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状态:21世纪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_个人管理论文

论管理状态:21世纪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_个人管理论文

论管理状态——21世纪管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课题论文,状态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1999)04—0038—04

大量的具体的管理行为事实上都为特定的管理状态所左右。在有管理的领域,管理状态像幽灵般缠绕、困扰着人们,特别是管理者。管理学发展到今天,理论层出不穷,模式接踵而至,于特定实践的贡献也有目共睹。然而,越来越多的其他管理者发觉,这种理论或模式推导起来头头是道,应用起来并不尽如人意。一个理论上很好且经过论证被认为是切合实际的方案,执行起来,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实践正印证着这样一句颇有讽刺意义的名言:“不是医生开的药不好,是病人的病没有对准医生的药方。”看来,管理学界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并没有为人所认识,这就是管理状态。

一、管理状态,一股无形的力量

近现代管理学研究100多年来,没人关注管理状态,因此, 没人能对这一概念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即使对其基本含义作出笼统的界定也非易事。汉语中的状态有形态、状况、情况的意思,在科学技术中,指的是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这种状况,可以用一组物理量来表征。那么,如何来表述管理状态呢?目前只能推导为管理系统所处的状况。管理状态应该同样可以用一组物理量来表征或用一组项目来描述。

一个系统的管理状态如何,受制于诸多因素。首先是各管理对象的状态。无论专家们把管理对象区分为多少种,在一个特定的管理系统里,都有其相应的状态。人有喜怒哀乐(情绪)、高潮低潮(生理节律)、爱恶亲疏(态度),财有欠缺盈余,物有多寡优劣,时有短促舒缓,事有轻重缓急,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管理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这些要素各自会有不同的状态。其次是各要素的组合状态。不同组合会有不同的状态,同一组合中,某一要素状态的改变,会影响甚至会改变整个组织状态。第三是管理的环境状态(管理系统外的状态)。任何管理系统总是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的。客观环境有宽松、有紧张;有支持、有抵制;有协调、有冲突。这些同样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状态的变化,直接影响有时甚至支配着管理系统的状态及其运作与结果。第四是管理主体的状态,管理者或自信、或自卑,或坚决、或迟疑,或激昂、或消沉,都会影响整个管理状态。在影响管理状态的各种因素中,人及组织的状态最易变,因而其影响也最大、最基本。

系统中各要素的管理状态如何,大致受制于两种因子。一是管理要素自身的基本因子(特质)在管理环境和管理程序中的应激状况。基本因子是管理系统对各要素要求的必备条件,是容易测定的,如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的性别、学历、技能、资历等。这些条件是不变的或渐变的,与应激状况乃至管理效率大致保持一种函数关系。二是管理要素自身的非基本因子(特质)在管理环境和管理程序中的应激状况。非基本因子并不是管理系统对各要素要求的必备条件,是不易测定的,如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的情绪、态度、信仰、需要等,这些条件是可变的,与应激状况乃至管理效率高度相关,而且常常影响着基本因子的应激状况。许多非基本因子对基本因子的聚散推拉常常造成管理要素与管理系统自身在管理过程中变幻出形形色色的状态。这种管理状态与管理要素及管理系统并非直接单一的对应关系。管理状态可以是管理要素及其系统的本质反映。有什么样的管理要素及其系统,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状态及其结果,这是其必然性的一面。但同时,管理状态又可以是管理要素及其系统的非本质反映,有什么样的管理要素及其系统,未必有什么样的管理状态及其结果,这是其偶然性的一面。前者是非主流的,后者才是主流的,因此,管理状态就具有不确定性。

管理状态是一股无形的力量,直接影响管理及组织成效。明确而有吸引力的目标,高素质的人员,合理的组织,优越的条件,良好的环境,有效的方法、管理及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有置之死地而坐以待毙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有兴于危难,有死于安逸,成败得失,系乎一念,而主宰这一念之差的通常是当时的状态,对组织和管理系统来说,就是管理状态。

传统的管理理论关注静态和管理要素及管理系统必备条件的研究,把管理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企图建立程序化的模式以对付各种基本问题,这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不是万能的。就管理中的人而言,在一个组织或系统中,既有“经济人”,也有“社会人”,甚至还会有其他的“什么人”。“胡萝卜加棍棒”对“经济人”来说可能是有效的;关注人际关系对“社会人”来说也可能是有效的。然而,“经济人”会转化为“社会人”,“社会人”也会转化为“经济人”,系统中的组织是复杂的,组织中的个体也是复杂的,什么时候转化是不确定的,主要取决于“状态”。现代的管理理论关注动态和系统研究,动态原理、权变理论应运而生。这同样是必要的、合理的。它告诫人们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应付复杂多变的管理问题。但是,这种研究只停留在管理要素及其系统的基本因子在管理各环节中的发展变化的层面上,并没有从综合的深层的“管理状态”中去探究。“管理科学派”甚至企图通过计划和控制熟练地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手段来解决生产与运筹问题,这就极有可能陷入“现代化的程序化”泥沼。

管理状态是管理的依据,又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归宿。现代管理应高度关注管理状态,现代管理学应认真研究管理状态。管理状态将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二、管理状态的表征

用什么来表征或描述管理状态,这是认识和把握管理状态的前提。管理的目的无疑地是以尽可能高的效率来达成目标,因此,管理目标便成为管理的核心,同样,也是表征管理状态的核心参照物。据此,以人为中心,管理状态的表征或描述有如下几个基本项目:

1、管理状态的性质

从管理状态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所起作用的性质来看,管理状态可分为积极(良好)的、平和的和消极(不良)的三种。

积极的管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和组织对管理目标的认同,认为任务有挑战性,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可见的将来可以满足自身的主要需要。接纳管理措施,珍惜现有地位,满足已有客观条件,从而挖掘自身乃至整个系统的潜能,放大其能量。个人、组织和系统同心同德、协调一致,积极向上,创出“1>1”和“1+1>2”的结果。

平和的管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和组织对管理目标、管理措施没有认同感,依指令行事,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大致能完成任务。个人、组织和系统存在距离,工作气氛平淡。工作效率是“1=1”,管理效率是“1+1≥2”。

消极的管理状态表现为个人和组织对管理目标存有异议,对管理措施抱有抵触情绪,埋怨现有地位,不很好利用甚至有意破坏现有的客观条件,逃避责任,个人、组织和系统相互制约,运作不畅,气氛消沉,抱怨、对抗成风,从而导致“1<1”和“1+1<2”的结果。

2、管理状态的能量(强度)

从管理状态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来看,管理状态可以分为强烈、平静两种。

强烈的管理状态,表明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系统处于亢奋或消沉之中,气氛紧张、热烈、浓郁,或者沉闷、冷漠、对抗,有加速趋势,对管理效率的基本作用力起着放大或缩小的功能。

平静的管理状态,表明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系统处在平静之中,气氛平和,对管理效率的基本作用力起着维持的功能。

3、管理状态的数量

在一个管理系统中,根据管理状态集中离散情况及数量多寡,可分为单一状态和并存状态。单一管理状态指的是系统中各层次状态单一且性质相同,整个系统具有同一状态;并存状态指的系统中存在着两种以上性质各异的状态。

4、管理状态的层次

管理状态从层次上分,有系统的、组织的和个人的三种。三者的性质未必一致,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5、管理状态的地位

在一个具有并存状态的管理系统中,根据管理状态能量的大小,又可分为主导状态和非主导状态。主导状态对非主导状态具有统摄和诱导作用。非主导状态往往表现为妥协服从,或若即若离。如果并存状态的管理系统中有两种状态公然对抗,系统的完整性就受到破坏。

综合管理状态的5个表征项目,以性质为核心, 可以将管理系统的状态区分为8种:(1)单一良好状态;(2)良好状态为主导, 辅以多种平和状态;(3)良好状态为主导,多种平和和不良状态并存;(4)离散的平和状态;(5)离散的不良状态;(6)不良状态为主导,多种平和和良好状态并存;(7)不良状态为主导,辅助多种平和状态; (8)单一不良状态。

三、管理状态的测定

管理状态是变幻的,但它毕竟反映着人的行为、组织及系统的运作情况,是可以测定的。这项工作通常应由管理者去承担,也可委托顾问组织去操作。特别是当管理系统将出台重大改革举措,或是问题成堆,积重难返时,委托顾问组织搞清楚系统的管理状态就尤为重要。

管理状态的测定有许多方法和技术,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为人们较准确地测定管理状态提供了钥匙。

管理状态测定的常规办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效果比较法、参照系对比法、专题测试法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以下12项指标,有助于人们判定特定系统的管理状态;(1 )个人和组织对共同目标的关心程度;(2)是否接纳管理措施;(3)工作效率有无提升,常规工作进度有无波动;(4)工作情况有无及时反馈;(5)个人和组织对困难和成绩有无夸大其辞;(6 )是否就有效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7)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是否经常为利益争吵, 投诉率如何;(8)下属是否愿意与上司倾吐心事;(9)非正式组织的数量及活动性质与频率;(10)对民主程序的态度及参与率如何;(11)对非工作范畴的正式活动的态度及参与率如何;(12)个人工作的精神风貌:是否乐观、自信、主动投入、富有创见。

把以上每项指标粗略分成三个量度,再加以组合,即可获得对管理状态的评判,包括性质、数量、离散程度、强度、后果。

管理状态是多变的,即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管理状态的测评也应经常进行,切忌定势效应,凭旧印象,以老眼光去评判。

四、把握管理状态,提高管理效能

测定管理状态的目的不是为了盖棺定论,而是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在这方面,应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管理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耗散结构论(普利高津,1969)就非常强调系统状态,深入地探讨了一个系统从混沌向有序转变的机制、条件和规律,使人们认识到,管理系统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也必须系统开放,内外交换,减少熵值。协同论研究了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企图阐明在具体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共同性,揭示合作效应引起的自组织作用。这对于包含许多亚系统的复杂的总系统管理来说,其作用在于帮助管理者寻求各亚系统的共同特色和发展趋势,进而把握总系统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找出结合点,增进协作,共同推动总系统的发展。突变论(雷内·托姆,1968,1972)研究了系统如何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不稳定状态之后略作变化而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即突变问题,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以用一参数描述。该理论强调临界状态的研究与把握,并提供了描述事物突变现象的数学模型,对管理系统的维持、改革与发展就颇富启迪意义。此外,诸如运筹学、博弈论等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和处置管理状态。

把握和处置管理状态的基本策略有扩张、压抑、诱导、化解、维持(控制)、制造等6种,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握和处置管理状态尤应如此,谁驾驭了管理状态,谁就拥有管理艺术。也许21世纪就是把管理由科学提升为艺术的世纪。

标签:;  

论管理状态:21世纪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_个人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