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ry 2.0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Library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近几年,在图资Blogger讨论议题此起彼伏,继Blog、RSS以及Podcasting等议题发烧、发热之后,许多的图书馆Blogger开始把目光集中到一个新的议题:Library2.0。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晰、清楚的定义,但从一些Library2.0推广大师在Blog发表的文章中可以大致确定:它是以Web2.0技术和观念应用于图书馆,在融合图书馆特有的特性后所延伸出来的一种新观念[1]。如果我们把Web2.0看成是未来网络的主流的话,那么Library2.0将会是图书馆的新潮流,它将打破大众对图书馆的固有印象,从传统的文献集散地转变成人、文献、思想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从而让图书馆“无处不在”。
2 Web 2.0/Library 2.0的基本理念
2.1 Web 2.0
因为Library 2.0是从Web 2.0延伸而来的观念,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是Web 2.0。Web 2.0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近几年网络的应用快速发展,与10年前相比,服务与应用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若把网络在前10年的应用想成Web1.0的话,Web 2.0就是指近几年新的网络服务与应用。以档案传输应用为例,以前是FTP(web1.0)为主流,现在则是P2P软件(web2.0)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可以用一些例子公式化地表达我们对web2.0的理解(见表1)[2]。
这个列表还会持续下去,但到底是什么,使得我们认定一个应用程式或一种方式为所谓的web1.0,而把另一个叫做web2.0呢?Jim Cuene制作了一张表格(见表2),可以协助我们弄清楚。
Web1.0 Web2.0
Double ClickGoogle Adsense
0foto
Flickr
Akamai Bit Torrent
Mp3.com Napster
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
个人网站博客(blogging)
evite
Upcoming.org和EVDB
域名投机搜索引擎优化
页面浏览数 每次点击成本
荧幕抓取(screen scraping)
网站服务(web services)
发布参与
内容管理系统维基
目录(分类)标签(公众分类,floksonomy)
黏性聚合
表2 Web1.0与Web2.0的观念比较表[3]
从上表可以了解,web2.0较之从前,允许更多使用者参与网页创造,使得网络内容不再被局限于学会HTML或具备网络上下传能力的少数玩家手上,而成为人人均可创作的园地,诸如维基、博客、用户参与、高性能搜索、标签都成为web2.0时代的基本特征。“用户互动性”在web2.0时代更被强调,不论文字或是多媒体内容均是如此,这或许是web2.0的核心精神。
以实际技术来看,Wikipedia(维基百科)定义使用下列技术就可称为以web2.0为核心架构的网站[4]:
·XHTML标记语言(如CSS、Semantically valid XHTML markup,and Microformats)
·AJAX技术(Unobtrasive rich applictiion techniques)
·RSS/ATOM技术
·支援Weblog,support posting to a weblog
·API网络服务(Rest or XML web services APIs)
·社会网络的观念(some social networking as pects)
那么,web2.0是技术还是概念呢?斐有福在“web2.0 Doesn't Matter”中认为[5]:web2.0不是大的突破,主要集中在表现层,强调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更主要的,如果没有内容,web100.0也是枉然,形式终归一无所有(或沦为愉乐)。
斐有福认为,webx.x是人们为了区分不同时代的web的发展而使用的,而这些概念也是经过归纳出来的结果,抓对方向,即如Wikipedia所提到的“朝向互动及社会网络的方向发展”,不论应用何种技术,只要能达到目的就是好的(作为一般使用者,大可不必理会什么2.0或3.0,因为我们可能已经或即将应用这些新技术来服务了)。
2.2 Library 2.0
