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与产业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2)06-0023-011
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形式,有时也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近年来,针对对外直接投资条件的研究已经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企业竞争优势更多地转向企业外部条件。美国学者Stephen Hymer(1960)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强调跨国发展的企业需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若按照这种论断,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具备跨国投资发展的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aymond Vernon,1966),将发展中国家必然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被动位置;小泽辉智(Ozawa,1979)曾提出过“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这一理论恐怕会使发展中国家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事实上,根据邓宁(Dunning,1988)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中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已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并且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Lall(1983)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摒弃了只能依赖垄断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Cantwell及其学生Tolentino(1993)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促进关系。新近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为强调技术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如Fosfuri和Motta(1999)通过数理模型证明了无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取东道国技术外溢的可行性。这些理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以及产业选择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对外贸易,优化产业结构,利用他国廉价生产要素与自然资源,提高本国技术水平。正是由于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全球范围内发展非常迅速。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年末存量18.98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另外,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和经常项目顺差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汇储备的规模正持续快速增长,到2009年底,已达2.4万亿美元,这也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奠定了重要的外汇资金基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相对来讲比较滞后,纵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品不多。因此,如何选准我国境外投资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如何让我国更多的产业或产品“走出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包括,董莉军(2011)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欧阳艳艳和喻美辞(2011)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平均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并与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外国研发溢出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杜人淮(2011)就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功能的策略展开了讨论;屈展(2011)对我国29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度量,并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刘超(2012)剖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与产业选择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没有见诸报道。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研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特征及问题
1.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我国企业已经逐步积累了跨出国门的实力和经验。尤其近几年,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不断完善促进和服务体系,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从以下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简表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近几年具有明显的增长。其中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这四年以接近倍增的速度在发展(见表1)。
(1)存量规模不断扩大,覆盖的国家(地区)较多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和覆盖率来看,已经到达较多的国家与地区。根据2006年年末数据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中国的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2006年存量分布的国家(地区)比上年增加了9个:中国台湾、挪威、多米尼克、格林纳达、牙买加、伯利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马绍尔群岛、卢森堡。从境外企业数量的国家(地区)分布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8%;其中在中国香港的境外企业占15.7%,美国占10.1%,俄罗斯占5.4%,日本占3.6%,越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各占3.4%,德国占3.1%,澳大利亚占2.9%。从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457.5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从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来看,较上年新增对几内亚(比绍)和哥斯达黎加的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有加快增大的趋势(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2)行业比较齐全,但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境外投资存量中,行业分布比较齐全,但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的投资占到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3.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技术产业仅仅占0.5%,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也仅占0.6%。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国企占七成
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3%,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并较上年又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26%,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第二位;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2%,位于投资主体数量的第三位。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11%,各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了89%。
此外,在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占九成,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81%,私营企业占1%;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占82%,地方企业占18%。①据2009年统计,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中央企业占67.6%,私营企业仅占0.6%。②
(4)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总体情况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4.7亿美元,占36.2%;金融业459.9亿美元,占18.7%;采矿业133.4亿美元,占23.6%;批发和零售业61.4亿美元,占10.8%;制造业22.4亿美元,占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7亿美元,占3.7%;房地产9.4亿美元,占1.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7.8亿美元,占1.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7亿美元,占0.8%;建筑业3.6亿美元,占0.6%;农、林、牧、渔业3.4亿美元,占0.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8亿美元,占0.5%;其它行业3.7亿美元,占0.7%(见图2)。
图2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比重图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2.存在问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资源开发方面的直接投资遭遇困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前的产业分布情况还不能满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客观要求。
事实上,中国企业对境外资源开采业的投资,变得越来越敏感,甚至导致了一些地方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或者被外国政府部门直接否决。
以能源开发为例,中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连年递增。从表2可以看出,原油净进口量由2009年1-3月4089万吨增长至2010年1-3月的5668万吨,提高了38.61%;进口依存度由2009年1-3月的46.08%增长至2010年1-3月的53.77%,提高了7.69%。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国内石油产量难以明显提高,中长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2亿吨左右;石油进口渠道单一,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高居不下;“走出去”获取油气资源难度加大、成本增加、风险扩大,这些都对我国能源安全带来考验。
