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干预:战略欺骗的新视角论文

认知干预:战略欺骗的新视角

许 畅 高金虎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 210039)

摘 要 [目的/意义] 把认知干预理论和方法引入战略欺骗中,为战略欺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 厘清认知干预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欺骗的心理学维度及二者的关联,从认知干预的视角分析战略欺骗实施的流程,并梳理战略欺骗中常见的认知干预方法。[结果/结论] 运用认知干预的方法实施战略欺骗可以使敌方陷入认知偏差、思维固化、决策失误中,是重要的辅助性手段,充当了国家力量的倍增器,有助于有效应对新的国际局势和挑战。

关键词 情报 战略欺骗 心理战 认知干预

0引 言

情报不仅是信息,更是谋略和行动。谋略就是欺骗,战略欺骗即为一种情报谋略,是关于情报的谋划和策略,情报是战略欺骗的依附体,没有情报就没有完美的欺骗,更没有识破欺骗的可能。情报工作本质上是敌对双方的认知对抗,一方要想方设法地获取另一方情报,而另一方则要千方百计地隐真示假,战略欺骗作为双方对峙中的不确定因素,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可以使欺骗者增加实力,同时也是情报分析中的不准确性,是引起情报分析失误的重要原因。新时代的中国依然面临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社会愈发“不确定”带来的挑战,新形势下的战略欺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使命,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战略欺骗对于提高情报分析的准确性,避免己方成为战略欺骗的受害者,进而减少情报失误具有根本意义。

⑧陈静漪、仲洁、宗晓华:《研究型大学科研投入—产出绩效动态评估——基于2004~2012校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教育科学》2016年第1期。

女儿捧着这次文学节的优秀青年作家作品集《奥德赛》给我看。文集内每一位优秀作家的作品都请一位著名的插画家配上几幅插图。在这些优秀作家当中,她是唯一自己绘插图的作家。正因为这样,她得到主办单位的特别礼遇,她是其中唯一的图文俱佳的青年作家:在欧洲,既是作家又是插画家并且两项兼优的并不多见。

工程验收时,要检查工程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进行建设,是否有未完工程和遗留问题。项目划分是最好的检查纲目,相应工程建设内容一一对应,便于验收工作组在工程验收前检查、核对工程建设内容。同时,工程验收也是依据项目划分进行分级(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合同工程完工、阶段、竣工等)验收的。

战略欺骗是在特定情境下尤其是战争环境中采取的非常手段,战争是对立双方武力对抗的最高形式。战略欺骗通过示假隐真的手段,制造战争迷雾,干预对手的认知,引导其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而作出与其不利而与我有利的决策和行动,本质上具有典型的认知干预特征。相较而言,情报学虽然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并在应用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式对相关人员的认知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干扰,以实施战略欺骗,实现某种既定目标,但尚未明确提出认知干预。而认知心理学领域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知干预理论并广泛应用,把认知干预理论引进到战略欺骗里来,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战略欺骗和战略反欺骗研究。

1战略欺骗的认知范式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战略欺骗的理解各有千秋,但都认为战略欺骗应通过释放欺骗信息,传递虚假图像,误导对方的情报机构和决策者,从而导致其作出符合己方战略需求的决策。战略欺骗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战略欺骗主要指军事战略上的欺骗。战略欺骗也可从心理学维度进行阐释,高金虎在《战略欺骗》一书中就提到,战略欺骗的本质是一种干预对方决策心理的手段[1]43

认知干预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欺骗。战略欺骗实际上就是通过认知干预方法充分迎合欺骗对象的主观判断和认知风格,让欺骗对象忽略有价值信号,无法及时修正判断,影响战略决策,处于自我欺骗的状态中而不自知。随着现代侦察手段的日新月异,要在对立局面中取得优势实属不易,要成功地实施欺骗则更有难度,从情报机构的人员组成来看,欺骗信息要成功为欺骗对象所感知,到达干预决策的阶段至少需要通过信号监听者、情报分析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其后才是决策者进行整合评估。而认知干预手段模拟欺骗对象的认知程序,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形成误导性的知觉体系,强化欺骗过程中的人误因素,达到分散对手的注意,消耗对手的资源,影响对手的认知,误导对手的决策,延滞对手的行为等目的,能够更精准地实现自我欺骗。