Library 2.0这个名词可能很早就出现过,但真正与web2.0有关的,则是2005年9月在Michael Casey的个人网志Library Crunch所提出,随后“Tame The Web”网站编辑Michael Stephens在Internet Library 2005正式提出Library 2.0这个概念[6],随后在美国图书馆的Blogger及台湾、大陆的图资博客圈(Biblioblogosphere)里引起相当广泛的讨论。一些重量级的Blogger如Michael Stephens、Casey、Meredith Farkas纷纷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特别是针对Library2.0的定义或理念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在此列出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供读者参考[7]:
(1)Wikipedia或Michael Casey。Library 2.0是一种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反映了图书馆服务方式向用户的转变。这种转变特别表现在电子服务上,如OPAC、在线图书馆服务以及表现在用户信息交流的回馈增长。Library 2.0的概念借用自web2.0,并遵循web2.0的哲学。这一概念的支持希望Library 2.0的服务模式取代几个世纪以来图书馆陈旧的单向服务。
(2)Michael Casey。Library 2.0对我来说,是一种建立在三个东西上的服务哲学:愿意改变与尝试新事物、愿意经常重估我们开展的服务、愿意通过外部世界来寻找问题解决之道,无论它是否被技术推动。
(3)Casey Bisson。Library 2.0并不是关于技术。Library 2.0借助外部的观点并应用它们来提高新的服务,吸引新的用户群体。Library2.0其核心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行为方式。Library2.0是一个新的框架,它要把新的变化聚合到图书馆工作的每一层面,我们将依靠web2.0的技术致力于实现这一新水平的服务。
(4)Meredith Farkas。Library 2.0这一观点反映了图书馆服务重要范式的转变。它是关于无缝的用户体验,图书馆系统的可用性、交互性与灵活性成为关键。它是关于图书馆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通过规划、社区建设(在线或实体)以及即时通讯、博客、维基等技术来实现。它是关于允许用户的参与,通过撰写评论、标签、目录,通过博客与维基表达他们的声音,它使关于图书馆更加透明,通过图书馆主页和图书馆实体建筑来体现。我们需要让图书馆人性化,以用户为中心,这需要一个改变,包括系统、网页及我们的态度。这一观点应贯彻于图书馆的第一项决策之中。
(5)梁董[8]。运用网络web2.0的观念与服务(如Blog、wiki、Flickr)于图书馆,以便读者在网络上有许多的互动与内容建立,以更贴近使用者的方法和观念。
(6)Darlene Fichter。Fichter想出了一个公式来表示Library 2.0,即Library 2.0=(书及其它东西+人+根本的信任)×参与。
Library 2.0是一个新议题,且越辩越有共识。虽然Library 2.0这个名词才出现一年多,此刻要找出一个确定的Library 2.0定义似乎不太可能,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么多关于Library 2.0的讨论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提供更多读者更好的服务。
就在各位Blogger对Library 2.0进行热烈追捧时,也出来一些反对的声音。Michael Casev提到,当大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旧思维、Library1.0或0.98时,要实现Library 2.0是相当的不易;特别是图书馆管理阶层对Library 2.0的了解与支持最为关键。有些人则认为它没有什么新义,Steven M.Cohen在连续几篇文章谈到对Library 2.0(简称L2)的看法及疑问,在“L2Ain' Nothing without w2”这篇中他提到[9],L2所表达的概念并不是新东西:以使用者为中心并不是新的概念;鼓励读者参与,不是新概念;发展图书馆服务时有来自读者的回馈,不是新概念;读者是参与者、共同创作者、建立者和顾问,不是新概念。唯一L2与L1不同的地方在于:新科技/技术的协助来达成以使用者为中心及导向的图书馆服务。
本人认为,不管哪一种观点比较接近你的想法,Library 2.0这个新名词的出现,重新启动了图书馆如何在愈加复杂及普遍的网络环境中生存之道的讨论,这肯定不是件坏事。
3 Library 2.0的建设及Lirarian 2.0
3.1 Library 2.0的建设
图书馆员要怎样建设Library2.0呢?Chad & Miller有一段话可供我们参考:“图书馆必须开始利用web2.0技术,以满足现在用户的期望...”;Michael Casey & Laura Sarastinuk在Library Journal的“Library 2.0”文章中强调[10]:虽然不是必需,但技术可以帮助图书馆建立一个用户导向的2.0环境。Web技术在我们跟上读者需求变化的能力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提到了几个有名的Library 2.0的例子:hearing 2.0 at PLCMC;wpopac;henneping library,可接受读者comment的馆藏目录;AADL,著名的blog-based图书馆网页;SJCPL的主题导览Wiki。
