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因果复句顺序的话语分析与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句论文,汉英论文,因果论文,顺序论文,话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复合句的研究一直是话语分析和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的话语分析一般是从独白式叙事体出发,考察主句和从句在篇章中的作用(例如其分别在表达前景和背景信息中的作用,参看Longacre 1985;Thompson 1987;Diessel 2001等)。近年来,对于复句的研究逐步扩大到对话语体中。其中以C.Ford的研究影响最大。在Ford考察的各类复合句中,我们较为感兴趣的是因果复句(causal clause)的用法,因为这个格式跟汉语里的现象有诸多平行的地方,值得我们进行比较。
在以往的汉语研究中,偏正复句中的状语从句(adverbial clause)前置一直被看做是默认顺序,表原因的从句自然也不例外(Chao/赵元任1968)。如例(1)中,由“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就出现在表结果的主句之前。
(1)因为下雨,所以不来了。(Chao 1968:113)
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原因从句后置的现象(Li and Thompson 1981),但一般认为这类用法是事后补充(afterthought,Chao 1968:115),基本上对了解汉语整体的语法格局无关宏旨。Chao(1968)还进一步强调说前置从句通常出现在有准备的文本(planned texts)中,后置的则通常出现在较少准备的文本(less planned texts)中。沿着这种思路,有些学者进一步把原因从句前置的现象提到了更高的层面,即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策略上。例如,Young(1982,1994)指出汉语母语者在说英语的时候,倾向于把原因放在主要观点前面,并据此推断说话人是受了母语中原因前置的谈话模式的影响。Kirkpatrick(1993)考察了汉语母语者说汉语时的情况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与以往的观点截然不同,毕永峨(Biq 1995)通过考察真实语料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她发现,原因从句后置在汉语口语中占绝对优势(82%,会话),在书面语中也是优势顺序(69%,新闻报道)。如例(2)所示,“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②就出现在主句①后面。
此后,蔡美智/Tsai(1996)、苏以文/Su(2002)和王庾芳/Wang(2002,2006)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整体上看,这些学者的结论与英语、日语中的发现基本是一致的(Ford 1993;Ford and Mori 1994)。
比较前人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毕永峨等学者基于语料库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那么原因从句后置就是汉语中的优势语序,为什么“前置说”却一直十分流行?而且很可能如Young(1994)所观察到的,在说英语时,汉语母语者比英语母语者更倾向于原因从句前置。如何解释这里的矛盾现象?毕(1995)给出了一些解释,认为除原因从句外,很多其他类型的状语从句是前置的,如条件从句和让步从句;有些由书面语意味较强的连词(如“由于”)引导的原因从句通常也是前置的;同时,在书面语中,原因从句前置的比例也不小(31%)。这些因素加起来构成了“前置说”的基础。在我们看来,这些因素肯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上述解释似乎意味着人们的语感主要是受特殊因素的影响,而跟更为普遍的日常语言现象无关。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就研究方法而论,我们当然可以限制在只从汉语本身看问题,但是我们发现,普通语言学界对其他语言已经从话语分析方面作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因此,通过比较的手段可能更容易说明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这里打算采用比较的方法,尤其是跟Ford等人的发现进行比较。汉语原因从句在话语中的其他相关问题我们已有另文阐述(Song and Tao,即出)。