信息加工的范式把认知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决定于其内在的认知而非外在的信息,个体心理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其头脑中的不合理的认识观念,认知干预就是通过纠正人们错误或歪曲的认识,改变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和对事物的原有的看法与态度,促使其产生情感及行为变化的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也有学者认为认知干预是指通过改变或影响个体已有的认知思维模式来影响个体的(运动)行为水平的各种主动措施[3]。认知干预的目的在于协助个体找出其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自己的经验,由想法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Clare在其研究中将认知干预分为三个不同内涵的概念[4],其中的综合认知刺激指的就是对个体的认知施加某种刺激以实现干预。总体而言,认知干预是通过干预手段或措施以达到改变认知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酒过数巡,说到秦铁崖的神勇无敌,酒到七成的秦铁崖道:“秦某身经百战,至今未落败,奥秘何在?说出来诸位或许不信,奥秘就是,不怕受伤,不怕死!”

另一方面,隐真离不开示假。在隐蔽真相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示假的方式,展示虚假的、误导的甚至是真实但经过剪裁的“真相”,来吸引、转移欺骗对象的注意力,影响其情报人员、战略决策者的分析判断。1940年12月,英国进攻位于西部沙漠的意大利第十军,期间英国有意让意大利知道英军的移动和部署情况,并让报告内容与第十军对情况的判断趋于一致,顺应其忙于战备、加快行军的心理,最终成功地促使意大利相信英军的部署只是为了防御而取得了战略欺骗的成功。

1.2战略欺骗与心理战的关系 认知科学的发展开拓了情报学研究的新范式,战略欺骗和心理战都得到了重新界定,心理战是摧毁对方的心理防线,欺骗是改变对方的认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认知科学的视角来看,战略欺骗和心理战都是信息作战的核心能力和主要方法,是对受众的认知域进行影响,进而使其对局势的分析判断发生错误,提高情报失误的可能性。心理战是指向外国受众传播选定的信息和症候,以影响其情感、动机、客观推理能力,并最终影响外国政府、组织、群体和个体的行为的有计划的作战行动,其目的是诱使外国采取有利于心理战发起方实现目标的态度和行为[7]。《心理战理论与实践》[8]一书中提到,心理战效应的主要过程包括引起注意、产生印象、逐步理解、动摇意志、增进情感和付诸行动6个方面,6个过程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心理战完整的效应过程,其实质就是认知和认知干预的过程。也有学者前瞻性地提到,大力抢占“认知空间”是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信息时代心理战平战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先发制人、吸引注意、保持适度差距促进同化和内化等策略实施认知操纵[9]

但是,战略欺骗不是心理战,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受众不同。战略欺骗是对个体的认知干预过程,是能逆转整体局势的间接路线,其主要对象是对方的决策者和情报机构,心理战则通常针对群体,如敌方官兵和民众,是对群体或组织的认知操纵和影响,进行心理威慑,进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但战略欺骗的单个目标可能也是心理战群体目标的一部分[1]27-28。军事欺骗的实施,需要分析所处的形势及任务的特点,加之敌方决策者(欺骗对象)亦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或反欺骗意识,因此往往要和心理战配合作战,形成一致主题,营造心理氛围(从众心理),进而影响决策者的态度和认知,才能起到预期的威慑和诱导作用。

