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突破--论资本运营对搞活国有企业的战略意义_国企论文

理论与实践的突破--论资本运营对搞活国有企业的战略意义_国企论文

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突破——论资本营运对搞活国有企业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战略意义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大地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经营方式——资本营运。这种经营方式,先从深圳、诸城开始,后发展到上海、武汉,现已成燎原之势遍及全国。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突破。推行这种经营方式,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都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一、资本营运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资本”一词,长期以来人们惧而避之,更不敢使用这一范畴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许多人以“资金”以代之。“资本”缺位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带来了误区,也为经济体制改革增添了障碍。党的十四大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使用了“资本”这一范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以资本为纽带,实施战略性重组,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就把对资本的认识水平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沿着中央指引的方向,“资本营运”、“资本流动”、“资本重组”、“资本市场”应运而生。随之,资本营运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

首先,资本营运使人们冲破了“资本”即“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树立了“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新观念。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排斥“资本”,谈“资”色变,承认“资金”,讳言“资本”,往往把“资本”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甚至视“资本”为洪水猛兽。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认识上对“资本”存在着严重误区。以往,我们只强调了“资本”的阶级属性,即马克思指出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人们误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只能讲“资金”,不能讲“资本”。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经营方式——资本营运。资本营运把国有资产作为“资本”进行运作,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史上的一大创新。资本营运象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我们思想观念上的锁链。人们开始思考,对“资本”,不能只强调其阶级属性,而应同时强调其一般属性,抽掉“资本”的阶级性,其一般属性应该为“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是能够带来利润的价值”。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曾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借而言之,则可以认为,“资金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资金,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资金和资本都是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既然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那它就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其次,资本营运使人们冲破了“资本的人格化”即“资本家”的旧观念,树立了“资本的人格化”即“出资者代表”的新观念。资本营运需要有“人”来运作,政府在实施资本营运中,首要的任务是造就合格的国有资本营运主体,即“出资者代表”,以体现“资本的人格化”。一般来讲,政府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第一层次代表;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第二层次代表。国资委行使法律形式上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授权国资公司行使国有资产出资权和管理权,成为实际上的资本营运主体,或叫“出资者代表”。国资委对国资公司的法人代表实行年薪制,依据保值增值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强化法人代表对国有资产的关切度。“资本的人格化”正是体现在这里。有人误认为“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实际上,在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指自然人,而是指现代公司制的企业法人,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资本的“出资者代表”,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有本质区别。

再次,资本营运使人们冲破了资本“流动”即“流失”的旧观念,树立了资本流动是资本增值的必备条件的新观念。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资本有两个本质特性:一个是增值性,一个是流动性,即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增值是目的,流动是手段。不流动就不可能增值;不增值,流动就毫无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的本质特性在于运动,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生不出“金蛋”来。不能增值的资本就不成其为资本。私有资本如此,国有资本同样如此。国有企业实行资本营运和资本重组,必然出现资本流动。因此有人担心国有资本流动必然带来资本流失。实践证明,资本流动不等于流失,因为资本按价值规律进行流动,只是资本的实物形态变成价值形态进入市场重新组合,并不存在价值的流失。现实的资本流失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漏洞造成的。反之,资本不流动不等于不流失。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本,资产凝固化、资本沉淀化、设备闲置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资本长期不流动,既造成有形和无形磨损,又削弱优胜劣汰机制,使不少企业亏损负债日益加剧。而偿还这些债务,要么由国家财政承担,要么由企业资产冲销,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资本营运过程中,只要严格把好资产评估关、资产交易关和股金管理使用关,就绝不会造成资本流失。

二、资本营运带来了经营方式的变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由国家经营,企业只是产品生产者,而不是生产经营者。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国有企业随之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这是经营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不断萌生,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始由生产经营型转变为资本营运型。这是经营方式的第二次变革。资本营运与生产经营相比较,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营的主体不一样。生产经营的主体是生产型企业,包括各类生产和流通企业。资本营运的主体即“出资者”,除银行和证券公司以外,有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全资企业和参(控)股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及其它类似机构。

二是经营的对象不一样。生产经营的重点对象是产品或商品,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相互转化。生产性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产出卖出,流通性企业以商品为对象买进卖出。当然也包括资本的循环周转与运作。而资本营运的重点对象则是资产或资本,是货币化和证券化了的资本,主要表现为价值形态相对独立的运动。这些资本,包括存量资本与增量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货币资本与证券资本,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当前资本营运和资本重组的重点是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本流动和资本重组,使死资产变为活资产,小资本控制大资本,从而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

三是经营的目的不一样。生产经营的目的是追求产值和利润,即通过为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以取得优厚利润。而资本营运的目的则是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即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的有效营运,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四是经营的形式不一样。生产经营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筹资、生产、销售三个环节进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经营的“老三篇”即人、财、物,产、供、销。而资本营运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资本的内部积累,二是资本的横向集中,三是按照资本营运原则进行生产经营,四是资本的社会化控制。资本营运形式很多,主要有: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破产出售、租赁承包、股权转让、上市上柜、品牌经营、主辅分离等等。

五是经营的市场不一样。生产经营除了依靠金融机构以外,主要是在商品市场即生活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等领域进行。而资本营运除了商品市场之外,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包括金融市场、产权市场、证券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进行。

