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_环境污染论文

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_环境污染论文

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对策研究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农村工业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农村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的就地开发、就地利用和就地转化。因此,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农村工业化一开始就表现出布局分散化、规模小型化、产业趋同化的特征,这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格局带来了诸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社区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不大、交易费用过高,以及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使农村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

从农村工业化角度可以把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农村工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直接的环境污染;第二类是农村自然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过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第三类是与农村工业化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农村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农村工业的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乡镇工业,并且是集中在少数行业上,如造纸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电镀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是砖瓦、水泥、土法炼磺)和煤制品业(主要是土法炼焦)。有关乡镇工业污染的大型调查表明,造纸的废水排放量占乡镇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4%,其中废水的化学耗氧量占主要污染行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的69.7%;水泥工业的粉尘排放量占乡镇企业粉尘排放总量的78.5%;砖瓦、陶瓷业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氟化物排放量分别占乡镇企业排放总量的56.7%、67.45%和88.8%。

就产生污染源的产业来说,乡镇企业的污染强度要明显高于城市企业。例如,乡镇工业中的造纸废水达852吨,已相当于全国82个主要城市造纸行业的废水排放总量,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量为城市的2.55倍,污染强度高达1.98。

就乡镇企业环境损害总体情况来看,《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及对策研究》报告对1982年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与污染的经济损失作了概略的估计,乡镇工业“三废”综合污染损失系数达2.42元/吨,高出全国“三废”综合污染损失系数(1.67元/吨)45%。《全国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策研究》课题总报告中的结论是: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占全国工业污染总损失值的份额,1978年为6%,1988年上升到20%,预计2000年将超过32%;乡镇企业生态破坏值占全国生态破坏总值的份额,1978年为11%,1988年上升到37%,预计2000年将超过50%。

目前,全国乡镇工业每年排放工业废水约18.3亿吨,废气约1.22万亿立方米,工业废渣约1.15亿吨。“三废”排放数量大体相当于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10%。如果把1990年和1985年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乡镇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有所发展,但并未随之同步增长;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在全国“三废”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不高;但是,局部地区污染负荷过高的状况仍然很严重。如果考虑到乡镇企业高度分散式布局,厂点、污染点与农业、农田交织在一起,易造成直接污染问题,加之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理措施,乡镇企业的污染要比统计数字所表明的结果严重得多。

由此可见,在中国农村工业化初级阶段和较低发展水平上,就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不能不令人担忧。

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对农村工业的环境管理远远滞后于农村工业的发展。

统计资料和调查表明:乡镇工业交纳的排污费约占全国排污费征收总额的10%,低于它的污染份额。乡镇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仅为22.7%,而城市大中型企业已达到100%,“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率为14.5%,与城市大中型企业90%的执行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1985年,农业部首次在全国开展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状况调查。1990年,国家环保局、农业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乡镇工业污染状况的第二次调查,基本上掌握了乡镇工业污染的状况及发展趋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据《199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1992年中国农业生态才开始出现转机。1993年农业部终于推出了《迈进21世纪乡镇工业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正如该计划指出的,本世纪末到21世纪初,既是乡镇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机,又是加强环境管理、控制环境污染的关键时期。

2.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的农村工业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生态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的不利影响甚至比工业污染还要严重、复杂。

从土地资源情况来看,我国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仅为0.09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资源可谓极其宝贵。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用使用,以及农村工业分散式布局占地过多等多种原因,侵占浪费土地资源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仅从乡镇企业来看,也仅仅是从1978年到1984年乡镇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新增就业人员已有5500万人,占耕地约533万公顷,即每个乡镇企业职工人均占0.1公顷耕地。1985年以后,乡镇企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占用耕地面积也迅速增加。调查资料表明:1957~1985年间,我国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净减53万公顷。1985年一年减少153万公顷,1986年减少107万公顷,1987年减少80万公顷。1990年减少47万公顷,1991年减少58万公顷,1992年减少73万公顷。不仅数量日益减少,耕地质量也日趋下降。目前全国遭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其中由于污水灌溉造成污染的农田330万公顷,大气污染农田约53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存侵占农田和垃圾、污泥农用不当污染农田90万公顷。

农村工业的盲目发展不仅浪费、污染宝贵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并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乡镇企业为了脱贫致富,尽快提高经济收入,往往不顾长远利益,一哄而上,肆意乱挖滥采,甚至偷挖矿产资源。由于技术设备极其简陋,综合利用率低、重复利用率低,往往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进行破坏性开采,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在贵州汪家寨煤矿,有近500家乡镇和个体小煤窑集中在国营矿区采煤。小煤窑的有关人员采煤时,挖通了国营煤矿的矿井,造成严重的漏水事故,使国家损失5000万元。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对26个直属矿务局的调查表明,由于群采人员乱采滥挖,在近3年中,影响国家煤炭产量889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5.7亿元。青海省有关部门统计,从1982年至今,由于乱采滥挖损失的黄金资源已达10多万公斤,相当于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经济损失的8倍!

