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旅游内涵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旅游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
生态旅游(Ecotourism )这一名词源于“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 ),1980 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 )在他题为“有当地居民与社团参与的生态与文化旅游规划”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性旅游”这一概念。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文献中首先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这一名词的正式确认是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1988年他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你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生态旅游内涵的发展
在生态旅游概念提出至今短短的十六年间,随着生态旅游在全球的普及、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经世界相关组织和相关专家的努力,其内涵得到不断的充实,从两大要点发展为三个检验标准和四个功能。
生态旅游的两大要点
1.生态旅游的对象——自然景象 从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的生态旅游定义中不难看出,他对生态旅游作了两个定位:其一,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旅游活动”;其二,旅游的对象由“古今文化遗产”扩展到“自然区域”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旅游对象从传统大众旅游的文化景观过渡到自然景观。
1992年,国际资源组织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进一步明晰了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即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在人类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绿色浪潮席卷全球、人们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并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北京条件下,生态旅游的对象目的地这一概念引起了全球的积极响应,人们纷纷走向自然、享受自然的绿色生命之美,故生态旅游被称为“自然旅游”、“绿色旅游”和“回归大自然旅游”。
2.生态旅游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 上述国际资源组织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中有一重要的信息,即“对环境的关注”,这一观点进一步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对旅游对象的保护。传统大众旅游也提出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但是在其开发时,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无视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价值及经济成本,认为旅游业是“投资小,见效快”的产业,开发往往是粗放性的。管理中,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使其求近期经济效益、不顾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旅游超载、旅游视觉污染随处可见。而游客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钱可以买断一切,不少游客在旅游消费中承续了现代生活中的“一次性”消费习惯,给旅游生态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上述的思想和习惯均使传统大众旅游中、旅游的对象的保护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生态旅游强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旅游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及环境,只有将生态旅游的保护思想融入旅游开发和管理,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避免昙花一现的短命结局,使可将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保护性旅游”,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
随着生态旅游两大要点的明晰,生态旅游的升温和时尚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凡是以自然景物为旅游对象的自然旅游活动均贴上时髦的生态旅游标签,远离了生态旅游最初提出时的自然保护和谋利当地人民的轨道。为此,1993年国际生态协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分析该定义,生态旅游的概念有了两个明显的内涵注入。其一、生态旅游被定位为负“责任”的旅游;其二、除保护自然的环境外,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内涵。
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众说纷纭,为了统一认识,我们认为生态旅游的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检验具体旅游活动是不是生态旅游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的对象在西方被定位为“自然景物”,这一概念到历史悠久的东方受到挑战,如千年文明的中国,大自然被熏上浓浓的文化味,高耸入云的雪山被视为神山,很难将自然和文化截然分开。在一些社会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也形成了优良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到了东方,旅游对象的内涵从“自然景物”扩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原始的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都应该是生态旅游的对象。
2.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 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至少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保护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保护自然,即保护自然的景观,自然的生态系统;其二、保护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如原始的民族文化。第二个层次是谁来保护,理论上应该是一切受益于生态旅游的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如游客、旅游开发者、开发决策者、当地受益的社区居民等。第三个层次是保护的动力,动力源于利益,但各类人的受益方式和程度不同,决定了保护动力大小程度的差异,作为旅游者主要受旅游利益,他们的保护动力更多的是源于环境意识;作为外地投资开发者,主要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这些人若缺乏环境意识,往往会做一些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蠢事,保护动力难以寻找;作为当地社区,尤其旅游作为重要产业的社区,其生路在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持续的综合效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及环境的保护,有着强劲的动力。
3.社区的参与 生态旅游应该负“维系当地人民生活”责任的内涵应用于实际,一些地区将一定比例的旅游经济收入投入改善当地生活质量的修建医院,兴办学校等公益事业上;一些地区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使其直接从旅游中受益。实践中发现,旅游为社区谋利的最佳模式是后者,社区参与旅游有四个突出的优点:其一、从经济方面看,社区的参与使其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其二、从旅游方面看,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其三、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其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动力。
生态旅游的四大功能 1993年9月, 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是:“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分析这一定义,其新的观点在于对游人“实行环境教育”。在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当今,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靠的是全人类正确的生态观,能承担提高全人类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生态观的正是生态旅游,游客在走向自然之后,通过学习自然,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保护自然。在此,自然既是游客接受环境教育的课堂,又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老师。生态旅游对游客的环境教育作用是别的活动无法替代的。总结生态旅游的作用,可归纳为旅游、保护、扶贫和环境教育四个功能。
1.旅游功能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力,其实质还是旅游,它是用原始的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来吸引游客,以实现游客、尤其是城市及大工业区游客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传统大众旅游相比,生态旅游不主张一味满足游人的旅游的需求,对其实行一定的限制。主要为保护的限制,旅游活动不应该影响甚至破坏自然,如在原始森林中狩猎这一活动就是生态旅游所不允许的。
