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三才说
李学卫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0082)
【摘 要】 解说《周易》是历代学者构建各自思想体系的重要路径。在经学史上,《周易》常常被称引,而少有学者从理论高度研究《周易》经传。相较其他先秦文献,《易传》集中论述了三才说,而三才说正是儒家政治哲学、伦理学等的立论依据。无疑,研究《周易》经传与三才说的理论渊源,可以为我们解读儒家思想学说中的诸多范畴乃至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线索。
【关 键 词】 易学;《周易》;三才说
《周易》约成书于商、周之际。传本《周易》有经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经亦称《易经》,基本保留着成书时候的原貌;其中的传,也称《易传》或“十翼”。司马迁认为传本《易传》由孔子整理,出于讲习需要,由孔子及其后学传授并保存下来。在经学史上,《周易》长期居于“五经”之首。历代学者通过解说《周易》来构建各自的思想体系,特别是用以构建天道观,探讨天人关系等。传统经学主要把《周易》当作支撑各自思想观点的至高权威,很少从理论高度研究《周易》自身。现代学者在重新释读《周易》以及易学史上的文献时,依然继续着从前的争论。诸如《周易》经传的性质、作者、成书时间等。本文尝试探讨《周易》经传与三才说的关系,从而揭示《周易》经传的立论基础,这对于理解《周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食品系统的演变下,拉美地区经历了超市迅速崛起、跨国化和巩固整合。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低市场占有率相反,如今超市已越来越多地占据拉美国家的农业食品经济,引起了供应链的深刻转换。
一、盖天说与三才说
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朴素的系统论思想,比如整体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三才说。三才指天地人,古人以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天地人虽共同构成一大系统,三者的地位、作用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易传》作者认为《易经》以三才说为立论基础,《易传》所谓三才之道从形上高度论证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合法性。
三才说与盖天说密切相关。与其他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与大河冲积平原上的农业文明兴盛有关。出于农业实践需要,天文历法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早熟于其他学科。《史记·天官书》载:“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於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眛;赵,尹皋;魏,石申。”[1]1153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天文学说,“天圆地方”的观念正是这一学说的反映。《周髀算经》卷上载商高曾言“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2]10《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记载:“单居离问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曾子曰:“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3]98盖天说至迟在商周之际已经产生,历史考古发掘则证明天圆地方的观念产生的时间可能更早。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掘了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著名考古学家冯时认为其墓葬形制体现了古老的盖天宇宙论:“墓主的葬卧方向为首南足北,古代中国人的观念正是以首、以南属天,以足、以北属地,而墓穴恰恰又是于南部呈圆形,北部呈方形,象征天圆地方。”[4]56“传统的封树制度及穹隆顶墓室结构与方形墓穴的配合,正是盖天宇宙论的立体表现。这种由西水坡45号墓盖天理论的平面图解到上述立体模式的转变,代表着同一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4]60著名学者蒋南华《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像及墓主身份考释》一文认为,该墓葬“经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墓葬距今已有6 000多年”[5]42。
盖天说是三才说的立论基础。三才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天圆在上,属阳而动;地方居下,属阴而静;天施地成,阴阳合气生成万物;人禀天地之气最秀而为万物之灵长。这一学说大概萌芽于夏商以前,周秦之际与阴阳说合流,至两汉已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并不专属于某个特定的学术派别,而是诸子百家普遍采用的思维方式。古人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往往从天地人三者说起。三才说注重协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将天地人视为统一整体,在系统论高度上论证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儒家文献来说,三才说在《尚书》中已初见端倪,对于天地人在世界中地位和作用也有了初步论述。《尚书·周书·泰誓》载: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6]180
