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区就业的实证研究&与其他社区就业群体的比较_人力资本论文

农民工社区就业的实证研究——兼与其他社区就业群体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区论文,农民工论文,群体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与其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07)09-0017-07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当地进城务工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2006年全国进城务工农民工约1.8亿左右。随着城市社区发育的成熟和社区建设的完善,社区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进入社区从事社区服务业已成为许多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现实选择。

本研究将社区从业者分为三个群体,即下岗职工群体、农民工群体和社会就业者群体。社区就业者既包括受雇者、自我雇用者也包括雇佣别人者,因为在很多社区服务业中,雇用别人同时自己也是主要劳动力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与正规市场中的雇主有显著差别。

社区劳动市场与正规劳动市场相比有许多结构上的差异,它属于次级劳动市场,工资福利低,就业不稳定,劳动者主要向社区内的居民和机构提供各种社区服务。一般认为社区服务包括三种类型,即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商业化服务。无偿服务指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团体向社区内弱势人群或特殊人群提供的志愿性服务,低偿服务指由社区管理机构向社区内全部居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如公共卫生的打扫等,商业化服务指个人、各类组织向社区内居民、家庭或企业提供的商业化的便民服务,以营利为目的。本文涉及社区就业仅指提供低偿公共服务和商业化便民服务的就业人群。

与传统就业相比,社区就业有其显著的特点。其一,从就业性质看,社区就业一般属非正规就业,一般表现出分散、灵活和弹性的特点。其二,从就业内容看,涉及多种职业和行业。如社区服务既包括钟点工、保姆等家政服务,各类维修服务、商业服务、餐饮服务等便民服务,还包括社区管理、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其三,从工作地点看,社区就业经常是在社区范围内的小企业、社区居民家里或社区公共服务部门。

一、研究来源

由于陕西省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发展主要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模式,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大部分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传统服务业。与传统就业相比较,社区就业更适合进城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民工。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于2004年底至2005年初对陕西省五城市的24个社区的从业人员分别发放问卷共250份,因为采取了访员调查的方式,因此回收率100%,剔除数据缺失较多和有明显偏差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 93.2%。本研究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样本基本情况见下表。

注:①本表行业主要以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为依据分类,将社区医疗服务列入公共服务类是考虑到大部分社区医疗服务属准公共品。②社区管理人员包括居委会管理和物业管理等。

二、农民工人力资本分析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我们将人力资本分为教育人力资本、经验人力资本和迁移人力资本。选取以下3个维度对社区从业者的人力资本进行度量。它们是经验、教育、就业流动性。具体又由8个指标描述。如表3所示。

1、教育

(1)学历水平。问卷结果显示,社区就业者学历主要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农民工学历结构中,初中程度居多,高达63.7%,其次是高中、中专水平,有34.8%,小学和大学程度各仅占4.3%和1.4%;下岗职工学历结构中,高中、中专程度居多,初中程度比例较农民工低26.7个百分点,高中、中专程度高出农民工近20个百分点。社会就业者学历水平结构中,学历水平也以高中程度居多,初中程度较农民工低 36.5个百分点,高中、中专程度较农民工高7个百分点。大学程度的社会就业者比例最高,超过农民工近30个百分点,超过下岗职工近20个百分点。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农民工高中以上学历水平比例最低,社会就业者比例最高。下岗职工介于两者之间。

(2)参加正规培训。总体来看,首先社区从业者就业前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有49.3%的农民工、68.5%的下岗职工和42.7%的社会就业者就业前未参加过培训。其次参加就业前培训的农民工中,45.7%参加了3个月—1年的培训,40%参加了1个月以下的培训,只有14.7%参加过1年以上培训;下岗职工以一个月以下的短期培训为主,比例高达64.7%,23.5%参加3个月—1年培训,11.8%参加1年以上培训;社会就业者以 1年以上培训为主,比例高达41.3%,有33.3%参加3个月——1年培训,25.4%参加1个月以下培训。

可见,在城市社区就业的农民工只有50.7%参加过正规培训,且85.7%参加的是1年以下短期培训。相比较而言,下岗职工参加培训比例最低,且64.7%参加的是1个月以下的短期培训;社会就业者参加培训比例最高,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比例分布比较均衡。

社区就业提供的主要是传统服务,进入门槛不高,下岗职工因为有国家优惠政策,因此虽然大多数人没有经过培训,但也能进入社区就业。农民工和社会就业者都是通过市场化就业的,相比较而言,农民工不管是学历水平还是参加培训情况都不如社会就业者。因此社区就业农民工的教育人力资本不高。