从技术的层面来说,Library 2.0借鉴了web2.0的许多内容,例如采用个性化定制、应用标签和公众分类以及利用集体智慧等,应用于书目数据查询与链接、就近借阅、读者社区建设等方面,然而要充分实施web2.0技术于图书馆,还有许多传统的理念需突破。以下是目前Library 2.0常用的技术及简要说明:[11]
(1)博客(weblogo或Blog)。台湾称之为部落格或个人网志,它是一个相当容易建置及使用的的信息发布平台,并且提供信息记录的归档(Archive)、搜寻、静态联结网址等功能,读者也可针对特定的信息做意见反馈(comment),大部分的博客都提供了RSS。在美国,大部分的图书馆利用它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Ann Arbor District Library(AADL)则把整个图书馆网站变成了专题博客群,连馆藏查询的结果也提供了RSS。读者意见的反馈在该博客里相当热烈,这些都让AADL成为Library 2.0建设的一个典范。
(2)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简易信息聚合。透过RSS这样的技术,网站可以将信息主动push给读者,读者则是透过RSS订阅器订阅RSS服务并阅读最新信息内容,应用较多的是馆内新闻发布与专题指南/导航。例如,台湾大学图书馆开通的RSS资讯服务,集馆内新闻与分类新到资料于一体;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专题信息门户RSS推送服务集中在专题指南上面;除图书馆自主开发的RSS应用外,著名数据库供应商ProQuest和EBSCO及图书馆系统供应商TIS也已计划提供RSS。
(3)WiKi(维基)。一种可在网络上开放多人协同创作的平台,只要透过网页浏览器及使用很简单的标记语言便可合作撰写文件,它是利用集体智慧的典范,网络上最有名的应用是维基百科(WiKipedia)。在图书馆的应用则相当广泛[12],厦门大学图书馆编目部早在2004年就尝试建立了维基版主页;2005年,巴特勒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参考维基”。图书馆界影响最大的维基应用是2005年由OCLC正式开放的维基版联合目录OpenWofidCat。Chip Nilges在一次访谈中谈到,Open WorldCat符合web2.0的精神,强调“使用者加值”的观念,鼓励教职员、研究员、读者借由此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来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Open WorldCat允许任何使用者来贡献及分享tables of contents、notes及reviews。虽然,普通用户无法编辑核心数据,但用户的参与无疑将丰富WorldCat的书目数据库。
(4)开源软件(Open Source)[13]。开源软件是web2.0的重要理念,也是Library 2.0网站建设五项基本原则之一,使用开源软件成为Library2.0的重要应用。John认为,采用开源平台与技术不仅是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把开源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成果免费给他人使用。事实上,很多图书馆的维基、博客也是使用开源软件建立的,还有一些小程序,如Java Script小程序book marklet、浏览器搜件等,使用户无需访问图书馆OPAC而直接获取OPAC检索结果,实现了“图书馆无处不在”的理念。
(5)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14]。要建设Library2.0,就必须将社会化软件结合进图书馆,这也是2.0提倡者特别鼓吹的。通俗分类这个现象就源于2004年出现的许多社会性软件,例如,分享书签网站del.icio.us及相片分享网站Flickr,它是由标签(tag)所组成,也是web2.0的重要应用之一。美国Upenn Library最近开始提供Tagging服务,并将它与馆藏系统结合。读者除了可以针对任何一本书来贴上适合自己记忆或辨认的tag之外,OPAC里的书目也会显示出是否有读者贴上了标签,如果有的话,还可更进一步查看在那些标签下有哪些书目。
也许有人认为,Library 2.0不过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其实不然,Library 2.0其核心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行为方式。就大部分图书馆而言,实施Library 2.0是一个认知上的问题,人的观念或理念起到决定的作用。Michael Stephens针对建设Library 2.0组织方面提供了几点想法:[15]