孔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6]135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超过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易传》首见三才、三才之道等概念,并集中阐述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即三才之道,这正是儒家伦理观念的形上基础。《易传·系辞》载:
在三才说的视域中,尊崇天地、长养万物是人类的先天使命。“地平”、“天成”、“人事允治”成为儒家治理家国天下的理想。春秋战国时期,三才说的思维模式日益成熟,成为士大夫论证礼制根源、治国之道、军事方略等的经典路径。《遗周书·大武解》载:“四攻者,一攻天时,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7]119《礼记》在论述礼制的形上根据时也以三才说为基础。《礼记·三年问》载:“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6]166《礼记·礼器》载:“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6]1430~1431即便谈到妖乱灾异,也合于这一言说模式。《左传·宣公十五年》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6]1888
圣人不仅能够认识天地之道,带领众人参赞天地、化育万物,还能够成就君子之德、贤人之业,乃至“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所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又,“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系辞》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作为超级计算机,“未名生科一号”的参数配置与常见的家用电脑不太一致。直观解释它的运算能力的话,就是可以在一秒钟实现587.8万亿次的浮点运算,这大概相当于5000台普通电脑同时工作的运算能力。
《说卦》又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显然,《易传》作者认为《易经》是关于天道性命的经典。《礼记·中庸》也论及天道性命,“易庸”被认为是儒家最具哲理性的文献。在儒家经典解释传统中,“易庸”互诠也是儒家学者构建各自思想体系的主要路径。
在《易传·系辞》中,三才之道也称“三极之道”: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经典释文》引郑玄注曰:“三极,三才也。”[8]31韩康伯注:“三极,三材也。兼三材之道,故能见吉凶,成变化也。”孔颖达疏:“‘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者,此覆明变化进退之义,言六爻递相推动而生变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以其事兼三才,故能见吉凶而成变化也。”[6]77《周易正义》中,“三才”亦作“三材”。阮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系辞》载:“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6]90韩康伯注《序卦传》有“三材必备”,《校勘记》曰:“岳本、宋本、古本、足利本同闽、监本、毛本‘材’作‘才’,《石经》初刻作‘才’,后改‘材’。”[6]98然《乾》卦“元、亨、利、贞”之下,孔颖达疏:“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则作“才”[6]13。说明汉唐儒者认为“才”通“材”。《说文》释“才”:“草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地也。”段注:“引申为凡始之称。”[9]478《说文》释“材”:“木挺也。”段玉裁注:“挺,一枚也。材,谓可用也。”[9]444故“三才”之“才”,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始基地位;“三材”之“材”,当解作材料等。由此可见,三才可以理解为构成世界的三大初始元素。
二、《周易》的立论基础是三才说
《易经》经文未见“三才”二字,但《易经》的确以三才说为立论基础。首先,八卦、六十四卦取象三才。《易传》认为三画的八纯卦取象三才。《系辞》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历代学者都以为《易经》包含着天地人三才之道。体现在八经卦的卦画上,上画象天,中画象人,下画象地。六画卦则是在三才说的基础上引入阴阳说。《周礼·春官·宗伯》载太卜职责:“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6]802“别”指六画卦的别卦,《易传》认为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易传·系辞》载:“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孔疏认为:
又见《系辞》载:
又《易传·说卦》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韩康伯注:“设六爻以效三才之动,故六画而成卦也。六位,爻所处之位也。”[6]94韩注但言六画卦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并未明言何以要重三爻为六爻。孔疏则认为重三爻为六爻是为了引入阴阳的概念,六爻卦法象三才之道就更加完备:
正义曰:八卦小成,但有三画。于三才之道,阴阳未备,所以重三为六,然后周尽,故云“昔者圣人之画卦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者,本意将此易卦,以顺从天地生成万物性命之理也。其天地生成万物之理,须在阴阳必备。是以造化辟设之时,其立天之道,有二种之气,曰成物之阴与施生之阳也。其立地之道,有二种之形,曰顺承之柔与特载之刚也。[6]93~94
又:
天地既立,人生其间。立人之道,有二种之性,曰爱惠之仁与断割之义也。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画而成卦也。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6]94
