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死亡的概念和判定标准
大脑中脑桥、延髓和中脑合称为脑干,脑干中包含有人的呼吸中枢系统。如果受到损伤则会导致呼吸停止,而这种呼吸功能丧失是不可逆转的,由于缺乏氧气供应,身体的其他器官和组织也会随之衰竭。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曾公开发表其进行的脑死亡相关研究的成果,最初的脑死亡标准为:在24小时内,患者不能够自主呼吸,脑干失去反射功能,脑电心电静止。随着全球范围内对脑死亡研究的逐渐普及和深入,各国对脑死亡的概念和标准不尽相同且不断变化。
在我国,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脑死亡即为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机能不可逆转地丧失,其中脊髓或心机能的运作情况不做考虑。也就是说,如果全脑细胞已经不可逆转地失去了所有功能,即使尚存在心脏跳动。
二、脑死亡有别于“植物人”
脑死亡不等同于“植物人”,植物人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而导致的昏迷状态,并未完全失去功能,患者仍能够进行自主呼吸,且仍有康复可能性,并非不可逆转性质,且可以通过采取先进医疗手段维持患者的生命。
三、脑死亡存在的伦理争议
死亡不仅是一个科学和医学问题,更与哲学和伦理道德密不可分。
(一)对传统死亡概念的尖锐挑战
脑死亡的概念颠覆了人们长期依赖对死亡的认知,即使在科学上能够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但与社会文化和传统道德仍产生激烈冲突。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我们根深蒂固的孝文化是脑死亡面临的重要伦理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在亲人病危出现脑死亡的情况下,家属很难根据自己的科学理性判断,在心脏未停止跳动、尚存在呼吸和提问的情况下,认为患者已经死亡。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中,即使是那些能够接受脑死亡概念的科学工作者或医务人员,在面临自己亲人的死亡时,也不能完全坦然接受,由于千年儒家文化的教育,在我国转变对死亡的传统观念仍面临很多障碍。
(二)器官移植的争论问题
脑死亡存在的一个重要伦理问题在于器官移植的可行性。目前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存在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不能及时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将失去生命。一般而言,器官移植时间距离供体死亡时间越近,移植效果越好,而脑死亡患者器官质量较好,若其同意捐献器官,则等待器官移植者的生命将得到挽救。但虽然脑死亡者已经失去全脑功能,但心脏仍然跳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器官移植是否符合伦理道德,因对脑死亡患者的挽留而使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失去救治时间又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这是全社会共同需要权衡的严峻问题。
(三)脑死亡标准的判断和预防滥用问题
脑死亡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不同,在我国,医院水平不一,其是否有能力做出脑死亡判断需要考量,脑死亡标准是否被滥用以致患者的家属受到伤害也是存在的重要伦理学问题。首先,参与患者治疗的医生需要对患者脑死亡情况做出理性判断,脑死亡的判定也应建立科学的程序,由专业人士进行,避免掺杂复杂的情感因素。为某些个人利益而滥用脑死亡标准,伤害患者的情况一旦发生,后果将无法弥补。
三、脑死亡具有一定程度的伦理价值
从人的本质上来看,脑死亡患者尽管早期存在呼吸和心跳,但在社会学意义上已经失去了自我意识和作为道德主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维持脑死亡病人的生物学生命,从经济成本角度和社会效益方面考虑,具有一定的资源损失。因此,脑死亡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
总结:由于死亡是一个特殊而又敏感的话题,人们从传统死亡观念转变未接受脑死亡面临着诸多伦理学挑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既包括认知和观念的转变,还包括情感和心理的接受。但在科学发展和宣传普及的过程中,相信我国社会能够树立更为理性的死亡观念。
论文作者:黎远刚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脑死亡论文; 器官移植论文; 患者论文; 脑干论文; 伦理论文; 呼吸论文; 标准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