Creat a culture of trust(建立一个信任的文化)。Library 2.0的许多服务都需来自读者的Input,因此,图书馆对读者必须相当的信任,而不是想要完全的控制。
Adaopt 2.0 philosophy(采纳2.0哲学)。参考的、开放的、玩耍的、透明的,让这些成为你的座右铭,并在建立服务时记得。建立新的学习空间(实体的或虚拟的)供读者研究、使用。
Break Down Barriers(打破障碍)。图书馆存在着太多障碍,若要让Library 2.0在图书馆发展,势必要扫除这些障碍,包括过多的政策、不适宜的组织、对馆外或校外人士不提供服务、图书馆员并没有很好行销他们自己的服务、图书馆员培训障碍及创新规划等。
Encourage the heart(激励人心)。未来最好的图书馆将是那些遵循上述原则并寻求个人情感上与读者建立联结的Library 2.0。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述说图书馆的故事,分享、人性化,并协助读者在这信息泛滥的年代里找到他们需要的资料。
上述Library 2.0相关技术/理念在具体应用上可能组合成不同的实现形式。由于Library 2.0的提出只有1年多时间,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与资源融合方面,但从其展现出来的理念与活力,相信谁也不会低估Library 2.0的潜力。
3.2 Librarian 2.0
当web2.0/Library 2.0的技术与理念都具备时,就需要新一代图书馆员(Librarian 2.0)来实现了,我们要如何准备好自己呢?各位Blogger大师纷陈高见。
Michael Stephens在一次名人访谈中列举了Librarian 2.0几个最重要的特征[16]:
(1)Librarian 2.0需掌握web2.0工具。能够认识到借由web2.0工具,服务是如何被增强,以及在合作的环境下,新的服务将如何产生。Librarian 2.0将使用到IM(Instant Messaging)、Weblogs、Wikis、mashup等技术/工具来提供服务。
(2)Librarian 2.0替使用者规划服务。要根据读者的需求来做服务、资源及扩大服务范围的计划。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图书馆会破除障碍并允许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不制订会阻碍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政策及程序,决策及计划都在开放的论坛里讨论,意见都能被回复,图书馆因此变得更加透明化。
(3)Librarian 2.0控制科技狂。并不因为新技术就得采用,在这里不存在科技崇拜这回事,在机构的目标及使命没有一个稳固的基础下,不应该觉得很酷就;来实施新技术。
(4)Librarian 2.0做出好且快速的决定。能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世界及读者的变化是多么的快。在Librarian 2.0里头,延伸数个月之久的专案是行不通的,倒是永久的beta版在图书馆的网站呈现(web presence)运作得很好。能够利用最近的调查数据、专业文章或Blog来协助规划及决策。
(5)Librarian 2.0是一个创新风格的人,能够敏锐洞察可能影响未来服务的资讯及决策。
(6)Librarian 2.0取得内容。了解到未来的图书馆将被读者如何存取、使用及创建内容所引导。这些内容也是一种对话,图书馆员应该参与。Librarian 2.0将帮助读者成为他们自己的可存取使用内容的编程导演。
Stephen Abram在一篇专栏文章中曾提到成为Librarian 2.0的条件[17],洋洋洒洒有15项之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列举,但是Abram的观点有几个重点是需要了解的: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Librarian 2.0对他们的读者应有很深入的了解,不只是一个pointters and clickers;Librarian 2.0在某些方面比较了解endusers,如他们的目标及渴望、工作流程、社会内容的需求等;Librarian 2.0随时都能服务读者。
Laura Cohen在一篇文章中谈“A librarian's 2.0 Manifesto”引起了Blogger的注意,作者列出了17条宣言[18],想要升级成为Librarian 2.0的人不妨看看,有读者在回应Cohen时,增加了两条,我认为很有意思:我不会对我的图书馆采取防卫态度,而是倾听读者意见,看服务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不会对我的专业采取防卫态度,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看我的专业还需包含哪些东西。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是否已准备好成为一个Llbrarian 2.0呢?
