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紫云[1]2003年在《中国网络时代语言变体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网络时代语言变体开始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学科。它是新的社会革新的反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竭力客观实际把分析和描述了这个语言现象,并尝试在Otto Jesersen和Gottolob Frege提出的关于语言变体理论的理论构架下探索其成因。 文章首先回顾了先前在此领域的一些研究。正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巨大的社会重要性激励作者扩大其研究范围。 接着文章列出了在50个学科里展开研究的结果,该研究目的是为了充分了解E世代语言变体的整体使用情况。这些数据的获得是通过提问题、记笔记的方式,采用“参与者即观察者”的方法。文章对这种语言变体的分析和讨论分为以下叁个类别: 1.网络语言。它有叁种类别:象征性语言;例如“:-C”,“^_^”;字母混合型语言;例如:“我QQ你”,“你是GGP”;别称,例如:“狗(HOTDOG)”,“猫(MODEM)”。 2.英日混合型语言。它分为两类:代码混合型语言,例如:“Happy自助游”,“加入SOHO”;跨文化型语言,如“有人气”,“时尚秀”。 3.新逻辑词。它有许多例子,例如“耐看”意思是“耐着性子看”,“天才”意思是“天生的蠢才”。 然而,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列举上面的这些数字和例子来涵盖这些语言变体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在文章最后,作者以宽容的态度,提出了这种语言变体的发展趋势,即顺其自然。
王洁[2]2011年在《“e”时代的时尚语言》文中提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网络化时代。网络交流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直接面对的就是网络语言,它是语言世界里伴随着因特网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它一出现就频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词语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崭新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地探讨与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语言的产生背景,并阐述了各专家学者对这一全新语言类型的理解与界定,在梳理各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网语的概念和构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次,从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学及风格学等四个角度来关照网络语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接着,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即网络语言使用主体的心理价值转向与社会文化,传播媒体等叁方面来进一步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然后,探讨了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教学及传统媒体的影响,揭示出网络语言这一新型语言对社会多领域的辐射效应。最后,对网络用语的规范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分析其规范的原则,存在的几种规范观,并对网语的规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在余论中还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预示其发展方向,以期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杨彩贤[3]2015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社会的巨变引起了汉语明显的变异。很多关注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学者,开始注意新词新语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的变异是在语用的动态过程中才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有的变异也是在语用中才产生的,而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对语言变异的动态研究更易于发现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故本文将讨论的侧重点放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研究上。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变异网络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有表现: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词类界限进一步模糊,句式更加灵活多样,多语多言混用等。这一时期汉语表达明显体现出模化、娱乐化以及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等特点,它们的语言学实质分别在于语言的格式框填、语言能指的狂欢和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在语言系统内部以及社会上呈现出不同的扩散轨迹。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轨迹主要受到语言变式变异条件的影响,而在社会上的扩散主要和扩散的方式密切相关。两者虽然存在诸多的区别,但它们的扩散曲线存在共同点,即语言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和在人群中的扩散都体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由慢到快再到慢的扩散趋势。这些语言新变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已有形式的基础上开拓出的不寻常的语言资源。促使这一时期汉语发生变异的既有语言内部动因,更与当下特殊的社会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在探讨相关的社会因素时,大家主要从社会变化、社会心理和语言接触等角度入手来讨论。本文则进一步把语言变异放在消费主义文化这一语境下来研究,分析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怎样加剧了汉语表达的符号化,希望能给出汉语变异一个新的、合理的解释。而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汉语的面貌,使汉语的变异出现去规范化的倾向。本文对汉语新变式变异的过程、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和转化的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这一时期语言变异的规律和语言变异形式的发展趋向,从而深化对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认识。当下的汉语既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该方面的常规变异形式不断为汉语的充实、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同时那些超常变异的形式又时时冲击着汉语的规范表达,影响我们话语的纯洁性。为了使我们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准确优美,就需要对语言进行规范。语言规范总是随着语言新变式的不断出现而始终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所以语言的规范是一种动态的规范,汉语规范的标准也应因时而异。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形式进行规范时,我们首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来确定规范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规范。本文阐述了在“热言时代”,一些关键的语言职能部门怎样各司其职,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分层规范汉语。语言是社会的镜像,口头与书面的鲜活的语用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对当下语言生活的及时描写和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规范汉语新变式的判定标准和规范办法,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生活状况,为今后语言生活状况的预测提供语言事实依据、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语言资料,也可以为当下汉语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以资借鉴的规范策略。
