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决策”教学:中学人文地理教学的一种策略_人文地理论文

探讨“决策”教学——中学人文地理教学的一种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的内容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所谓“易学”,指人文地理文科性质明显,叙述性知识较多,表面上看没有很多不易理解的“难点”,不少教师采用读书本、画重点、背“条条”的方法教学,学生也能考出不算差的成绩。但也是因为人文地理内容的社会科学形式,如何使学生能够感受人文地理的丰富内涵,如何能将人文地理课上得“有滋有味并有用”,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枯燥乏味的画重点、背书,则成为人文地理“难教”的地方。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中学人文地理“决策”教学的策略,对具有中学人文地理特色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做些讨论。

一、什么是地理“决策”教学

(一)相关的概念

“决策”是指做出决定或选择。情境不同,决策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当我们为一件事情作计划时,计划过程是个决策过程;当我们面临同一问题的几种解决方案时,选择过程也是决策。中学地理课程人文地理的很多内容,因涉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决策的性质。“决策”教学是一种与人文地理内容特点吻合度较高的教学策略,它比较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不论在中学人文地理教学的历史上还是现状中,类似“决策”的教学活动一直存在。比较典型的“决策”教学是对运输方式的选择。当教师把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等主要的运输方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在运输诸如煤炭、粮食、急救药品、石油、水果等货物时哪种运输方式最佳,学生就是在进行带有决策性质的学习。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是一个难度很低,并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进行判断的“决策”过程。比较复杂的则是在学习区位因素时常用的工厂选址、开发区用地规划、农业种植选择、旅游线路设计等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因为涉及影响因素较多,学生又不太熟悉这类人类活动,所以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笔者在观摩和分析了大量地理教学实例后发现,目前开展的这些学习活动大部分仅具有“决策”教学的部分特征,即单一做出行动计划的过程,而较少是在多种行动方案中进行比较、选择后的决策过程。

(二)“决策”教学与其他学习活动的异同

地理“决策”教学就是通过模拟人类做决策来学习地理原理、形成地理思维、培养地理思考能力的过程。“决策”教学策略则可以算作解决人文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案。它与常用的“问题解决”“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学习活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地理“决策”教学与“问题解决”式学习。“决策”就是“评价不同方法并为解决问题选择一个行动”[1]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从心理学基础上看,不论具体问题是什么,其基本模式都相差不多,或是试误,或是顿悟,或是有明确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等。对于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人们也提出了各种阶段划分方法,例如,杜威的“五步法”、沃拉斯的“四阶段”等。施良方曾将众多的“阶段论”概括起来,认为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包括感觉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评价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实施行动方针并评判其效用。[2]其中“评价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也就是在做决策。二者的不同在于“决策”教学只限于做出决定,并不需要去验证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并不需要一定看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例如,学生在模拟布局一个工厂后,他不必一定去实际“验证”自己布局的效应并进行评价。另外一个不同在于“决策”教学侧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备选解决方案中进行分析、比较后进行选择,而不限于自己给出解决的方案,这与“解决问题”中要做出“形成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不同,因此,“决策”教学适用的范围要小于问题解决式学习。此外,同“问题解决”比较起来,“决策”一词更具有挑战性,还多少带有一些游戏性质,更适合用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2.地理“决策”教学与“角色扮演”式学习。“角色扮演”是个可以使用于任何学科的方法,地理“决策”教学也需要角色扮演。二者的不同在于“决策”教学强调的是做出决定的过程,从名称就可以明确学习的目的;“角色扮演”则更突出学生的体验过程,其活动本身并不一定要做出决策。例如,教师让学生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圈2号”的运转情况,这里面并不一定需要决策过程;让学生扮演“村民”来体验工厂污染河水后他们会有的感受,也不一定有决策过程。

3.地理“决策”教学与“案例教学”。地理决策活动本身可以成为一个学习的案例,而案例教学也可以由学生设身处地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二者的不同在于“决策”教学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未解决”的问题情境之内,他们要做的决策是要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而案例教学,可以是以分析一个决策后形成的案例为主要学习活动,这时的学生多是从外部“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讨论一个由“别人”的事情构成的案例。

地理教学中的很多方法或教学策略都是相互联系的,为了防止实际使用中的泛化,本文将“决策”教学的重心定位在“选择”上,即学生在有了若干备选方案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做决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购房时选择居住地——一个家庭中的不同成员对新家安在哪里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最终要由你来拍板的话,你在若干个方案中会选择哪个,这个活动常被用来导入地理区位知识的学习。

二、地理“决策”教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一)建立教学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之间的“无缝链接”

真正好的教学策略是既符合学生特点又符合学科特点的。地理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学习领域,其特点是综合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空间性(地理意义上的空间特点)的综合。努力总结和形成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人文地理学习内容虽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但不能将人文地理学习简单等同于“阅读式”学习,因为仅仅读懂教科书中的文字并不代表理解了人文地理活动的过程,因为人文地理涉及的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仅读懂书本上的文字没有什么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决策”教学的策略就是其中的一种。“决策”教学策略的意义在于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人类实际地理活动转化为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这就照顾到了实际应用与地理课堂学习两方面特点的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特点的“无缝链接”。

