了法国惩罚部门的生活气氛,使许多颓唐、绝望的犯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召唤,建立了恢复社会生活的信心。
(二)丹麦
丹麦在改造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上颇有特色。一位记者在参观一处被称为“空中观察”的改造青少年犯罪的设施时,深有感触。那里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在11个月内,让犯罪青少年过集体生活,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然后,安排他们接受为期6个月的训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以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他们还通过报纸公开招募18岁以上的青少年,从中挑出适当人选,让他们和那些犯罪青少年共同生活、学习。起初,犯罪青少年会主动将自己的各种苦恼、烦闷说给普通青少年听,普通青少年也会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时间一长,普通青少年逐渐开始把犯罪青少年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思考。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普通青少年同样注意到自己心中的各种苦恼和烦闷,也会将自己的问题说给犯罪青少年听。于是,犯罪青少年就会发现,原来普通人的内心也怀着形形色色的苦闷,由此对他们产生亲近感。通过这种交流,他们最终会发现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懂得了为获得幸福,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
丹麦的富尔顿学校,共有违法少年22名,工作人员16名。每年春天,孩子们就驾驶着85吨的“富尔顿”号帆船,开始为期二周的航海。出航前,学校公开从普通孩子中招募愿意参加航海的人,让他们和富尔顿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参加航海。
由于富尔顿学校的孩子们平时就学习航海技术,进行航海作业,所以,航海时他们就成了主角,往往受到普通孩子的尊敬,普通孩子们会主动和他们交谈。这些平常不受欢迎的孩子此时受到他人的信赖和尊敬,使他们产生了自信心和责任感,还会主动地向他人传授航海技术。
富尔顿学校的尼尔森校长说:到这里来的孩子都是些不知道爱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过着随心所欲的自私生活,所以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我们应该替代他们的父母,让他们得到人间的爱与温暖。当然,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工作。孩子们自立心是在爱的哺育中产生的,我们要全力以赴地爱孩子。
(三)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杜尚别,有一所专为少年犯开设的特殊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由民警押送前来交付给家长签字收下的,他们的入学年龄为11~15岁。该校开办了16年,其间尚未出现过该校毕业生再度违法的案例。
校长艾哈迈德·库奇卡罗夫认为:对“难教”少年施加教育的最重要原则是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可以通过学校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教育成人。
首先,必须使押送来校的每一个少年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感到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是很不容易的,但必须设法做到。
其次,校长对犯有过失的学生,首先不是惩罚,而是调查研究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中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他最不赞成为某一个人的过失而惩罚整个集体的做法。他认为,采取鼓励方法比惩罚更能奏效。比如有个叫安德烈的学生,数学长期不及格,当他在集体帮助下第一次获得好成绩时,校长宣布要为安德烈的进步庆贺一番——带领全体学生去剧院看戏。这次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大家都力争学得好些,也乐意帮助后进同学一起进步。
学校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这里伙食很好,宿舍舒适,教室和实验室设备齐全。学生的制服,十分引人注目,全是选用最鲜艳的红色和蓝色,肩上佩有金色穗带,头戴高筒军帽。穿着如此醒目的服装在大街上行走,自然使人昂首挺胸,神采奕奕。
这所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格外严格,校长坚信,如果教师不能在这些学生中做出表率,树立起自己的威信,那就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教育。校长要求教师参加学生的一切活动,包括唱歌、跳舞。要求教师在一切活动中都要以自己的热情和个性去感染学生。
三、监狱管理的系统工程应用
(一)狱政管理系统分析
(1)狱政管理的目标系统
狱政管理的目标是监狱管理机构采用科学的、人道的方法使罪犯在强制场所内改造成为思想上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上符合法律规范,并具备一定生存技能,出狱后不会重新犯罪的合格公民。
(2)狱政管理的系统设计思想
狱政管理系统应当突破传统监狱管理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变单纯惩罚式管理为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治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参予监狱管理。