Ford(1993,1994)在考察英语中的因果复句时发现,在英语会话中,because(或其缩略形式‘cause)引导的原因从句几乎总是出现在表结果的主句之后。Ford认为,原因从句之所以后置是因为交际中的互动结构(interaction structure)。按照她的说法,后置原因从句主要是用来消除可能的争议(contestability),比如说话人之间产生了分歧(disagreement)或者说话人给出了消极的回答(dispreferred response),为了避免引起争议,说话人会马上用一个原因从句来说明原因,使谈话能够继续顺利进行下去。此后Ford又作了两项比较研究,其中Ford and Mori(1994)比较了英语和日语口语中的因果复句,结果表明因果复句的顺序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大部分原因从句是后置的,而且后置原因从句都伴随着非预期(dispreference)因素。Ford(1994)则进一步考察了美国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小类,包括自然会话(casual conversations)和经过编辑的书面文本(edited text)。结果发现书面文本中的底层规则与自然会话中是一样的,即原因从句通常出现在非预期的表达语境中。
这样看来,英语和汉语的原因从句在实际用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对后置原因从句的偏爱,但学者们所用的解释不尽相同。如何对话语语法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汉语和英语的内在语用规律一致吗?不同之处是什么?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汉语中“因为”②和英语中because引导的原因从句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我们会基于语料库的材料对汉英因果复句的顺序进行比较,并通过汉英双语语料来证实,然后进一步比较后置原因从句在会话和书面语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我们希望通过考察汉英原因从句使用的差异,为深入了解话语语法和语言共性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一 汉英因果复句的顺序比较
1.1 汉语语料库中的原因从句
我们首先考察两个汉语语料库的用例。第一个语料库是兰卡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LCMC,McEnery and Xiao 2004)。这个语料库是一个有100万词左右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平衡语料库,其中包括新闻报道、小说、学术文章、幽默笑话等15个文体。第二个是一个电话谈话语料库CallFriend。这个语料库包括正式公布的60个(再加上我们自己转写的40个)电话会话,共23万3千多词。每个会话从5到30分钟不等。说话人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语母语者(Canavan and Zipperlen 1996)。
从LCMC和CallFfiend两个语料库中,我们共找到了1003个由“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包括会话中的466个和书面语中的537个(见表一)。
表一 原因从句在LCMC和CallFriend中的分布
(df=1,N=1003)=28.381,p<0.0001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后置原因从句与前置句的出现比率接近3:1,后置原因从句的优势在会话中更显著(4:1)。这进一步证实了Biq(1995)、Wang(2002,2006)等学者的结论,在统计上也是非常显著的。
单从会话看,汉语后置原因从句的出现比例(83%)远没有英语中那么高(后者几乎是100%,参看Ford and Mori 1994)②。另外,英语中引导原因的because基本上不能与引导结果的so连用,而汉语的“因为”却可以和“所以”连用。在我们找到的前置原因从句中,有近一半是采用“因为……所以……”的模式(见表二)。
表二 “因为……所以……”模式在前置原因从句中的比例
如果把“(正)因为……就/才/而③”等也包括进来,我们会发现,与英语大不相同,绝大部分前置原因从句都出现在这样的表因果关系的框架中,也就是说,汉语中的前置“因为”从句通常与引导结果的连词成对出现。这种连词连用的现象不难理解,因为从功能方面考虑,已有研究表明,前置原因从句与后置原因从句很不相同,前者主要是为理解后续话语提供一个框架(framework)或者确定一个方向(orientation)(Diessel 2001:448),换句话说,就是提供背景知识。整个因果复句是在论证一个观点或论证一种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等模式可以使因果关系更加突显、明朗。而后置原因从句的功能主要是对前面主句内容作解释和说明。如例(3)的前置格式是在陈述一种因果关系,而例(4)中的后置格式则是对前面的主句进行解释。
