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代期盼的伟大理论创造活动——改革开放20年理论发展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重大突破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创造活动。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在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并取得重大实践成就的过程中,也给世人展示出整整20年的伟大理论创造活动。在这一创造活动中,理论探索的触角,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和方面;理论创新的突破,体现于社会变革的每一个层次和方位。而这种探索与突破在理论上换来的重大发展,至少表现于以下若干重要的方面。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新水平
社会主义思想,从古代的空想形态到近代空想形态的发展,作为人们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对理想社会追求的一种愿望和设想,是以缺乏科学基础的鲜明特征载入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以科学揭示,通过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的重大发现,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而为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在长时期的发展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对于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本质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等问题,出现了认识上的严重混淆甚至混乱,并直接造成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种种失误。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理论勇气,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63页)在此之后,他总结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与实践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不断探索、反复认识的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揭示,在关于社会主义认识上,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其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既强调了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持,又强调了坚持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迄今为止的数十年实践中,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完全搞清楚,并不仅仅在于我们对诸如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基本制度上的尚未科学把握,更不在于我们对必须坚持这种基本制度的“不是完全清醒”,而在于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目的,缺乏科学的认识。可以说,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忽视生产力发展,否认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揭示,一方面阐明了在社会主义的内涵中,理所应当地包含着保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得以完成,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另一方面,阐明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这就使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过去一般性地单纯以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来界定,转向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即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中来界定。由此既防止了借强调社会主义本质而否认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倾向,同时也避免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生产力发展谈论坚持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前提条件。
其二,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突破了长时期以来仅仅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认识社会主义的片面认识。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导致我们在实践中忽视生产力发展,不间断地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革命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经验教训,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划清了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同一切带有空想成分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同时,它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最终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联系起来,划清了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这就从完整的意义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了可能出现的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
其三,它突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特点,为社会主义发展中“主要是防止‘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一个始终困扰人们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受到来自“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根本上揭示出,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认识到,消灭剥削也好,实现共同富裕也好,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因而往往凭借某种愿望、期盼企图一步到位,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中避免“左”的干扰,从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思路。
由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上述理论贡献,使其对于20年改革发展中诸如社会主义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作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二、初级阶段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定位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这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所在”的问题上,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至少有过这样几方面的经验教训:(1)对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性认识不足, 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急于求成,过高地估计主观意识的作用;(2 )脱离生产力实际水平对生产关系加以调整和完善,盲目求纯、求全、求大;(3 )对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过高判断。既认识不到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否定社会主义自身区分为若干阶段,从而导致了实践中总是超越发展阶段的错误。可以说,这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作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基本导因。
在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在深入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科学地确定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一确定,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而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1)它确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 并且会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过程。这就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独立历史阶段的意义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并非一个短暂的过渡性阶段,要充分认识它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从而否定了以往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短暂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错误倾向。(2 )它确定了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成熟程度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判断的科学方法。这就在对现实社会主义加以深入认识的问题上,提出了坚持实践的和生产力标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方法: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带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相应的不同特点,使社会主义社会呈现出阶段性。因而,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由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或者教条式地对马克思主义加以理解,依据其个别认识和结论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或者依据生产关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判断的错误认识。(3 )它找到了科学回答和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立足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苦苦思考、长期探索但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没有做出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可以从多方面来考虑,但最基本的因素,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建设与现实国情脱离了开来,从而使经济建设脱离实际陷入困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从根本上解决了立足于什么基点上认识和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出发,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毫无疑问,这也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4 )它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排除“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认了我国社会的社会性质,揭示了在当代中国社会坚持而不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还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揭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防止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倾向的发展思路。这为我们有效地避免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在历时2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由于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找到了进行新时期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的立论依据,因而也就使得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市场经济的理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坚持四个基本原则的理论等,有了其不断深入、丰富和发展的可能。