4 关于Library 2.0精神(2.0时代的图书馆精神)的思考
图书馆精神由来已久,近几年,在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的大力鼓吹下,迅速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界的研究热点。1992年,程焕文教授将中国图书馆精神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句话“爱国、爱馆、爱书、爱人”,之后,又将武昌“文华”精神概括为“智慧与服务”[19]。这两者表述虽有所不同,但它们实质是一样的,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具体表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图书馆也许具有不同的图书馆精神,但是这些不同的“图书馆精神”总会有一定的共性。那么,2.0时代的图书馆精神又是什么呢?
Paul Miller提到了许多,诸如Internet的生活方式、自由/免费的精神/理念、允许用户互动等,借用其在“Web2.0:Building the new library”所提到的关于web2.0精神的观点,本文对library 2.0的基本精神作一初步的描述:“Library1.0 take people to information,Library2.0 will take information to the people”。
另外,Chad and Miller在“Do libraries Matter?The rise of Library 2.0”中提到4个原则[20],应该可以视作Library 2.0的精神所在:
(1)The library is every where(图书馆无处不在)。Library 2.0实现了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概念,图书馆所提供的内容应该出现在读者最常去的地方,例如系所的人口网站或课程管理系统,同时借由一些工具的使用,从任何网站上可查询图书馆馆藏。
(2)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图书馆没有障碍)。在图书馆资源的取得上应该是没有障碍的,允许并鼓励读者使用或再利用资源,在信息的检索上,图书馆应该让信息更容易被查到。
(3)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图书馆鼓励参与)。Library 2.0促进并鼓励读者的参与,读者可针对他们所使用的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
(4)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best-bread systems(图书馆使用灵活的单项优势系统)。图书馆不再采用单一厂商所建置的整合性图书馆系统,而是采用来自多个厂商的组合性系统,在应对快速变更的技术及需求时,图书馆可以很自由地更换或更新某一系统。
台湾学者林泰宏在一次馆内讨论会议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1]。他认为Library 2.0精神可用7个字概括,那就是“以使用者为中心”,这与重量级Blogger专家Michael Stephen的观点不谋而合。简而言之,就是让使用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使用何种方法,图书馆都能将资讯、娱乐和知识传送到他们手中。图书馆的目的或出发点也该是如此。
5 结束语
博客界关于Library 2.0的讨论仍在继续,许多研讨会也开始加入。笔者困惑的是:Library 2.0究竟像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实现Library 2.0,因为现在很多馆员和图书馆连Michael设想的起步阶段都没达到。首先要参与。我们的意思是,现在图资界举办的大多数关于技术、服务理念的会议都被博客、Wiki、flickr所报道,因此只需要馆员利用时间阅读及消化。这就是我们可达到的起点。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可以收看到博客界生动的讨论,并找出通往Library 2.0之路。任何服务无论是实体的或者是网络的,只要能传递给读者,有效评估并利用用户创造的信息,就可称之为Library 2.0。相对的,使用新技术未必就能说这是Library 2.0。资金问题也是Library 2.0程式的一部分,每个图书馆起点不同,支持资金也不同,有效地使用资源也是Library 2.0的关键。找出哪个会引来新用户并经常测评这些服务,是至关重要的[22]。
我们赞成John所说的“如果我们争辩语义学,那我们就出轨了”。希望我们把Library 2.0当作一条改进服务的变革之路。
收稿日期:200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