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新课标论文,课堂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再好的形式都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都是空谈。既然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能否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摈弃学科为中心,就直接影响到课改的深入,直接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现。

一、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计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重视认知领域,轻视技能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传统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已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全面考虑知识目标(知道学什么)、能力目标(掌握如何学)和情感目标(如何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构建、设计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公转”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这样来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黄赤交角的构成、地球公转的位置变化。②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③掌握:地球公转的周期、方向,公转速度的变化,四季划分的一般方法。④应用:演示或绘图说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会绘画黄赤交角的示意图,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②学会绘画 3月21日(或9月23日)、6月22日、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并能用所画示意图说明地球上各纬度地带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状况。③学会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规律,并能解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四季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宇宙中所有天体都是按着一定的系统有规律地运动的观点,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构建多元化教学目标时,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性,并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面面俱到,也不是在教学目标上搞平均主义,更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充分利用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而教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观培养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但由于教材要适应各地统一的普遍性,必然要舍弃具体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不能充当教材不折不扣的被动执行者,而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辑”和“加工”,如变换原图或原例、微调编排顺序、联系热点或生活实际等等,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1.调整和重组教材内容

搞好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教材,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来重新组织、处理和加工好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一节中,教材是按照“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这一顺序来进行编排的,这样的编排固然有利于将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遥相呼应、联成一体。但美中不足的是,教材将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安排到“地球公转与季节”这一部分中进行讲授,事实上地球的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与这两种运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材的编排未能及时地将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觉,片面地认为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是由单一的某种运动引起的。有感于此,本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这一教学内容后,马上引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的讲授,并运用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黄赤交角的存在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然后再进行“地球自转与时差”与“地球公转与季节”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经过对教材进行这样的调整和重组,使学生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了更加严谨、周密的学习思路和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删减和补充教学内容

教材无疑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最好的材料,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所有的例证方法都是学生最熟悉或最容易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或补充,使之更加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主要系统讲授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当中涉及了许多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学生熟悉的地形、气候、河流等事实来替代课本中单纯的理论描述。

例如,在提到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影响时,我以学校门前的潖江河为例进行深入剖析,并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临潖江河城郊河段实地观察,目睹河流右岸陡峻、左岸稍缓的奇特景观,从而使学生对“北半球向右偏”这一规律有了更加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对高中地理必修2来说,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案例分析法来指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的选择、交通运输的布局等等,课本上的案例虽然典型,但离我们遥远。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事例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见缝插针地及时引用,必定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法设计

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地理教师的共识,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逐步形成熟练的解题技巧,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1.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新课程标准首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仅要看广度,还要看深度。倘若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很肤浅的问题也要让许多学生发表见解,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此,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必须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①适时设计知识或问题情景,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使学生充分体验在自己努力下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②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应热情鼓励,并帮助他们改正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使他们及时走出学习和发展的困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③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力。

2.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教师还需把课本中由因到果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索和研究。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材是按照先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然后进行成因分析,再说明其影响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我在这一节教学中打破教材这种既定的由因导果的教学思路,出示以下材料:

图瓦卢是太平洋上面积仅为26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国,由9个环形珊瑚岛群组成,岛上的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世代相传。但近年来却发现这里海平面不断上升,岛上一些低凹地区房屋差不多已跟海面持平,海水涨潮时随时都可能淹到居民的家门口。2003年,图瓦卢国家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败,将要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请问造成这里海平面上升、迫使该国集体移民可能有哪些原因?

该材料一呈现,学生就活跃起来,最后经过仔细分析和积极讨论,学生找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根源在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引起海水上涨,而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又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虽然最终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一样,但教学过程和效果却大不相同,前者是简单的接受性学习,当教师由原因分析得出每一种结果,学生都会顺理成章地认为“那是当然”。而后者则带有一种发现学习的特点,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一个“可能有哪些原因”给予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得出的每一个结果最终得到了课本的证实,其情感体验就与前者截然不同。

3.重视演示操作,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虽然不多,但直射点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教学,而实际上学生光凭教材中给出的那两段课文和插图,常常无法理解,许多学生常问起:“地球是怎样一边自转一边公转的?太阳直射点又是怎样随之而移动的?”于是,本人就在课堂中做以下的模拟演示:以讲台面代表黄道平面,在其中央放置一电灯泡代表太阳,取一地球仪代表地球,将地球仪上赤道的某一点正对讲台中心的灯泡,然后手持地球仪按照自转方向紧贴讲台边框水平地慢慢滚动并逆时针绕讲台一周,在演示过程中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地球仪滚动(即地球自转)的同时绕讲台一周(即地球公转),地球仪紧贴讲台边且正对电灯泡(即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同学们怀着好奇而兴奋的心情观看整个演示过程,当他们看到地球仪绕讲台滚动时地球仪上紧贴讲台边且正对电灯泡的点在不断变化,心中的疑问和困惑也不知不觉减少了。

四、多角度思维训练的设计

1.转换角度设计训练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一节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与快行冷锋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该知识点经常被练习册与教师设计成选择题,题干为: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与哪种因素有关?在许多锋面的选项中,答案当然是:快行冷锋。如此标准答案显然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误解,结论是只要是暴雨就是快行冷锋活动造成的。如果该题设计成问答题,题干变为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那么学生首先想到课本中提到的快行冷锋,此外还可能分析出夏季由于热力对流运动强烈可能产生的对流雨、受台风影响产生的台风雨及受地形影响产生的地形雨等等。其实严格地讲,暴雨与快行冷锋是“有一定关系”而不是“一定有关系”,所以类似知识的课堂训练不宜设计成填空题或选择题。换一个角度来设问,不仅使学生的思路大为开阔,而且知识的逻辑性、科学性将会更加严密。

2.一题多问设计训练

如在学习完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节内容后,可以设计以下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联想题:①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哪些现象将发生变化?②假如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地球上哪些现象将发生变化?③假如黄赤交角不存在(为零),地球上哪些现象将发生变化?④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哪些现象将发生变化?这里的每一个小问题都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如: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不仅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延长(由一天变为一年),还可能由于温度的变化危及生命的生存;假如黄赤交角不存在,其结果不仅是没有了四季的变化,还可能使三圈环流不复存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而变化等等。

从某种角度来讲,人文地理中多角度思维训练设计更为重要。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关于工业、农业、交通区位的选择中,可以提供几套方案让学生找出每个方案的优点与不足,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现实中生产的区位因素,也许有的学生从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中看到某个企业的区位选择很不合理,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布置在那里,通过进一步讨论,还会考虑到建设费用、政府的影响、就业问题、个人偏好等人为因素。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体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

3.贴近生活设计训练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课堂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课堂训练的问题设计还应具有开放性,富有真实生活气息。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假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多个旅游景点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的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也可让学生不依赖向导,仅利用城市交通图游览陌生的城市和景区;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地图比例尺估算两城市间的距离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地理学科的用途,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标签:;  ;  ;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