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的对话_劳动价值论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的对话_劳动价值论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关于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知识经济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有人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它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明确指出: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75页)。“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任何别的‘物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132 页)而这个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而且包括脑力劳动、从事科学的劳动。马克思说: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476页)。 他还说:复杂劳动、效率更高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效率低下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知识和科学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相反,它本身就包含着这一思想。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时不可能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问: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究竟起什么作用?知识价值论这个提法是否科学?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知识在培养劳动力、 形成劳动力的价值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价值水平就越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一般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等。(2)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复杂的、效率更高的劳动,它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由于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力,智能劳动在同一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高得多。总之,知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劳动力(主体化)和生产产品(客体化)两个方面。

至于知识价值论,我认为,它包含的某些思想内容是不错的,但提法不够准确。知识本身作为已经形成的商品,它凝结有价值;但作为创造价值的因素看,知识本身又不等于价值,它只有转化为实际的劳动过程,才能形成价值。因此,总的提法还应当是劳动价值论,只不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学劳动在形成商品价值的总劳动中居于越来越主要的地位罢了。

问:您刚才的分析很强调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实际的劳动过程,意思是否就是指活劳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物化劳动、机器设备特别是高科技设备对价值创造难道没有作用吗?

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实体是活劳动,生产资料是已经客体化的物化劳动,它在生产中只是转移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既然如此,又如何解释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同一劳动时间或活劳动量,由于使用的劳动手段的技术水平(或者说技术含量)不同,不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不相同,而且生产的价值总量也不相同(虽然不完全同步)。应当承认,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然,就无法理解经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社会投入的总劳动时间趋于减少,而社会的价值财富则得到明显增长的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发展劳动价值论。我不久前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即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区分为两个层次:潜在源和现实源。所谓潜在源,就是对商品价值的增值具有可能性的一切因素,包括机器设备、自然资源、资本等。实际表明,这些因素对同一活劳动形成价值量的大小客观上确实有作用;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因素。所谓现实源,就是活劳动,它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的现实的因素,抽象劳动构成价值的全部实体。商品价值的形成就是这两层源泉的有机统一。因此,当我们说活劳动创造价值时,决不能作孤立的理解。实际上,这种创造作用是在同非活劳动因素的结合中实现的,而且包含着非活劳动因素的潜在增值作用的现实化。

问:您的这个想法有些道理,但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在生产价值的过程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可以说谁也离不开谁,既如此,为什么单单把活劳动归结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呢?

答:尽管活劳动与物化劳动都是生产价值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毕竟活劳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只有活劳动才是生产过程中唯一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因素。

第二,形成价值的一切潜在因素,虽然具有价值增值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唯有通过活劳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

第三,机器设备等因素在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加入活劳动之中,直接起着提高活劳动的质量和效率的作用。从而,使同一劳动形成更大的新价值。而机器设备内含的既定价值量,只是转移到新产品当中,不会自行增值。

第四,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马克思指出:“产品(也包括土地产品)市场价值的决定,是一种社会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45 页)不能把价值的创造单纯地看成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理意义上的支出。这一点很重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所以,一定的活劳动形成价值的大小,不能从形式上看劳动者支出体力和脑力的大小,还要看这种支出和其他劳动条件结合的情况,同时还要看不同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的比较状况。如果比较的结果,一定的活劳动与之相结合的其他生产条件更加优越,那么,同一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会成为更加强化的劳动,从而形成更大的价值量。

第五,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使命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代替的历史规律。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从剖析商品这个细胞入手的,而价值是这个细胞的核心,因此,对价值的科学规定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根基。这个规定必须具有等质性、客观性、实体性,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从物的效用或人的需要等方面去规定价值,必然陷入随意性、主观性和为剥削者辩护的泥潭。马克思是个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表现在经济学上是个坚定的劳本主义者。他对价值的规定必然要反映劳动创造世界的伟大真理。于是,经过研究,他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从而把价值科学地归结为人类的抽象劳动。这就为他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确立了合乎实际和逻辑的起点。马克思非常重视劳动二重性的学说,认为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资本论》中两个“最好的地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31页)。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商品价值的现实源泉归结为抽象劳动的极端重要性。

问: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是潜在源还是现实源?如何认识知识在这“两源”中的作用?

