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与美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_危机管理论文

次贷危机与美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_危机管理论文

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危机论文,美国论文,次级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21世纪第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次级按揭是指美国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面向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确有还款能力的客户提供的优质贷款,二是面向信用评分在620~660分之间的中等客户提供的“AitemativeA”式贷款,三是面向资产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劣质客户”提供的次级贷款。2006年,美国房贷款结构中,40%以上是“非优质资产”。根据次级贷款包装成的CDO产品,国际清算银行曾统计,美国CDO产品2004年更是1570亿美元,2005年发行2490亿美元,但2007年一季度就发行了2500亿美元,泡沫到了极限。美国老百姓由于失去消费后劲而大量拖欠还贷,目前美国购房人两月以上不能还款的非优质客户人数正在高速向20%进发。美国抵押银行协会称,2006年美国第四季次级抵押贷款违约还款率创4年新高。违约率由2004年、2005年的10%急升至目前的14%。2006年获得次级按揭的美国人有30%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如果房价继续下跌,银根紧缩,购房者无法再融资,房贷违约金额可能升至3000亿美元,其中次级房贷违约金额约占1700亿美元。届时,将有150万至200万户住宅或被金融机构收回。数万甚至上百万借款者将资不抵债,全国有大约220万人可能因为无力还贷而失去住房。

由于违约率不断提高,拖垮了众多的抵押贷款企业。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超过84亿美元的债务无法偿还,于3月13日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月底,向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8月初,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据花旗估计,美国次级债风波已令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FNM)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FRE)所持相关资产市值缩水47亿美元。美国已经有超过50家发放次级债的机构关门,3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停业,未来还可能有100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关门。8月15日,美国最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股价开始暴跌,标普花旗全球房地产指数在2007年第二季度下跌了4.5%,标普花旗欧洲房地产指数下跌10.4%,达到最低点。次贷危机迅速在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蔓延开来。2007年7月26日,美国股指收盘暴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300多点。受此影响,亚太股市7月27日纷纷下挫,日经指数跌幅较大,而澳大利亚、韩国等股指更是创造了200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股市指标股指7月26日纷纷下挫。每每收到来自次级债的坏消息,就会引发美股大跌一次,连累亚洲、欧洲、南美等地股指急挫。2007年以来,由于次级债危机的传染,已经引发了四次以上美国及全球股市的暴跌行情。全球股市出现多年罕见暴跌,次贷风波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也在增加,中国6家金融机构因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美国次级债危机已演变成一场21世纪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危机管理机制缺陷: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基础条件

危机若水,智主沉浮,“洪水理论”①告诉我们,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与美国危机管理中的失误息息相关。次级债从风险积聚到危机的爆发乃至形成一种全球性危机,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直接导火索,也有基础性影响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危机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基础条件。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次债产品的创新刺激了美国居民负债买房,大家都在幻想房价会越涨越高,而利率则会保持在极低的水平。这种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利率不断下跌或长期低利率政策的假设之上,显然制度设计就没有成功的基础。理论上实际上假设就不成立,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从美国实际情况看,这种产品设计与实际运行情况差距很大,面向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推出的很多新的贷款品种,如: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但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陡增。从实际利率来看,大部分次级贷款基于浮动利率,即贷款利率随短期利率变动而变动。从2004年中开始,美联储先后17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使得借款人还贷成本激增,加上楼市开始向下滑落,使次级按揭还款出现拖欠的情况日益严重。从房价运行轨迹来看,近年来美国住房市场逐步降温,使得房屋所有人的再融资变得更为困难。这种产品的弊端在于它是在永远成立的前提条件下设计的,基础条件一旦变化,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到来。