对中国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开发应重点放在石油上,通过对境外石油的勘探开发,既能保证我国的能源需求,也将减少因国际油价波动而造成的经济风险,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林业等的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也应是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开发的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避免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对于资源寻求型的企业来说,自然是投资资源丰富的国家,一般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开采成本低,且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资金缺乏。而中国的资源密集型行业正好有这方面的优势,投资于国外的这些行业,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持续供应,还可以带动相关劳务、技术、设备等的出口。
然而,由于一些资源生产国对我国在石油领域的直接投资越来越敏感,给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困难。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国外石油公司的投资屡屡遭受挫折。
(2)对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的投资不够理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中国企业对研究开发型技术产业的投资情况不令人乐观。
一方面,中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直接投资往往会引起西方国家的警惕,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而使投资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虽然进行了一些技术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比如海尔集团在北美和欧洲的投资、联想集团的海外扩展等,但是投资额和企业数量还比较小,而且一些项目的实际效果也存在问题。中国当前的促进政策主要倾向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看,尽管现在还没有发展到企业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但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更多地注重战略资产,特别是技术创新资源的获取和积累。中国尚未实行国际上常用的一些鼓励措施,如财政政策中的海外投资亏损提留、所得税减免等,政府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力度、金融支持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3)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才不足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熟悉法律、精通业务、懂管理、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漠,对当地的有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出现纠纷往往束手无策,应对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十分被动。
(4)民营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作为不大
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审批、投资额度审批、外汇管理等关键环节都处于劣势,在自营进出口权方面也受到有关部门的管制。其次,民营企业缺乏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进出口银行贷款,一国海外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该国国家进出口银行,而我国进出口银行贷款则主要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的海外投资项目给予扶持。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安全
对外直接投资必对一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影响,这其中当然也会对东道国及世界产业分布产生影响。因此,在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动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必然包含着追求局部与全局利益、当期与远期利益、直接和间接利益等矛盾运动。
1.产业转换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首先,产业升级活动有助于带动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不断成熟,发达国家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如汽车与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当进入“成熟化产业”(边际状态)时,即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高工资、高地价、高基础设施费用,也使国内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国际竞争力降低,从而推动了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次,国际分工与竞争格局促进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并逐步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部分地丧失了曾经使本国产品风靡世界的低成本优势,要获取竞争优势只有通过非价格竞争,或在新国际分工中不断增加其国外生产比重,或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等级,缩小第二产业以及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再次,区位条件差异也会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例如,日本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侧重于劳动力的成本与供给,这一动机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而在对北美的投资动机中,专利与信息收集、商品筹划与开发研究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③我们可以反观国际投资者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外商主要是看上中国巨大且持续的市场潜量,同时也十分青睐中国优质低价的劳动力供给资源。很显然,寻求稀缺资源和占领东道国市场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的动机。
2.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在经济学上的通行理解是产业大规模向境外转移且不可逆,并损害了母国经济。除了美国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如日本、中国香港、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这种担忧。
产业空心化使经济发展缺乏根基,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就业等都将带来严重的损害。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对外直接投资应积极、稳妥、慎重地推行。同时,为了缓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空心化的矛盾,我国政府可在境内产业政策上加以适当调整。另外,应当视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为一个有机整体,即: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三者应当交互融合地运行。
3.产业安全边界与结构调整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少拥有几家本土的世界级企业。墨西哥拥有水泥业巨头Cemex SA;巴西拥有成就斐然的飞机制造商Embraer;印度拥有企业集团Tata Group,该集团在卡车货运、公用事业、工程以及软件等领域均有投资。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企业协会会长鄂为群曾经说过:“我们都在思考,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目前,中国几乎没有全球知名品牌。④在强大的国际竞争面前,近年来,中国企业界为了拥有中国的世界名牌,已经为此做出了大量艰苦的基础工作。一些名副其实的中国跨国企业已经崭露头角。例如,家电、石化、纺织行业在国内市场上的一些赢家已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建立工厂,开设研发中心,拓展销售渠道。这些企业正在全球市场上快步赶超美国、欧洲、日本及新兴国家的竞争对手。
从产业调整的国际化来看,很难设想一国产业的安全边界完全控制在国界之内,因为那将带来另一种损失,即失去参与国际分工的好处。实际上一国产业的边界安全是动态的,模糊的,因而在设计安全边界时,也不应局限于国界,而是通过一系列反映产业安全的参数在境内外推进产业调整。基于这种设想,我们认为产业集中度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拥有代表自己产业优势的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可以作为在国际贸易与投资市场流动的载体,调节本国产业结构。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可以将边际产业依次外迁,使母国产业升级;也可以在必要时,将海外资产变现,充实国内产业,以规避风险;还可以通过与东道国形成的战略联盟,构筑跨国产业安全边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而迅速增加,一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密切相关的。例如,日本把比较劣势或正在成为比较劣势的产业(即所谓的“边际产业”)依次对外投资,从而使自身产业结构逐步走向高级化。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个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为了在产业安全边界和结构调整方向之间选择一个最佳结合点,下面我们以日本为例,对日本调整产业结构与对外直接投资动机演变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相继发生了数次重大变化。相应的,其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也随之变化。
尽管日本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梯次转移,但同欧美等国家相比,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滞缓。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日本担心产业空心化,因此没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国际转换的滞后,影响了传统产业的转移、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高。2005年日本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高,为1.86%。而美、英、德分别为0.90%、0.26%、0.84%(见表3)。
从总的趋势来看,日本今后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将主要集中于市场开拓、信息收集、商品筹划与研究开发、国际性生产加工以及劳动力成本等方面。