通过“决策”教学实现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特点与学习策略之间的“无缝链接”还体现为变“结论型”学习为“体验型”学习。“决策”教学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试图让学生通过模拟、体验人们做决策的过程,“生成”对人文地理问题的正确理解。现在地理课上教师用得比较多的一句开场白是“今天我们学习第X章第X节”,而就地理课程来说,教科书章节的概念在学习中并没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看到在人文地理的课堂上有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一起来为某个地理问题选择一个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小小的变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地理课堂成为一个“解决”地理问题的场所,而非总是“读”书本的地方。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决策能力

“决策”教学强调的不是决策活动本身,而是“地理决策能力”的培养。使用“地理决策能力”的概念可以将高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具体化。“地理决策能力”可以简单描述为:当学生面对一个地理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方案时,他能够通过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能力。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安排学生查找资料、讨论、提出解决某一地理问题建议的做法比较常见,但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多种解决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能力的做法还不多。决策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的能力,而“决策”教学因不需要每次都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而能节省学生的课外时间,又因需要学生动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知识而使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深度。

“地理决策能力”也是由多种能力综合而成的,其中包括识别地理问题的能力、比较不同观点的能力、对地理活动进行判断的能力、做出决定的能力和反思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教学“决策”教学有哪些要素和环节

英国学者Keith A Cowlard在《地理决策》(DecisionMaking in Geography)一书中描述了地理决策的系统方法,见下表。表中展示的地理决策的系统方法给我们研究人文地理课程中的“决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决策”教学考虑的要素要多于地理决策本身,把二者需要考虑的因素结合起来,可初步归纳出人文地理的“决策”教学一般包含下列要素。

(一)决策主体

在“决策”教学中,需要为相应主题“假设”一个决策主体,再从这个主体的立场来思考人类在不同背景下所采取的不同行动策略。在以整个地球为背景的学习情境下,“人”是人地关系中的决策主体。在其他背景下,决策的主体则会有所不同。例如,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的背景下,决策主体可以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也可以是人口在城市与乡村间移动过程中的个体;在生产活动的区位和地域联系问题的背景下,决策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或者是个体经营者、农民等。也有些内容似乎不好确定决策的主体,例如人口增长问题。从表面上看,人口的增长模式和迁移等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自然产生和存在的问题,并不具有明显的决策性质,似乎难以确定决策的主体。在这类主题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把问题的范围从整个人类活动缩小到具体的国家、地区,甚至个人,讨论一个国家在某一阶段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政策;一个家庭或某一个人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居住地等,这时,政府或个人就成为了决策的主体。

当学生模拟这些主体进行决策活动时,相当于“角色扮演”。学生本人也可以是学习活动中的决策主体,而非模拟他人。例如,在一些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决定自己如何行动来面对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种决策是真实的过程。

(二)决策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情境往往用来导入新课,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作为导入的情境与后续的教学过程并不一定有更多的内在联系。在“决策”教学中,“情境”的含义就有了拓展,它需要承载整个或大部分的教学过程,而不仅仅作为“导入”。这是因为“决策”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与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学生需要学会在情境中识别和理解问题。此外,情境还有给予学生一种“真实”环境的作用,“决策”教学始终需要前后一致的情境,所以,“决策”教学中的情境应该是贯穿教学始终的。

“决策”教学情境的核心是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而人文地理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转化为需要决策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可以转化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城市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何建设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问题就更容易被转化为“我的农场(工厂)建在哪儿更好”的问题;环境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如何治理被污染的河流”的问题,等等。

(三)备选方案

要有备选方案,这是“决策”教学需要具备的要素,以便学生在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案中学习应用地理知识,增长作决策的能力。以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为例。在学习工业区位知识时,地理教师多会设计一个工业选址的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为某种工厂选择一个建厂的地址,从而体会各种地理因素对工业选址的影响。这个活动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让学生设计,然后教师或学生直接评价设计的优劣,或直接问为什么这样设计。另一种组织方式是让学生分组设计出不同的选址方案,或教师直接提供几种不同的选址方案,然后由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选择出最佳方案,在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学生来学习和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上述第二种组织方式更能体现“决策”教学的特点。

在“决策”教学的基本要素确定后,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就形成“决策”教学的过程。简要的过程归纳如下:

识别地理问题: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提问,这时需要学生去理解书面或言语给出的问题;另一种是教师或教科书并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或问题比较笼统,这时学生要在情境中逐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

 理解备选方案:如果是学生分组进行方案设计,学生需要去熟悉和理解其他同学设计的方案;如果是教师提供的备选方案,也需要学生理解全部方案。

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这是利用已学地理原理性知识,同时利用已掌握的其他知识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阶段,是“决策”教学中最重要的阶段。

做出判断: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判断出哪个方案是最佳方案,并回答出为什么,到这里就可以做出“决策”了。

反思:在初步决策后,学生回头想一想自己是如何做决策的以及这个决策做得如何。具体方法是让学生用回忆的方式说出决策的过程、解释自己的决策并作简单的评价。这对学生掌握在“决策”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并不需要学生把“决策”教学产生的方案拿到实践中去检验。

提炼和拓展:这个过程应由教师来做。通过提炼学生的“决策”过程,帮助学生整理应该掌握的东西,使其条理化。

 综上所述,“决策”教学是一个让学生作为主角、在解决地理问题的备选方案中进行比较和判断并最终做出决策,以达到学习某些人文地理原理并培养地理决策能力的教学策略。对“决策”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地理特色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方面,笔者希望以此能为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改善作些贡献。

标签:;  ;  ;  ;  ;  ;  

论“决策”教学:中学人文地理教学的一种策略_人文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