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下的服务业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业论文,产业论文,全球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4)05-0016-07
以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1]。其重要表现为,各经济体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逐渐上升,在发达经济体,这两项指标均已超过60%,有的甚至高达80%;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提高。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逐渐提高。服务业的日益国际化,作为沟通全球经济贸易活动和企业跨国生产经营的联系纽带,在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进程中,有着传统制造业根本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2]。
一、服务业国际化扩张的动因
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必须依靠国际直接投资来推进。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大规模流向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使得服务业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5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不到20%,70年代初也仅占25%,至8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40%,而至90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已稳获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半壁江山,如1998年全球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约为3642亿美元,占到了总流出量的53%。与其他产业相比,经过90年代的发展,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在总量中所占据份额都出现了增长,从表1中1990年和1998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这一变化。
表1 美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OECD: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Yearbook.2000整理。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服务业国际化的重要表征。服务业的扩张既与外部环境条件相关,也与服务业自身发展有关,Christopher H.Lovelook认为推动服务业国际化的产业动力(induary drivers)有五种[3]:
(1)市场动力。包含以下这些要素:共同的顾客需要、全球顾客、全球渠道。
(2)竞争动力。由某一个特定产业高水平的出口和进口、来自不同地区的竞争者和全球化政策组成。
(3)技术动力。包括以下这些要素: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设备微型化,声音、图像和文本的数字化(这样,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被储存起来并且以电脑的数字化语言进行传递)。
(4)成本动力。包括全球规模经济、采购效率、国家成本的差异(包括汇率)、大量的产品开发,以及关键的通信和运输技术成本的迅速下降。
(5)政府动力。包括适宜的贸易政策、相容的技术标准、共同的营销管制。
概括而言,服务业国际化的动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需求的拉动
由于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和追求核心能力的管理方式变革引起了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扩张,也就是说生产者不是内部组织生产而是更多地去市场购买被企业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4]。企业之间的中间需求的增长更多地推动了新兴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如管理咨询、工程服务、市场营销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前企业一般都是自行解决有关事务,但是现在这些工作就可以交给专业公司来完成。现代工业生产已经融入了愈来愈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中间需求的扩大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
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务型跨国公司出现及扩张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因此B to B形式较不适用于服务业,即服务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通过中间商的转接是不可能或者是低效率的。众所周知,生产性服务业的对象——企业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国地方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如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集中固定生产和分散变动需求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总是希望与一个服务商建立长久持续的关系,或者是希望与该企业的顾客(无论是本地还是国外的顾客)同时受到一个服务商的服务,以便于业务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有力地占领市场,获得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服务企业建立全球性的组织为其顾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务。随着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加,服务业跨国扩张出现了。
当然,顾客对服务业最终需求的不断增长,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妇女在就业队伍中的比重上升,人的平均寿命的提高等,使得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产品的物质边际效用正在递减,人们开始转向服务消费,对各种服务就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需求,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服务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一商机.建立跨国组织以迎合市场需求。
(二)技术进步和分工的挤出效应
工业生产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扩展的劳动过程,即由直接的车间劳动延伸到如市场调研、R&D、设计、采购、产品检测、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扩展过程。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分工的深化,企业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或者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单位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这种方式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更加具有专业性。为了专注于企业自身的核心专长,企业中一部分工作将被分离出去由更加专业的服务商提供,这就是分工所产生的“挤出效应”[5]。