2、经验

(1)年龄。一般认为年龄与经验成正相关关系。问卷结果显示,农民工群体年纪较轻,主要分布在35岁以下,下岗职工年龄较大主要分布在35-54岁之间,社会从业人员介于两者之间,在各年龄段上分布较均衡。农民工35岁以下比例高达76.8%,较下岗职工高50个百分点,较社会就业者高近20个百分点, 35-54岁的农民工比例为23.2%,比下岗职工低52.8个百分点,比社会就业者低12.4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社区就业三大群体中,农民工群体年龄相对较轻,下岗职工年龄相对较大,社会就业者年龄分布介于前两者之间。

(2)从事目前工作时间。我们视1年以下为短期, 1年到3年为中期,3年以上为长期。结果显示三大就业群体在社区从事该份工作的时间都不长,大部分都集中在短期这一时间段,并且就业的比例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是不同的就业群体,降低的幅度不同。具体来讲,降低幅度最大的是农民工,53.6%的农民工从事此份工作不足一年,28.9%的农民工干此份工作 1年以上3年以下,只有17.4%的农民工长期从事此份工作。社会就业者降低的幅度最小,短期、中期和长期比例分别为35.5%,32.7%和31.8%,而下岗职工介于两者之间,分别为38.9%、37.1%和24.1%。

通过分析可知社区从业人员中,农民工最不稳定,其次是下岗职工。相对稳定的是社会就业者。这一群体在从事当前工作时间上分布较为均衡。

(3)从事该行业时间。我们仍然视1年以下为短期,1年到3年为中期,3年以上为长期。结果显示,大多数社区就业者从事该行业时间不足3年,这一比例农民工最高,达到81%,比下岗职工高10个百分点,比社会就业者高23.8个百分点;在三大就业群体内部,短期中期长期就业比例农民工为40.5%、 40.5%、18,5%,下岗职工为37.0%、33.3%、29.6%,社区就业者群体则表现出与其他群体不同的规律,大多数就业者集中在3年以上,比例达到42.7%,其次是1年以下的短期,比例为37.3%,只有20.0%的就业者从事此行业1年—3年。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社会就业者相比,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从事目前工作的行业时间较短。主要原因是下岗职工以前在正规企业就业,由于企业减员分流才进入社区就业;而农民工由于户籍原因,也不可能长期从事社区服务。

以上分析显示,社区就业农民工的年龄轻,从事该工作时间和进入该行业时间短,因此,没有积累太多工作经验,造成相对于下岗职工和社会从业者而言,进入社区就业农民工经验人力资本不高。

3、流动偏好

(1)家庭居住地。结果显示,农民工中本市人占50.7%,本省外市占27.5%,外省占21.6%,西部、中部和东部的比例分别为11:3:1。下岗职工中有 94.4%是本市人,本省外市占3.7%,而外省来的下岗职工只占1.9%。社会从业者人群中有76.4%为本市人,本省外市占12.7%,外省占10.9%,西部、中部和东部的比例为7:2:3。

可见社区就业的三大群体跨地区流动最活跃的是农民工,其次是社会从业人员,最后是下岗职工。农民工跨地区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进入陕西城市社区就业的农民工大多来自西部,来自中部的较少,来自东部最少。社区就业是非正规就业,就业不稳定,收入较低,进入社区就业的大多数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找工作很难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社区就业进入门槛低,因此社区就业成为大多数本地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选择。

(2)转换工作地次数。转换工作地次数指就业者自参加工作以来跨地区转换工作的经历。由于学生是作为新生劳动力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我们视其为没有转换工作地的经历。

首先总体来看,社区就业者转换工作地较频繁,农民工中从未转换工作地区的占34.8%,下岗职工中从未转换工作地区的占到51.9%,社会从业人员中从未转换工作地区的占37.3%。

其次在有过转换工作地经历的农民工中,变换1个、2个、3个及以上工作地的分别占57.8%、31.1%、11.1%;下岗职工中这一比例分别为61.5%、15.4%、 23.1%;社会就业者中这一比例分别为66.2%、20.6%、13.2%。

可见,农民工变换工作地区最为频繁,有约 63.2%的农民工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转换2个及2个以上工作地区的多达42.2%,在三大就业群体中都是最高的。

