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东盟论文,中国论文,性及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9-030909-0835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体现了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合作的政治意愿,也是中国和东盟经济联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一经宣布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普遍认为这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当今世界经济挑战面前争取实现双赢的重要举措,它将改变整个亚洲政治经济发展的路向,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出台及其反响
1.构想的出台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始于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会上东盟一些国家对由国即将加入WTO感到担忧,认为入世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促使国际投资从东南亚转向中国,从而对东南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朱镕基总理解释说,中国入世不会对东盟经济构成威胁。为了进一步解除东盟的担忧,朱镕基总理又主动提出双方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此举在东盟国家引起极大的反响。2001年3月,在中国的建议下双方成立了联合专家小组,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专家小组的报告认为,中国与东盟在贸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目前双方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都较小,表明双方之间的贸易潜力很大。如果成立自由贸易区,则会产生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双方都能受益。专家小组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模型测算后,得出如下结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同时,它将使东盟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9个百分点,而使中国的GDP增长0.3个百分点(按2000年数据计算)。(注:陆建人:《2002年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回顾》《世界经济》2003年第三期。)
专家小组的报告得到东盟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会议的支持。原来对此存有疑虑的几个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改变了态度。这样,东盟10国统一了认识,进入双方协商阶段。经过半年多的磋商,在2001年11月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正式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紧接着双方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了6次谈判,并在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10+1)峰会上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他国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国际反响
作为本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件大事,作为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在东亚及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众多的新闻媒体以及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纷纷就这一事件发表看法。从这些报道中,人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经济崛起在当今区域经济合作及全球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
其一,中国的崛起将为东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和广阔的市场。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世界经济论坛东亚经济峰会闭幕会上说,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东盟各国向中国的出口可以增加一半。中国的崛起既给东盟各国带来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如果东盟国家积极调整经济和加强内部合作,就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利。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双方的长期关系就会越好。(注:《人民日报》2002/10/09、新华网新加坡2001/11/7;“入世后的中国:变局中的全球经济及中国的角色”,《开放导报》2002年第12期。)
戴托·迈克尔约(马来西亚亚洲战略和领导人研究所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强调,中国和东盟的经济伙伴关系应该基于几个原则。首先,必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第二,必须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第三,在处理这个关系时必须是互相忠诚的;第四,各方都本着互相合作的精神。中国与东盟的协议将促进货品以及服务的进一步开放。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化的体制,克服现有的一些关税和关税壁垒,使我们在贸易服务方面能够更加开放,更加具有竞争性,这也包括投资体制的设置。同时,我们还要互相承认对方的生产能力,以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计划,对中国和东盟来说都具有长期利益。最新的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流量增加了48%,总共达到了380亿。因此,中国可以成为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和动力,这对东盟是大有益处的。
菲律宾前总统菲德尔·拉莫斯指出,东盟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比较特殊,需要找到一个契机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否则将在全球竞争中被边缘化。在这种情势下,与中国整合成为必然。“东盟加1”将会是世界格局中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现在已经证实,中国与东盟之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1加1”不等于2,可能等于3或者更大。中国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潜在的市场,东盟总的GDP大概是2万亿美元,而总的贸易额大概是1.3万亿美元,东盟国家正面临着劳动密集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东盟加1”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可能性。可以预期,东南亚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主要地区。(注:新华网广西2003年02月25日。)
其二,中国不是“威胁”而是亚洲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戴托·迈克尔约说,在东南亚,我们把中国看作是亚洲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就这方面而言,我们希望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能够继续支持东盟宣言,继续互相合作,为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我希望中国能够起领导的作用,来实现东亚各国团体的形成。与东盟的十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东盟所有国家加起来GDP的10倍。我们相信,中国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样就能够促进整个地区的统一发展。一些人可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经济威胁,因为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东南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一些资源会流向中国。但是,我们还是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机会而不是一个陷阱。我们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有价值的可靠的伙伴,中国不能被看作是对东盟的一个安全的威胁。南海的一些争端问题应该通过和平谈判,根据国际法的惯例来解决。中国与东盟贸易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将创造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注:新华网广西2003年02月25日。)
卡尼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东盟方首席代表)在桂林举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高层论坛”上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履行有关承诺,改进法律体系,中国东盟间面临着更好的合作机遇。自贸区的建立将成为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新的里程碑,贸易的自由化将使各国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更有创造力。北美、欧洲等地已经在这一方面先行一步,它们没有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孤立自己,而是与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了。他说,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而东盟各国则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彼此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会刺激贸易,而且也会带来投资机遇,并使第三方受益。他说,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必将因此掀开新的篇章。(注:新华网新加坡2001/11/7。)
其三,有助于提升亚洲的国际地位,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