2战略欺骗的本质是认知干预

从认知干预的视角来看,战略欺骗通过隐真示假的手段对敌方的认知进行刺激和干扰,顺应其先入之见,影响其认知系统,促使形成有偏差的认知或错误的决策,本质上属于认知干预,最终目的是实现敌方的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是认知干预实施的基本前提。巴顿·惠利(Barton Whaley)指出,从认知类型来看,认知可以分为错误认知和精确认知,欺骗和自我欺骗都属于错误认知,其中欺骗为他人故意诱导所致,自我欺骗为自我诱导所致。自我欺骗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幻觉,其主要特点是“能看到却不愿看到”,即忽视和其倾向性相矛盾(不完全一致)的情报信息,选择相信和自身判断更为一致的情报信息。正是欺骗对象的错误知觉为欺骗者的谋略提供了最终的突袭和先决条件[15]。因此,认知干预的实施需以欺骗对象的自我认知为基础,基于其认知模式和特点为其谋划并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其认知倾向和认知风格的情报信息,使其认同、接受并坚信所呈现的情景和事物,最终达到诱骗的目的。

高金虎[1]61认为,欺骗行动本身就是为促成敌方错误认知的一个心理干预的过程,战略欺骗的根本目的是让对方决策者作出符合我方战略利益的预期决策。阎力[11]指出,军事欺骗就是诱使敌方形成错误知觉和判断的过程,于乔霖[12]也在其文中提到,由于个体的认知偏差始终存在,可以通过分析人的认知过程主动“构造”现实,通过“增加模糊度”或者“将对方引入歧途”的方式实现欺骗,从而使战略欺骗成为可能。而陈媛媛[13]等人则以《孙子兵法》中的“欺骗”理论为研究对象,基于战争史上经典的“欺骗”案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别解读了投其所好、隐真示假、奇正相生、用间与反间等战略的理论合理性与可行性,并指出了解认知过程的特点有助于跳出认知局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认知局限对决策的影响。

一方面,示假的根本目的是隐真。释放假信号、制造假象等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干扰对方决策者的思维和判断,从而隐蔽真实情报。为确保诺曼底登陆成功,1943年12月,盟军启动了对应的欺骗措施——“杰伊”,后改称“卫士”计划,其核心目的就是使德国统帅部相信诺曼底登陆只是一场佯攻,只能通过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颠来倒去的零星情报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如与苏联情报机关联手制造进攻挪威、瑞典的假象,在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虚构了番号为美国第一集团军群的部队等,最终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和西线情报处处长罗恩纳都认为盟军的真正主攻将在加莱,做出了符合盟军预期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将德军的注意力从真正的意图转移到虚假意图上。

随着认知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干预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其中认知干预在情报作战中的运用就涉及到战略欺骗。从内容上看,战略欺骗可能单独发生在军事、经济、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也可能是交叉性的“总体谋略”,以应用于国际关系的处理、心理作战方法、军事欺骗等以解决国际冲突、获得有利战局等。有学者[5]指出,基于对现实主义解释力的不满和认知革命的影响,在国际关系的一些问题领域,如国际危机、和平与冲突解决、谈判以及联盟政治等题域中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广泛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外交决策分析领域,其中,认知因素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而在外交决策分析领域,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各个行为者的认知和利益也不同,因而采取的认知干预的手段也不同,如在1949年9月至12月,美国不同机构的责任人围绕着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保卫台湾、亚洲宏观战略等迫切定格的热点问题,通过国会、辩论、媒体等各种路径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利益、试图干预和改变国务院的既定政策,从而对最终决策施加自己影响力[6]

2.2战略欺骗的本质是认知干预 美国学者巴顿·惠利(Barton Whaley)把欺骗作为一种错误的认知类型和心理现象[10]109-117,认为“所有的欺骗都是在受骗人(动物)大脑中发生的,并且仅仅在‘旁观者的眼中’产生”,发展出一整套欺骗理论。在欺骗理论中,欺骗的任务(目标)就是在事实面前制造假象,欺骗行动由伪装(dissimulation)和模拟(simulation)两部分组成,其中伪装就是掩盖真实的情况,模拟就是要制造假象,即隐真和示假。欺骗的过程包括确定战略目的、欺骗目标的反应、欺骗目标的认知、决定隐真的内容、类型、方法、行动、渠道和效果等10个步骤。