(3)变换工作数量。变换工作次数指参加工作以来,跨单位变换工作的次数。学生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农民工第一次从事非农工作都不被视为有变换工作的经历。首先,社区从业者变换工作极其频繁。没有变换过工作的只占27.5%(全部为学生和农民),社会就业者没有变换过工作的只有1 7.3%(学生占6.4%),下岗职工由于企业原因离开原单位,在社区就业是再就业,因此至少有过1次变换工作的经历。在变换工作的就业者中,大多数都有1次变换经历。农民工群体中变换1次工作的占48%,这一比例下岗职工为64.8%,社会就业者为55%;但变换工作2次、3次、4次及以上的农民工比例明显比其他两个群体高。

如果暂不考虑学生和农民这些新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那么农民工变换工作表现得最为频繁,并且变换2次及2次以上工作比例也比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群体明显高。

综上,相对于其他两大群体,来自本省以外的农民工比例最高;从转换工作地次数和转换工作次数看,农民工最为频繁。因此社区就业农民工迁移人力资本最大。

三、农民工社区就业的特点分析

1、工作时间

总体看,社区就业者普遍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有76.8%的农民工每天在社区工作8小时以上,这一比例下岗职工为57.4%,社会就业者59.1%;只有17.4%、29.1%和31.5%的农民工、社会就业者和下岗职工按照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相比较而言,农民工在社区每天工作时间比其他群体长。

2、找工作的途径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劳动保障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主要包括私人职业介绍所、社会机构(如工会、妇联、残联等)职业介绍所。

总的看来,社区就业者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依靠亲戚朋友等社会资本。农民工中有高达55.1%通过亲戚朋友寻找工作,下岗职工这一比例为50%,社会就业者这一比例也达到45.5%。但仍有高达18.8%的农民工通过职业介绍或培训机构得到工作,在三大就业群体中比例最高,社会就业者这一比例为 14.5%,而下岗职工这一比例只有5.4%;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在农民工找工作中的作用不大,只有10.1%的农民工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找到工作,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这一比例分别为26%和16.4%;另分别有 15.9%、18.2%和9.3%的农民工、社会就业者和下岗职工靠自己应聘找到社区工作岗位。

可见,农民工社区就业更多地依靠亲戚、朋友等传统血缘和地缘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公共就业资源对农民工的分配最少。值得注意的是,职业介绍所和培训机构对农民工社区就业贡献也不容忽视。

3、社会保障

(1)是否入保。社区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不乐观,尤其是农民工群体。有高达95.7%的农民工未参加社会保险,60%的社会就业者未参加社会保险,下岗职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仅有20.4%未参加社会保险,但他们中大部分人担心今后由谁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2)交费困难。未入保的农民工有40.9%认为缴费的困难在于个人缴不起,单位不愿交的占24.2%,不知如何缴纳的占22.7%,另有12.1%未做回答;未入保的社会就业者中有22.7%认为个人缴不起,单位不愿交的占27.3%,不知如何缴纳的占24.2%,另有24.2%未做回答;未入保的下岗职工中有45.5%由于手续麻烦或原单位拖欠社保费无法续保,还有27.3%认为交费难在于个人缴不起,另有27.3%认为个人不知如何缴。

4、未来期望

三大群体对未来的期望各不相同。超过一半有 50.7%的农民工选择“干好现在工作,收入高一些”,这一项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各为27.8%和42.7%, 55.6%的下岗职工“关注今后养老医疗有保障”,社会就业者33.6%,农民工14.5%;26.1%的农民工“自己想独立发展事业”,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分别为 14.8%和17.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大群体对培训的关注普遍较低,但相比较而言,农民工“渴望接受培训”的比例高于其他两个群体。农民工、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希望接受培训的比例分别为8.7%, 6.4%和1.9%。

5、选择社区就业的首要因素

影响农民工社区就业的首要因素主要集中在收入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31.9%的农民工进入社区就业的首要因素是收入满意,高于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两者分别为22.2%和20%,另有21.7%的农民工社区就业的首要因素是工作环境,同样高于其他两个群体,下岗职工为7.4%,社会就业者为8.2%。与农民工不同,影响下岗职工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离家近,有27.8%的下岗职工选择了这一项,高于农民工 13.3个百分点,高于社会就业者近20个百分点;影响社会就业者社区就业的首要因素集中在发挥专长,有32.7%的社会就业者选择了这一项,高于农民工17个百分点,高于下岗职工18个百分点。

