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地理论文,能力论文,语言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但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各学科在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及具体措施上也是有所差异的,本文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地理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
语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因此,地理语言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如下几个方面:
1、能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任何学科都是由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知识体系,地理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准确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学好地理的最基本要求。由于地理概念和原理都是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图象语言)的形式来表达的,而概念和原理的字面含义与其实际内涵并不都是完全一致的,这就要求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否则,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水循环中的“内陆循环”指的是“发生在大陆上的水循环。”而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发生在内陆地区的水循环”;又如,作为土地资源的“草原”和作为生物资源的“草原”虽然是用同一个词来表示,但却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再如,关于空气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教材中提到:“气温愈高,空气容纳的水汽量就愈多,反之,愈少”。这句话中所说的水汽量指空气中“可能容纳的水汽量”,而不能理解为空气中“实际容纳的水汽量”。如果在学习中只从字面上理解,就很可能得出“气温愈高,空气中水汽含量就愈多”的错误结论。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言。
2、能准确地表达地理概念和原理
知识的掌握重在运用,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如果仅仅停留在“意会”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地理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具体要求是:(1)使用的概念要准确、规范,不能把相似概念混为一谈,也不能用日常用语代替科学概念。例如,“星际物质”同“行星际物质”不能混淆;“气温”不能用“温度”代替。(2)使用一些表示地理事象的程度、范围和位置的用语时,要注意把握好恰当的尺度。例如,“温暖”与“炎热”表示的程度有别;“北极”和“北极地区”表示的范围不同;“大陆东岸”和“大陆东面”表示的是不同的位置。(3)在说明地理事象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时,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绝对化。例如,“快行冷锋过境,锋面上往往出现狂风暴雨天气”。这句话中的“往往”二字是不能省略的,因为也有例外情况(如大风、沙暴天气);又如,“夏季,大陆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这句话中如果没有“同纬度”这一限制,结论就不一定是正确的。
3、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述地理问题
回答问题条理不清,拖泥带水或丢三拉四、答非所问是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两个通病。因此,地理语言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表达地理概念和原理外,还要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地理问题作出准确、精练的回答。具体要求是:(1)所用的语言要简捷、逻辑性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在回答问题前先通过内部语言对思维材料进行加工,理清头绪,尤其是在说明复杂的地理关系时,更要注意预先组织好语言,以免回答问题时漫天撒网,主次不分;(2)使用语言要完整,不答非所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回答问题前先审清题意,明确问题所要回答的范围,然后经过充分的思考再回答。例如,对“上海夏季为什么高温多雨?”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因为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个答案显然是答非所问,因为问题不是问上海的气候类型。
4、能够熟练地运用地图语言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它比文字语言更形象、更直观,也更有表现性。熟练地运用地图语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象所表达的内容,还要能够运用图象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例如,从“1月份和7月份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不但要能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明确地球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能够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找出形成这种气温分布特点的原因。此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能够运用地图语言来表达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演变过程以及各种地理事象间关系的能力。例如,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表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
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
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其自身素质及主观努力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材的书面语言以及平时的训练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1、通过精练而又形象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吸收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有头无尾,那么传输给学生的就只能是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再把这些信息用语言的形式反馈出来时,就难免会出现错误。事实上,由于教师语言不够严谨而造成学生误解的事例在地理教学中是并不鲜见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不但讲课时所用语言要准确、规范,富有逻辑性,而且板书的设计也要力求简练、严谨、条理清楚。
2、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吸取语言营养
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得到地理语言能力的主要源地。教材中的语言一般来说系统性和科学性都较强,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不但能够加深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纠正头脑中已有的含混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除了要点明目的、要求外,还应强调如下两点:(1)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述方式,该记忆的就要记忆,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地理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2)阅读时要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作用,做到“眼到、手到、脑到”,勤动手,多质疑,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有计划地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还必须进行经常性、有计划的训练。语言能力的训练既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书面练习的方式进行,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在教学中应该相互结合才能取长补短,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训练的具体内容应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水平;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馈,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语言表达准确、清楚,问题回答完整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