2.高风险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但无传导隔离机制。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在资本市场上去流通,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0平方,等等。次级债风险由于通过证券被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表面看,风险是分散了,但实际上它可能传导到证券市场,让投资者购买本来达不到投资等级的资产。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加之美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性,金融市场的全球联动性,金融风波一旦发生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结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传递和放大并继续扩散,这种风险严重低估的证券化资产从美国金融体系传导或转嫁到国际资本市场。而在危机发生之前,次贷债券发行国没有危机预案,以至于危机发生措手不及。加之各国危机管理水平和金融独立性、稳定性较差,分散和化解危机能力较弱,各国对在经济关联度下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隔离效率低下,没有对市场一些信息提前进行处置。危机的传导机制强于隔离机制和化解机制,以至于局部的债务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产品风险上升为产品危机,由区域危机、行业危机扩散为系统性危机。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金融联系紧密,美国次贷市场的影响对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部分海外投资基金冲击较明显。而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相比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由于次级债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3.商业银行失守了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府利用低利率及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做房屋贷款的银行、金融公司,借此大力扩张住房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少金融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者的准入标准,美国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但是近几年已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以吸引购房者。一些中介公司放弃职业基本守则,银行为短期利益(因为根据规定:劣质贷款的利率比联邦基准利率高出2%~3%,比同类优质贷款也高出13%)降低房贷政策,结果根据不实评估报告,进行了风险贷款投资。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商业银行承担了贷款的百分之百的责任。

4.监管缺位,政府应对危机能力较差。次级债危机并非仅仅是其规模大小的问题,危机过程所折射的是金融体系健全程度和信贷结构,以及对基本经济面的影响。政府把对次级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结果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并不十分真实、准确、可靠。在错误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贷决策必然是错误的决策。当次级债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信贷市场危机的监控和预警;重视在美国和国外恢复金融市场信心;重视个人住房信贷市场底层消费者,防止房地产市场降温加剧;重视大型住房信贷机构的护市能力;重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共担作用。高调向市场投放货币,美联储还联手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向市场注资,同时请出美国总统发表电视讲话,用国家信誉向市场担保。在各国央行紧急行动以及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承诺下,到2007年8月底美国次级债危机有所缓解。但是该危机留下的问题并没有结束。尽管如此,次债危机仍然不断蔓延、加重,说明美国政府挽救市场一定意义上是失败的,也说明危机管理的效率较差。

5.对次贷危机事先反映出来的信息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美国按揭银行家协会2007年3月13日公布的提示性数据,2006年末美国整体按揭拖欠比率升至4.95%,创三年半新高。其中次级按揭拖欠比率升至13.33%,创下四年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4月10日发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果政府等多个部门高度重视这些信息,一开始重药治理,危机也许不会发生。

6.次级债信息不透明。公共产品应该接受监督,信息公开透明,次级房贷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信息就不透明。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不透明时往往就会隐藏危机,这种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为危机的发生埋下隐患。

三、加强危机管理: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美国次债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充分显现,从美国次债危机发生到形成的机理来看,中国的商业银行加强危机管理,除了要注意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地产市场过热,股市资产价值高估,国外热钱流入过多可能会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产生不良影响外,还主要取决于自身驾驭危机、管理危机的能力,能否建立自我抵御、防范和化解危机的管理机制。当前除了要做好危机防范、危机处理等危机管理的基础工作外,还必须重点关注如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只要放松了危机管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有可能爆发危机。1929年以来世界发生的金融危机,如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基本上是源自于发展中国家,虽然20世纪90年代美国也发生过存贷危机,德国、西班牙也出现过银行危机,但影响范围很小。这次次级债危机源自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然后波及到全球,这说明危机爆发不分国家是否发达,也不问历史是否悠久,只要放松管理,忽视危机就可能爆发危机。因此,危机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危机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忽视。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注意危机的管理。

2.时刻注意金融产品负效应的另一面。任何金融产品都是“双刃剑”。次级抵押贷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4年期间经历过快速发展,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发展到2000年的1400亿美元,如今高达8000亿美元,有力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其价值与风险共存无可非议。作为管理者,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更要注意危机措施的设计。因此,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很多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出售,往往涉及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杠杆交易,尤其是对冲基金的操作,必须依靠杠杆交易进行。当风险发生时,风险立刻会被几十倍、上百倍地放大。金融的全球化与衍生金融产品的作用本来可以分散风险,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

3.把创新建立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客观上需要金融不断创新,而每次创新在给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往往又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因为每次创新都要对原来的体系进行革新,会面临新的环境,打破原来的平衡,创新过程也是风险积累过程,美国次级债危机说明,政策的效率迟早要兑现,积累的风险迟早要释放。防范与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必备的素质。金融创新基本上以风险的结构化设计与不同比例的杠杆融资为基本特征,任何杠杆比例,都有相应的放大效应,房价上扬时期,这种放大效应继续扩大了市场的流动性,也使得投资机构获得了高额的收益,但是在房价下滑和市场信心受到冲击时,这种杠杆比例也使得金融市场的冲击被迅速放大。

