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因此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开发利用学生中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设计出鲜活、丰富多彩的课来,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数列2、4、6、8……让学生猜想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由此复习偶数的概念后问:“猜一猜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受判断数的奇偶性的影响,往往会做出“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教师随即出示问题:怎样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你是根据什么判定它能被3整除的?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成的数是543、453,因为它们个位上的数字是3,能被3整除。有的学生马上反驳说:我们组成的345、435、534,通过计算,发现它们也能被3整除,但与个位上的数无关,可能与各位上数的和有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上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此时,教师再提供材料让学生尝试、验证,再合作、交流,必定会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如果单纯地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教学,学生的兴趣不浓,获得的知识也未必牢固,更谈不上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如果有了课程资源意识。就会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平面图形的概念,接着对比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和平面图形的不同点,使学生区分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等学生脑子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过程后,再引导学生用正方形做风车、用圆形剪正方形、用3个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用8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在拼、摆、剪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每一个步骤的变化,品尝活动课成功后的快乐。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抽出一节课让学生用学具袋里的平面图形拼组图案,学生拼组出来的图案真让人高兴,有高山、桥梁、太阳、小鸟、飞船、机器人、大树、房子、金鱼等等,真是多种多样,数也数不清。不知不觉下课的时间到了,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迟迟不愿离开教室,体验到了自主操作带来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总之,新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挖掘学生中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使学生中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真正从课堂上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逐步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向学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使学生从充满操作性、探索性、创造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论文作者:王传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图形论文; 知识论文; 课程论文; 正方体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