2.保护功能 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可以说是生态旅游的特征功能,是其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大特点,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至今,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一个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来看,保护既体现在开发过程中,也体现在利用过程。从人的方面看,保护既体现在人的意识上,更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正是生态旅游的保护功能使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3.扶贫功能 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能真正为社区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自然及社会文化相对原始的地区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而社会经济又贫困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往往因为大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山高坡陡得到保护,从生态上讲,这些地区往往又是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地区。资源的丰富、社会经济的贫困和生态环境的脆弱,使其发展区域经济时,生态旅游可作为首选主要产业来发展。作为主要产业来发展的旅游业,在这些地区就历史性地肩负着扶贫的责任。世界不少地区的实践也证明生态旅游的扶贫功能是显著的。
4.环境教育功能 随着生态旅游实践的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内涵得以充实,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的扩大,从仅是教育游客发展为对所有旅游受益者如开发者、决策者、管理者等均有教育功能。二是教育手段的提高,从单纯的游客用心去感应的教育方式,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等知识展示自然,使人能够更为直观形象地接受教育,教育的效果大大提高。三是教育意义更大,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环境素养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全民环境素养的提高将是人类解决20世纪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的希望所在。
生态旅游活动的特点
生态旅游活动与传统大众旅游活动相比有下述特点论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点:
普及性现代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大众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从参与旅游活动的游客量上看,是大众参与;游客不仅仅只限于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上层人士,普通的工人、职员、学生等均可成为生态旅游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如吃穿住一样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扩大。
由于现代生态旅游产生的特有的社会经济背景,在绿色消费潮中,绿色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时潮,这种潮流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而席卷全球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全球性旅游时尚。生态旅游的概念提出不足20年,生态旅游在全球的神速发展,中国1995年才召开第一次全国生态旅游研讨会,短短三四年的时间,生态旅游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开发也充分说明了普及性是生态旅游的一大发展特点。
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和产业革命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旅游并没有对旅游对象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时不可能提出保护的问题。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活动相比,大众参与的传统旅游由于参加人数之多、旅游时潮来势之猛,使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均为没有成熟理论指导下的应急行为,在旅游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开发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游活动影响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护,旅游将消耗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残留下来的最后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
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对于旅游开发商来看,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则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现代旅游的保护性不仅体现在旅游业中,也体现在其他行业,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同时还具有其他方面的资源价值,如热带雨林,旅游资源价值高,但它同时又有林业价值,是用来观赏发展旅游还是用作木材或燃料发展林业和满足当地人的生活,这就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根据当地的实际,合理布局产业。谋求当地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
多样性现代生态旅游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满足大众的多样旅游需求,故其旅游活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和产业革命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活动由于受限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参与人员的数量,各历史时期的旅游活动形式都不够丰富,从最初的商旅、帝王巡游到文人墨客的山水游,其旅游活动的形式都远远不能与现代生态旅游的丰富性相比。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活动目前来看还嫌单调,但走出“名山大川”、园林寺庙到广阔的大自然,由大众旅游脱胎而来的现代生态旅游,在广阔的空间中,满足大众回归大自然的各种旅游需求下,其旅游活动的形式将会比传统旅游更加多样性。
现代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多样性已表现出来,除了大众旅游的观光、度假、娱乐等旅游活动方式外。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出现如滑雪、探险、科考等一系列特种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将日益丰富多样。
专业性现代生态旅游活动内容要求具有较深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活动项目的设计及管理均要有专业性。和产业革命的旅游相比,当时的旅游由于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有限,多为自发性的。没有多少组织的旅游活动,旅游还没有成为一个经济产业,旅游只是一种附着于自然、田园及宗教之上的阳春白雪的精神享受,其活动内涵均为自己设计产业革命以后的大众传统。旅游,由于参加活动的人数众多,旅游服务有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旅游发展为一种产业。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的传统大众旅游虽已有组织和管理,但不够完善,专业性不够强。由大众传统旅游演化而来的现代生态旅游,为了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为了使旅游对象得以真正的保护,无论从旅游开发管理还是旅游产品上均应体现出专业性来。生态旅游活动的专业性,首先源于游客的旅游需求,游客到大自然是整个身心的回归,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应使游客在短暂的旅游活动中融入大自然,能够享受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大自然,这样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专业性知识的人是难以完成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也需有专业性,否则生态旅游特有的旅游对象的保护,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精品性“品”即“产品”或“商品”,现代生态旅游产品或商品应该是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产业革命前的旅游还未成为一个产业,自然谈不上产品或商品的概念。产业革命后的大众传统旅游使提供旅游服务的一些项目和内容成为产品。旅游产品走向市场成为商品,这一时期的旅游市场上,买主即游客还不够成熟,具体表现为:其一,旅游消费心态和实力的不协调性。从心态上希望获得最大量的旅游体验,然而经济实力和闲暇时间又不足,由于片面强调旅游消费的量而表现为旅游消费活动中的“饥不择食”,致使移置缩微的诸如锦绣中华、世界公园、民族村、大观园成为旅游市场上的抢手货。其二,旅游消费的盲目性,不少游客并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只因旅游时尚而被卷入大潮,所以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旅游消费心理的成熟,传统的大众旅游提供的产品无论从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成熟的游客需要的是“真品”是“精品”。现代生态旅游产品的“精品性”首先体现在“真”上,移置的、仿制的旅游景观将被视为旅游市场上的“伪”品,游客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旅游真品。“精品性”也体现在质量上,粗放性开发的旅游产品被视为旅游市场上的“劣品”,游客追求的是货真价实的高品位的产品。“精品性”还体现在其利用价值上,精品性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降低或丧失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