孔颖达的说法基本上符合《易传》的观点。《易传》中确有以阴爻据二、四偶数位、阳爻居三、五奇数位为“正”,反之为“不正”的说法。至于六爻如何与三才对应,韩康伯、孔颖达均未给出明确的说法。后人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种。朱熹《周易本义》释《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10]229这一观点为后世继承。另一种观点与此不同。《周易集解》引陆绩注“三极之道”,谓“三极”指“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11]353。尚秉和先生之《周易尚氏学》亦承此说,认为“下极”即“地极”,“中极”即“人极”,“上极”即“天极”[12]289。《周易集解纂疏》引崔憬曰:“言重卦六爻,亦兼天、地、人道。两爻为一才,六爻为三才,则是‘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即三才之道也。”《周易集解篆疏》疏云:“初、二 为 地 道,三、四 为 人 道,五、上 为 天道。”[13]675这又与朱熹观点一致。
三才说认为天地合气生成万物,《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正是对这一过程的模拟。乾卦六爻纯奇数,纯阳象天;坤卦六爻纯偶数,纯阴象地。乾坤六爻相杂而生其他六十二卦,其他六十二卦六爻则阴阳交错。反映在《周易》经传中,就是特别重视乾坤两卦的地位和作用。《易经》以乾坤两卦居首,《易传》独于乾坤两卦又有《文言传》申述卦爻辞的微言大义。《易传·系辞》反复申明乾坤两卦的重要作用:“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又载:“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传·系辞》叙述了演数成卦的过程,这正是对混沌初开两分为天地,天地合气而生万物过程的模拟。《系辞》载:
降解培养结束后,发酵液离心去除菌体后用盐酸调节至 pH = 2.0,在4 ℃下冷藏过夜。使用表面张力仪测定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在试管中加入6 mL离心去菌后的发酵液和4 mL柴油,涡旋振荡2 min,静置24 h后测量乳化层高度和总高度。乳化指数(E24)=乳化层高度/总高度。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其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尚书·虞书·大禹谟》载:
他患脑溢血的消息,是杂文家李志远打电话告诉我的。那年6月我在北京,曾前往医院看望。情况比原先估计得好些,讲话不方便,脑子是清楚的,右手也在恢复之中。第二次去看他,已经能够坐起来了。我以后没有再去过北京,也没有再见到张雨生,只是过一段给他打个电话,他能走路了,他能独自出去散步了,他能由夫人陪同外出,冬天去海南,夏天去北戴河了。但他的语言障碍一直未能排除。
“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五十之內,去其一,余有四十九,合同未分,是象太一也。今以四十九分而為二,以象兩仪也。
“挂一以象三”者,就两仪之间,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而配两仪,以象三才也。[6]80
《易传·序卦》则直接描述了这一过程: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为进行军民融合,双方作出妥协和改动是不可避免的,而融合标准制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标准层面上就应考虑融合会带来的影响,并在标准融合时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易传·说卦》载: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语相指的是整个书写系统,包括拼写、标点符号、段落编排等。刘世生把书写系统定义为语言的视觉中介,即标点、排版、字母和段落结构,以及诗歌中的长短行,还包括图画和图像[7]。语相跟文体有密切的联系,语相的特殊效果可以表达一些用常规的方式无法得到的意义。
乾坤生其他六卦,就好像父母生育子女一样。八卦象征的物象在万物生成中的作用也不一样。诸卦在八卦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家庭长少、主从关系的反映。《易传·说卦》载: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天地合气而生万物自不必说,其他六卦代表的物象在万物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这无疑是天地合气而生万物这一过程的深入论述。
三、《易传》关于三才之道的论述
三才说是对世界的直观描述,其中天地人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易传》所谓三才之道。《易传·系辞》载:“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至于三才之道的各自内涵,《易传·说卦》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在《易传》已具抽象意义,然而并无绝对超越义、主宰义。道的含义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运行方式”等,见于《易传》中有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变化之道、饮食之道等。天地是人和万物的生命之源,天地之道(阴阳、刚柔)是人道(仁义)效法的对象。在三才中天属阳地属阴,然天地又各有阴阳。依据三才中天地人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地道之刚柔顺承天道之阴阳,人道之仁义正是对天地阴阳、刚柔之道的效法。显然,天地之道对于人道具有超越义、主宰义。
