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外语整合教学实践论文

大学外语教学

CLIL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外语整合教学实践

曾 琴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外语整合教学,符合传统文化走入高校、走出中国的国家战略。本文旨在提高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输出应用能力。本次教学实践基于CLIL理念,根据学生外语水平设计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通过监测课堂和考核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语的习得水平检验教学效果,探讨CLIL理念下的大学外语课堂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教学实践路径与效果。本次实践对日语口语课程进行重构,设计六大文化主题单元模块,以小组协作、专家座谈和实际文化传播发表等任务设置的形式开展教学,监控课堂,最后根据监控报告和学生实践前后的问卷调研结果考察检验实践效果。

[关键词] CLIL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大学外语教学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我国高校大学生无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极其重要的传播者,故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因该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高水平外语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往大学外语教学过于强调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输出,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等现象。[2]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只是冰山一角,从中可以折射出一系列外语教学脱离实际应用的问题需要认真思索并解决。用外语开展跨文化交际时必然会涉及各自的传统文化,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部分。要想用外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确保输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真实有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外语能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共进步,需要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聚焦教材、扩充教材,深入剖析并发掘文化要点,系统地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并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来检验完善,达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最终目标。

根据笔者所在地区外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四年期间国外文学与文化课程设置偏少,大部分学生毕业时对国外文学与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实际交际活动中更不会主动涉及该部分内容。而在外语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输出的必要性调研中,参加调研的所有学生均表示很有必要。调研结果还显示,与国外友人密切交流的学生经常会在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因了解不够而难以措辞,没能准确地将我国文化精髓传达出去。因此,大学阶段外语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教学任重道远,需要高校外语教师们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创新和自我教学能力提升才能实现。

我上楼推开房门,屋子里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屋顶的灯光显得有些暗淡。陈浩没有睡觉,在看书。屋子里有点闷,我掀起窗帘,想打开窗户。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外语教学的研究很多,包括必要性、教学法和教学模式等多角度研究,但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研究不足。本次实践基于CLIL理念,在日语口语实践教学中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多模态教学,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思辨能力入手,促使学生在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切实提高口语应用表达能力,实现多个教学目的。

CLIL(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理念是在多语种、多文化的全球化语境下对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它体现了外语教学的社会文化转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语整合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3]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能力培养需要结合语境,提供给学生原生态的文化背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及学习传统文化。CLIL可将语言和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文化内容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原生态”的语言学习机会,减轻纯粹语言知识习得的焦虑,通过语言带动思维发展。[4]本次教学实践正是基于CLIL理念,把日语作为学习工具,整合日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小组协作互动,在学习与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最终实现语言与传统文化知识的互促进、共发展。

二、教学实践概要及效果

(一)教学对象与教学任务

本次教学实践是面向笔者所在高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展开的日语口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的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对象基本具备用日语表达观点和陈述事实的能力。本次实践教学任务主要有三:一是用日语准确陈述各传统文化主题,二是围绕中外传统文化特色用日语组织会话与交流,三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播文化的自觉。

(二)教学内容与方案

本次实践根据教学对象目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度和日语输出水平,分六大单元模块依次开展实践教学,分别是传统饮食文化、传统节日、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名胜古迹和家乡特色文化,每单元模块设计4个学时,共计24学时。各单元模块根据各自的文化内容设定具体的外语和文化习得目标,并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具体课程内容。如展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单元教学时,具体课堂内容设计如下表所示:

表 1实践教学目标与课程计划

本单元教学实践配备两名教师(授课教师与课堂监测教师)全程参与,一名外籍教师指导备课,课程基本采用全日语讲解。CLIL理念提倡语言与科目的共生学习与提高,因此,本次实践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除了语言功底扎实,教师还必须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开展,教师团队半年前就开始了资料收集与课程设计相关工作。为刺激学习者的兴趣与延伸学习,每个单元都会插入传统文化电影片段或网络视频文件,并赋以日文配音等。课前准备工作邀请外籍教师参与指导,特别是在对中国传统菜品的日语翻译整理和实际课堂用语表达等方面,反复与外教探讨寻找最佳译文和最贴切表达。

本次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适当加入了部分日本传统文化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比较文化视域下展开学习和讨论学生兴趣更浓厚,更利于学生客观地判断与理解两国文化差异,也更利于传播和受容。学生只有融会贯通国内外相似习俗,才能客观正视中外传统文化差异,真正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传递者。

这天傍晚,柳红扒了碗饭,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去苏秋琴家。但苏秋琴家关着门,一家人都不知哪去了,她敲了两下门,手就迟疑了。她听到里面的声响。好像是苏秋琴的呻吟声,突然轻了下去。接着是白天明和她的对话声,含含糊糊的。接着就没有了任何声响,但随即苏秋琴的呻吟声又响了起来,跟示威似的,一声比一声响亮。

CLIL理念倡导开放式教学,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学以致用,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进入课堂,相互交流,明确专业需求和发展方向。本次实践虽设计学生走出去寻找周边的传统文化习俗和邀请当地文化专家进入课堂交流,但由于课时所限,只邀请了外籍人士进课堂。因此,真正的实践成果检验还需要继续追踪学生课外实际交流活动。高校外语课堂需获得更多的地区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互动,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课堂从“接受型”到“建构型”再到“输出型”的转变。