三、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双目标模型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要受到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影响,其决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均衡,同时要注意企业利益和产业升级的协调问题。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模型是一个有约束的动态最优化模型,同时也是一个联立方程模型。
1.变量及假设
我们把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内在条件的三个因素: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和企业在本国的产业地位,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内在条件变量IP。产业选择外在条件的三个因素:东道国条件、母国产业政策和国际化条件,这三个条件对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有着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巨大差异。因此,这里在模型中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外在条件变量EP定义为东道国条件和国际化条件,同时设母国干预行为为E。在多数讨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文章中,会发现企业决策的目标常常设定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本文界定企业投资初期的决策目标包括两个部分:企业海外市场的利润和企业后发收益。
2.模型推导
于是,得到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决策模型:
3.模型说明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是在满足产业升级利益动态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总收益的长期动态最大化。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决策主体事实上是一个由国家和企业共同组织的复杂主体,决策过程体现了产业升级利益和企业经营利益的同步最大化的目标。
第J个产业就是所选择进行投资的产业。
若企业的实力足以进行多个产业的投资,则可以把产业按最大长期产业升级利益和最大总收益之和的大小进行排序,选择前面的几个产业进行投资。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战略的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具有双重目标,能够推动国内的产业升级步伐,政府应对不同层次的产业选择给予或指导或扶持等不同程度的干预,以达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效应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1.总体战略
(1)采取渐进性的产业选择战略
从进入方式的配合上来说,企业在实施这种“渐进式”产业选择发展战略时,可先采用合资的方式实现进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再在适当的时机来扩大股权比例,向控股或独资经营转变,实施阶段战略性进入。这种投资在初期,通过少部分入股的合资方式,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市场状况、政治法规等投资环境,随着在东道国市场经验的增加,就出现了产业选择和进入方式的动态转变。如果经营的业绩很好,则逐渐扩大该产业项目的股权份额,同时可以展开其他产业项目的投资。若业绩不好,市场不景气,东道国政局不稳定,则逐步撤出股份或降低股份占有。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在投资环境不熟悉或企业竞争优势不显著的情况下,适合采取渐进性的产业选择战略。
(2)采取多元化的产业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各自的条件和动机出发,充分与产业选择相结合,利用最有利的进入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产业选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还有利于多元动机的实现。
从区位的差异化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确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战略时有两种选择,即上行投资和下行投资。上行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企业既不具有技术优势,也不具有品牌优势,但是为了打破技术封锁,直接获取发达国家的一流技术和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占领东道国市场或打入第三国市场。下行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对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和稍低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这种投资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转移过剩产业。
(3)采取动态性的产业选择战略
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不断谋求生存的、非常具有活性的动态过程。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应采取积极的竞争策略,来降低落后于其他企业、丧失竞争优势的概率。如在掌握产品垄断优势情况下,企业采取领先进入市场策略,较迅速在国外设厂生产,就地销售或销往其他国家,争取获得领先进入外国市场的机会;或者在寡头行业中,当寡头同行前往海外,特别是产品出口销售地投资设厂、从事生产经营时,企业为了防止海外市场被竞争者独吞,往往采取跟随策略。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还应当考虑东道国区位优势、母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动态变化。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其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及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市场容量都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改变该地区的区位优势。而且随着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新的阶段也需要新的资源和力量。随着母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都会发生相应的调整,相应的企业投资的产业选择会根据国内经济的需要进行调整。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部分产业开始由增长进入衰退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企业通过对更不发达国家的投资来进行生产转移,以释放衰退产业的生产要素。
2.具体战略
(1)对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的主导性选择
从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中国生产的纺织品、服装、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日用工业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品等类型企业的国外市场前景看好,其具有适用技术和市场规模优势,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较为成熟。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拥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同时还配备长期从事出口贸易而熟悉国外当地市场情况的专业人才。这些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在国际化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对出口的依赖,例如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的产出对出口的依赖度分别为27.89%、38.89%和16.09%。以上四类产业完全有能力也有内在动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级差提供了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行“梯度转移”的条件。
(2)对资源开发型产业的预防性选择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在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原油净进口国,我国对境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重视对石油等资源开发型产业的选择。
(3)对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的战略性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强调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重视对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于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可以进一步拓宽投资技术的适用性和提高竞争能力,并可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更多地占领当地市场;通过在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发达国家进行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的投资,充分利用海外企业接近当地技术资源的优势,进行先进技术的跟踪,可更好地开展技术获取工作。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研发型的海外投资的信贷额度、贴息总额,对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或收购海外研发部门的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海外考察与调研提供部分资助,引入海外亏损提留、税收减免等财政措施。
(4)对服务业的战略性选择
就中国而言,服务业的国内开放程度、竞争力要远远低于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也较弱。应该说,服务业是中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也是大力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为了正确引导对外投资,使服务业企业的海外经营走上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政府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对有较大宏观效益和涉及国家长远战略意义的服务业企业境外投资,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鼓励和支持;②财政支持可以赠款、贷款和股权投资、税收抵免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提供。这样的财政支持可对整个投资项目提供,或针对海外投资项目实施进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提供,如可行性研究、项目开发或启动阶段;③政府在财政支持方面,还可以有差别地对不同产业领域的对外投资或其他跨国经营,提供直接的税收抵免和税收优惠等鼓励。
注释:
①《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2007年。
②《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2009年。
③刘光友,《日本在亚洲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08年第1期。
④《中国为何没有全球知名品牌?美媒指国内竞争激烈》,中国新闻网,2009年7月20日。
标签:对外直接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条件分布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