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 415001
【摘 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老年科收治的100例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的临床资料,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单纯生理盐水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接受聚维酮碘药物治疗,总结诱发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胆红素等是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与对照组22.00%(11/50)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00%(3/50)优势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存在多样性,术中应保证无菌操作,做好抗感染措施,对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及时使用聚维酮碘药物治疗,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切口感染;肝胆外科;因素;聚维酮碘;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ultifactori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Methods:100 cases of hepatobiliary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selected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8.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saline only,and 50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rmal saline only. Povidone iodine therapy was used to summari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nd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Age,operation type,operation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serum albumin,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bilirubin we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P < 0.05);compared with 22.00%(11/50)of the control group,incision infection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6.00%(3/5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here are various factors related to incision infection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Sterile operation should be guaranteed,anti-infe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and povidone iodine should be used in tim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cision infection.
[keyword] incision infection;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factors;povidone iodine;effect
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切口感染,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肝胆外科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有了降低,但是仍存在明显的症状反应。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总结了相关影响因素,并实施了聚维酮碘药物治疗,疗效确切,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老年科收治的100例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2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9~80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4.4±8.5)岁;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3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9~79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3.9±8.7)岁。两组进行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的病程记录、各项辅助检查结果、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麻醉方式、糖尿病史、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等,分析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切口感染的判定依据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与检测技术实用手册》[1]:切口部位存在局部压痛感;出现脓性分泌物;切口部位出现红、肿、热;手术探查发现切口脓肿;切口部位脂肪液化,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为切口感染。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生理盐水治疗,使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拭净切口。观察组患者接受聚维酮碘药物治疗,采用生理盐水与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拭净切口[]。
1.3评价标准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切口感染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切口感染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7d、进行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时间≥120 min、胆红素≥171μmol/L、谷丙转氨酶≥80 mmol/L、血清白蛋白≥30 g/L等与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3讨论
肝胆外科手术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感染症状,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加大了患者的精神的压力,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应加强术前术后的感染预防工作。术前,应告知患者提前沐浴,仔细清洗手术部位,进行灌肠,让肠道处于清洁、卫生的状态[3]。术中应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术中暴露时间,保证无菌操作。临床操作医师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治疗水平[4]。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后,通常采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减少切口表面的细菌数量,但是对于患者感染率的控制效果不明显。作为一种消毒防腐剂,聚维酮碘直接与创面或患处接触后,释放出大量的游离碘,能够有效杀灭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原体,具有对组织刺激性小的优势,在皮肤、黏膜感染的治疗中应用较多[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岁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大大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较高,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联,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聚维酮碘治疗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00%(3/50)远远低于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治疗患者的发生率22.00%(1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肝胆手术患者的治疗中,应增强无菌观念,控制探视人员流量,正确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存在多样性,术中应保证无菌操作,做好抗感染措施,聚维酮碘药物治疗肝胆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宋艾. 浅谈肝胆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治疗对策[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7):111-112.
[2]赵国良,张在保.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6,35(08):1912-1915.
[3]高冬梅.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06):81-83.
[4]戴银伟.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144-146+150.
[5]张小凤. 手术室中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原因及护理措施研究[J]. 甘肃科技,2017,33(16):121-122.
论文作者:孙胜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切口论文; 患者论文; 肝胆论文; 外科手术论文; 手术论文; 因素论文; 生理盐水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