(3)正是因为股票买卖具有以上所列举的魅力,所以它才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投资者。
(4)他把汇款单退了回去,因为汇款单上没有注明这笔钱的来由。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虽然汉语和英语中的原因从句在整体上都倾向于后置——这是与一般所接受的观点很不一致的地方,汉语中前置原因从句的比例更大一些;在前置原因从句格式中,“因为”通常和引导结果的“所以”、“才”、“就”等连词连用,强调一种因果关系的论证,与此相反,英语中的because基本上不和so搭配,这是汉英前置原因从句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1.2 汉英双语语料库中的证据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文所给出的结论,我们还考察了北京大学汉英双语语料库中的情况。这个语料库包括600多万汉字,近400万英文词,既有汉译英,也有英译汉,语体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文体包括应用文、新闻和文学,内容涉及政治、科技、体育、社会文化、工商、艺术和电影。
从理论上说,汉英对译中原因从句的位置对应关系应该有四种可能:1)汉语和英语原因从句都前置;2)汉语原因从句前置,英语后置;3)汉语和英语原因从句都后置;4)汉语原因从句后置,英语前置。按照我们初步的结论,汉语有更强的原因从句前置的倾向,而英语更倾向于原因从句后置,那么汉语中前置的翻译成英语可能有一部分是后置的,英语中后置的翻译成汉语可能有一部分是前置的。相反的情况,即汉语中后置的翻译成英语前置的,或英语中前置的翻译成汉语后置的,则不大可能。由此可以推知,在排除了汉语和英语都有原因从句后置的主要倾向之后,第二种情况的用例应该比其他类型的多,而第四种情况的用例应该很少。我们的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推断(见表三)。
表三 汉英原因从句对译情况
汉语英语数量百分比
前置前置 68 4.3%
前置后置 110 6.9%
后置后置141688.6%
后置前置 5 0.3%
如表三所示,在我们找到的1599个对译的例句中,无论是在汉语语料中,还是在英语语料中,原因从句后置都是优势语序;汉语中原因从句前置的,有一大半在英语中是后置的;而汉语原因从句后置的,只有5例在英语中是前置的,而且这5例中有4例是强调句型,在汉语中是“(之所以)……,(就)是因为……”句型,对译英语中的强调句型“It is because...that...”,这两个句型中原因和结果的顺序恰恰相反。如例(5)所示。
(5)去年和前年,我们多收了一点农业税,就是因为抗美援朝要用钱。(It was because the war required money that we collected a bit more in agricultural tax last year and the year before.)
下面是不表强调的一例:
(6)每个人都在奔波,因为谁也没有藏身之地。(Because you can't hide,everybody runs.)
汉语原因从句前置的例子大多数都出现在“(正)因为……所以/就/才/而”等模式中。例(7)、(8)是英语中后置的例子,例(9)是英语中也前置的例子。
(7)因为以前着过火,所以,这房子不是很贵。(Oh,well,we got a good price on it because they had a sort of a fire.)
(8)别因为自己还单身,就不尊重我。(Don't disrespect me just because you're not.)
(9)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Because production is backward,many graduates have no hope of employment.)
汉语中整个因果复句做单句的句子成分时,通常是“前因后果”的顺序,而英语中恰恰相反。例(10)中的因果复句“因为必须找蛋就讨厌复活节”做定语,原因前置,不能颠倒顺序说“一个讨厌复活节,因为必须找蛋的男孩子”;而英语句子中的原因从句则必须后置。
(10)一个因为必须找蛋就讨厌复活节的男孩子(a boy who hated Easter because he had to find eggs)
二 汉英后置原因从句出现的语境比较④
在上一节中,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我们从总体上比较了汉英因果复句顺序上的异同,发现在两种语言中原因从句后置都是优势语序,但相对而言,汉语比英语有更明显的原因从句前置的倾向。其实,即使都有把原因从句后置的趋势,这种格局在两种语言中出现的语境也有差异。下面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原因后置这个强势格式上,不再讨论前置句式,而分别对汉英会话和书面语中后置原因从句出现的语境以及功能进行分析。
