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综述_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创新--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综述_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创新——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于国家创新系统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论文,兴旺发达论文,不竭论文,动力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技术创新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已从学术研究走向政府的工作日程。随着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的相继推出,可以说1999年是全国的技术创新年。下面就我国国家创新系统问题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提出了经济创新的概念,即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国家创新系统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该概念是1987年由英国学者费力曼在对日本技术政策和经济绩效的研究中提出的。90年代后,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政策的基础。该理论强调了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行为,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探讨创新生成是对现实的更精确地反映;并强调了制度等因素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技术和创新的生成取决于当地情况,市场条件、产业组织、企业结构、社会政治及法律制度等因素在创新生成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创新体系是有关创新的国家层次上的体系,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制度安排因素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和效果起到基础性作用,制度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基本变量。

二、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1.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状况。

自1995年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国内对其研究就注入了极大的热情,但整体来说,我国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基本还处于概念介绍阶段。199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刘洪涛博士提出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综合”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模型,其组成由生产——学校系统、搜寻系统、探索系统和选择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他把国家创新系统的行为者和制度网络结合在一起,考察创新活动的各个行为阶段,实际上是沿用了伦德瓦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在近两年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已较少采用。

1997年7月吴贵生、谢伟撰文指出:国家创新系统不仅要包括“硬件”,即系统活动的行为主题,还要包括“软件”,即联系各行为主体、引导各行为主体的环境政策等。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等;各行业为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国际联系等。该文使我国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上首次与国际接轨,我国随后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基本沿用了这一界定方式。

1998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制定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同年7月,中国科学院又发表属名文章《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该文章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的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在创新体系中,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高等院校以知识传递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国立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以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相关的工作;政府的职能,从目前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是为创新提供社会环境和支撑条件。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1999年2月我国著名学者冯之浚也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国家内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国家创新系统应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此外,国家创新系统的制度安排和网络结构也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影响知识的产生,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也有学者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决不等同于国家技术发展体系,也不能理解为科学研究的宏观管理体系。它是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相关制度环境以及技术创新的其他部分组成。还有学者提出将国家创新体系划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知识的传播及应用等几个部分,甚至提出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内容,显然是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本意不相符。

总之,纵观现有的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交叉点是技术学习、相互作用、网络和联盟。

2.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今后主要的研究领域与突破点。

有学者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当前紧迫的问题是:(1)加快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加强部门工作的协调与集成,以解决部门职能分割使创新资源不能集成的问题;(3)把产业创新战略放在重要位置;(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使知识流动更为畅通;(6)加强创新环境的培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谢伟认为:为了揭示国家创新系统的变化和设计的规律,我国学者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面上今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创新系统的组成;创新系统变化的过程;不同创新系统的绩效比较。

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召开前夕,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将有三大突破:第一,企业将成为创新的主体。现在的创新是指全方位高层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二,重视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国家在政策上的引导、环境的创造、机制的建立和组织、部分资金投入以及资本市场的培育等方面,将会在新的政策中有详尽的阐述。第三,鼓励知识分子在产权问题上大胆探索。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而且参与到产权分配当中去,这是一个很大的动作,至于知识产权所占比例控制在多少,政府将鼓励知识分子大胆探索。

3.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

我国正在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是我国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与管理水平,培养科技人才的战略措施)、《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为: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促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

三、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考察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可以从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着手,即能否解决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能否解决创新中的市场失效;能否加强创新各环节之间的系统整合。有学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已初具规模,并在国家的各项建设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就各子系统而言,都有可观的力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分析,还存在以下问题:(1)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确立起来,主要表现为政府在有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尚显乏力等;(2)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3)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主要是解决科研院所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研究解决高层次上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问题;(4)技术创新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但在官产学或产学研之间还缺乏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合力;(5)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脱节;(6)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中的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还很薄弱;(7)创新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还很不理想。

四、完善和发展我国创新体系的措施

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确立起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动性,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学者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要进一步完善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和协调创新系统中各部门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各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提出国家创新战略的目标,并引导和吸收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国家战略而努力。

还有学者提出:把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1)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宗旨;(2)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3)把科技产业化作为现阶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4)把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摆在突出位置;(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作用;(6)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7)大力扶植为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发展;(8)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科技部作为主管科技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分,也应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中、在国家创新目标的制订和实施中发挥作用;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国家创新系统的原则,加强制度安排及深化改革,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政策措施。

总之,要建设好国家创新体系,要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并要抓住其中的两大关键——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及二者的有机结合。否则,国家创新体系就会流于形式。

标签:;  ;  ;  

创新--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综述_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