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意义论文_陈雪玲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意义论文_陈雪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5年课题《基于全面发展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受到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在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之后,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也从追求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开始转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平”。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前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读高职院校的最主要的生活困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成长问题就逐渐显露出来,并发展成为制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中主要存在对社会缺乏认同、心理健康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将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最终实现资助育人功能。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连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同时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大学学费的不断增长,再加上日益增长的物价,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高校出现了这样的学生群,这些学生很难支付学杂费和日常生活学习费用开支,有的必须依靠借贷维持生活和学习,这样的学生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比较严重,由于高职院校的学费比普通高校高出不少,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来自农村及城市的工薪阶层,使得这个问题显得更为严峻。《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从追求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开始转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平”。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研究,探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意义,显然尤为必要。

一、高职贫困生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前影响贫困生入读高职院校的最主要的生活困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成长问题(主要是指这一群体所共有的、可能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特征、价值倾向等)就逐渐显露出来,并发展成为制约贫困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贫困生成长中主要存在对社会缺乏认同、心理健康等问题。

一是对社会缺乏认同。人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如果一个人不对其所在的社会具有良好的认同,与社会格格不入,那他就失去健康成长的必要基础。导致贫困高职学生对社会缺乏认同 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首先,贫困高职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而且不愿与人交往,主动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极其缺乏,也无法从社交中体会受人尊重的愉悦感,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归属感。其次,由于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以貌取人、以“财”取人的现象,这些社会不良风气蔓延到高职院校,也造成贫困高职学生受到这样那样的歧视,对贫困高职学生的心理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再次,总体而言,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如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导致困难家庭的存在,这里有因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发展规划上先后顺序的影响,但同时自身家庭素质、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二是一些家庭因遇重大灾害或因家人患上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而陷入贫困,其原因可能有政府现有政策体系的缺陷方面的影响,但也不能只是抱怨,还应该看到政府、社会付出的巨大努力。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学生对以上各方面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只是一味抱怨命运不公、社会不平,进而产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这些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是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职贫困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相关结果显示,与其他学生相比,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存在较大的压力与困惑,抑郁、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都较为明显,还有一些严重者发展为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贫困高职学生因经济贫困而经常感受到挫败,这种长期经受的心理压力和失衡感使他们的勇气和信心深受打击,没有生活理想与热情,敏感和脆弱的心理使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群体活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是综合素质底子较差。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指他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同时还包括他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与其他学生相比,高职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底子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是进入大学以前,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般极少能参加作为培养艺术修养主要途径的兴趣班和夏令营,同时也很少能去进行作为丰富人生阅历的旅游观光,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在综合素质方面贫困生比其他学生底子薄弱;其次是进入大学后,虽然学习成长的环境是一样的,但由于底子差,贫困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各种素质提升的活动当中,不仅如此,不少贫困生还要去做勤工助学的工作,无暇顾及综合素质的修炼,造成贫困生综合素质难以获得应有的提升。

二、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意义

一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在校贫困生总量在 400 万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不把这如此庞大的群体的培养质量做好,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就显然是一句空话,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此外,社会的和谐程度主要由社会成员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决定,贫困生资助工作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融合,努力提高贫困生培养质量,全面培养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就可以大大加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增强和提升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度以及归属感,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和谐程度。

二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公平”的内在要求。以往对高职贫困生资助,其工作重心过多的放在物质资助上,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最为急迫的贫困生生活困难问题,而对于他们的成长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更多的去关注。随着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经费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资助工作蕴含的教育功能的本质就逐渐凸显出来,资助工作目标向追求“人才培养质量公平”转变成为自身发展的必然。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公平”的工作目标确立之后,贫困生资助工作就必须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把物质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有效结合,就必须将贫困生资助工作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

三是贫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从高职贫困生的实际出发,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中心,着力把贫困生培养既有熟练技术又能坚守职业精神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还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育贫困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 谢启文.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与高校贫困生成才[J].教育探索,2013,(8).

[2] 李庆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10).

[3] 何文华.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浅析-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勤工助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0,(3).

[4] 李建妃.构建“资助、教育”一体化资助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5] 李向成,王英梅,李栓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5年课题《基于全面发展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雪玲,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论文作者:陈雪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意义论文_陈雪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