目前服务部门较其他部门增长快得多,尽管服务部门中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依旧较低。以富克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部门生产率的比较研究发现,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几乎为零,大大低于工业甚至农业。他认为,服务业相对于农业或制造业的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说明了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就业的日益重要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率意味着服务业平均成本高于整个经济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务需求对于上升的价格相对不敏感,那么,随着经济的扩张,总就业中服务业的比重将增加。这就是著名的服务业增长滞后理论[6]。可见,处于快速增长中的服务业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其对就业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在创造财富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社会中,其他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要比服务部门快得多,因而劳动力的供给压力逐渐增加。这种由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因此,那些人力处理和实物处理服务型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逐渐增加,因为这些服务能够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较少受到限制,因而,有人提出服务业的发展扩张不是由于需求,而是供给的推动效应。
(三)服务业的竞争
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像银行、保险、医院和教育这些成熟的消费者服务业,增长速度正在减慢。而其他一些行业,像美国的航空客运业,似乎被长期的生产能力过剩困扰着。所以,公司的成长只能以从国内的竞争者那里争夺份额为基础转向开拓国际市场。那些以美国为基地的大型信用卡公司所采取的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一般高达60%-70%。他们的国内市场已容纳不了服务生产的日益增长。开拓国外市场,争夺世界市场,已经成为服务经济发达国家对外扩张的新的焦点。《服务贸易总协定》既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又是服务大国争夺服务市场的表现。
竞争在银行业是一种关键性的全球化动力,它同公司顾客的全球化是密切相关的。争取跨国公司业务的竞争活动尤其激烈,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所控制的金融交易量相当大,并且向它们提供巨额贷款的机会也很多。大多数跨国公司会使用当地和国际银行的组合,但是一个银行能够覆盖的地理区域越广,它在客户有业务的任何地方提供服务的能力就越强。近年来,许多原先只在某一个国家从事经营活动的银行都雄心勃勃地进行了海外扩张。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速度已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7]。而在服务业中,先动优势表现尤为强烈,快速的顾客回应能力,比竞争者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将有更多的机会建立影响巨大的声誉以及赢得顾客的忠诚度,获得大市场。在服务业扩张中,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制决定了市场进入的机会,并决定了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程度,这种做法往往给先进入者以较少管制的优势。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已有竞争者先进入某个市场,许多企业仍然不惜代价进入该市场,以防止被竞争对手超过太多,这也是通常所说的“跟随竞争者”战略。服务业的对外扩张已经以不可挡之势在全球范围展开。
(四)进入壁垒降低和服务贸易自由化
进入壁垒一般包括自然形成的以及人为的壁垒。
自然形成的进入壁垒在服务行业中典型地表现为服务产品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障碍。然而,现代电信和传递技术使时间和距离的概念逐渐丧失了其重要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和运输的传统特性发生了改变[8]。从此,许多生产和消费原需同时进行的服务现在可以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分离,银行、保险、医疗、咨询和教育等原需供需直接接触的服务现在可以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通讯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国际间可贸易性,生产的专业化迅速发展。近来,服务业国际化的范围从运输、工程建筑等传统领域转向知识、技术和数据处理等不断涌现的新兴领域,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中的知识、信息投入比重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传统服务贸易地位逐渐下降,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逐渐发展壮大。
由于最新的服务业发展主要由经济网络型服务带动,使经济网络型服务与工业的发展形成互补[9]。与此同时又由于许多服务产品无法出口,因此服务业更多地采用跨国公司形式。而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的巨大优势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经营行为,也使其在服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新兴服务业的知识化和信息化特征,服务部门跨国公司比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资本密集度更高,技术优势更强,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场的垄断局面,形成其全球范围网络优势。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市场的融合,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下降,也即在更加完全的市场中,服务业将比制造业更加具有采用跨国公司形式对外发展的倾向。
在服务行业中政府的管制是最主要的人为壁垒。由于许多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国家对服务行业实行较严格的管制[10],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许多国际通行规则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更自由的全球经济市场大大降低了服务业对外扩张的进入壁垒。
(五)赢得信赖以及全球学习
声誉在服务业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11]。很多情况下,由于转换成本较高,许多客户倾向于固定服务商,形成长期的互动关系。顾客在选择服务商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质量、竞争力、可靠性等等。考虑到转换成本高昂,选错服务商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所以顾客总是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得服务质量信息,服务企业也尽力去建立自己的声誉,并且试图区别于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顾客很难获得准确的服务质量信息,也很难对服务质量做出合理的判断。顾客往往以公司规模、公司经营的年数,以及公司主要顾客的清单来判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服务企业不断扩充规模推行国际化,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性顾客,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声誉、赢得信赖,将自身的实力外部化表现出来,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12]。