《易传》对三才之道的论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天地在生化万物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直观地看,天居上圆而动,地居下方而静。《易传》认为这正是人间贵贱主从的依据。《系辞》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君臣、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尊卑贵贱关系是源自先天的秩序。天地尊卑有别,在生成万物时作用也不同。《系辞》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主地从的关系也是人伦关系的先天依据。具体来说则是男法天法阳,女法地法阴;君父法天法阳,臣子法地法阴。《坤·文言》特别强调了这种主从关系: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其次,在三才中和天地并立的是人,而不是万物。《易传》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因为人禀天地之气最秀而为万物之灵长,能帅万物参赞天地之化育。即辅助天地化育万物,利用万物,而非随意宰割万物。当然,在《易传》作者看来,只有圣人才能认识天地之道,才能带领众人完成人的使命。《系辞》载:“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周易正义》疏曰:
“圣人成能”者,圣人因天地所生之性,各成其能,令皆得所也。
“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者,谓圣人欲举事之时,先与人众谋图以定得失,又卜筮于鬼神以考其吉凶,是与鬼为谋也。圣人既先与人谋鬼神谋,不烦思虑与探射,自然能类万物之情,能通幽深之理,是其能也,则天下百姓,亲与能人,乐推为主也。
要用足喷水量,特别是春后用药要确保用足30 kg;叶片上无露水和雨水时施药。如骠马(精噁唑禾草灵)在叶片上露水、雨水未干时施药,防效下降40%以上;施药时药液中加入有机硅(丝润等)可显著提高除草效果,但唑草酮类不能与有机硅混用。
圣人“为主”“成能”,首先表现在认识天地之道,体察阴阳之情,“与天地合其德”。《系辞》载: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至于圣人“成能”的途径,《系辞》载:“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3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改善作用 ………………………………… 张祖峰等(4):526
至于“三才之道”的内涵,《易传·说卦》载:
随着云南电力体制改革深入和电力市场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电机组长效备用补偿机制是云南电力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无疑,《易传》的生命哲学是建立在圣人观“万物之情”,体“天地之道”的基础之上。
君子小人之辩是儒家的重要话题,在《论语》《礼记》《孟子》《荀子》中都有体现,《易传》也一样。八纯卦乾坤之外,其他六卦或一阳二阴,或二阳一阴。《系辞》载:“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易传》作者认为,《周易》首先是君子趋吉避凶之书,是贤人立德成业的依据和指导。至于君子立德的依据,《系辞》载: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此节明三材之义,六爻相杂之理也。又“六者非他,三材之道也”者,言六爻所效法者,非更别有他义,唯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者,言三材之道,既有变化而移动,故重画以象之,而曰爻也。[6]90
人和万物不仅是由天地合气而生,万物的生化运转也由天地决定。在《周易》中,乾坤两卦居首。其他六十二卦是由乾坤六爻交错生成,反映在卦画上,则既有阴爻,也有阳爻。这六十二卦的顺序正是对万物生化运转过程的描绘。例如,“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人间的男女、夫妇、夫子、君臣尊卑、上下、主从关系正是对天地与万物关系的效法,这正是人间伦理关系的先天依据。《序卦传》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六十二卦以既济卦、未济卦结尾,乃是因为“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乾·文言》载: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君子之四德“仁、礼、义、智”,正是对乾之四德“元亨利贞”的效法。
近年来,宜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最严”“四有两责”要求,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市连续3年被香港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在全国首批15个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城市中期评估中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进入第一梯队;2015年在湖北省食品药品安全公众满意度民意调查中位列第一;创城工作被评为宜昌市2015年十件大事之一。成绩如何得来?请看宜昌市局的答卷。
传统观点认为,传本《周易》的《大象》附在《彖》之下,是君子对乾坤等六十四卦象、卦德的效法的直接描述,彰显了《周易》对君子修身的直接指导意义。例如:
资金保障方面,大量、深入的OA学术资源利用工作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建立OA学术资源利用基金,为相关课题与研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一是鼓励各院校图书馆加强关于OA学术资源利用方面的学理研究;二是着力改善目前我军院校图书馆OA学术资源基础设施水平,尤其是互联网阅览室硬件老旧、网速较慢,OA学术资源管理整合系统过时,OA学术资源宣传薄弱等问题,进而提高OA学术资源利用效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大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大象》)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Tuina were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pain thresholds.