在实际实践中,战略欺骗行动的内容就是为了说服受骗者接受一个假象而隐真示假,过程中必须向其隐藏代表真相的情报,释放干扰情报或错误情报。隐真和示假相辅相成,脱离隐真的示假是不存在的,没有隐真的示假是不合理的,示假是为了隐真,隐真离不开示假。

自我欺骗是最有效的欺骗手段。首先,欺骗是发生在人的大脑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只有作用于人的大脑才能发挥作用,实施欺骗就是通过外界各种干预手段和媒介对欺骗对象的大脑产生刺激、影响认知,如果欺骗信息无法被欺骗对象所感知和认同,无论施骗者的手段方式多么高明,欺骗都是无效的,因此,欺骗必须转化为自我欺骗方有其功效。其次,“欺骗我们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我们自己”[10]109-117,最有效的欺骗是设法使欺骗对象坚信而非改变,即自我欺骗。按照人的认知习惯,和其自身倾向性认知一致性越高的情报越容易被认可,一致性相对较低的情报则容易被忽略或曲解。欺骗情报或信息一旦被感知,欺骗者的任务就是强化欺骗对象的倾向性认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与这种倾向性认知不一致的蛛丝马迹,让欺骗对象陷入自我欺骗。

2.3战略欺骗的目标是实现自我欺骗 战略欺骗通过认知干预的手段影响欺骗对象的认知系统,让欺骗对象形成错误认知进而影响整体态势,战略欺骗之所以能对欺骗对象产生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迎合了欺骗对象的先入之见,让欺骗对象实现自我欺骗,“谋略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敌人确定、肯定自己的错误观点”[14]。自我欺骗是欺骗成功的真正原因,是认知干预实施的基本前提,是最有效的欺骗手段,欺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我欺骗。

2.1战略欺骗的手段是隐真示假 战略欺骗通过对受骗者释放假情报,对受骗者的认知进行刺激和干扰,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者让其迷惑,以隐藏己方的真实实力或真实意图,关键是隐真示假。隐真就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示假就是故意制造一种假象。巴顿·惠利认为,制造假象的措施有三种,即模仿、无中生有和设置假目标。模仿就是用一种事物模仿另一种事物,复制其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复制品,以此来展示虚假的事物。无中生有就是直接创造一个虚假的事物。设置假目标是通过呈现另外一个事实来展示虚假事物。

1.1战略欺骗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以人的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人的行为产生和塑造,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解释和看待刺激或事件。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和心理主义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即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类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的装置或通道。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通过有意识组织的各种活动,引导教师自我反省教学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学效率最大化,完成教育目标,是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不断追求个人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进步与发展的努力及意愿。立足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使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态度有所改善,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个人意愿的自我实现。

战略欺骗中的认知干预本质上是改变认知的一种方法或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但由于其适用领域的特殊性,实施对象的多元性等,其既定目标已不是单一的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又超出了心理学的认知干预范畴,衍生出了新的特性。

3从认知干预看战略欺骗的实施过程

战略欺骗本质上是改变认知的一种方法,把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那么实施战略欺骗的过程就是改变信息加工的过程。一般而言,人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人类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心理活动,通过影响或操纵个体心理活动可以改变其解释周围世界的模式,进而形成错觉、认知偏差、思维固化等,导致情报失误,获得有利局势。

