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互联时代的商学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论文,商学院论文,高度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的商学院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例如金融危机后席卷全球的商业伦理大讨论,以及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商学院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期高端访谈,我们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任副院长兼教务长苏理达(Schütte Hellmut)教授分享自己在管理教育变革话题上的观点。
要伦理不要伦理课
记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现在如何定位自己在管理教育市场的竞争优势?
苏理达:很多人选择伦敦商学院,是因为期待着自己在金融领域有所作为,而如果希望获得国际化方面的训练,他可能会选择INSEAD。中国现在是新兴市场中最重要的国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坐落在上海,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另外,我们对印度、俄罗斯、非洲等市场也有高度的认识。2009年我们启动了非洲EMBA项目。我们期待中欧成为最了解新兴市场的商学院。
我们认为,衡量商学院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和学术,我们用知识来为学生充电,使我们的“产品”拥有更高的价值。
记者:金融危机之后,商学院纷纷开展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如何让这些课程真正收到成效?
苏理达:金融危机之前很多年,商学院已经开始教授这门课程,只是金融危机让大家更为关注这个话题。中欧也开设了这些课程,EMBA项目第一堂课就是企业社会责任。
我并不认为这是理想的做法。理想的方式是,我们不开设商业伦理课,但我们的每一位教授都将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放在心底,在传授课程的时候都以此为准则,将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细节,将之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逐渐将商业的目标从纯粹的盈利转变为对社会有益。只是,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时间。
高度互联下的变革
记者: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商学院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苏理达: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太多改变。但是,现实不那么简单。现在,我们无法做出任何时间上的判断。但我们确实看到两个核心的趋势:
其一,新科技,尤其是交流功能让在线教育焕发出生命力。不少美国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实践,成千上万的学生和非学生在线订阅它们的内容。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收费。当然,问题是暂时的,随着订户的增加,内容的丰富,这个问题或许很快会有答案。
更大的问题是,商学院是否需要全面转向在线教育,是否开设免费网络大学课程。现在,我们决定暂时不将商学院全部搬到线上。
商学院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层管理者,是一个少数族群。眼下在线教育的模式更适合大面积、非针对式的教育。我个人注册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亲自体验后,我有把握这么说。
中欧可能会尝试复合模式:将学生在校园里的讨论、互动和人际往来,与在线课程结合,我们称之为“融合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不需要每天或每周都待在学校。他们可以选择在家中、甚至在旅途中完成教学部分;当他们回到学校,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参加大量的讨论和互动项目。换言之,在校园里不再有一对多的传授教学,只有师生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以及人际往来。
这对中欧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变革:教授可能从此不再给学生授课,而是将课程录制好后上传到网站,供学生随时点取。这样,学生按照自己舒适的进度完成课时之后,再次来到校园,就能更好地投入讨论。而教授的职能会转换为主导并激发学生们讨论的导师。
我们通常所说的讲师(lecturer),介于助理(assistant)和教授(professor)之间,这个英文单词是从“字母(letter)”“阅读(reading)”组合来的,就是在你面前朗读的意思。最早的讲师是课堂里唯一识字并能阅读的人,但这已经是500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几乎人人都能阅读,而且阅读的资源无处不在,这时教授再拿着书本在你面前朗读,你的注意力大概只能维持15秒。
10年后,教育机构的面貌将完全改观。虽然作为教育机构,我们并不乐意看到自己的模式被颠覆,但变革的潮流不可阻挡。
当然,目前中欧还在尝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过,我们相信能够驾驭这个转变。事实上,国际上许多优秀的商学院都已经开始这种尝试,大家对融合模式有基本的共识。
苏理达教授
苏理达(Schütte Hellmut)教授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任副院长兼教务长。他1981年加入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英士(INSEAD)国际商学院,曾担任INSEAD新加坡分院院长,以及东京大学、波士顿大学的客座教授与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
标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论文; 课程论文; 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