从生产经营到资本营运,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但必须指出,强调资本营运并不排斥生产经营。相反,资本营运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产品经营为载体,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再怎么经营也等于零;如果脱离了实业经营,过度的资本市场炒作,便会造成“泡沫经济”。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才从商品开始研究,而不是从资本开始研究。同时,生产经营又必须以资本营运为先导,以资本为纽带。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资产和资本,再好的产品也无从生产出来。所以资本营运与生产经营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广义的资本营运包括生产经营,即是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社会资源,都视为价值资本,通过资本快速流动和高效营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把资本营运与生产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大飞跃。

三、资本营运带来了企业制度的创新

资本营运作为一种崭新的经营方式,不仅带来了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制度的创新。

其一,资本营运打破了多年来“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旧体制,开始建立起一种“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新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企业制度,一个最大的弊端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家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资本营运者,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依赖政府,政府直接干预企业。企业没有活力,政府过得很累。资本营运打破了这种旧的体制,建立起一种新的体制。以武汉市为例,他们建立了“三个层次、三权制衡”的国有资产营运体制,即政府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在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被授权行使国有资产出资权,是实际上的“出资者代表”;国资公司下面有全资企业和参(控)股企业,行使国有资产经营权。国资委、国资公司、国有企业之间,以产权为纽带,以契约为依据,以委托代理制为主要形式,将三者资本营运的责任连接起来,实行刚性管理。这种体制带来了两个明显好处:一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国资公司的成立从机构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国有资产“出资者代表”即“老板”缺位的问题;二是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国资公司的成立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设立了一个“隔离带”,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从体制上解决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

其二,资本营运打破了多年来“划地为牢、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开始建立起一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新体制。长期以来,资产不能流动,资本不能运动,巨额的国有资产处于一种“板结状态”。资本营运的兴起,使国有资产冲破了这种旧的体制,不少地方实行强强联合、强弱联合,通过市场组建了“四跨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较强的规模经济实力。党的十五大以后,建国以来最大的企业兼并——齐鲁石化公司顺利兼并了淄博两家企业,总产值达到 200多亿元;建国以来最大的强强联合——南京“五鹤齐飞”,即五家石化企业的联合,总资产达到542亿元; 建国以来冶金行业最大的企业联合——湖北的“三钢联合”,即武钢、冶钢、 鄂钢的联合, 总资产达到521亿元。这种“四跨型”的经营方式, 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新的起点。

其三,资本营运打破了多年来“厂长找市长、市长找行长”的旧体制,开始建立起一种多渠道市场融资的新体制。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靠银行,二靠财政,基本上是资金供给制性质的间接融资。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瓶颈制约,金融部门因企业高额负债难以为继。资本营运带来了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企业的融资体制开始由单一的国家融资向市场融资转变,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不少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募集资金,通过内部职工持股聚集资金,通过资产变现回收资金,通过外资嫁接引进资金。还有不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兼并国有企业,出现了“蛇吞象”现象。实践证明,资本营运是国有企业盘活国有资产、走向良性循环的一个最兴奋的亮点。如上海市的资本营运走在全国前列,资本市场异常活跃,经济效益居全国之首。浙江省推行资本营运,实施“166工程”, 即通过兼并破产盘活资本存量100亿元,由证券市场直接融资60亿元, 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融资60亿元,效果很好。武汉市1994年以来,332 对企业在资本营运中实现了资本重组,盘活存量达160亿元, 占沉淀资产的65%。

其四,资本营运打破了多年来“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的旧体制,开始建立起一种“优胜劣汰、扶强带弱”的新体制。“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产业趋同,是旧体制的一个顽症。多年来,尽管一再强调调整结构,但调而不动。资本营运的兴起,为调整结构找到了一个战略突破口。不少地方通过资本流动、资本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使一部分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迅速壮大,一部分没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出现了“安乐死”。湖北省以资本营运为突破口,实施大规模的兼并联合和资本重组,组建股份制企业9500家,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的三分之一,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山东海信公司通过资本重组,共兼并劣势企业15家,用3亿元的资产控制和支配了25亿元的资产, 效果显著。

其五,资本营运打破了多年来片面追求速度和产值的旧体制,开始建立起一种追求经济效益和保值增值的新体制。在经济工作中,把以速度为中心转变为以效益为中心,喊了多年,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还是出在体制和机制上。资本营运从体制和机制上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制上,成立国资公司,解决了“出资者代表”和“老板”缺位的问题。在机制上,国资委与国资公司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确立了三个考核指标,即国有净资产增长率、国有净资产收益率和国有资本金收益率。国资委对国资公司的法人代表实行年薪制,如果连续两年达不到指标,董事长必须“走人”(就地免职)。国资公司对所出资的股份公司建立了三个责任体系,即国有股权经营责任体系、资产经营考核奖惩体系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控体系。国资公司对公司法人实行年薪制,年终按经营绩效实行奖惩兑现。 如深圳市实行资本营运以后, 1996 年与1992年相比,总资产由160亿元增加到266亿元,年均增长33.2%,净资产年均增长34.3%,利润总额居全国第4位,总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均居全国第一位。

综上所述,资本经营确实是一种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掌握和运用了这种经营方式,就占领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制高点。但必须指出,任何一种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不是灵丹妙药,都不可能包医百病。因此,对资本营运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行;实行自愿原则,不搞“拉郎配”;以资本营运为突破口,搞好配套改革。企业决胜在市场,市场决胜在产品,产品决胜在经营,经营决胜在管理,管理决胜在人才。只有各项措施综合配套,国有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  ;  ;  ;  ;  ;  ;  ;  

理论与实践的突破--论资本运营对搞活国有企业的战略意义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