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本次实践过程要求课堂内监测教师全程参与,实时监测学生的课堂内表现和小组交流情况,并辅助小组探讨和及时反馈问题点给授课教师。最后根据学生课后反馈的信息,适当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文献,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因材施教帮助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形成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个人价值观念。

口语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口语课堂“文化与语言双聚焦”,展开多模态教学,学生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主动用日语思考中日两国文化的习惯。

设P-A的距离为a,则a=5.5,设P-B的距离为b,则b=10,设A-B的距离为c,则c=9.0,P-A-B的节约里程为:a+b-c=6.5

为验证不同规模的货位分配问题对EMBBO算法解集质量的影响,另外选取3种规模的货位分配任务对算法进行测试,上述其他参数保持不变,4类货物的货物数量如表6所示。

一般来说,知道了一个文本所陈述的内容,就是理解了该本文。浪漫主义诠释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克拉顿尼乌斯(Johann Martin Chladenius,1710-1759)就曾认为,只要我们知道了一段原文所涉及的东西,我们一般就直接理解了这段原文。[1]而解释则是指“增加那些对于完善理解一段原文是必要的概念”。[2]因此,解释是用来排除理解过程中的疑难的,其对于原文的理解来说是一种例外情况,具有偶缘的性质。只有当对文本的理解出现障碍,即我们并不能顺利地知晓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时,才需要对文本进行解释,以澄清文本的内容,从而实现对本文的理解。

2.服务效率偏低。机关图书馆(室)大部分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建造,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没有市场竞争压力。因为缺乏经济效益,资本市场一般不会投资机关图书馆(室),现代图书馆(室)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也不会应用到机关图书馆(室)来。因为没有竞争压力,机关图书馆(室)自身也缺乏发展动力。服务模式单一,服务人员短缺,服务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当前机关图书馆(室)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每到夏季,尤其是高温持续时节,南部高山冰雪消融,流水顺冲洪积扇裙而下,扇地下游则满滩为水,无处不有,水深≥50cm,积水成灾,水流夹杂淤泥,覆田淹草,淤泥厚度有时达到15cm,作物难以安全生产。

(三)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实践采用CLIL理念,在现有的教材基础上增加教学目标,增添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重构课堂活动。根据课堂监测和课堂前后学生反馈,具体成效有以下四点。

1.切实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主性

最后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融入课堂。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学生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单元文化资料查找与整理,为完成各项小组任务等环节,小组成员一起学习探讨的时间增多,确实提高了自身的文献查找应用能力、日语表达能力和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均表示日语交际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找到了很多文化话题可以跟外籍人士交流探讨。而在访谈调查时,很多学生表示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与外籍人士交流将无话可谈,可见本次实践无形中也促进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CLIL理念侧重促进学生思考和小组协学生习,因此,本次实践的各单元设计都是以小组协同合作的形式展开,为保证小组成员都能融入课堂实践,细分了组员任务。如设计用日语拍摄上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或制作对话交流视频上传到抖音等任务时,明确组内各成员的任务分工,如文稿撰写人、文稿录音人、拍摄编辑人和后期审核上传人。

CLIL理念重应用,学习后的输出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有限的课堂内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输出欲望是本课程实践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如课前要求学生通过配套的网络课程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设计课后任务包括制作抖音视频、知识扩充到饮食健康和快餐文化等,既实现了单元学习目标,又无形中增进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思辨能力。

2.有效扩充了学生的日语词汇量和日语应用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表述、中日传统文化差异的探讨以及外籍人士座谈等,给学生提供了话语权,丰富了学生的话语内容。CLIL通过“真实的目的”实现了语言学习材料、任务设置的真实效果最大化。学生在纯粹的文化与语言课堂中,展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课堂互动,有效扩充了日语词汇量和日语应用表达能力。

3.为传承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添砖加瓦

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生将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因此,大学外语教学中,编排运用外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则极为重要。本次教学实践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设计系统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入日语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输出的自觉。

4.提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语教学结合课程案例,丰富外语教学资源库

本次实践系统的节选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编排重组,学生在对本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后,再过渡到文化输出。本次通过选取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扩展型传统文化主题,设计教学全过程并展开实践教学,必将丰富大学外语教学资源库。

三、今后的课题与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次教学实践由于课时安排有限,文化表层内容较多,缺乏深入探讨。要实现学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相关日语表达的目标,教师还需适当扩展并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实际应用。本次实践并没能监测到学生课堂前后的具体实际扩展学习与应用,学生在实际交际活动中是否已建立传播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跟进研究。

对于世界经济大国而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从而建构传统文化认知体系。本次实践虽然只对日语口语教学进行的部分课堂实践,但学生反响较好,不仅深刻意识到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欠缺,还提高了对文化的思辨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达到了实践预期效果。

总体而言,本次实践是根据日语口语课程的基础特性,在以同伴协作为中心的CLIL理念指导下,聚焦“传统文化与外语”的整合教学,学生不仅提升了外语应用能力,也建构了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本文通过本次CLIL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蒋洪新,贾文键,文秋芳,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3).

[2] 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3] 龙春秀,陈兴无.论内容和语言融合学习(CLIL)模式中外语课堂语境社会化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

[4] 李广践.大学英语课堂CLI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云梦学刊,2016(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3-0092-03

[基金项目] 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LIL的小语种口语课堂‘文化与语言双聚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曾琴(1985—),女,硕士,湖南工业大学讲师。

[收稿日期] 2019-06-12

标签:;  ;  ;  ;  

CLIL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外语整合教学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