由于无偿开采使用资源,所以,尽管乡镇工业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物耗大、污染重、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但它仍然利润丰厚。乡镇工业自1978年以来,产值连年增长,至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到17686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2677亿元,占75%;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达到31%。在乡镇企业产值和收益显著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源代价和难以估量的环境代价。据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自1978年以来逐年增长,1985年前增长较慢,1985年之后增长加快,1988年乡镇工业污染损失推算值达355亿元,乡镇企业生态破坏损失推算值达258亿元,共计613亿元,占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总损失值2480亿元的四分之一。

3.现代化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和科学种田水平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但是,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过高,施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十分突出,破坏、污染了宝贵而有限的土壤,使土壤的生产力下降。目前,全国化肥施用量已达2930.2万吨,农药22万吨,农用地膜8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0%以上的农田受到化肥、农药及工业三废的污染,程度较重的已有133万公顷。由于不适当地利用污水灌溉,已使约66.7万公顷耕地受到重金属和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据国家环保局的资料,全国平均每公顷耕地施化肥208.5公斤,已多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由于不懂科学施肥,氮肥施用量占化肥用量的80%以上,其利用率却不到30%,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氮肥挥发到空气中,污染大气,或随水流入河流湖泊,或渗入地下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长期大量地使用化肥,土壤质量已经明显下降,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1.5%,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耕地有机质含量2.5%到4.0%的水平。在重要农业区长江和淮河流域,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不到1%,低的甚至不足0.3%!滥用农药现象也十分普遍,在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肥药的次数在10余次,每公顷用量高达15公斤,一些地区的粮食、蔬菜、畜禽、蜂蜜中,农药含量已严重超标,中毒、污染事故越来越多。另外,大量使用地膜而不加以回收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水土流失是环境恶化的集中表现,它又导致水旱灾害的加剧和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淤积。据卫星勘测(1992年11月),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65%。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共有4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被夹带流入黄河的就有16亿吨。黄土高原现在很多地方的土地差不多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被剥蚀着。有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养份,折合化肥每年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总施用量。据水利部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达数十亿吨,平均每年因此而减少的耕地在33万公顷以上。近10年来,我国损失的耕地面积已相当于山西省的面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超过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有20多亿吨,其中,仅长江上游地区就高达15亿吨。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也使深受其害的地区无法脱掉贫穷的帽子。例如,山西省吕梁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8.7%。湖南省娄底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6.5%。在全国现有的270多个贫困县中,有87%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这不能不令人关注。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水土流失还有不断扩大的严峻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农村工业的高速增长是以高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实际上已经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如果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继续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不仅要葬送掉工业化的现在和将来,还将毁掉亿万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如宋健、曲格平同志在讲话中多次指出的:我们承受不起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因此,农村工业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工业化能够健康持久地发展。

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工业化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1.改革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和制度,克服短期化行为

