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论文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论文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

黄海林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自由解放为社会理想,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依此,从人的需要、发展等出发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可以探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人的需要及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人学;人的需要

从“现实的个人”的本质、需要出发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立足点。 社会主要矛盾指一定历史时期主导性、根本性的社会矛盾,它决定了政治建设的重心、社会建设的方向、改革发展的目标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充分、 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人的需要及发展的现实意义。

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触动政治体制,而且出现了不少倒退,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论点,这一论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始终。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论”[1]

一是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认为, 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依赖关系,人们通过这种依赖关系应对强大的自然力,并在“独立的地点上”与他人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具体而言,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人的生产能力受到环境的约束,人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发展。此时人的发展显著特点就是人和人因为血缘、 家族的联系而相互依赖,进而后天形成了诸如统治、服从等依赖关系。 这就是说,为了更好应对自然界的不可抗力这一目标,促进了集体关系的产生;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只能依靠集体这一“命运共同体”艰难地生存。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阶段并不存在什么人的发展,人类只是依靠自然关系而存活。

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人与人之间依靠商品交换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成了“物”支配的对象,并在“物化”生活中丧失了人的本质。展开来讲,这一阶段出现了普遍化的社会物质交换、更为全面的社会关系,还有人的多方面实际需求,这正是资本主义特征突出的商品经济时代。伴随着资产阶级完成政治解放的步伐, 人和人之间原来的依附关系得以解体,大家平等共存,以独立形式存在的主体成为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同时,政治解放让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让政治解放取得的成绩更加牢固。 对平等且自由的商品交易双方而言,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商品,成为人们用来衡量自身本质对象化的标杆,即谁占有更多的货币,谁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依此而言, 处在资本统治之下的劳动力主体虽然无法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只是作为资本增值的活工具而存在,但与上一阶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人的发展状况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马克思认为,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历史条件、发展阶段等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当今世界多数经济体都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也只能依靠“物”的尺度来衡量人的“独立性”,即根据个体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少来判断人的独立程度,这无疑为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建设等提供了明晰的时代场域。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也是个体内心状态的真实体现。经过40 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均产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民生建设等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出发考察社会发展状况,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满足人的发展、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从人的需要、人的发展出发去考察社会主要矛盾, 才能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 就此而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作出的历史性和全局性判断,它明确了当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着力点,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和方向[5]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本质及社会价值

1.论文类。通过中国知网总库以“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为检索词,截至2018年11月初,检索到优秀硕博论文53篇,学术论文503篇,其中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有155篇。这些学术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人是什么”“人为何存在”“人的价值为何”“人的本质为何”,是哲学家们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思考人的价值问题,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世纪的欧洲,笼罩于基督教神学之中的人们围绕着上帝而活。近代以来,思想家们从全新的维度思考人的本质,笛卡耳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的“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等思想,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但是,近代这些人学观点脱离了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去探讨人的本质, 无法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自由解放为社会理想,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人学理论体系, 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社会是无数个原子化的个人组成的共同体, 就此而言,社会发展即人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也就是人的需要的转变。 因而,只有从人的需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层次原因。人的需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态的概念范畴,人的需要既可以被分成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严需要,也可以被分成本能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还可以被分成政治需要、经济需要、社会需要。 不管从何种视角看, 当代中国人的需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地讲,当前中国人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尊严、自我实现需要成为社会成员的主要需要;人的本能需要已经基本得以满足,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等成为人的主要需要[3]。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民主、政治公平、政治参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在经济生活中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社会需要上对社会和谐、法治社会、社会正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国人的需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的需要的变化必然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而带来社会生产、社会发展的变革。 显然,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人的需要的深层次变革所推动的[4]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党中央敏锐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这些特征, 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了历史性判断。这一新的重大判断,为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趋势、 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方向,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首先,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 新时代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越来越强,渴望在公共决策、民主权利、司法公正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表达权、监督权,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明确了政治民主化、 法治化的发展方向,对保障公民政治权利、促进政治公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的基本衣食住行问题已经解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为改革发展、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民生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最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巨大改善, 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多,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向,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文化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人的需要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社会的、现实的、实践的,人们需要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彰显自己的本质。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马克思批判了自然人、抽象人、理性人等人性论思想的片面之处,论述了人的本质及人的需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当人类开始学会使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时,人就与其他动物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人性是动态的、多维度的、立体的,它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并随着人的认识及实践能力而不断发展。同时,马克思还指出, 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发展的,人的劳动实践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衡量劳动实践价值大小的标准就是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何种需要。 此外,马克思不仅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人的实践、人的本质、人的需要等问题,还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发研究人的价值追求、终极理想。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人的本质,并提出人类进入共产主义阶段将会“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 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概括了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的发展状态,提出了“三阶段论”的人的发展理论。

(二)从人的发展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 并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具有三个特征:首先,个人全面发展是前提,马克思认为人们因为劳动异化而产生自身异化, 同样人也随着劳动的解放而实现自身解放, 不过劳动解放并不是指不再进行劳动,而是指可以自由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劳动”,也可以称之为“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本质逐渐对象化的过程, 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其次,产品经济是基础,产品经济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为基础,可以达到共有共享的目的。当人们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作后盾,人们便不再为如何生存而发愁,可以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作为生活动力。最后,自由个性是目标,在将来的社会中,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朝着“自由人的联合体”方向前进,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目标的存在可能是基于兴趣,也可能是基于潜能,而在有着共同发展目标的人组成的联合体中,人的个性特征愈发丰富,自己全面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以人的需要的发展转变为出发点的,只有准确把握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从而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 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有助于我们探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层次原因。

暑假里,我决定去河坡挖砂礓。父母很惊讶,但旋即明白了。祖父不干了:天太热,人小,挖那干什么啊?”我的犟劲儿上来了,一定要去。母亲拿来一顶草帽,灌了一壶凉水,给我带上,我拿了一把钊钩,提着提篮,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战场”。

(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关系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规定性,人只能在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社会关系中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本质规定性。 也就是说,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境遇下, 我国传统的社会体制、发展模式、生产关系等已经不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甚至可能成为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障碍,这就需要推进生产关系、社会体制的变革,优化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 建构适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态体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今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落后产能过剩、重工业和房地产占比过高、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较为落后等,要解决这些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6]

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为明确社会矛盾、确定发展目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因此,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考察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采访结束,即将离开东南文化之时,竟有些许不舍之感,或许是因为展示柜上不同寻常的创意,或许是因为隐藏于工业冷漠之下的勃勃生机,又或许是因为东南文化与数字印刷迸发的火花点点。门外,风和日丽、花香鸟语,都不及这一室风情。

参考文献:

[1] 薛俊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J].湖湘论坛,2018(2):45-5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3] 新华社评论员.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J].新疆水利,2018(2):5-6.

[4] 王晓霞.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人民群众获得感探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3-8.

[5]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国家治理提出哪些新任务新要求[J].国家治理,2017(43):2-3.

[6] 王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J].世纪桥,2018(3):13-14.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726(2019)11-0001-04

收稿日期: 2019-08-15

作者简介: 黄海林(1971—),男,福建永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府治理。

【责任编辑 刘奇征】

标签:;  ;  ;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