2.1 后置原因从句在汉英会话中的比较
为了分析会话中because的作用,Ford and Mori(1994)引用了会话分析学派(Conversation Analysis,CA)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偏爱组织模式”(preference organization)。意思是在会话中,说话人通常会本着合作的原则,彼此会努力达到意见一致,而避免产生分歧。分歧如果产生,就有了影响交际的消极因素,会妨碍谈话顺利进行,因此必须给出一定的解释和说明。换句话说,就是说话人之间会更愿意不断地进行协商,以达到共识和相互理解。如果消极的因素不可避免,就需要作出一定的解释。从“偏爱组织模式”的角度分析,Ford and Mori(1994)发现because主要出现在两个位置:
1)说话人A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不被说话人B认同,于是用because引入一个句子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得到B的认同。
2)说话人在给出了消极或负面的回答后,用because引入一个解释。
通过分析CallFriend中的语料,我们发现汉语中的“因为”从句也用在类似的环境中。在例(11)中,B让A把自己的信看两遍,这显然是一个超乎寻常的要求,很可能会引起A的疑惑或者反对,B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为了说服A给出自己期望的答复,B用“因为”追加说明了提出这样“奇怪”的要求的理由,即A常常没弄懂自己信上的意思,还进一步给出了例证。
(11)B:你把我的信啊,看个两遍,好不好?因为你有的时候,把我信上的意思啊,没闹懂。我跟你说白是研究生,第一封信,就说了的。
A:好了,我哟,
除了要使听话人认同,只要是可能引起听话人疑惑的地方,都需要说话人作出解释说明,以消除说话人的疑惑,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如说话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或者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与当时的语境不相符,可能会让听话人不解,在听话人提出疑问之前,说话人就会用“因为”给出解释。例如在(12)中,A突然问B所在的位置,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反常的,会让B奇怪为什么这么问,于是A用“因为”给出了解释。
(12)A:欸,你现在哪儿呃,呃,说话?你是在房间里面,还是在厅里啊?
B:在厅里。
A:哦,哦,哦。
B:嗯。
A:因为我还想问你些事儿吧,嗯。
B:没事儿,他们他们看电视。
下面两个例子中的“因为”属于第二种情况,即跟答话有关。例(13)中,B问A还要不要中药,B的预期是A会作出肯定的回答,但A却作出了否定的回答,然后马上用“因为”引出了一个解释。
(13)B:还想要吗?还想要吗?
A:不不要还不现在不不要不要,因为现在现在还好,现在。
B:哦哦哦,
下面的例句中,A希望B能同张莉商量一下,B却并没有给出A期望的答复,于是马上用“因为”来说明理由。其实在正式回答以前,B的一个“欸”已经显示出了他/她的犹豫,预示着B要给出的很可能不是一个预期的答复。
(14)A:然后我这样子你你最好定出一个时间,然后跟张莉商量一下。
B:欸,现在张莉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联系上她,因为她给我只是她那个地址都不都就是一个酒店里房间里的号码。
但是,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中还有一些例子代表了相反的情况,即听话人不是给出了消极的回答,恰恰相反,听话人给出了说话人期待的回答,不仅如此,听话人还用“因为”进一步说明了赞同说话人的理由,而这些理由本来应该由说话人自己给出的。这类例子充分说明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默契、不谋而合,是最大程度的合作会话状态。如在例(15)中,B认为修车很贵,因此建议A还是买一个新车。A不但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还补充了理由。A被打断的两个“所以一”说明,A早在B提出建议之前,就已经与B意见一致了。
(15)B:车买大约要二百,车{笑}光修一修两三百。
A:{笑}对啊,所以一
B:欸,
B1:这((修))X车是很贵。(注:X=声音失真)
A:——嗯,所以—
B:反(正)你们还是买一个新车吧,我看。
A:是,是,因为你长期使用,其实是买新车合算。
B:欸,是。⑤
下面例(16)中的B不仅给出了A期望的回答,而且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现在有时间”。
(16)A:人你再帮我忙看看怎么弄嗯,然后呐,
B:嗯,嗯,
A:那个你你—
B:嗯,
A:你怎么样?能弄出来时间吗?
