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华实验学校 100039
摘要: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已经成为公共社会问题。本文从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因素出发,探讨了抑郁症的治疗手段和预防发病的方式。在临床上,对于同种治疗方式个体差异较明显,应视具体情况对治疗进行规划,以保证疗效和患者生活品质。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心理干预;预防措施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精神疾病[1],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有情绪低落、语言交流与动作减少、思维迟缓等。不同于平常的的情绪波动和短暂的情绪反应,抑郁症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复发率高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能力。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患病人数和各年龄组比例均呈现上升态势,从2005年到2015年,抑郁症患者的总估计人数增加了18.4%,患病总人数增至约3.22亿[2]。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尚无本质性解决方案。本文旨在综述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探索其治疗和预防措施。
2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1],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可诱导抑郁症的发病,目前已被证实的包括:年龄、地区、性格特征和产后抑郁。
2.1年龄
统计调查指出,抑郁症平均初次发病年龄在20-30岁之间。其中,55-74岁的女性患病率高于7.5%,男性患病率高于5.5%[3]。分析其原因:退休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改变使患者陷入消极的情绪中,包括烦躁、疲倦等常见症状,该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改善将进展为抑郁症。此外,生活环境的改变也是诱导对于该年龄段患者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住院的老年人抑郁症发病比例高达11.5%,需要进行家庭护理的老年患者发病率更是高达13.5%,然而居住在社区中老年患者只有1%~5%的发病率。
抑郁症的另外一个高发年龄段是15岁以下。目前,儿童的成长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的运动缺乏和愈发复杂的社交生活。而运动恰恰是治疗和预防抑郁症的最佳手段,缺乏运动使得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抑郁症[4];当儿童和青少年初次接触社会并尝试建立社交关系时,往往会出现很多困惑、焦虑、沮丧等,而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不可知性引起的焦虑,从而诱发抑郁症。
2.2地区
有研究表明,城市人口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其他地区人群高出39%。大脑神经活动扫描结果发现,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大脑活动与在乡村地区生活的居民有明显差异。据海德堡大学科学家分析称,这种过度活跃是导致城市人口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概率较高的原因。相较于乡村居民城市居民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当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时,某些特定的活动区域易出现异常,从而增高抑郁症的发病风险[5]。此外,城市的噪声、污染、拥挤的空间和高于承受能力的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都会对抑郁症患者产生刺激。
2.3性格特征
性格分为内向、外向和中性三类,学界普遍认为内向性格更加敏感、固执、谨小慎微和完美主义,因此更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过度焦虑的患者在平日里过分担心一些未必会发生的事情,这使得抑郁症发病率更高。过于追求完美会引起伴有强迫的抑郁症,即强迫自己不断重复某事,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另外,遇事悲观、自信心不足的性格特征会对患者造成较多的干扰,从而积压较多负面情绪。反观外向开朗的人,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加强大。同时,因为性格外向而结交到的朋友也能成为他们倾诉的出口,从而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
2.4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达15%至30%,已成为威胁女性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6]。首先,临产前体内的胎盘类固醇释放增加,使产妇心情愉悦;而分娩后该物质分泌骤然减少,使患者表现出抑郁、困倦等症状,易诱发抑郁症。其次,初产妇在分娩前心理准备不充分、难产、滞产等情况的发生以及手术协助等均会给产妇的心理带来较大影响,出现紧张和恐惧情绪,增高抑郁症发病率。此外,产后家庭角色转变、婴儿的健康状态、因照看婴儿而缺少睡眠等因素均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机率。
3常见抑郁症的治疗手段
3.1药物治疗
对于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的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等[7]。但这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伴随恶心、头痛、出汗、乏力等明显不良反应,且存在个体差异,大量服用存在潜在的致死风险。通常情况下抑郁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周期都在半年以上,若出现病情反复需根据自身情况延长用药周期或终身用药。还存在一些天然的抗抑郁药物,包括多酚类、苯并二蒽酮类、有机酸类、黄酮类、低聚糖类、生物碱类和萜类等。
3.2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同样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对轻度抑郁症而言,经典的心理干预有如下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法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一般性心理治疗,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倾听患者诉说心理情绪、解释病因病情、协助其重建兴趣爱好、疏泄其负面情绪以及对可治愈性作出保证、鼓励其与人交流和给予关怀支持等方式使患者走出抑郁的心理环境。
2)精神动力学治疗
又被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其主要治疗原理为:使患者认识和感受到抑郁症的潜意识内容,学会约束和调整自我情感状态和行为,从而使患者容易摆脱负面情绪干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认知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重新建立患者的认知,改变其先前的偏见,因为这些偏见,患者对既往和未来的生活存在严重的错误认知。那么,纠正错误认知有利于调整患者的逻辑思维,帮助他们摆脱错误的想象。