答: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知识既是潜在源,又是现实源。知识作为劳动的因素或称之为脑化的知识,对于新的价值生产来说是潜在源。它只有投入生产,转化为实际的劳动过程,才能成为价值的现实源,形成价值实体。作为物化的知识(生产工具等),更是价值的潜在源。它只有通过与活劳动相结合,提高活劳动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对价值的形成和增值发挥实际作用。

可见,无论是物化的知识,还是脑化的知识,都不能视为形成价值的实际生产力。它们只有转化为实际的劳动过程,才能形成新的价值财富。千万不要忽视这个转化过程。

知识在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其结合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智能水平,使之转化为更加复杂、质量更高的活劳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资料的技术水平,增强其价值增值的潜在源,以便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大大提高活劳动的效率。通过这两方面,最后达到增加商品价值的目的。

问:知识在形成价值中的作用,与其他因素相比较,有没有特殊性和优势?

答: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我初步考虑,知识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1)首要性。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知识则是这个首要因素中的首要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然也是形成商品价值的第一生产力。

(2)无限性。与资本、土地、人口等有形的生产要素相比, 知识积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知识在商品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是无止境的。

(3)创新性。知识的发展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人脑的发展、人的能动性的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具有不断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所以,知识会使商品价值的生产不断出现新的飞跃。

(4)乘数性。从历史的发展看,积累知识的比较效益最高。 人们在创造一种新的知识时,花的代价可能是很高的,但后人学习和掌握这种知识时,代价要小得多。而且,一旦知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时,它可以无代价地为人类服务。可见,知识的积累具有极大的乘数效应,是价值增值中效益最大的资源。这种效应必然会在商品价值的生产中表现出来。

(5)辐射性。知识作为推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生产的首要因素, 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上,或者生产出先进的生产工具上,而且强烈地影响着生产的一切方面,包括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社会分工、合理配置资本、改善劳动组织,等等。所以,知识在推动商品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是广泛的、全面的。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确成了发展商品价值生产的第一推动力。

问:知识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如何在收入分配上体现出来?

答:应当说,价值的创造和收入的分配不是一回事,也不是因果关系,但它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一定的联系。这是因为,按劳分配要根据劳动最终形成的价值成果来分配,同时,生产要素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生产要素在价值增值中所起作用(包括潜在作用)的大小。

就知识和科学劳动来看,它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上的体现,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在劳动力价格上的体现。劳动力的知识含量越高,劳动越复杂,贡献越大,工资水平越高。第二,在知识产品价格上的体现。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越大,卖的价钱越高。由于知识劳动产品往往具有独特性,其价格具有垄断或者暂时垄断的性质,由此获得的收入更加可观。第三,通过知识和知识产品的股权化,以投资的形式获得相应的回报。从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看,这种分配形式在我国现阶段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有利于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如何认识这三类收入分配的性质?我认为第一种是按劳分配,第二种收入也属于劳动收入。第三种形式,是对高科技劳动者的一种特殊鼓励形式。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按知分配”是符合按劳分配和劳动致富的大原则的。这个理论和实际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过,这里需要提醒一点,“按知分配”的高收入者也不要骄傲和沾沾自喜。知识的积累是一条历史的长河。知识真正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一种新的知识的创造和突破,微观地看,是当事人做出的贡献,宏观地看,都是以过去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就象体育上的接力赛一样,从结果看,是最后一个运动员冲过了终点,但从过程看,是全体参赛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对于“按知分配”需说三句话:第一,势在必行,符合生产力标准;第二,本人要正确对待,不应斤斤计较;第三,在体制和机制上要操作得当。

问:最后请谈谈研究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问题有什么理论和现实意义。

答:我认为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实际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某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另一些人则依然简单地解释劳动价值论,完全否认非活劳动因素(包括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价值增值的潜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知识经济和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既使人们看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非但不会否定劳动价值论,相反更加证明了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伟大真理;同时又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情况,发展劳动价值论,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第二,有利于把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发展市场经济这两个方面在理论和实际上更好地结合起来。科学技术既然是第一生产力,当然也是价值增值的第一生产力。因此,为了卓有成效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使人民更快地富裕起来,必须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快高科技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又要高度重视科学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更好地结合起来。如前所述,虽然价值论和分配论不是因果关系,但有一定的联系。既然知识和科学劳动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因素,智能劳动者是创造价值财富的主力军,那就自然要求收入分配向智能劳动者倾斜,特别是向高科技工作者倾斜,采用多种形式实行“按知分配”。这不是否定按劳分配,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贯彻按劳分配的新思路、新体制。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

标签:;  ;  ;  ;  

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的对话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