(3)狱政管理系统与环境分析
开放的监狱系统,必须和社会环境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如前面所举的丹麦的例子,犯罪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利用系统外部环境的优势对系统内部施加影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监狱管理应当树立这样的观点,罪犯既然在社会中产生,只要有可能,就应当在社会中矫正。传统的监狱管理,犯罪系统与外部环境相隔离,形成封闭系统。当惩罚性增大时,系统内部将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罪犯不堪忍受惩罚而反抗,破坏监狱管理秩序;其二,罪犯表面接受改造,出狱后又重新犯罪,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监狱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必须密切配合,高度协同,利用各种方法创造良好的罪犯改造内部系统和社会环境。变消极被动的改造为积极主动的改造。
我国××省××县看守所是公安部表彰的模范看守所,他们在监狱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一条重要的经验:“美化环境,发展生产,改善犯人生活环境”。该所领导意识到,优美的环境会诱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创造优美的监所环境,给犯人一种美的感受。约束着他们的不良言行和恶习,启迪犯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该所从1991年起,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利用犯人自己动手建起了办公楼、值班室、监控室等,为国家节约资金7万多元。组织犯人全面治理监所环境,搬掉土方580立方米,种植草皮1260平方米,铺设水泥路280平方米,修建水沟135米,围墙97平方米,种上了花草树木,还利用监所部分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基地,既美化了环境,又创造了社会财富。使该所变成了一座花园式监所。同时,该所大力发展生产,先后办起一个20亩蔬菜种植基地,一个养猪场,一个洗车场,一个机动车辆修理点和一个手工业加工厂。现在,该所实现了犯人菜、肉、油完全自给,平均月生产收入1万多元,其中一部分用于改善犯人的生活,在保证犯人吃得卫生,吃得足量的基础上力求吃得好。做到每个犯人每周供给猪肉一斤,每月加菜4次,节日另外加菜。每年从生产收入中提取6000多元购买夏天清凉品、冬天保暖用品和药品、食品。94年初又利用生产费1万多元购买建筑材料。对12个监室的地板和床位四周围墙全面铺设了瓷砖,改善了监室环境。
当然,仅仅依靠监狱系统自身的作用,尚不足以使罪犯得到彻底改造。还必须使监狱管理系统与社会环境进行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由于社会不了解罪犯改造的各种信息,而持有偏见,对出狱犯人采取盲目排斥的做法,使罪犯出狱后,无法得到社会的爱心和帮助,甚至会受到歧视和心理伤害,从而导致一些犯人出狱后感到无路可走,便会重操旧业,变本加厉地报复社会。因此,必须使监狱中的犯人与社会、家庭保持密切的接触和沟通,一方面使他们感到社会的爱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使社会了解他们的表现,提高社会对罪犯教育改造的关心度。
(二)狱政管理系统的利益驱动分析
监狱管理如果要实现彻底改造罪犯的目标,必须保证监狱管理者的利益和监狱中罪犯合法的利益需求充分实现。
(1)监狱管理者的利益引导
监狱中的管教干部,担负着重塑犯人灵魂的重任,他们的思想言行、行动举止,对犯人的教育改造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他们成年累月和犯人生活在一起,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有人戏称:“犯人有期,管教无期”。因此,如何保证管教人员的切身利益充分实现,关系到监狱管理质量的好坏。××县看守所的做法是:在抓好干警思想教育的同时,这注意看守干部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近三年来,全所有2名干警入了党,一名所领导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公安系统优秀警官,荣立三等功2次,享受副科级待遇。7名干警享受副股级待遇。所里还为干警修建了宿舍楼和运动场,给每位干警发一部自行车和一套煤气炉具,适当提高干警的煤气、卫生费补贴;有的干警子女读书有困难,领导便帮助解决;干警因病住院,领导亲自慰问,并发给一定的困难补助。调动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干警反腐倡廉的能力。由于该所领导在政治思想上关心干警的进步,生活上解除干警的后顾之忧,利益与责任挂钩,奖惩与管教质量结合,整个看守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活力。
(2)罪犯合法的利益需要充分实现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来源于动机,而动机则由需要引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二项是基本需要,后三项属于高级需要。只有在前二项基本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才会逐渐向上发展。
监狱管理,必须首先保证犯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对罪犯实行科学、文明的管理,尊重犯人的人格,维护其合法权益。改善犯人的居住条件和饮食标准,禁止对犯人实行体罚虐待,保护其人身安全不受非法侵害,使罪犯在身体健康、文明礼貌的气氛中,整齐清洁的环境里学习、劳动、改造。
满足上述二项基本需要之后,在合法的范围内满足其它三项需要。
a 爱的需要
