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促进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0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年初,教育部印发了《2005年工作要点》,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扩大招生规模。支持全国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促进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发展”。 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印发。3月2日,教育部在四川泸州召开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经验交流会暨2005年度职成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会上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意见》和部长讲话都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3月22日,《教育部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5]3号)下发。4月26日,教育部在江西新余召开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6月,教育部在陕西召开了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体制改革会议。教育部还将在广州召开成人教育促进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现场会。在以上教育部四个部级会的基础上,国务院将在下半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家在一年之内如此集中地研讨和部署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了明确的政府导向,即中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缘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包括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首次教育与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现代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这样一个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事业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工业化和生产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发展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动力。我国所以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正是缘于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新一轮增长,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加速转移,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产生了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现有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仅占总数的一半;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又占了三分之二。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瓶颈。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结构提出要求,劳动力结构进而对教育结构提出要求。初中后分流不仅在我国是现实的,在发达国家也不乏其例。
中央提出把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也对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紧迫要求。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他们迫切需要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进程中,将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作用,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2020年我国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4%,远低于十五规划中的“到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要求;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又相对缓慢,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约占高中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9%,中等职业教育的薄弱直接影响了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不能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发展普通高中,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忽视乃至削弱中等职业教育。
同时我国也具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初步条件和现实可能。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了一批骨干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促使人们对升学和择业的观念更为理性化,将有更多的学生进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中来学习。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策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不只是政府的号召,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缘何相对缓慢
回顾我国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可以看出,从规划上说,国家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重视的。
《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纲领性文件,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其中,《实施意见》提出:“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国务院两个《决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发两个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门决定,即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1991年《决定》提出,特别是要“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使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2002年《决定》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九五”和“十五”计划。《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重申了《纲要〈实施意见〉》,要求“全国各类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虽没有提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要求,但也明确提出要“以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各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和初中后职业培训在校生的规模”。
两个《振兴计划》。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动纲领,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保持现有比例,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
可见,国家对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不重视。但为何如此反复重申和强调,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没有达到“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呢?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迟缓,其原因复杂多样。如人们传统上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干部”与“工人”有别的观念;重视“普通高中”和“升学率”的观念;政府投入不足等。但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没有充分转变为现实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没有充分转变为有效的受教育者个人需求。
这可以从我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得到印证。总体上说,我国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相对发展较好,东部一些省份职普比达到了5∶5的比例;欠发达地区则发展相对迟缓,不少省份在3∶7左右。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旺盛的教育需求、充裕的民间资本和相关的扶持政策;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满足了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变潜在的教育需求为现实的教育需求,变社会需求为有效的个人需求。
这也可以从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薄弱、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得到印证。国家提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要求,但上职业学校往往并不是家长和学生本人的首选,许多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本来是分类的概念有时就变成了分层的概念。生源不足也显示今年开始的中职扩招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背景有所不同。世纪之交的高校扩招中,人民群众有着强劲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本次中职的扩招,虽然也是社会需求的反映,但还没有充分转变为有效的个人需求。
如上所示,高校扩招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决策是教育领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同时,高等学校的扩招带动和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发展,客观上使得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相对比例有所下降。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没有充分转变为现实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没有充分转变为有效的受教育者个人需求,分析其原因,也许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的倾向。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学校对有关人才需求、企业用人需求缺乏经常性的调查,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结构性不适应。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应用和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不符合要求。因此,一些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这与现实生源形成负反馈。因为,就业率是职业学校的生命所在,“出口畅”才能“入口旺”。
2.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一方面固然与传统观念下的就学选择不理性有关,另一方面,更与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分不开。这里首先是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影响就业;其次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尽合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收益与其成本相比不具吸引力。
3.教育结构体系的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互相沟通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职等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较低,许多人认为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就是选择了终结性教育。另一方面,灵活的选课制度和弹性学习制度还没有普遍实行,不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
针对以上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必须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为桥梁,以质量求生存,才能切实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1.切实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指导思想上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主动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的迫切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确保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在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坚持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职业学校办学与实际需要相脱离,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而是根据现有条件设置专业,根据现有教师设课程。一些职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办学目的不明确,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思路;开通升学渠道后,有的竟转为以升学为目标,有违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应依靠向应试的转轨,而应发挥优势,勇于创新,形成特色。不能习惯于以普通教育的模式办职业教育,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2.深度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从技术上确保教育与经济的联系。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普遍重视加强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加强教育界与经济界、企业界的深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三明治”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以享誉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为例,“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培训,或者采取分段学习的模式。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德国的劳动者高素质、产品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说,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仅是一种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制度,而且首先是一种“思想”,那就是德国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成功的职业教育必然有企业的参与,这应该成为政府、学校和企业人士的共识。
从我国的情况看,应从体制、机制上调动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能“一刀切”地将企业已办的职业教育剥离。现在一些地区出现“一刀切”剥离企业办教育的情况应予以纠正。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企业不仅是一个用人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不仅是一个发挥人的才干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发展人的才干的地方,企业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与教育联姻,同舟共济,必将互利双赢,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从教育方面看,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的三个转变,积极实行“订单式”培养,努力实现“无缝对接”,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
3.分类指导发展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1”、“1+2”等多种模式,积极推进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水平和支撑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距。因此,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目标,会表现出地区差异,应分类指导,不宜划一要求。
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合作实行“2+1”、“1+2”或“1+1+1”等模式,降低了东部和城市地区教育成本,解决了西部和乡村就业问题,满足了东部或城市的产业需求,同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教育扶贫,互利双赢,有生命力。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建设相互沟通纵横衔接的教育结构体系。中职不应是终结性教育。横向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纵向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应该相互沟通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缺乏本科环节及专业硕士环节,对此要加以调研。
5.完善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进一步健全。
6.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分部门管理的体制需要改革,职业教育的资源和管理必须整合。由于职业学校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多渠道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学校布局调整中统筹职业学校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较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扩建、改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统筹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拓展职业教育资源。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由于许多中职的学生普遍来自中低收入家庭,迫切需要实行国家资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