泰国主流报纸《曼谷邮报》(2002年9月12日):在中国和东盟将在文莱就自由贸易区计划框架进行协商之际发表社论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意义深远,不仅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造福本地区人民,而且将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比肩并立,有利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减少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并有助于提升亚洲的国际地位。社论指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中国领导人一直致力于推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这是顺应世界潮流的举动,也是有着历史文化渊源的中国与东盟国家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包括泰国在内的东盟国家一直认为,亚洲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创造双赢。
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大胆的政治承诺》为题发表社论说,在过去一年里,世界经济形势日趋恶化,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更是欲振乏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继续一枝独秀。在这种形势下,本区域国家在看到来自中国的挑战的同时,也看到了合作和发展的机遇。社论还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贸易集团化是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成功之路。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此外,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其意义绝不只限于经济本身。从长远来看,它是各国对本区域和平与发展事业所做出的政治承诺。(注:述评《促进中国与东盟共赢的历史性步骤》,人民网2002年11月4日。)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实质内容是在参与成员之间相互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在WTO(包含GATT)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以达224个,绝大多数是90年代的产物,仅1995年WTO成立后就增加了100个,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东亚地区称得上真正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1967年8月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国组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从初期的五国扩大到目前的10国。虽然东盟发展的日益成熟,多少填补了东亚经济合作的空白,但其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注:魏民:《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前景》,香港《文汇报》2002年7月26日。)然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所以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达成协议,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贝尔·巴拉萨认为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待遇和种种措施。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待遇的消失。经济一体化最初是用于经济的微观层次,其主体是企业,即由各国企业出面实行的经济联合。50年代初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转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国与国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联合。如西欧国家建立的欧洲煤钢联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又有新的变化,一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通过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的流动而实现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合。二是指在客观的国际经济联系及结合的基础上,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为谋求共同利益或解决矛盾,通过条约、协议、谈判等而实现的经济联合。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域相邻近的国家,在经济联系愈益紧密的基础上,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加开放、更为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经济联合组织或国家经济集团。贝尔?巴拉萨最早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五种形式,亦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他认为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全球统一,将不同国家的经济整合成一个经济实体。严格地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从一体化涉及的地域范围及广度考察,一体化分为区域一体化、次区域一体化、跨区域一体化。按其成员国而言,有发达国家组成的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一体化经济组织,也有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体化经济联合体。
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远远落后于欧盟和北美,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东亚地区不同形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东亚有四种合作形式与发展方向:一是东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二是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3);三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1);四是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亦即东北亚合作对话。但需要说明的是,"10+1"和"10+3"合作并不是取代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不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扩大。"10+3"被看作是未来整个东亚经济合作的方向,这一合作机制自1997年以来,已召开了六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对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已建立起包括非正式首脑会议、外交、经济、财政部长会议、财政、央行副部长会议、高官会议等政府机制。但由于各伙伴国在文化、政体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各国所要谋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同,尤其是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离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还很远。而比较现实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因此,经过两年的研究与谈判,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终于达成共识,并在2002年11月金边会议上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2.东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就东盟而言,东盟之所以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寄予很大希望的"10+3"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之际,为摆脱困境,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而采取的一个务实举措。
东盟对待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10+3"合作(亦即东亚合作)的态度,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酝酿阶段,地位处于上升期的东盟首倡"10+3"合作,明显具有将东南亚的区域合作扩大到整个东亚,以主导东亚合作,在APEC中与美国抗衡的意图。而使"10+3"合作由构想变为现实,则是其在遭受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后,为摆脱困境,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做出的一种现实选择。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盟深刻地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靠单打独斗不行,在集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和日本没有任何政治或经济附加条件的支持与援助,对东南亚国家摆脱金融危机起了关键作用,这与美国的袖手旁观大不一样。另外,从地缘方面来看,东盟认为发展与东亚国家的合作有助于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在经济上可以形成与欧洲、北美相抗衡的强大的经济集团,从而进一步提高东盟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可以借助中、日、韩三国的力量来扭转危机后东盟影响力下降的趋势,并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主导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事务。因此,"10+3"(也称“东盟+3”)合作体制产生之初,一些东盟国家领导人的确对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度表现出要大干一番事业的样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10+3"合作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这使东盟大失所望,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其他合作方式,以便为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寻求新的动力。(注:王士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意义及前景》,昆明《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1月。)
