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性思考——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新世纪论文,战略性论文,论述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总结70多年来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总结近十年来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着眼于使全党明确并紧紧抓住永远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点,着眼于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江泽民同志适时提出了指导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是集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之精华和历史经验之大成、面向新世纪作出的新的战略性思考,是继我们党提出和实施跨世纪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开展“三讲”教育之后,在党的建设方面形成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和政治学说宝库里的新内容。就党的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政治意义十分突出、历史感浓重、理论针对性极强。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论断,对于全党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解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需要作出明确回答的首要问题。在近8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但是,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要从根本上从新的战略的高度回答这个问题,显得异常迫切。这是因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两大社会制度在20世纪的较量史应该足以使我们对如何应对新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大大增加了考验和挑战的因素。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亡社会主义的企图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恰恰相反,他们正借着在苏联、东欧实施和平演变取得的“辉煌战绩”的“东风”,加紧对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使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及其带来的新机遇,面对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面对经济、文化、军事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在新的历史机遇到来的面前实现跨越式发展,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在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存面前保持高度清醒头脑的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就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就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丧失政治优势,整个国家就有可能受制于人。
就国内的形势来说,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历史经验,但是,如何回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一系列历史命题,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未知的领域。尤其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正引发一场深刻、全方位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生活也进入大规模转轨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面前排除干扰,使我们党和国家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正确地贯彻落实,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也必须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提出明确的要求。
就中国共产党内来说,党的自身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一些新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整体性的干部新老交替使得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的任务变得繁重、形势迫切;一些党组织还存在着软弱涣散的现象,少数基层组织的工作基础受到严重危害;部分党员干部的理论信念淡薄,出现了大量的违法乱纪现象,严重地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部分党政干部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水平等等。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高标准地加强党自身建设的迫切性就显得异常突出。
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国内改革开放面临的新任务面前,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给党的建设带来新要求的关键历史时刻,能否提高全党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仅事关改革开放会不会走弯路的问题,还事关改革开放大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正是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提出来的。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深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规律,为我们党在理论上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运动中实践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提供了最具指导性的科学指南,因而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不难理解,“三个代表”中,根本是“先进”,关键是“代表”。“三个代表”的三个主旨,核心是要体现和保持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先进性。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全在于先进性,在于先进性能否和怎样实现。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保持先进性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的,她的阶级基础即实践的主体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工人阶级,她的思想基础即灵魂是人类文明上最先进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她的根本宗旨即政治理念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政治派别都不具备的先进政治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近8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面前,不断胜利地开拓出通向光明的新境界,始终体现出符合时代、人民和国家利益要求的先进性。这是理解中国共产党近80年奋斗历程的一把钥匙。
凭的是这样的先进性,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凭的就是这样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让人民失望。经过28年的奋斗,在政治派别林立、政治思潮纷繁复杂、封建军阀势力异常强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鼓作气,赶走了侵略势力,取得了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也是近代中国两大历史性任务之一的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让世人刮目相看。同样,凭的是这样的先进性,在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这一历史性任务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向着另一个历史性任务——实现中国的富强迈进。一句话,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地实践这“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前进的。
问题恰恰在于,在实现自己的先进性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善于总结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完成第一个历史性任务的革命时期,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党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逐步搞清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形成了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科学理论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但是,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远比完成第一个任务艰难得多。在实现自己的先进性的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样走过包括像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弯路,直到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中国共产党人才重新正确回答了“三个代表”的要求问题,社会才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才得以实现。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大曲折,为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能否做到“三个代表”亦即能否和如何体现先进性问题提供了新的素材、反面的教科书。
这样,20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大曲折和大进展并存,世界格局发生的大变动,国际上不同政治势力的较量由政治、军事为主要内容转为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新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不能不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三个代表”问题进行深思熟虑。“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提出,正是站在这样历史发展的制高点,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深谋远虑的结果。这一科学论断告诉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繁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全面促进社会的进步,紧紧把握人民群众的脉搏、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这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糊涂、松懈和麻痹。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受到窒息,就会受到人民的抛弃。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内涵,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正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的基础之上。中国之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为了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灾难。因此,把握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的全面性,既是对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因此,“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同时,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提出,对于深化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如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一样,“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并努力为之奋斗的,党的第一、第二代领导核心对此都分别有过精辟的论述。1979年,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完整地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并将其确立为我们的立国之本。1992年,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邓小平完整地概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些理论创新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已为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所充分证明而且将继续得到验证。在新旧世纪交替的2000年,江泽民同志完整地概述了“三个代表”这一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政治信条,同样是根据时代、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新特征,根据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新的理论贡献。其最具理论意义的地方在于:完整地阐述“三个代表”并把其作为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形成了一个新的内涵丰富、概念深刻的科学概念。这一论述,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实践中,必须注意全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繁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根本指针这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时时刻刻以“三个代表”为准绳,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体现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邓小平理论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观点也就体现、包括这三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社会主义,是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科学统一的社会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些基本特征,都是以“三个代表”为根本要求、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前提的。只有做到了“三个代表”,才能说我们是在实践社会主义。否则,任何名下的社会主义都要受到质疑。我们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最根本的依据就在这里。
毋庸讳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也一定要在时代提供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为此,就必须以实践“三个代表”为基本要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