B:我时间是现在是有,因为我有公休假。
可见,汉语的“因为”除了出现在非预期或非偏爱的语境中,用于消除负面因素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之外,还与某些正面因素相关,能出现在预期的或受偏爱的语境中,积极地推进交流,充分体现了对话者之间的互动合作。这种现象在Ford(1994)等著述中是没有提及的。
我们猜测,这种似乎是超越常规的用法可以看做是听话人的一种会话“修辞”手段:越是违反常规的用法越能够造成强烈的效果。由于这里听话人提供的是积极的信息和支持的态度,而且是听话人主动提供和表达的,这种表面上违反常规的用法就更能让谈话双方接受。由此可见,汉语说话人有时可能比英语说话人更加积极,使得原因从句这一类的格式不只是被动地在交际上用来预防裂缝或填补疏漏,而且还可以更主动地加固双方之间交际的纽带。
2.2 后置原因从句在汉英书面文本中的比较
Ford(1994)研究发现,从自然会话到经过编辑的书面文本,从对话式的话语到独白式的话语⑥,英语中because的作用都是相似的,即都是用来消除负面因素,作出解释和说明,以期达到共识。不同的是,在会话中,交流和协商是面对面的、直接的,听话人一旦听到感到疑惑或超出自己预想的内容,就会直接或间接(通过停顿、叹词等)反馈给说话人。汉语会话中的情况也是一样。在例(17)中,B的话出乎A的意料之外,A直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B通过“因为”给出了拿掉蚊帐的理由。
(17)B:啊,蚊帐你走你走的当天,我就搞掉了。
A:蚊帐拿掉。干吗啊,不怕蚊子啊?
B:我因为就希望,希望那个,希望电风扇吹吹不就算了吧{笑声}。
这样直接的反馈在经过编辑的书面文本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对话”不是直接的。作者基本上是在独白,不可能跟读者面对面协商,也不可能马上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作者只能在可能会引起读者疑惑或与读者期望不一致的地方,用原因从句作出解释。例(18)就是最好的证明:作者自己提出疑问,然后用“因为”作出解释。
(18)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非常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做研究工作最幸运的是你创导一个新领域。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为什么”并不出现。Ford(1994)进一步指出,because一般出现在超出读者预期、可能引起读者疑惑的话语语段后面。这样的语段通常以三种特征为标志:对比(contrast)、否定(negation)和强烈的评价(strong evaluation)。
我们的语料显示,汉语后置原因从句中的“因为”情况类似。由“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通常也出现在这三种语境中。
1)“因为”出现在否定性语段后面,一般以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为标志。这不难理解,因为否定往往表示不好的情况,与人们的期望是相反的。在例(19)中,“绝大多数股票都不是真正的股票”是出乎读者意料的,所以作者紧接着用“因为”作出了解释。
(19)我国现在股票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只有极少一部分是真正的股票,绝大多数都不是股票,因为发行“股票”的企业都不是规范的股份制实体。
2)“因为”出现在表对比的话语语段后面,通常以转折词“但是”、“却”等为标志。如例(20)中,“我”被送到彰化女中,自然的结果应该是被收留,事实却是被拒收,这超出了读者的常规预期,所以,需要“因为”引入一个解释。
(20)我被送到彰化去了,彰化在台湾南部,离台北好遥远。但是,彰化女中却拒绝收留我,因为初三是毕业班,他们不收转学生。
3)“因为”出现在强烈的表达语句后面,这些语句通常以程度副词“很”、“非常”、⑦“最”以及语气副词“绝对”等为标志。强烈的评价或表达通常是超常规的,自然需要给出理由。如(21)中,作者对“普及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读者很可能有不同的观点,难以认同,所以就需要“因为”给出理由。
(21)普及教育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因为这可挖掘很多人的潜力。
除了与英语的because相同的上述三种情况,我们发现,汉语中“因为”引导的后置原因从句还经常出现在另外两种特征后面,即比较结构和情态表达式。