在许多情况下,获得全球网络优势是一些服务行业提升服务产品价值、赢得顾客信赖的重要渠道。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采用的全球网络型组织构架就是公司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提升产品价值、创造优势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如果一种信用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使用,那么它的价值将大大提升。如果一个银行的自动柜员机遍布世界各地,那么这个银行将更加受到顾客青睐。而许多跨国性的饭店、快餐店、零售商店的建立,部分也是基于此考虑的。
同时,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扩张,也是服务企业全球学习的过程[13]。在服务型企业中知识的价值尤为重要,在企业各个节点上创造知识并传输知识将成为服务企业主要的竞争优势。因此,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学习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增加了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进而增强了公司的竞争优势。
二、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特点与功能
服务业国际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中坚力量,它们在供给资金、转移技术、创造就业、推动贸易及产业整合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其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服务业国际化日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服务业全球扩张的主导战略由追随型转为主动型
服务业一般是跟随在制造业之后推行其跨国活动的[14]。20世纪70年代以前,制造业跨国公司主要以利用东道国的资源及廉价劳动力为动机,曾带动了铁路、公用设施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海外延伸,然而,从投资规模和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来看,服务业只是作为制造业的补充而落后于制造业。70年代起,一方面,制造业跨国公司不断成熟,对外投资结构升级、形式多样,为发达国家经济地位日趋上升的服务业的对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产品及技术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对为工商贸易提供服务的全球发展要求日增。80年代以后,服务业已不再单纯尾随在制造业企业之后走向海外,企业跨国化形成的国际竞争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网络渗入世界主要市场谋取利润的战略意识的加强。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国放松了对历来限制甚严的电信、金融等服务部门的管制,这成为服务业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契机。它们逐渐摆脱了纯提供中间性生产投入的传统角色,也开始参与制造业活动,如跨国银行接受跨国公司委托,承办并直接参与为跨国公司所需要的银团、企业组建等有关活动。但服务业跨国公司更多的是向同行业其他部类的服务领域扩展,这种多样化扩展主要强调相互衔接的一条龙服务,如跨国银行及其分支不仅为工业跨国公司提供资金,且经办公司体系内的资金调拨、周转和结算,或为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外汇、资金、市场行情、企业变动和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意见;零售业公司兼营保险和信用卡业务;数据处理公司同时经营软件和电讯业服务;会计事务所除审计外,又将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公关等部门的服务集于一身。
(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实力大大提升,成为推进服务业国际化的主体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一度的“全球500强”的评比是对跨国公司实力的一个综合考察,由近年的数据可以看出,500强中的服务业公司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其所占的比重已超过所有其它行业跨国公司的份额加总,具体情况可参见表2:
表2 服务业公司在“全球500强”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财富》“全球500强”整理。
服务业跨国公司实力的提升还体现在其居高不下的营业收益率上,按照这一指标选出1996年和1999年500强中表现突出的几大行业进行排序,见表3。可以看出,1996年,营业收益率最高的10个行业中有4个是服务业,包括多种经营财务公司、电讯、证券和娱乐业;而至2000年,营业收益率最高的10个行业中有6个是服务业,包括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多种经营财务公司、证券、网络通讯、饮食服务和电讯。可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和增长规模都使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表3 “全球500强”中营业收益率最高的行业
1966 2000
行业 收益率 行业
收益率
制药
17.1 计算机服务、软件
21.44
多种经营财务
10.6 制药
14.71
电讯 10.1 多种经营财务
10.64
饮料 6.1 证券
10.18
化学品 5.1 烟草
10.16
航空航天 4.8 洗涤、化妆品
9.28
证券公司 4.7 科学、照相、控制设备
9.25
娱乐 4.3 网络通讯
9.11
食品
4.0 饮食服务
8.99
计算机办公设备 3.7 电讯
8.81
资料来源:《财富》“全球500强”。
(三)服务业跨国并购活动频繁,成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各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放松,跨国并购可以充分发挥其投资迅捷和有效避税的优势,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7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规模为1000亿美元,1997年为3420亿美元,2000年达到了7200亿美元;与之相应,跨国并购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49%上升到1997年的58%,又跃升至2000年的83.2%。
跨国并购在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也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从表4可以看出,在此次并购高潮中,服务业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部类;从交易金额来看,服务业跨国并购的相对比重不断上升(1995年除外),并从1997起占到了并购总额的一半以上。
表4 跨国并购交易额部门比重(%)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平均
农矿业 3.52.7 15.0 4.9
9.48.5
7.0 13.9
1.3
8.6
制造业 55.1 52.5 39.3 55.6 44.5 35.0 34.5 34.6 42.9 40.6
服务业 41.4 44.7 45.8 39.5 46.1 56.5 58.6 58.6 55.8 50.8
数据来源:KPMG Corporate Finance,2001.
