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段隔离症多排螺旋CT诊断效果观察论文_陈长林

陈长林

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142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肺段隔离症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到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肺段隔离症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配合使用血管成像技术对其病变供血动脉进行筛查,将其与病理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例肺段隔离症均位于肺下叶后内基底段,5例位于左下肺,1例位于右下肺;其中2例为实质性肿块,3例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囊性肿块;其中5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6例均可发现异常供血动脉血管。结论 在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有其无创性特征,且能够清晰显示其病灶特点,分辨其异常供血动脉血管的走向、分支及起源,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肺段隔离症;多排螺旋CT;血管;诊断;损伤

肺段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属于肺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是临床较为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主要由在胚胎时期人体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分离后单独发育所造成,又称作支气管肺段隔离症。最早于1946年由Pryce提出[1]。一般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在影像学上则表现为多形型阴影的放射学征象[2]。临床上对其诊断主要采取血管造影方式,但对人体创伤比较大。伴随着当前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多排螺旋CT的产生与发展为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临床上也有大量报告对多排螺旋CT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诊断价值比较高,且有其无创性优势[3]。基于此,为进一步分析多排螺旋CT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近年来来我院接受治疗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肺段隔离症的6例患者CT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与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09年3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肺段隔离症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例,年龄在18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0.2)岁,体重在53kg到76kg之间,平均体重为(66.2±0.1)kg;女性2例,年龄在19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1.3)岁,体重在42kg到64kg之间,平均体重为(55.3±1.6)kg。主要临床表现:4例反复咳嗽、咯痰,1例反复咯血,1例为体检偶尔发现。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临床详细资料如表1所示。

3 讨论

肺段隔离症是肺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异常之一,属于肺支气管前肠畸形的一部分,由于胚胎发育时主动脉分支和支气管肺后丛之间的连接未能如正常时闭塞而持续存在,结果由主动脉分支供血,导致该段肺呼吸功能难以进行,形成肺段隔离症[1]。其特征是某一肺段和正常肺组织及气管支气管树分离,无呼吸功能,其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血管。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的异常分支,极少数可以来自肋间动脉等其它动脉供血。临床上依据隔离肺与脏层胸膜的关系,分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肺叶内型指隔离肺位于肺实质内,与同叶正常肺组织由同一脏层胸膜包裹,其静脉引流入至同侧肺静脉内,此类绝大多数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2/3位于左侧。本型很少伴有其他畸形[4]。肺叶外型指隔离肺位于肺外,有独立的胸膜包裹。其静脉引流入可以是下腔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甚至门静脉,形成左向右分流。90%位于左侧,在下叶和膈之甚至膈下。本型常合并其它畸形,膈疝最为多见,约占30%[4]。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肺叶内型隔离症多发于成年群体,在本组研究中,5例肺叶内型患者均为成年患者。肺外叶型则多发于幼儿群体,主要分布与人体两肺下端,以左下肺为代表,也有少部分发生于肺外或肺野区,大部分患者一般在10岁后有其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包括咳嗽、发热、肺炎、咳血等。临床上对肺段隔离症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方案[3]。同时术前对肺段隔离症患者的检测对指导手术操作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医师准确定位患者异常血管动脉的具体范围与数量,避免手术误伤,降低术中出血量。肺段隔离症的形态表现差异很大,但仍有一些共同特征表现。常见的CT表现为:(1)相对恒定的发病部位。肺叶内型均发生于两肺下叶,尤其好发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本组6例中有5例位于左肺下叶,1例位于右肺下叶,符合肺隔离症的好发部位。肺叶外型好发于肺底和膈肌之间,亦常发生于椎旁,偶可发生于膈肌、纵隔和后腹膜等部位,其病变血管一般位于人体正常肺组织外部,有其独立的胸膜,且内部无气体,多为三角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1]。(2)异常主动脉供血。所有肺段隔离症的血供均来自体循环,70%来自降主动脉,30%来自腹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或主动脉弓等[4]。本组6例病例均由主动脉供血,其中4例为胸主动脉供血,2例为腹主动脉供血。(3)实性、囊实性及囊性肿块。实性肿块则主要为软组织肿块,多为椭圆形,密度相对而言比较均匀,且病变血管下端部分与膈相连,增强扫描后CT值明显变高。囊实性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且多数位于人体脊柱附近。囊性肿块患者则多为单发与多发肿块,增强扫描后无强化表现。(4)病灶周围的大叶性肺气肿。此种肺气肿则主要是由患者局部肺组织不良发育所引起感染、纤维牵拉所致。

相较传统血管造影而言,采用多排螺旋CT对肺段隔离症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清晰定位病灶范围,观察其形状与特点,同时可清晰显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相连部分的供血动脉的形态,分辨血管动脉的走向与特点,对疾病的判断与手术治疗均可提供参照。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在较短时间内对较大范围进行薄层扫描,可显示5mm的异常动脉,而且重建质量明显优于单排螺旋CT,本组6例通过三维重建,均可发现明确的异常供血动脉。有作者通过对注射造影剂20s后扫描所得数据,分别用不同方法(冠状面重建、曲面重建、MIP、SSD、VR)对图像进行重建,并通过比较表明,多平面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可显示绝大多数异常血管走行,并可明确其与病变结构的关系,而且可显示增粗迂曲的引流静脉,将多种重建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将更有助于理解病变的内在关系。

综上,在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有其无创性特征,且能够清晰显示其病灶特点,分辨其异常供血动脉的走向、分支及起源,对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诊断具备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25-127.

[2]董祥宝.多排螺旋CT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52-1053.

[3]刘雯辉,潘洪良.多排螺旋CT增强及血管三维重建诊断肺隔离症9例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5):252-252.

[4]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05-306.

论文作者:陈长林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肺段隔离症多排螺旋CT诊断效果观察论文_陈长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