3.中国经济崛起提供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作为中国的近邻和主要贸易伙伴之一,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冲击的东盟国家能否从中国经济发展中争取最大利益,成为东盟许多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目前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已排名世界第六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中国引进海外直接投资已突破500亿美元大关,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引进国。(注: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中国入世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外贸和与吸收外资的规模,同时为适应WTO规则而进行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调整,将使中国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实现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变。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在2002年举行的“东盟——中国合作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国将为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做出贡献,为世界各国的工商界提供更多商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和文化联系,东盟各国将首先从中获益。龙永图还指出,根据中国“十五”计划,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经济增长将有力带动进口需求的增加,预期到200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3300亿美元,从2001-2005年,中国将进口约14000亿美元的设备、技术和产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巨大进口需求,将为东盟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合作机遇。(注:龙永图:《东盟将首先从中国发展中受益》,新华网2002年9月14日。)因此,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东盟国家都希望通过与中国建立机制性的经济关系,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
4.中国与东盟政治与经济关系日益加强
中国与东盟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共识,这同中国与东盟有着良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及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快速稳定发展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稳定发展,政府高层官员互访频繁。此外,中国与东盟最近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六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又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其积极意义在于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本地区各国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处理好相互间存在的分歧,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信任度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其二,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合作愈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395.2亿美元,2001年尽管国际贸易增幅锐减,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在增加,突破了400亿美元大关。从东亚区域贸易看,20世纪70年代,区域内贸易占30%,2000年则超过50%,其增加部分主要是由中国与日本、韩国及东盟贸易的增加。东盟现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此外,中国与东盟既是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是巨大的现实市场。特别是中国现拥有13亿人口,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及开放经济的成熟,其进口量将逐年增加,从而为东盟国家提供无限商机。
其三,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1991-1998年,东盟企业对华投资,协议额为44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84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东盟企业对华投资有所减少。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虽少于东盟企业对华投资,但也在不断增加,仅2000年,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项目就有56个,协议金额1.7亿美元,实际投入1.2亿美元。应该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加入WTO,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生产经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双向流动。东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标之一。
其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游、邮电、交通、海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三、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开始启动,为未来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以及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注:述评《促进中国与东盟共赢的历史性步骤》,人民网2002年11月4日。)
1.面临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虽已达成协议,且通过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但在未来的十年内自由贸易区能否如期建立,仍然存在不少变数和问题,较为突出的有:
一是“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官员仍怀疑这项计划的可行性,担心大量中国廉价商品的流入,可能“摧毁东南亚经济”。对此,在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举办的《2002年区域前景论坛》上,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和世贸组织侯任总干事苏帕猜针对中国的崛起和入世指出,东南亚必须摆脱“中国威胁论”的悲情,以把握住中国带给本地区的机会。
二是如何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产品的竞争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也存在一些相互间竞争性很强的产品。因此,在如何安排“敏感产品”的开放,如何保护各自的弱势产品,亦即如何达到双方互利双赢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三是如何历史、现实、客观地认识与处理中国与东盟在南海岛屿的纷争,切实履行中国与东盟刚刚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使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有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环境。
四是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美国对东亚政策的变化将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重要的影响。1992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论坛”就是因为美国的反对而作罢,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上述问题中国与东盟各国必须加紧研究,形成共识,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否则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2.双赢前景
从目前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双赢或多赢的前景:首先,对中国来说,可以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的双向贸易和投资。目前,虽然东南亚人均GDP约为1,300美元,比中国稍高,中国约为900美元,但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要高于东南亚。因此贸易区建立后,中国将会增加从东南亚进口初级产品和对东南亚出口工业产品。2001年,中国对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已超过4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东盟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是下降的,惟有与中国的贸易是增长的。随着双边贸易的发展,今后不长的时间内,东盟对于中国来说,很有可能成为与美国、日本、欧洲平起平坐的四大贸易伙伴之一。其次,对于东盟国家来说,不仅可以增加与中国的贸易,还会大大增加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和旅游。目前,中国已在东南亚各国的能源、矿产、农业、家用电器、食品加工等行业有了一定的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去发展,由于地理和人文因素,东南亚是中国企业的首选地之一。随着中国人收入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出国旅游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而东南亚亦是其首选地之一。
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在经济上对中国和东盟是互惠双赢的,而且在政治上和安全上也是有利的。双边贸易增加了,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了,双边的政治与安全关系也会随之发展,促进睦邻友好,本地区的局势也会更加稳定。这样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会有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来发展经济。可见,对于中国和东盟双方来说,建立自由贸易区,在经济上和政治外交安全上都同等重要。因此,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是双赢,还会导致多赢局面的出现。
标签: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中国自由贸易区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