4)“因为”出现在表比较的话语后面。通常以“比”、“更”等为标志。有比较就有高下之分,有高下之分就容易引发分歧,需要给出理由,如例(22)和(23)中的“因为”分别给出了“生活更需要感谢”和“测量更准确”的理由。
(22)这得要感谢家庭的熏陶、朋友的帮助、恩师的指点……,然而更重要的,这得要感谢生活。因为,生活,是诗的土壤。
(23)测量比观测更准确一些,因为观看引起的不同时性光学效应会抵消洛伦兹收缩。
5)“因为”出现在带有情态表达的话语后面。如义务情态词的“应(该)”、“必须”和知识情态词“可能”、动态情态词“希望”等。如:
(24)当时我曾想,不但人人应该学点心理学,治国者似乎也应钻钻这门学问。因为归根到底,心理就是士气和民心。
(25)这时听者可能会揣测说话人的愿望或意图,因为这句话也许表达了说话人希望关窗这一个间接的请求。
(26)作者希望年轻的母亲们能够尽早地带孩子到植物园去,因为宽阔的原野、苍郁的大森林,对孩子们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的。
情态表达一类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也不难理解,在对话中,说话人往往直接用祈使句表达自己的请求和建议,如例(11),为了让听话人接受,用“因为”给出理由。在书面文本中,作者的请求和建议并非当面对“治国者”和“年轻的母亲们”提出的,作者面对的是读者,因此就需要情态词。无论是请求、建议还是“可能”的情形,其实都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自然需要给出理由来支持。所以,“因为”也常常出现在带有“认为”、“觉得”的句子后面。如例(27),“因为”给出了凯诺所持观点的理由。
(27)另一方面,凯诺认为应激反应对机体是有害的。因为它破坏了生理和情绪的平衡,而引起疾病。
另外,上述几种特征会共现,也就是说一个句子可能同时满足一个以上的多类特征。如例(28)中,“但是”和“必须”同在,既是对比也是情态表达。(29)则同时满足三个特征:“但是”表示对比,“丝毫”表示强烈语气,而“不”则表示否定。
(28)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艰巨,但是必须完成,因为这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农村工作必须达到的要求。
(29)譬如,在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一般家务劳动还比较繁重,致使夫妇双方都要贡献出一定的精力,这也是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所派生的一种角色期待。但是,这丝毫不是什么男性的“雌化”,因为家务劳动并非是妇女的“专利”。
书面语语料库LCMC中365个后置原因从句中超过一半的例句(246,或67%)呈现出一个或多个上述特征(有关特征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四)。
表四 书面语中与后置格式相关的特征的分布
单独出现 与别的特征共现 总数
否定
59 76 135 40%
情态
38 44
82 24%
对比和比较⑧
23 40
63 18%
强烈的表达 38 24
62 18%
合计 158 184 342 100%
由上表可知,在由“因为”引导的后置原因从句中,否定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其次是情态表达。Ford(1994)没有提及英语的because经常出现在比较、情态这样的表达格式后面,这很可能是汉英书面语中的一个不同点。这也提示我们,影响汉语书面语中原因从句后置的因素多于英语。
三 讨论与结论
基于汉语口语、书面语和汉英双语语料库的统计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汉语中“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和英语中because引导的原因从句有许多相似之处:
1)总的来说,在汉语和英语中,原因从句后置都是优势语序,这是由语言交际中的互动、协调等根本因素所决定的。(详情参看Biq 1995;Song and Tao,即出)
2)原因从句的功能相似:前置原因从句主要是为因果关系的论证提供背景知识;后置原因从句主要是对前文作出解释说明,消除负面因素,使得交流可以顺利进行。
同时,两种语言也展现出许多差异:
1)汉语中前置原因从句显示出大大超出英语的倾向,这一点在单语和汉英双语语料中都得到了证实。
2)汉语中前置原因从句绝大多数都以“(正)因为……所以/就/才/而”等固定模式出现,而英语中的because和so一般不能成对出现。