(《屯·大象》)
……
只有少数卦的《大象》直言先王、后、大人如何如何,其他绝大多数则用“君子以”的句式。同样,《小象》揭示了更具体情境中爻辞对君子修身的指导意义。《文言》则反复申论乾坤两卦爻辞对君子修身的指导意义。《乾·文言》载: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易传》开启的天人之学也为儒家后学继承。《左传·成公十三年》载:
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6]1911
显然,因为“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以决定祸福夭寿的“命”源自天地。人间的礼制源自天地之“定命”。并且将“君子勤礼”,“小人尽力”的路径规定为:君子“养神”以“致敬”,“致敬”以“勤礼”;小人“守业”以“敦笃”,“敦笃”以“尽力”。这和《中庸》关于人生哲学的论述相似。《中庸》则从道德修养角度论述天道性命之间的关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6]1625这一观点为孟子所发挥。《孟子·尽心上》载:“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6]2764然与《周易》《尚书》《礼记》等早期儒家文献重视天道不同,孟荀更重视人道,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公孙丑下》载:“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2693类似的说法见《荀子·天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於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14]316~317
余论
三才说的言说模式也为儒家以外其他学派学者所袭用,或用以阐述思想观点,或用以构筑思想框架。在不同的典籍中表述也大同小异,主要是针对天文、地理、民心,提出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协和民心等主张。《管子·山权数》有所谓“天以时为权,地以财为权,人以力为权”[15]1300。执政施治要“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15]199。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法》明确地把天地人相参称为“王天下之道”和治国者之“前道”,其中《大(六)分》载:“王天下之道,有天焉,有人焉,又(有)地焉。参(三)者参用之。”[16]17《十大经·前道》云:“治国者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16]80类似的说法又见《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17]575~576率先对三才说实现突破的是道家。《老子》载:“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8]64所谓“四大”就是三才再加上“道”,这无疑受到《易传》三才之道的启发。然而道家并未将四大说贯彻到底。在道家文献中,仍然可以看到天道、人道对举。《老子》载:“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18]187在《庄子》外篇中,三才说的影响依然存在。《庄子·至乐》载:“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19]612《庄子·外篇·在宥》载:“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19]401无疑,这里依然存在着三才说视域下的天人之辩的痕迹。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史记》(简体横版)[M].[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南朝(宋)]裴骃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1.
[2][西汉]赵君卿注,[北周]甄鸾重述.周髀算经(上海图书馆藏宋嘉定六年本影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1.
[4]冯时.河南濮阳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J].北京:《文物》,1990,(3):56.
[5]蒋南华.河南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像及墓主身份考释[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42.
[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黄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0]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3.
[11]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3.
[12]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潘雨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1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7]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Study on Zhouyi and the Theory of“Sancai”
LI Xue-wei
(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0082,Shaanxi,China)
Abstract: Explaining Zhouyi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scholars of all dynastie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deological systems.I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s,Zhouyi is often cited,but few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a theoretical level.Compared with other pre-Qin documents,Yi Zhuan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Sancai”,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thics.Undoubtedly,the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Zhouyi and the theory of“Sancai”can provide us with an important clue to interpret many categories and even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fucianism.
Key words: Yi-ology;Zhouyi;the theory of Sancai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19)01-0118-07
【收稿日期】 2018-12-10
【作者简介】 李学卫(1971-),男,河南汝州人,西藏民族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等研究。
[责任编辑:韩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