三、市场经济论: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科学选择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被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本质界限之一。由于这一界限,市场经济这一已被现代经济发展证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形式的经济运行方式,被人为地摒弃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之外;由于这一界限,社会主义囿于经典作家于百余年前所作出的某些带有局限性的认识之中;由于这一界限,社会主义在自身运行中愈益陷入一种高度集中,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发展模式之中。处于这种状况下的社会主义,其发展的缓慢以及相应与外部世界发展差距的加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理论禁锢对于实践发展设置的障碍,首先需要从对理论禁锢的打破中来清除。20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徐徐拉开时,邓小平同志即于1979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此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胆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在进行艰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的科学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说,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理论创造活动和实践发展中最具深远影响的重大突破之一,这一突破所产生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它从根本上解除了从社会制度范畴上审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境界。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和条件下不具有可能性,这是马克思等人对未来社会设想中没有给市场经济留下栖身之地的原因所在。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列宁、毛泽东等人也只程度不同地对商品、市场的存在,从策略的考虑上加以认识,并没有走出传统认识的局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根本性认识上,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从对社会制度的判断标准中剥离出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统一起来;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肯定了商品、市场在社会主义中的应有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前无古人的历史性大突破。
(2)它从根本上打破了禁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传统模式, 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说,长时期以来为我们所遵循的计划经济模式之所以久久束缚着我们,理论上从制度属性而不是从手段属性上认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理论对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所作的确定,从根本上使我们摆脱了计划经济模式的禁锢,社会主义发展开始可以有效地利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实现建设模式的根本转变。
(3)它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模式的几乎每一个方面, 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其他方面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定,引发的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直接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以及相应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与突破,就成为势在必行。这对社会主义走出传统模式的束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理论所具有的这些影响,在20年改革发展中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方面改展在理论上的发展,在整个社会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领域所造成的深刻震荡,越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会愈益突出地显示出来。
四、时代主题论:当代社会主义外部环境的科学判断
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经历长时期低迷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中心地位难以确立的原因,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在于对时代主题进行的判断。进入50年代以后,时代主题与国际形势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围绕经济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我们在这种深刻变化面前对于国际形势与时代特征所作的判断,实际上依然是长时期地坚持了“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革命与战争”是时代发展主题的认识。这就在难于把握有利国际形势的同时,对实现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加速经济发展,以及相应制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党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加以新的判断,逐步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在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争取一段较长时间进行经济建设,以及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结论。
围绕时代主题变换所形成的上述理论突破,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分析的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和平与发展条件下的时代特征作出了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以及我们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确定发展思路提出了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它从关乎社会主义发展命运的意义上对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作了科学界定。这就是说,在时代主题发生转换的情况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同时,必须大胆借鉴世界上一切对我有用的优秀成果,实行对外开放,否则就只能在自我封闭和束缚的圈子内窒息自身的发展。
在20年改革开放发展中,关于时代主题论的科学认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外部环境判断上的科学指导,为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也促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对外开放、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成果、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和大胆创新。
五、“一国两制”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创造
在20年理论创造活动中,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统一国家的构想,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在理论发展上的独立思考和全新创造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一国两制”是我们的“老祖宗”所几乎完全没有涉及的问题。我们就是在这样的问题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国际形势和我们实现国家统一面临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以此达到国家统一的科学构想。这一体现探索精神、散发着创新气息的理论创造,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增添了全新的内容:在国家本质上,它在坚持国家阶级属性本质特征的同时,也注重了国家所具有的社会、民族的属性,由此使国家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使国家内部相互对立的两种制度和阶级和平共处;在国家职能上,它在坚持国家是阶级压迫阶级工具基本结论的同时,也注重了国家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调停人”的作用,由此使国家在特定条件下,使国家内部两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在宪法和法律的秩序范围内;在国家结构上,它在坚持国家总体的单一构成形式的情况下,创造性地使某些带有复合制构成特征的内容融于我们的国家构成之中,形成了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范围内,在不同地区实行特殊管理的独创性国家结构。此外,“一国两制”构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共处思想、统一战线思想,都从多方面有着丰富与发展。
纵观20年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理论创造活动,仅仅从上述几方面加以审视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由于历经20年如此丰富、建树颇多的理论创造活动,它对当代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实践探索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对理论本身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来讲,其意义也是极为深刻的:(1)它为理论创造的不断延伸和拓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20年的理论创造活动,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推出了集中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重大理论成果,这就使今后的理论创造活动,无论从思想理论环境上,还是从现有理论成就的利用上,都获得了一个可资依托的雄厚基础。(2 )它为理论创造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提出了诸多命题。如果说20年理论创造活动已经赢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的话,那么,如何使这一创造活动结出更多更丰富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更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经历20年艰辛的理论创造活动,实际上已经使人们对于当代中国发展中极需探索、研究的理论问题,有了深刻的感悟,如何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突破,是20年理论发展之后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3)它为理论创造的不断延伸和拓展, 提供了科学的方法。20年理论发展留给今后理论创造活动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这一发展过程中坚持并体现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这种集中反映于邓小平理论当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力和实践标准,锐意改革与开放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我们进行理论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是全方位的,长时期的。坚持这样的科学方法,伴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活动,就一定能不负时代重托,以更优异的成就回报时代。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认识错误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