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胸怀宽广的浙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宽广论文,胸怀论文,浙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在江西投资的浙江金华人,他深爱着江西这片热土。因在江西成功投资,他当选为江西浙商总商会会长;因为投资办教育有声有色,他得到了江西百姓和政府的认可,去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深感责任重大,应努力工作,在办好企业同时,履行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他就是在赣投资9年的浙江优秀民营企业家、华东交大理工学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志胜。初春时节,记者有机会在北京采访了他。
志在办学 圆梦江西
1952年出生的陈志胜,原是浙江省永康电动工具厂的一名供销员,1981年他自砸“铁饭碗”,辞职组建了一个货运车队,此后又把内部维修车间对外开放,挣得汽车维修的第一桶金。如今他的浙江胜达汽车有限公司下设一汽大众、长城皮卡、柳州五菱等多个品牌维修站,还有汽配产销公司以及施救中心。20多年闯荡“商海”,陈志胜在永康故乡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年近半百的他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陈志胜出身贫苦农家,初中毕业后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感到文化水平低带来的创业艰难。为了提高素质他边创业边读书,1999年拿到了浙大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文凭,而兴办学校也成为他内心的一个夙愿:“如果我将来赚了钱,就要办一所学校,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子女都有学习的机会。”他发誓一定要帮助那些平民子弟圆大学梦,也圆自己的一个大学梦。
上世纪末,随着改革深化,民间资本得以注入教育,各类高校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陈志胜敏锐地捕捉到了事业发展的机遇。2000年下半年,他在大江南北考察3个多月,最后把投资办学的地点锁定在江西南昌。陈志胜清楚,南昌以至江西,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虽然相对落后,但更有发展潜力和后劲,他相信在这块红土地上,伴随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后必然是教育文化建设的高潮。从2001年1月开始,他投入资金租用校舍,开办了江西外事科技专修学院,当时学校一度发展艰难,曾经使陈志胜想撤资“打道回府”。此时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鼓舞了陈志胜。他毅然加大投资,在南昌市近郊的黄家湖畔又兴建一所新高校——华东交大理工学院。
为了实现学院“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目标,陈志胜动员儿子辞去公务员,到江西协助他统管校园建设工程。“一月一个样,半年大变样”,一栋栋绿墙红顶的欧式楼房在南昌拔地而起,当年秋季招生如期举行,华东交大理工学院在江西也成为“浙江速度”的样板。
身兼数职的陈志胜经历了几年的拼搏在江西南昌的第二次创业取得了硕果:“我们已购置校园土地1480亩,启动华东交大理工学院第三期工程,同时在南昌生米大桥左侧购置1200亩土地,建造‘江西中国五金城’,开辟为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形成教学、科研、实习工厂的互动格局,两校一园共投资近5亿元人民币,办学规模为10000人。”陈志胜为江西高校发展作出了贡献,江西省教育厅评价华东交大理工学院为江西一流独立学院。2003年1月陈志胜被选为江西省十届人大代表,2004年5月南昌市政府授予陈志胜“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12月陈志胜荣获“中国高教突出贡献奖”。
“目前办好理工学院是我最大的理想和愿望,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论、会应用的大学生是我的志向。不但强调有理论水平,更强调有动手能力,毕业生一毕业直接上岗。”陈志胜表示。
目前,华东交大理工学院毕业生受聘于浙江、江西等地,桥梁、土木工程、机电、计算机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这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理论扎实,一毕业就能上岗,其原因是该校有很好的实习基地,大学期间解决了动手能力的训练。
“在中国,办教育前期是不可能有回报,您清楚吗?”记者问。
“是呀,我们已经办学9年,基础设施、试验设备,软件硬件不断投资,如果要赚大钱,就不要办教育,办教育目前是赔钱的,要不断地投入。相信今后会持平或盈余。今后,我们会加大教学投入。目前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学生实习基地,基地建设好了,我们会面向全国开放”。
浙商领袖 称职会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西这片红色土地,因资源丰富,政策优惠,人民勤劳朴实,一直是浙商投资的首选之地。目前来江西投资的浙商企业就有6000多家。作为一名会长,陈志胜在办好企业的同时,积极为来赣浙商服务。陈志胜说,“做好桥梁和纽带是我的职责。到目前,我们江西浙商总商会、分会都有专设机构、专职人员,服务工作实实在在。总商会除了与分会进行日常沟通外,还定期组织会员开会、活动,宣传践行社会责任。两月出版一期的《江西浙商》,受到浙商们欢迎。”