3.1战略欺骗的认知干预流程 战略欺骗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三个阶段:筹谋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可分为信息提取阶段、认知干预阶段、反馈和修正阶段,如图1所示。信息提取阶段(筹谋阶段)的核心是情报,主要是指在战略欺骗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当前国际大局势、大环境是否有利于实施战略欺骗,分析和评估欺骗任务的可行性和风险性,利用情报、技术等手段获悉对方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认知干预阶段(实施阶段)的核心是干预,是指在充分筹谋的基础上,通过知觉控制、吸引注意、心理暗示、“构造”现实、顺应心理、隐真示假等干预方式和手段,对敌方已经形成的且有利于己方的错觉、认知偏见和思维模式等进行适当强化和干扰,依据对方的心理倾向构建具备误导性的知觉体系;反馈和修正阶段(反馈阶段)主要指向欺骗实施的结果,并对欺骗措施进行调整。战略欺骗的筹划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求随时对情报的获得、干预的手段等前期阶段进行不断的反馈,了解对手对欺骗措施的反应,根据反馈的情报确定欺骗的效果,不断调试和修正干预方式,在可控范围内重新开展认知干预,重新调试欺骗计划,在不可控范围内做好替代方案,替代方案的产生同样遵循信息收集—实施干预—结果反馈的循环流程,以增强欺骗成功的概率,从而实现欺骗目标,让欺骗对象形成错误决策并最终影响局势。

物化意识具有双重特征。它首先是一种直接性的,表现在意识只能止步于人和对象在社会中最直接的形式的相同性,人们只能直观到表象而看不到表象背后真正的世界以及他自己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物化意识的眼光中,无论何种质的差异都要么以计算的形式加以改造,要么就是无法确认的或者被直接性意识所过滤掉。即使过滤的质想要奋起反抗,但处于物化意识控制下的人也无法理解质的不同及其内在相关性,因为反思与批判已经被直接性取代了。这一意识是“不见内容的、无法带出历史的意识,对象在这个意识中是平面的、永恒的”。

图 1战略欺骗的实施过程

3.2战略欺骗中常见的认知干预方法 在实施战略欺骗的流程中,认知干预阶段(实施阶段)是影响态势的关键环节。认知心理学是战略欺骗的理论基础之一,而人的思维模式、对信息的逐级加工、记忆过程都有可能形成情报分析失误[16]。作为战争谋略的集中体现,战略欺骗更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必须随机而变[1]79-81,按照情况运作,充分考虑人误因素,因而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从个体信息加工的流程来看,战略欺骗就是强化欺骗对象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人误,其过程包括外部刺激—认知干预—认知系统——干预结果4个环节,即情报、信息等外部刺激通过认知干预的手段进入个体的认知系统,形成误导性的知觉体系,让欺骗对象形成错误决策,达到欺骗目标,如图2所示。

图 2战略欺骗的认知干预流程

认知干预的方法可以包括知觉控制、“构造”现实、吸引注意、心理暗示、顺应心理、潜移默化等。其中知觉控制是指控制欺骗对象对当前局势的感知觉,不让敌方获取真实的情报信息,“构造”现实是指通过模拟情景等途径,主动为欺骗对象提供错误或片面的情报信息,二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敌方形成选择性知觉或产生错觉;吸引注意也可叫做转移注意,由于人们的注意阙限和注意分配的通道容量有限,无法同时处理所有的感觉线索,吸引注意可以使敌方个体陷入信息瓶颈而不自知,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心理暗示是让人接受外界或他人赋予的情绪、观念、愿望等,在战略欺骗中往往需要心理战的配合,一旦心理战实现了对群体的认知干预,个体往往由于从众心理被同化而改变认知;顺应心理就是顺应欺骗对象的心理预期,认知主体心中固有的倾向越强烈,其曲解和误读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成功的欺骗是顺应欺骗对象的心理,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制造符合其心理倾向的假象,强化其错误认知,固化其错误的思维;潜移默化是因为欺骗行动是一个过程,关键要为欺骗对象所感知,为了改变或影响敌方的认知有时需要多种干预方式共同推进,有时可能需要提前几个月开始筹备,有时需要把准备好的欺骗事实切割后一块块呈现以增加可信度,让敌方在无意识(前意识)状态下相信假象,形成错误的认知。