陈婷[4]2017年在《网络语言的变异类型及原因探析》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因而产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如今网络普及的产物,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下,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异现象,其自身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如传播速度快、使用群体数量庞大,具有趣味性,生动形象简捷方便,且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变异现象等。本文从语言学这个大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网络语言用例,对当前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网络语言的特点、阐述网络语言的变异类型,着重考察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情况,论述网络语言变异的四大类型,从语音、词汇、语用和语法层面的变异进行分析,重点从语法层面来研究网络语言,从语法形态的变异、词性的随意活用、人称代词和称谓语的随意使用、语气词的随意使用、词语的超常搭配、词序的易位、句法成分的省略、混合句的大量使用等方面来考察汉语网络语言语法变异。最后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从社会心理角度来探讨网络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分别从人们求新求异、从众模仿和求雅避俗心理展开分析。结语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其次从客观性、动态性和研讨性叁个方面来阐释对待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则,探讨如何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如何引导中小学教育中学生正确认识和恰当使用网络语言,以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阐述对网络语言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展望。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网络语言的中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讲述网络语言的特点,从词汇学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归纳盘点和分析,从修辞、句式、构词和风格角度来展开论述网络语的特点;第叁章结合具体的网络语言事实,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层面对网络语言的变异进行考察研究;第四章重点考察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情况,从语法形态、词性活用、句法易位、成分省略、人称代词和称谓语的随意使用、混合句的大量使用等方面来展开分析;第五章从社会心理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产生变异的原因;第六章为结论,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情况及不足之处,并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以及网络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语言运用中值得注意的方面。
吴伟清[5]2011年在《网络新词新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播媒介的变革,带来了语言和文化的发展。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在网络上使用的新词新语不断涌现,因此网络也成了新词新语产生的摇篮。网络新词新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频繁出现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新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新词新语涵盖以下叁方面的内容:一是与计算机或网络科技有关的专业词语,如硬件、软件、主页、浏览器等;二是随着网络的使用和发展而产生的指称与网络生活有关的新事物、新现象的网络新名词,如网民、网友、博客、论坛等;叁是网络社区词语,即网络用户群体在BBS、QQ、聊天室等网络虚拟空间创造或使用的形式内容独特新颖的交际用语,如“哈罗、88、GG、草根网民、被就业”等。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新语新语的总体概况、特征,以及它与网络语言、网络时代新词语的异同。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外国留学生对网络新词新语的认识和理解情况,考察网络新词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最后,从留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探讨怎样对留学生进行网络新词新语的教学。
梁琦秋[6]2012年在《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各方面愈来愈大的影响力,网络语言研究也逐步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要认识网络世界中这一新的语言形式,选择怎样的切入点便成为首要问题。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也是语言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必要性。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野,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全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即网络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功能意义。网络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既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也受到交际原则和语用习惯的制约,形成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的模糊。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出模糊语言构形的模式:首先是构建阶段---说话者决定要传达的语前意念或思想;其次是转换阶段---将意念或思想转换成语言形式;然后是语前编辑阶段---过滤不恰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比如模糊的词语、句型结构及恰当的语音手段等;最后是表达阶段---说话者以选择好的言语形式传达信息。其中转换阶段和语前编辑阶段是同步进行的,而语前编辑阶段是模糊语言生成的关键节点,在最后表达阶段呈现是精确言语还是模糊言语,是语义模糊还是语用模糊都是由这一阶段的活动决定的。网络语言语义模糊的形成机制既有与实体语言的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两者的差异性突出体现在网络语言的变异性。不仅因为网络语言的模糊性主要由语言的变异而形成,而且网络模糊语言在词汇、语法、语义、书写、语域、语体甚至语篇等各个层面体现出变异性。语用模糊的形成则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话者和受话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话者为了有目的地表达隐含意义,亦或想表达礼貌与合作的态度以及有意识地表达一种言外之力或潜在意图依据顺应原则选择模糊语言;受话人则在感知话语意图后,通过关联假设和最佳关联原则对话语作相应的信息加工程序以达到最佳释义。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发话者和受话者角色在不断转换,因此,交际双方都会受到关联原则和顺应性原则的制约。语用模糊的动态形成机制决定了语用模糊的类型是一个叁维、立体的复杂系统:从语用模糊形成阶段看,语用模糊标记为:模糊限制词、语言的比喻性用法尤其是隐喻等等;从语用模糊的运用阶段看,语用模糊标记为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的遵循、偏离或违背;从语用模糊的生效阶段来看,语用模糊标记为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从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来说,模糊词语是语义模糊的重要标记,分为连续统模糊词、范畴类模糊词、评价类模糊词和数量词模糊词。而量的模糊是最典型的语义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量大略分为数量的模糊和程度量的模糊。数量的模糊包括数值形式模糊量、复数模糊量和非数值形式模糊量;而程度量的模糊包括程度副词的模糊表量和形容词的模糊表量。