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企业家培养体系的思考_教育论文

关于中国企业家培养体系的思考_教育论文

对中国企业家培育制度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家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最稀缺的人才就是企业家。遗憾的是,中国的企业家培训与教育体制十分滞后,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录取人类虽一路猛升,质量却不见好转;而“非学历教育”则一直未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重视。

脱离实际的MBA教育

深入考察中国MBA教育的课程设置,你会发现财务、金融、外语和经济理论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例很大,而案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增强商业嗅觉等方面的课程明显不足,这必将影响学员们未来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国外,如果你曾是商界老板或政界要人,在你辞职或退休之后你可以到大学做教授,把你在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最成功的经验、最惨痛的教训教给那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而在中国,不论是观念上还是习俗和制度安排方面,都不存在这样的环境。很多教授一辈子没有从过商,终日在象牙塔里,他们固然有丰硕的理论成就,可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理论人才,但却并不适合培养MBA。还有一些教授通过出去兼职等方式,积累了一些企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味进行空泛的说教,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体系,他们的才能只能得到有限的发挥,更何况能有多少教师可以同时长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呢?又有多少MBA可以在学习期间自己走出校园呢?

关于MBA教学案例的陈旧问题,每年教师和学生都一次次反映,但每年拿出的教学案例却还是老一套,不重视案例的汇编看来已不仅仅是一个主观问题。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由于出色的兼并战略,被邀请到美国著名的哈佛商学院讲学,并被编排成“海尔吃休克鱼”的优秀教学案例,而国内以前不仅没有人做海尔案例,现在反而要从国外翻译过来,这不能不叫人深思。究其原因,我们的MBA教育者的嗅觉还不够灵敏,还没有站在振兴民族产业的高度认识MBA教育,教师们能够提出问题固然可贵,但自身也要有解决问题的理论勇气和现实努力。中国的MBA教育走向社会、走向现实需要所有为MBA工作的人们共同的奋斗。

“冷宫”中的“非学历教育”

MBA不是培养企业家的惟一手段,在各个国家和各个历史时期,对管理者的“非学历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其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根据时代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是其它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在我国,“非学历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我国培养MBA的软硬件还不够完备,能容纳的学员有限,很多在位的企业领导人缺乏一定的专业培训,而他们不大可能再去高校系统地接受MBA教育;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管理方法也日新月异,“非学历教育”的灵活性和随时性有助于企业家学习最新的管理方式。然而现实却是,我国的“非学历教育”比MBA教育更加滞后。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员参加培训的只有1.2万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小企业管理人员只有1.7万人,其它类型企业领导人员为近7000人,而有关资料认为全国国有企业应该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人员多达77万人。这还没有考虑到有些企业家(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培训只是形式主义,比较而言,我国的民营企业家更为重视和珍惜学习机会,但他们受再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多。工商管理必须是动态的学习过程,“非学历教育”应与标准化的MBA教育一起,担负起培养我国企业家的重任。

给企业家培训制度的几点建议

首先,造就和培养企业家队伍必须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改革结合起来。现代企业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是企业家发挥作用的道具和工具,如果没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家也就谈不上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企业和企业家的制度创新是相辅相成和密不可分的。其二,处理好“非学历教育”与正规MBA教育的关系。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培养应当以注重与现实联系的MBA教育为主,使其系统化、全面化地掌握基本知识,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中国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提高离不开这代接受良好教育的人的成长。据统计,在美国前100名的公司里,董事长、CEO(总裁)、财务总监至少有一个是MBA,这与美国先行一步的MBA教育是分不开的。对于“非学历教育”,要争取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并要从目前一些企业家被动参与培训转化为主动到市场采购培训,获取适应性强、最能解决问题的知识,这样培训体系才能最终走向良性循环,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现代企业家。

标签:;  ;  ;  

关于中国企业家培养体系的思考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