菊花不仅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这就需要做好菊花的栽培管理和养护工作,根据菊花的生长发育规律,来对菊花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肥和水等进行改善,从而使菊花达到花叶丰满,实现其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4小 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认知干预为战略欺骗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并非不同制度、文化、价值观之下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的所有冲突都可以纳入认知干预的范畴,战略欺骗是战争残酷性的必然选择,是特定情境下采取的非常手段和特定行为,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和局限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战略欺骗是通过信息提取、认知干预、反馈和修正等流程,基于欺骗对象的认知特点选择干预的方法和手段,最终实现欺骗对象的自我欺骗的过程,其中情报是核心,干预是关键,反馈是保障,让对手进行自我欺骗是目标。

从认知干预的视角阐释战略欺骗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欺骗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反欺骗提供了可靠依据。欺骗是实现战略性目标的一种高收益辅助性手段,不能改变对立双方的本质态势,但往往可以出奇制胜。充分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战略欺骗的本质有助于提高决策者和情报人员对欺骗的警觉性,提升其反欺骗意识和识别欺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金虎,张佳瑜. 战略欺骗[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2] 张 文.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兴起的科技时代背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7):123.

[3] 刘风兰,王曙红,冯晓敏,等.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认知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4):1535.

[4] Clare L.Cognitive training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four people with early-stage dementia[J].RevClin Gernotol,2003,13(1):75-83.

[5] 尹继武. 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J].外交评论,2006(8):101.

[6] 丁 硕. 外交决策模型比较研究—以1949年至1950年美国对台决策过程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U.S. Joint Chief of Staff.Joint publication 1-02,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M].Washington,D.C.:GPO,2001:347-348.

[8] 蒋 杰. 心理战理论与实践[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9] 常艳娥. 论信息化战争心理战中的认知操纵法[J].湖南社会科学,2006(6):57.

[10] 巴顿·惠利. 战略欺骗总论[C]//战略欺骗与突然袭击译文选编.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109-117.

[11] 阎 力.高技术时代的军事欺骗[C]//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1997:314.

[12] 于乔霖. 战略欺骗与其困境—理论论说和实例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13] 陈媛媛,刘轩铭. 浅析《孙子兵法》中的“欺骗”理论[J].孙子研究,2016(4):38.

[14] 迈克尔·伊·汉德尔.情报与欺骗[C].陈 烨,译.//战略欺骗与突然袭击译文选编.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94-108.

[15] 巴顿·惠利. 谋略:战争中的欺骗与突袭[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2:56.

[16] 高金虎,张 魁. 情报分析方法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134-140.

Cognitive Intervention :A New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Deception

Xu Chang Gao Jinhu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lleg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Nanjing 210039 )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Cognitive intervention theory and method are introduced into strategic deception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deception research.[Method /Proces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of strategic decep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also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trategic dece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intervention, and combs the common cognitive intervention methods in strategic deception.[Result /Conclusion ]Using cognitive intervention to implement strategic deception can make the enemy fall into cognitive bias, thinking solidif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rrors. It is an important auxiliary means and serves as a multiplier of national strength, which helps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Key words intelligence strategic deception psychological warfare cognitive intervention

收稿日期: 2019-01-08 修回日期:2019-02-18

作者简介: 许 畅 (ORCID:0000-0003-4760-7013),男,1988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情报分析;高金虎 (ORCID:0000-0003-4047-0579),男,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情报基础理论、情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19) 07-0023-05

引用格式 许 畅,高金虎.认知干预:战略欺骗的新视角[J].情报杂志,2019,38(7):23-27.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9.07.005

(责编:王 菊;校对:刘武英)

标签:;  ;  ;  ;  ;  

认知干预:战略欺骗的新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