4.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资金的相互融通使得危机极富传染性,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一员,无论哪个因素发生金融危机,很难不受影响。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同时,必须积极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在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的资产市场情况似乎游离于风险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构建了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的这道防火墙。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有效的资金融通与危机隔离体系,以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5.保持信用规模的适度增长。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依赖和风险控制不当,是次贷风波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设计得都很复杂,投资者甚至都搞不清楚产品的结构,使得本来起到分散风险作用的衍生工具反而变成了风险品。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商业银行的信贷快速增长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货币供应量差不多都以两位数增长,大大超过GDP增长速度。这种增长虽然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经济来说不可缺少,但一旦超过警戒线可能会引发投资过快、物价上涨等经济问题。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业绩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保持信贷规模的增长符合商业银行基本规律。

6.重视海外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从投资者角度来看,相当多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并没有意识到理财产品中蕴涵的风险。

7.关注住房金融健康发展。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住房信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加以发展,有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房贷累计余额在4.3万亿元,其中给开发商的贷款为1.7万亿元,给个人的按揭贷款为2.6万亿元。在按揭贷款中,只有最长10年的固定利率类贷款和最长30年的浮动利率类贷款,平均的按揭成数不到六成,平均贷款期限17年,对应于1元贷款的抵押物市值通常超过2元。因此中国的按揭贷款出现类似美国次级债问题的可能性极小。中国目前房贷证券化产品很少,房贷只涉及银行和购房者的简单关系,不像美国次级债牵涉购房者、房贷公司、投资债券者等诸多主体。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中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也存在重大风险,危机可能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如中国一些房地产热点城市,房价收入比早已超过了12∶1,中国人均存款不到1.4万元,却要面对十多倍的房价,因此,房价的适度回归已成必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综合价格的持续上涨,因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多次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必然对房市产生一定的影响,2008年初,商业银行将开始执行新的贷款利息,历次加息将一次性释放,将明显增加贷款购房者的负担,这会给国内房市带来新的变数。尽管国内目前不少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不好,但在房价持续上涨时,这种信用差的人不会暴露,因为高房价会把这些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但如果房价逆转,其风险必然会暴露无遗。因此,要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发生大幅度波动。

8.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美国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并没有让美国的商业银行陷入全面危机,原因在于,将次级贷款证券化,以高流动性实现转让,贷款风险也就随之转移出去。由于这些债权不是完全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内,结果美国次贷危机让全世界的投资机构进行分担,中国贷款的证券化程度很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部,一旦出现危机往往是致命性的打击。因此,通过证券化的推行可以有效地分散商业银行风险。

9.严格资产业务评估标准和程序。次级按揭是基础的资产,经过频繁的包装与证券化,最终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隔离的越来越远,最终的投资者所投资的证券与基础资产的对应关系日益模糊,这就使得最终的证券投资者对于所投资的证券的风险评估难度加大。因此,对抵押资产的抵押应实行内外评估结合、评估结果社会公示、双评估等手段,保证抵押资产足值、有效。

10.注意国际金融市场的前瞻性预测与分析及国内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分析与研究。次级债问题从风险到危机的爆发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有前瞻性的研究,及时提醒有关单位关注美国的有毒资产,也许危机就更容易得到规避,损失就会尽可能降低。目前,商业银行虽是金融体系核心,但决定商业银行生存的很多决定性指标并非由商业银行决定,由于宏观经济的需要,往往会以牺牲商业银行的局部利益为代价,建立在理想或理论设计基础上的金融产品在特定条件下是科学的、完美的,但却又往往是发生危机的导火索。

总而言之,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主体,经济危机引发银行危机在所难免,而银行危机则有可能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危机,除了塑造商业银行危机管理机制外,加强房市和股市管理,优化投资结构,保持经济稳健、健康发展也十分重要。当前要保持利率水平的适度增长,加强对国际资产注入与流出的管理,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陆岷峰:《危机若水 智主沉浮——企业危机管理的思考》,《企业研究》2008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  

次贷危机与美国商业银行危机管理_危机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