3)从后置原因从句出现的具体语境看,在会话中,英语中because引导的原因从句主要是用来消除负面因素,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汉语中“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除了英语里看到的那些负面因素之外,还与一些比较积极正面的因素相关,即可以出现在肯定性的回答后面,推进交谈。在书面语中,because一般出现在否定、对比、强烈表达等特征后面;除此之外,汉语的“因为”还经常出现在情态、比较等特征后面。
汉英话语语法在原因从句上的表现给了我们下述启示。首先,不同的语言可以在话语策略上有相似性,比如互动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后置句式的偏爱。从整体上我们还看到,这种共同性的程度还可能是相当高的,这说明语用互动因素对语言结构具有巨大的影响(Ford and Mori 1994对英、日语的对比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不同的语言结构特征可能导致话语表现细节上的不同。这里就表现为,汉语里关联词及其结构上的搭配造成后置句式比英语中的出现频率略低,以及比较句式和情态表达在书面语里也能增多原因从句的使用等。但是整体上看,这种差异相对于人际互动等因素来说应该是居于比较次要的地位的。
最后,不同语言里相似格式使用的功能范围可以不尽相同。这种不同在汉语里主要表现为后置格式所具有的积极的话语功能。我们认为这种超常规的用法是有一定的交际理据的。因为它跟积极的信息和支持的态度密切相关,因而很容易让谈话双方接受。这也说明汉语说话人在使用原因从句时有更为积极的一面。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原因从句的使用格式是比较复杂的。以往汉语研究者绝大多数认为原因从句前置是汉语的默认语序,也有人因此认为汉语母语说话者在讲英语的时候更倾向于把原因从句前置。这种与实际语料不尽符合的看法需要给予解释。我们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跟下述事实有关:汉语中原因从句前置的比例比英语大得多,而且这些前置原因从句多数有固定的模式,句子相对比较简短,比较容易被记忆,所以在语感中比较凸显。Bod(1998)认为,在某种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通过与这种语言的不断接触和对固定模式的识别,母语者会建立起一个心理语料库(mental corpus)。Gabrielatos(2005)进一步指出,人们的语感就来自这个心理语料库,是对这个心理语料库随意分析的结果。由于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与实际语料库(actual corpus)相比,这个心理语料库的容量显然是有限的,那些简短、特征明显的语料可能最容易浮现在语感中——尽管它们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这就说明,语感有时候是不可靠的,需要借助于实际语料来验证,尤其是复合句的研究,往往涉及更大的上下文语境,更需要语料库的支持;反过来,语料库中的语料也会证明语感中那些比较合理的部分,并使我们有可能给予它们比较恰当的解释。
注释:
①本文考察的语料不包括下列情况:1)重复的“因为”;2)难以找到主句的原因从句,尤其在会话中;3)“因为”做介词。另外,这里考察的后置原因从句也包括“因为”出现在完句标点(如句号、问号)后的情况,因为这种现象在口语中并不少见。
②尽管在英语会话中,并非绝对没有原因从句前置的情况,但确实极少。
③有时候“才”、“就”、“而”前没有逗号,形式上是单句,为了便于跟英语比较,本文都考虑在内,可以看成一种紧缩复句。如果排除这一类,前置性从句的比例更小,不影响我们的结论。
④因为我们是拿汉语的语料与Ford(1994)等著述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而没有考察实际的英语语料,所以某些结论只是倾向性的。有些现象可能不是英语中没有,而是Ford没有注意到或没有提及。
⑤口语转写格式一般沿用语料库原文,其中标点符号代表的是停顿单位,“—”代表切断单位,单位大小与通常意义上语法单位并不一一对应。非言语成分或特殊成分用不同的括号标示,例如{笑}、X表示声音不清等。引用例句时修正了原文一些明显的文字错误,也去掉了或改写了一些不相关的符号,下同。
⑥会话中也会有大段的独白式叙述,书面文本中也有对话,如小说和幽默笑话中,只是相对来讲,书面语中独白式的叙述更常见。
⑦与英语不同,汉语中的形容词不能单独做谓语,所以程度副词“很”、“非常”等除了表达程度高以外,还用来满足语法结构的完整性,不可或缺。因此,有时候难以判断这些程度是否表达了超常规的强烈程度,本文没有加以区分。
⑧比较和对比有时候难以区分,所以统计时放到了一个大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