4)行为治疗法
该治疗方法主要基于条件反射定论,其目的在于研究患者的异常举动。引导患者坚持写日记、积极参加娱乐活动、进行松弛训练以及适应社会交往等,从而协助患者在行为和心理上主动建立起新的反射模式,对抗抑郁症。
3.3家庭关怀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属在对疾病本身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往往很难理解患者的抑郁情绪,从而以不适当的方式与患者交流,易发生冲突,对患者产生进一步刺激。因此需要家属积极学习和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能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好的护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家属对病情的密切关注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予其以有效的心理疏导,协助其打破情绪障碍[8]。此外,良好的家庭关怀还能够协助患者调整情绪,减少发病次数,更容易重新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信任和良好关系。
4抑郁症发病的预防措施
抑郁症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为避免抑郁症病情反复,积极预防抑郁症发病显得尤为重要。
4.1积极配合治疗
患者的心情往往会在其病情出现好转后而发生明显的改变,自我感觉病情痊愈,产生抗拒治疗和拒绝用药的行为。然而,当外界不良因素出现时,患者往往会因病情尚未痊愈而出现较大情绪波动,加之失去药物控制,增加抑郁症复发机率[9]。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告诫患者不要盲目认为自己的意志力足以压抑住抑郁症病情。此外,抑郁症患者应当密切关注自己身心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情绪异常或失控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积极接受定期用药、心理疏导等方式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4.2保持身心愉悦
认知评估对情绪反应及行为有重要意义,非理性或不当认知会导致异常情绪和不当行为。因此,抑郁症患者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事物的本质以及随之产生的自动思维,尝试改变不适当的自动思维以保持身心愉悦;此外,还需要患者避免主观臆测、打破非黑即白的绝对思维模式等,积极建立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能力的”等,有利于建立自信和提高抗打击能力,最终对抗抑郁症的发病。
4.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研究表明,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抑郁症发病有积极作用。健康的饮食能够保障患者营养均衡,还可以补充长期失眠所消耗的能量,减轻患者萎靡等症状。因此建议抑郁症患者以高蛋白、高纤维、高热量饮食为主,积极摄取足量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远离烟酒毒品等。
长期缺乏睡眠和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可能导致不良情绪易发,和面对外界刺激时应激过度带来的病情反复,而抑郁症患者恰恰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抑郁症患者应尽量保证每晚平均7~8小时睡眠的规律作息,出现睡眠障碍时可采取轻音乐、熏香、睡前喝牛奶等方式促进睡眠。充足的睡眠不但有利于恢复患者体能,还能够促进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愉悦心情,对抗抑郁症
5结语
抑郁症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居民心理健康的重大疾病,且其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发而不断攀升。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交流减少、出现自杀倾向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抑郁症是一种病程长、易复发的难治性疾病。综合考虑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主要包含年龄、地区、性格特征、心理压力、社会关系等,那么,积极控制这些因素的发展将有利于治疗抑郁症和预防发病
目前,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含药物控制和心理干预两种,但是均不能完全治愈抑郁症,一旦终止治疗,再次发病率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寻找更高效的治疗方式。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提出了基因治疗和精准医疗的概念,并且众多学者不断开展和探究抑郁症的分子机制,力求从基因、分子水平上治愈抑郁症。众所周知,神经元是一类不可再生的细胞,改变其生理状态或促进其再生难度较大。但是,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存在神经干细胞可经诱导后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该研究为抑郁症等神经元相关疾病带来了突破性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将能够从分子水平彻底治愈抑郁症,提高患者群体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颜刚威.浅谈抑郁症的现况[J].老区建设,2018(04):51-53.
[2] 黄雄,老帼慧.抑郁症诊疗新进展[J].广东医学,2015,36(01):4-5.
[3]唐牟尼,刘协和,韩海英,等.成都地区55周岁及以上人群中抑郁症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2):103-106.
[4]宋利利.青少年抑郁症致病因素及预防措施调查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4):85-86.
[5]惠晓,况利.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3):3585-3587.
[6]张雨健,靳成娟,初剑英.产后抑郁症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6(6):471-474.
[7]付金芳,孙爱珍.帕罗西汀联合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7):2486+2488.
[8]宫本宏,施苏密,陈光强,刘林晶,王文霞,田海佳,张宇,陈慕琳.老年期抑郁障碍整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的疗效[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05):371-373.
[9]董娜.高校大学生抑郁症影响因素和预防途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4):193.
作者简介:高吕方昭(2002-7),女,汉,北京,学生,研究方向:医学或生物。
论文作者:高吕方昭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抑郁症论文; 患者论文; 情绪论文; 因素论文; 发病率论文; 心理论文; 病情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