犯罪分子对社会所犯罪行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但必须看到,罪犯是人这一基本事实。作为人,他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有获得爱的渴望。因此,剥夺罪犯爱与被爱的权利,并非明智之举。作为监狱管理者,既要维护监狱的正常秩序,又要以爱心去感化、挽救罪犯。××县看守所的工作报告指出:根据不同犯人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犯人由于生活经历、环境、犯罪情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一旦被关进看守所,其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有的悲观失望,想自杀;有的存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伺机逃跑;甚至有的犯人破罐破摔,继续犯罪等等。该所规定每位管教干部者要在“四熟悉”(熟悉每个犯人基本情况,熟悉主要案情,熟悉犯人思想动态,熟悉犯人狱中表现)的基础上,根据犯人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稳定犯人情绪,促使他们认罪服法,接受改造,重新做人。如抢夺犯林尤为原是国家干部,抢夺他人财物时被干警开枪击伤,感到绝望。所长周经海发现后,立即找林犯谈话,并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照顾,亲自送他去医院换药治伤,林犯深受感动,表示要好好接受改造,争取重获新生。
该所精心设置、管理和使用犯人档案,对犯人入所后各方面表现做到有记录,根据犯人的表现,把接受教育改造、立志重新做人等各方面表现较好的犯人,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给予假释和减刑,并召开宽严大会予以公布,有力地触动了犯人的心灵,促使犯人选择接受改造、重新做人的道路。三年中,共召开宽严大会6次,获假释的犯人19名,获减刑的犯人16名。这些人截止现在,根据追踪调查,均没有人重新犯罪。
b 自尊需要
犯人入狱后,自尊需要并未因此而丧失,他们仍然需要得到信任和鼓励。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罪犯因某种良好行为受到表扬或奖励后,都会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相反,一味的惩罚将使罪犯产生恐惧、冷漠,甚至变态的心理。尤其是少年犯,有强烈的自我显示倾向,热衷于别人的称赞,所以,监狱管理不应忽视犯人合法的自尊需要,而是通过满足犯人合法的自尊需要逐步恢复其残缺的人格和健康的社会心理。
c 自我实现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罪犯也不例外。笔者曾在某地少管所调查,据少管所所长介绍,该所曾关押过一名少年犯。该犯入狱前曾是某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这名少年犯入狱后,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绝望。所里领导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树立生活信心,并允许他在监室里学习功课,还专门为他请来教师辅导。这名少年犯出狱后,考上了大学。这件事,在其他犯人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不同的罪犯人格,对自我实现的要求各不相同,监狱管理者应当帮助罪犯设计自我实现的目标,激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使他们对自己未来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逐步实现的操作方法。
(三)培养罪犯生存技能
培养罪犯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是保证罪犯出狱后走向社会,重新做人的基本条件。前面谈到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少年犯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少年犯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每天,学生们上完规定的课程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参加各种技能小组的活动。学校成立了许多技能小组,如:电影放映员小组、摄影爱好者小组、电气工程师小组、钳工小组、戏剧和歌泳小组等。校内还有游泳池、运动场、游戏宫等设施。每年夏天都要组织夏令营活动,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己动手的基本技能。从而改变这些违法少年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生活能力差,不劳而获的恶劣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四)发挥罪犯特长,为社会创造财富
监狱中的犯人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但具有专业技术或一技之长的犯人不在少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监狱也是一座“人才库”。如何调动罪犯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社会服务,是监狱管理者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
监狱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转变监狱管理的传统观念,建立监狱管理的新型模式,是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有能力发挥集体智慧,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管理模式,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