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壁垒提高,倾销反倾销案例增多,总商会就及时对会员进行培训,组织企业负责人考察,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和应对贸易争端管理水平。“我们不断为浙商会员穿针引线,传递商业信息。企业资金紧张时,我们就帮助企业融资、拆借;企业权利受到了侵害时,我们就帮助企业维权,支持企业打官司。企业生存遇到了困难,打算联合重组,我们就帮助穿针引线,协调关系,当好中介。我们鼓励、协助浙商用会员生产的产品,帮助企业打开销路。我们还多次组织慈善募捐,帮助老弱病残渡过难关。特别是去年雪灾、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们浙商会员积极行动,捐款捐物,受到当地政府和组织表扬。”陈志胜介绍,江西省浙江总商会成立以来,创立了有1亿元信贷资金的中小企业担保平台,助学助残捐资1亿多元。
“我常常想,只有当浙商在江西站稳了脚跟,发展壮大了,浙商腰包才能鼓起来,投资积极性才会高涨,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会更大,如果浙商在江西生产生活不顺心,就会打道回府,这对浙江对江西都不是好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会长,浙商的‘娘家人’,我的工作就是要让在江西投资的浙江老乡们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陈志胜说。目前浙商商会会员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这与陈志胜的领导和率先垂范是分不开的。
如今的江西成了浙商投资的沃土。目前在江西,浙商投资500万以上规模企业有6000多家,2007年浙商上缴税收80多亿元,2008年超过100亿元,接近江西财政总收入的1/8。陈志胜就为南昌、上饶等地做媒牵线,10多家浙江企业在江西落户,投资30多亿元。近几年来,浙商到江西投资兴业的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西浙江籍从业人员超过30万,浙江资本占江西引进外来资金30%以上。
江西省浙江总商会成立于2002年8月,会员企业已由建会时的42家发展到近2000家,并先后在各地成立了分支机构,会员企业遍布江西省。作为在赣浙商的“娘家”,总商会近年来不仅致力于浙赣两地的合作,还为在赣浙商的维权四处奔走。几年来,先后受理会员企业维权投诉10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为此,总商会先后被国家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和“全省先进民间组织”的荣誉称号。
履行责任 心里踏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成功企业家,陈志胜时时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但努力做好自己的企业,还时刻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环境治理,不断践行社会责任。
2007年4月,陈志胜向在赣考察的中国治理沙漠化基金会科学考察组捐赠500万元,专门用于沙漠治理。据考察组组委会透露,陈志胜是全国首位向中国治理沙漠化基金会捐款的民营企业家。
2008年3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陈志胜提出职工社会保险“通存通兑”。他说,随着农民工流动的加速,以省为单位统筹社会保险的弊端也凸显出来。因此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同年3月,陈志胜还批评校园建设攀比之风,规模越弄越大,土地浪费惊人。他呼吁,校园用地应遵循节约原则。
今年“两会”期间,陈志胜呼吁宾馆停止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他说,目前,在城市垃圾中,一次性宾馆用的生活用品占到相当比重,成为当今社会一大公害。宾馆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的“弊”远远超过了“利”,已经到了该“叫停”的时候了。
陈志胜对就业问题极大关注,他说,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在全国有几千万农民工、几百万大学生在找工作,就业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做好它最能体现社会责任。自己企业尽量不裁员,为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做出努力。
谈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做法时,陈志胜表示,浙商在赣投资的企业有6000多家,将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到企业实习,进行双向互动,既可以提高毕业生素质,又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另外,学院今后可以多办一些招聘会、就业指导课、专业知识讲座等,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学院“自强、厚德、求实、创新”校训,学好专业知识,了解时事、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
“你能够在江西工作生活9年,投资5个亿,做了那么事情,为什么能做,有什么信仰支撑?”记者直言道。
“我想,第一,人一辈子就几十年,做点好事善事踏实。不做心理不踏实,不快乐。帮助有困难的企业、有困难的人做事,是一种责任,做了就快乐;第二,不想给儿女留下太多钱财,给儿女留得太多,他们就不再做事,如果你挣了三辈子花不完的钱,下一代就吃喝玩乐,全造光了,你做的无意义。”陈志胜回答道。
陈志胜,一个胸怀宽广,脚踏实地、充满爱心的浙商。
“中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中小企业是中坚力量之一,民营经济、非公经济的力量不可忽视。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作为会长,我要全力发展中小企业,继续牵线搭桥,做好‘娘家人’该做的事;作为董事长,我要服务好师生,服务好社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陈志胜最后补充说。
标签:浙商论文; 大学论文; 陈志胜论文; 华东交大理工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