根据统计数据,网络语言中模糊量的使用频率高于实体语言,因而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模糊性。网络语言语用模糊也有其独特表现。由于网络交际特殊的语境因素,使得各类社会制约因素在网络语言语用模糊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语言经济性是影响网络交际的首要原则,并从语言形成阶段造成了网络语言的语用模糊;网民的心理因素、群体行为特征、性别差异、思维定势等特点从语言运用阶段造成了网络语言的语用模糊;而网络交际生效阶段形成的语用模糊根据网络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和语后效能分为积极语用模糊和消极语用模糊。因而,网络语言语用模糊表现出娱乐性、含蓄性、幽默性等特殊语用功能。无论是网络语言的语义模糊还是语用模糊现象都与网络语境有着密切关系:网络模糊语依赖于语境实现从形式到意义的转换,一方面,网络语境成为网络模糊语的构成潜势,另一方面,网络模糊语言依赖于语境才能得到理解。对网络语言模糊意义的理解,不仅依赖于语境,还要借助语言学和语用学规则的推导,修辞叁段论就是推导模糊寓义的一个重要模式。在具体语境中表面无关联的话语往往蕴涵着载有寓义的修辞叁段论,这是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语句不会引起交际失误并且能够顺利达成交际目的的原因。总之,该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探索,希望能借此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促进对这一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
黎菲[7]2011年在《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文中提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创造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及观念。在此虚拟空间,大量的网民频繁交往,网络语言就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语言现象,人们对其各持所见。但无论何种态度,均表明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开始被人们所关注。网络语言这种以文本作为基础的交流方式,开拓了语言学的新空间。网络语言是在网民为适应网络交流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其为现代汉语变异形式的一种,是人们为适应网络交际的语境,采用的一种现代汉语的变异形式。网络这一虚拟交际空间使得网络交际异于日常交际。交际者、交际背景、话题及交际目的均产生了变异,而这种变异正是网络语言变异的一个主要原因。网络语言变异不仅在于语言内部层面上的变异,如语言、语法、词汇等层面,尤为突出的是在语言应用层面上的表现,如语用层面。基于笔者的专业背景及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在论文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视野下对网络语言作出试探性的分析。文章包括序论、主要内容(共有四章)及结语部分。在序论中,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方法、意义及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网络语言的概念、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及构成要素。第叁章阐述了网络语言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其五种表现形式,并对其影响作了相关的阐述。第四章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阐述了网络语言语音、语法、词汇上的特征,进一步在语用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第五章阐述了网络语言的优缺点,号召人们规范以及发展网络语言。第六章则统观全文,对文章作出结语。
施维[8]2016年在《改革开放至今成都本地报纸词汇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改革开放至今分为叁个历史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本世纪初。以这叁个历史时期的成都地区报纸为语料,结合这段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深刻地揭示出自改革开放至今,体现在成都报纸语言中的汉语词汇有过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又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在翻阅了大量报刊和反复比较揣摩的基础上,结合个案分析和实例,文章分别展示了每个历史时期报刊语言词汇的突出特点,分析了引起这些语言现象的主要社会因素,并最终总结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众心理是引起报刊词汇变异的两大社会因素,以及改革开放至今成都地区报刊词汇变化的两大趋势,即从规范常态到复杂多样,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周建民[9]2015年在《网络语言对语言系统和语言生活的影响——从社会方言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与社会生活关系日益紧密,网络语言对语言生活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不断为当代汉语增加新词新义和新的书面符号,丰富了当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及其书面符号系统;二是活跃的网络语言生活成为当下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同时对非网络语言生活产生范围大、程度深的影响,如对新闻语言、文学语言、广告语言、事务语言,以及校园语言、日常生活语言等领域语言的影响。对网络语言要宽容但不能纵容,要注意引导和规范,尽力扩大网络语言对语言生活的积极影响,缩小其消极影响。
魏斌[10]2008年在《网络语言研究》文中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个新兴而时尚的事物,分析和认识网络语言、规范和利用网络语言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综述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及其本质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网络语言的逐层分析,提出了网络语言作为语言媒介变体的新的定义;以网络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分类标准,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类型分析,试图建构起全新的网络语言类型体系。同时,在简单分析网络语言的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以网络语言的媒介特征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在简单总结网络语言内容与形式层面的正现象之后,主要分析和研究网络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层面的负现象,及我们面对网络语言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负现象所应走的规范之路。本文还站在修辞学的视角下,在分析网络沟通施受的样式及其交互性和迭合性的基础上,将网络语言视为一种综合的修辞性智慧型行为,并阐释了网络语言修辞性表达和智慧型接受产生的主要原因,对网络语言的修辞性表达的常见类型进行了探析。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络时代语言变体的分析[D]. 陈紫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e”时代的时尚语言[D]. 王洁. 华侨大学. 2011
[3].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D]. 杨彩贤.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 网络语言的变异类型及原因探析[D]. 陈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5]. 网络新词新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吴伟清. 广州大学. 2011
[6].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梁琦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7]. 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D]. 黎菲. 广西民族大学. 2011
[8]. 改革开放至今成都本地报纸词汇变异研究[J]. 施维. 中华文化论坛. 2016
[9]. 网络语言对语言系统和语言生活的影响——从社会方言的角度[J]. 周建民. 江汉学术. 2015
[10]. 网络语言研究[D]. 魏斌. 山东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