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模块课程的审视与思考(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块论文,高中语文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不断加深对高中语文模块课程的再认识
(一)对课程模块的再认识
建构课程模块,无非是两件事:一是设计框架,二是写好“课程编码”。
模块应具有内聚性。模块课程不是相关文本的松散结合,而应是语文领域中有价值学习专题文本的集成。对教材编者、教者和学生来说,要树立整体意识,即探讨的相关文章都是围绕一个问题焦点而展开的。教师要处理好开放性阅读与内聚性探究的关系,不能失去主攻目标,亦不能顾此失彼。
模块还应具有耦合性。正因为耦合性,才使模块自身、模块之间具有黏着力,才能形成合力。换句话说,它其实是一个“软件包”,内有众多学生可自行研读的编程和平台接口。学生既可各有所需地学习,又可观摩课题平台展示的教师、学生的观点和体悟。另外,模块内容文本还具有可替换性、良好的可读性,使其做到:有趣,有用,有为(即学生可做些什么)。
模块应具有综合性。模块领域内容和专题内容都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在一起。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都能获得发展。这就比单篇、单元教学在扩展学生思维深度、视野领域及形成探究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模块还应具有普适性。高中语文模块对少数名校或可提升专题研究的高度与难度,做些研究性课题。但对于一般高中来说,还应按新课标所提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说的是“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高中语文模块课程的定位还是具有普适性的,即以培养探究意识,增强探究兴趣,研习探究方法为目标。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研究的火候,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此外,课程模块中的选文,不宜过窄、过难、太专业化,亦不因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专业趣味为准。要掂量选文的阅读难度与所耗课时,防止该专题文本的内容与数量过于臃肿。
(二)对模块教学的再认识
模块教学的复杂性,表现在这种课程模块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整体,一般呈放射型的网状架构。
明确各学段的目标和任务,以争取模块教学的最佳效果要素是指:(1)客体要素(文本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时代特征,文化史的地位等)。(2)主体要素(编者的解读,教者的解读,学生的解读。其解读的共同点与差异点,以及跟当代大众解读的碰撞点,往往是专题研读的滋生点)。(3)环境要素(指语文学习环境能提供的资源,如信息网络平台,信息交互条件,学校及社区图书资料等)。
动态整体是指:这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课程系统。它可随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动。但是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能在整体的制约之内,因为模块课程是讲究动态整体效应的。
网状架构是指:模块课程设计及实施时,开始会以点状模式导入(一般以某篇或某几篇经典文本为核心),然后会在“积累·整合”和“感受·鉴赏”的基础上,步入“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及“发现·创新”和探究阶段,此时已辐射呈树状架构(经典文本为树干,衍生出的问题为其枝叶),或呈网状架构(即对某一个或若干个话题——专题,作面面观)。这就要求在模块教学中,师生都要运用立体思维模式(多维度、多角度)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探究能力,进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上述模块教学的复合型特征,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观作出调整,即争取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其中“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导理念应成为模块课程教学之魂,并由此处理好动态整体里各要素的关系,明确其网状架构的功能与拓展空间。
二、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砌筑课程模块“矩阵”
(一)在构想及设计高中语文模块课程时,按照新课标的提示,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来把握
宏观领域(目标)为两大方面: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见下图)。
(二)对两个领域模块设计进行探讨
从对高中语文课程模块的描述中(在专题模块示例中,有许多是笔者依据新课标的提示暂拟的,其深浅度尚可推敲)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阅读与鉴赏”领域中的五大模块内容相对饱满,示例较多,易于领会和把握。而“表达与交流”领域则只提了要求,缺少模块设计(模块示例,只是笔者构想的)。新课标中对该领域模块设计的缺失,或许可以领会为读写结合之意,不必另设模块。但是这样会对高中阶段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带来负面效果:即“写”只是对“读”的一种深化与检验,而对独立写较高质量、内容完整的作文,则有淡化及边缘化之嫌。笔者主张在砌筑“表达与交流”领域模块时,亦应按照“阅读与鉴赏”领域模块设计的思路,将模块大体确立为“读写结合”模块、“独立写作”模块和“口语交际”模块。这样,可望增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力度与深度,更好地全方位地达至高中语文学习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力度与深度,更好地全方位地达至高中语文学习的总目标。
2.专题小模块是切入语文学习领域的起爆点,也是砌筑大模块的建筑材料。专题小模块的设计,已成为大家探索和实验较多的方面。吴泓老师提出的“学习问题”、“学生需要”、“课题研究”与“专题研读”四种建模方式,是大家的共识之一。其他建模方式还有:
语文文本建模。以阅读审美鉴赏为主线,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化论著、说与写等组织模块。
语文能力建模。将语文能力培养作为主线,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书写训练为经线,以经典文本为纬线组成模块。
语文单元建模。以相同(或相异)的文本内容与形式为经,以主题、题材、表达形式、语文活动为纬,组成较大的模块。有的易于向专题模块延伸,有的实为专题,但仍以大家习惯的“单元”形式呈现。
语文专题建模。以提高学生专题思辨力与个性表达为目标,以学生语文生活中的问题(话题)和需求为经,以不同文本资源为纬,将多篇文本进行专题聚焦,进行跨文本的比较研习,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国外母语建模。国外多数国家大都按语言、文学两个领域设计模块,具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模块1:文章主题模块。主题相对集中的经典文本单元,重在阅读与鉴赏。
模块2:文章写作模块。主要是写作样式的研习,重在写作技巧的习得与提高。
模块3:随笔模块。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思后感等随笔式写作,不限文体,不限长短,要求有感而发,信手拈来,大家分享。
我们概述高中语文建模的思路与样式,意在表明模块设计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丰富性。选用何种建模方式还是要尊重各校的学情与教师的专业修养的选择,大可不必“一窝蜂”而上,亦不必强己所难,把好端端的模块课堂,变成既无思辨力度,又无内在逻辑的大杂烩课堂。
三、关注阅读鉴赏模块设计中的短板——呼唤阅读学研究成果的引入
如果将前文所列的阅读鉴赏领域中的模块设计,理解为纵轴架构的话,那么其横向架构则应为阅读品质、阅读方式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但据笔者看来,此横线架构内容被模糊化,没有贯穿“阅读鉴赏”全过程,这就形成了阅读模块中的一大短板。这部分大致可分为两个系列:阅读能力系列和审美能力系列(见右图)。
从阅读学角度来看:模块课程对比单篇、单元教材来说,对学生的阅读品质、阅读能力、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阅读速度:点式→线式→面式→立体(框式等)。
加大阅读深度:边读边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评判式、审美式。
变化阅读角度:多元视角(历史的眼光/时代潮流的眼光/知人论世的眼光);纵向、横向、逆向……
拓宽阅读宽度:能把文本放在个人长年积累的文本存储中去展开、去比较,而不是就事论事;能把经典文本放在所有模块文本中去比较,看特色、看优劣等。
追求阅读效度:“多快好省”是目标(看得多,看得快,看得好,省时间),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感素养(正误感、文体感、分寸感、美丑感、畅达感、韵律感、时代感等)。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掩卷反思的习惯,沉吟推敲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阅读札记的习惯等。
审美能力系列虽在新课标中多次提及,但我们并未将其细化为方法论并在模块设计中进行引导和作必要的训练。这样,会影响新课标提出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三大任务的落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