6、综合满意度

从满意度看,社会就业者满意度最高,高达 62.8%的社会就业者满意或非常满意目前工作,其次是农民工,46.3%的农民工对社区工作满意或非常满意,只有37.1%的下岗职工对社区就业满意。从不满意度看,农民工不满意度最高,有20.2%的农民工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16.7%的下岗职工不满意,12.7%的社会就业者不满意。农民工不满意原因主要是工作太累。

可见,大多数社区就业的农民工进入社区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收入,找工作主要靠亲戚朋友等社会资本,综合满意度比较高,虽然每天工作时间长,没有社会保险,但依然有在社区长期就业的打算。

四、相关性分析

下面应用交叉列联表分析社区就业者类型与收入在社区就业中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如下表所示:

卡方检验在最小期望频数大于1,少于1/5格子的期望频数小于5,且有效总频数大于40时,一般使用皮尔逊卡方值。由表5可知皮尔逊卡方值为26.662,自由度为10,近似概率P为0.003,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拒绝原假设,说明行变量与列变量不相关的假设不成立,即就业者类型与收入水平显著相关。

卡方检验结果从表4中也能看出。社区就业农民工月收入主要集中在400元—699元之间,约占52.2%。月收入400元以下,下岗职工占22.2%,农民工18.8%,社会就业者18.2%。月收入700元以下,下岗职工61.1%,农民工71.0%,社会就业者41.8%,月收入1000元以上下岗职工20.4%,农民工13.0%,社会就业者38.2%。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岗职工中月收入400元以下的主要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每月只能领取生活津贴,而不是工资,按照西安市标准,2004年居委会工作人员每月领取的生活津贴不足400元。

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2005年缴纳社会保险的基准工资为1085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20元,最低工资2005年7月1日起,陕西省执行最低工资不低于400元。另根据2005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陕西省城镇居民平均月收入687.5元,农村居民168元。可见,相对于正规就业市场,社区劳动市场工资收入并不高。社区就业三大群体相比较,农民工平均收入水平低于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大部分社区农民工收入低于陕西居民平均月收入,但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月收入。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1、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其一,相对于下岗职工和社会就业者,社区就业农民工教育人力资本不高,经验人力资本不高,迁移人力资本较高。其二,农民工进入社区就业的首要因素主要是收入和工作环境;农民工社区就业者工作时间一般都在8小时以上;农民工找到社区工作主要靠熟人和亲戚等社会资本,但是非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培训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区就业农民工很少有参加社会保险的;近一半的农民工对社区就业满意或非常满意,但在三大就业群体中,农民工对社区就业的不满意比例是最高的。即便如此多数农民工有做好现在工作,提高收入,在社区长期就业的打算;其三,社区就业三大群体类型与收入之间表现出相关关系。

2、对策建议。

依据结论建议如下:

(1)通过加大农民工的非义务教育和正规培训提高社区就业农民工的教育人力资本和经验人力资本。随着我国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农村的落实,大多数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较少。但随着社区建设的完善和社区发育的成熟,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对社区服务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社区就业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受培训针对性不强,现有经验不足,因此,政府要适度增加对农民工高中以上教育投入,同时引导农民工自身加大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通过提高教育人力资本增加农民工社区就业的可持续性,继而有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提高经验人力资本。

(2)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输出和流动降低农民工迁移成本。迁移人力资本是一种人力资本的配置投资,目前农民工转换工作主要靠亲戚熟人等社会资本,但由于体制原因,农民工很难真正进入城市就业,对农民工个体而言,迁移人力资本往往转变成为迁移成本,降低了他们的实际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合理引导农民工进入城市社区就业。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非公共职业介绍所和培训机构对农民工社区就业的重要作用。

(3)建立有效的社区就业机制以保障农民工社区就业的可持续性。农民工社区就业者的收入虽然低于城市正规市场和社区劳动市场中的其他就业群体,但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社区就业不失为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明智选择,因此大多数农民工未来打算是“干好目前工作,提高收入”。但是,目前农民工不仅在就业市场属于弱势群体,而且在社区就业市场仍然处于弱势。因为,下岗职工进社区就业国家有优惠政策保护,社会就业者迁移成本低,社会关系网发达,这些都是进入社区就业的农民工不能比拟的条件。这些外因与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他们的收入水平与其他两个群体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就业能否为农民工城市就业提供机会,还有赖于有效的社区就业机制的建立。因此政府在改善农民工人力资本同时,还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建立有效的有利于农民工长期社区就业的机制。

收稿日期:2007-02-02

标签:;  ;  ;  

农民工社区就业的实证研究&与其他社区就业群体的比较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