乡镇企业利用的自然资源一般以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据分析,全国乡村工业利用矿产资源所创造的产值总计已超过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但是,农村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利用资源的特点却是:高消耗、低效益,高浪费、低付费。这种资源利用方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这种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资源产权制度和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宪法规定:一般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部分自然资源属于集体所有。但是,这种形式上单一、明确的产权管理体制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产权虚拟、管理混乱和资源浪费。由于国家集行政权力、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职能于一身,三者职能混同,造成资源按行政方式配置,无偿使用。很多自然资源、特别是乡镇企业开采利用的那些资源,常常是谁开采、谁占有,收益也就归谁所有。开采资源无需交付资源费,即使付费,也是付费极低。这实质上是资源的使用者侵占了代表全民的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利益,导致国家和集体收入的减少。这种扭曲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又导致资源经营者和使用者把国家的资源当作一项可获得丰厚收益、租金极低的资产来经营。并且,由于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虚拟,使用者行为没有合理约束、无人负责,他们非但不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更是把资源作为获得短期额外高收益的一种手段,谁占有,谁就获益,使用越多,收益也就越大,他们关心的只是开采使用资源所获得的收益,而不关心资源的储备、供给能力和合理使用,不注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其行为方式是短期化的,其开发方式是掠夺性的。这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短期化掠夺行为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一些乡镇企业污染环境却不加治理,滥占耕地、乱挖矿山、采富弃贫、采易弃难,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彻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改革现存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制定并完善资源税费,贯彻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可以使资源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国家和集体作为资源所有者可以对经营者、使用者的经济行为有产权约束作用,任何占有、使用都不再是无偿的,经营使用者必须按一定的程序与国家资产代理机构建立明确的法律契约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的责、权、利,要按规定向国家和集体交纳租金和税费,要有偿使用。有偿使用制度实际上是所有权要求获得收益权的一种方式,对经营使用者来说,可以获得经营自主权和收益分享权,使稀缺资源社会共享。在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下,可以促使企业主动采用新技术、节约使用资源,减少稀缺资源(一般对此征收的资源费也较高)的使用。由于要有偿使用资源,必须付税、付费,可以起到约束、克服短期化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作用,迫使那些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尽快改变经营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减少能耗、物耗和环境污染,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2.强化环境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管理,保护环境是我国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据估计,我国的诸多环境问题有50%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而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更是极其薄弱,因此,加强管理对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极为重要。由于环保力量的局限,前一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偏重于城市,注重解决最现实、最迫切的城市环境问题。而乡镇工业规模小、数量多、布点分散、难于治理,农村基层环保部门力量微弱,力不从心。现在必须把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尽快制止农村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农村环境的管理,要考虑到农村工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治理能力不足等特点,还要研究区域环境特征,根据我国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超标准排污收费三项制度和新推出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可适用于县城)、排放污染物许可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五项新制度,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合农村环境管理特点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使农村环境管理法律化、制度化。

加强技术更新是提高农村工业经济效益、减轻环境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手段。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起因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要依靠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农村工业化以对农村资源(包括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前提。但是,农村工业普遍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又缺乏治理能力。据了解,乡镇企业的设备大多数是城市工业淘汰的,甚至有些乡镇企业使用的是极简陋的原始手工操作工具设备。大多数设备对资源的利用率不足20%,远低于城市工业,更不能与发达国家工业的资源高利用率(一般在80%以上)相比。大部分资源被浪费了,被排放到环境中去,变成了残余物、污染物。因此,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更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环境效益,是解决农村工业污染的最终出路。

3.合理布局,建立农村工业开发小区

以上我们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改善,一方面是通过健全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克服短期化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制度因素;另一方面是通过加强管理和提高技术两种基本手段,使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走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措施对于治理农村工业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也都能够取得显著效果。但对于高度分散的农村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如果仅仅是单一治理和分散管理,那么,毫无疑问,要取得理想的效果,管理成本将会十分巨大,治理费用也将高得难以承受。因此,必须要寻找一种管理成本低和治理费用少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们提出采取大区域分散、小区域集中的策略,通过建立农村工业开发小区来实现农村工业与农村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

农村工业开发小区就是有规划、有重点地在有条件(包括市场条件、地理 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等等)的地区(县、镇、乡等)建立农村工业开发区,集中管理,重点扶持农村工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找到联系的纽带,把农村工业化与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连为一体。其意义在于:第一,工业小区的建设有利于那些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发展潜力的区域自然地发展成为周围地区的经济中心,率先成长为小城镇、甚至最终可能成为大中城市,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打破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社区壁垒。第二,有利于国家对乡镇企业的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避免遍地开花、盲目发展、重复建设;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从而改善农村的市场条件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和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三,通过集中供热、供电、供水,可以高效合理地使用能源资源;通过污染企业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超前限制和有效控制,达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真正有可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

建立工业小区的实质就是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下建立可调控的规范化区域市场,通过管理小区市场间接管理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发展方向。我国要实行市场经济,通过管理调节市场引导企业是基本经济原则。因此,为农村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条件,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能力就成为小区的目标和宗旨。“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既是指导乡镇企业的总方针政策,也应是指导小区的总方针政策。

工业小区实行的是综合管理、分级管理的模式,由国家和地方(指具体管理者)共同管理。

标签:;  ;  ;  ;  ;  

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_环境污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