从具体行业来讲,近年来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是金融业,欧盟国家和美国的银行业纷纷合并。最近5年中,法国和葡萄牙的银行减少了25%,比利时、西班牙和美国分列其后,银行数量减少幅度分别为22%、21%和16%,日本银行和保险业在金融改革的推进下不断整合,其中,保险业的合并在2000年达到了高峰期,一些超级保险公司相继成立。电讯业是并购浪潮中的第二个焦点。欧美同样是电讯业并购市场主力军,其中,美国电讯和传媒企业的合并以及欧洲市场上法国电讯同意收购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公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的交易金额更是高达1470亿美元,成为并购规模最大的案例之一。
(四)服务业国际化带动技术扩散,成为新技术重要的促进者
服务业国际化的推进已成为现代技术的发源地、传播者和推动器[15]。制造业跨国公司建立国际分支网络的目的是实施相似体系内的劳动分工,将劳动密集度相对高的那部分生产转移至海外分支机构,母公司则保留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部分的生产,从而拉开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技术层次。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跨国公司用于硬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并不多,而以软技术优势见长,而且由于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难以分隔,从母公司生产中分离出技能相对低的那部分服务的可能性很小,因而服务业跨国公司向海外分支转移的技术更接近母公司的水平。日趋发达的跨国界信息流动降低了服务业海外活动的成本,跨国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系统使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成为母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母公司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其全球范围的活动,通过海外分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当地并不具备的现代服务,而在发达国家则提供价格更低廉、质量更优异的服务。会计、保险、租赁、跨国银行、数据处理和信息传递等现代服务领域的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服务业国际化成为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的黏合剂
服务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所在。作为沟通全球经济贸易活动和企业跨国生产经营的联系纽带,在构建世界统一市场的进程中,服务业有着传统制造业所根本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16]。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增强,新型服务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部门,已经构成某种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因素。新型服务产业这种突飞猛进的深入拓展,一方面固然是国际间技术转让步伐加快和社会分工程度深化的集中体现,但另一方面却突出地标志着国际服务业从全球经济增长的客观结果迅速转变为世界贸易扩张的前提条件。国际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被众多西方学者称誉为“服务业的革命”。其具体表征和客观趋势是,推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产业的迅猛发展,进而扩大服务的可贸易性,而服务业国际化背后的根本动力,则来自于信息传输系统的全球联网,以及这种网络给长距离服务带来的现实可能,因此信息技术的进步是促使服务业本身产生革命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服务业实际上还是信息技术的主要投资者。就发达国家而言,拓展服务贸易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跨境设立商业机构,将国际服务贸易变成外国直接投资的一种基本补充。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率非但远远超过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率,而且明显快于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就以每年15%的平均速度在递增,而其中增长最快的直接投资却往往与服务部门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伴随外国直接投资而引入的服务作为转换技术和管理标准的有效手段。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的新型服务业,不仅意味着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潜在的比较优势,通过扩大服务出口增加国际贸易收入,而且还意味着能够创造出相当可观的外部经济效益,广泛有效地动员国内资源来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
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推进,而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国际商品贸易形式[17]。众所周知,主要从事制造业的跨国公司通常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建立起垂直分工体系,由母公司控制生产工艺流程的核心技术,而子公司则负责制造标准化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经营服务业的跨国公司由于技术优势主要是现代的服务手段和管理方法,在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时无法将其(例如信息的复制)彻底剥离,因而彼此之间多半只能构成水平分工的关系。也就是说服务贸易自由化在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还能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逐渐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由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所创造出的相关利益,而印度在这一特定服务部门,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印度凭借其优秀的科技力量和教育基础,早在70年代末就开始吸引许多大型的国际计算机公司,相继在班加罗尔投资建立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的商业机构及其产品中试基地,通过先进技术的转让,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印度迅速形成自身的产品设计优势和出口创汇能力。1987年印度软件服务产品的出口总值业已突破1亿美元,1994年印度软件出口总值更是高达34亿美元,印度目前已经占有全球软件市场12%的份额,从而跻身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行列。
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普(1984)在《服务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mortar),”[18]如今,服务业国际化已经超越一国经济的界限,通过技术扩散机制和制度扩散机制,在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黏合剂”。
收稿日期:200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