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_亲子成长论文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_亲子成长论文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责任心论文,日常论文,幼儿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责任心是人重要的基本品质之一,影响着他的一生。责任心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责任心由责任认知、责任感和责任行为三个维度构成。

      任务责任心是有关研究所表明的幼儿责任心的三个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在幼儿期,孩子们不明白什么是“责任”,但他们知道“作业”“任务”的意思。对幼儿而言,认真完成成人交给的任务是“责任感”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我们暂且将这“责任”称之为“任务”或“作业”。

      让幼儿共同参与课程准备是现代幼教界的共识,但也不难发现,随着信息的畅通,教师在口头告诉幼儿任务的同时往往会给家长一个短信告知,有时则直接告诉家长要准备什么。当不能完成时,孩子往往一脸的无辜:“妈妈没有给我”,明显觉得责任在家长。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演讲中谈到:“好教育者,应当具有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并且要带千里镜去找机会,机会找着了,就用手去抓住彼,不断地抓住彼,还要尽力发展彼。对于教育者的责任又这样说: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因此,要改变孩子任务责任心的缺失,我们成人同样要能捕捉、发展机会。

      一、捕捉机会,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

      陶行知说过“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机会到处都有,全凭教师的慧眼能否捕捉。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心就无从谈起。孩子对于接受“任务”、完成“任务”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记忆力好,能有意识地记住教师的任务要求,但很多孩子没有自身应完成的任务及对要求的察觉和认识,并且一些教师也没有培养孩子任务责任心的意识,对于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就通知家长完成。我们可以做如下的工作。

      (一)任务的通俗解释

      教师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有关“任务”的意义:一个人长大要完成很多的任务,爸爸妈妈的任务是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和宝宝一起游戏等;老师的任务是教好小朋友本领,让小朋友开开心心,让爸爸妈妈安心地上班等;教师可以用互动的方式问:小朋友的任务是什么?小朋友的任务应该谁完成?回家的作业呢?谁记住这作业呢?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完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建立简单的“任务意识”“任务责任心”的概念。

      (二)后果的不同体验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而让孩子尝尝完成任务责任的甜头,能巩固孩子的任务意识。

      中班主题活动《商店》中有个话题是“我喜欢的商场”,提出了“再开一个才能比较的”想法,教师则因势利导:开店要作些什么准备呢?货从哪里来?剪彩还要准备什么?

      教师用敏锐的手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将活动转向发展新的游戏以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让幼儿自己作开张准备,通过不时问“什么时候开业”暗示孩子尽快、努力地完成。

      一周后,新店在一些活跃分子的参与下筹备结束,在教师的引导下,还有了剪彩开张环节,那时孩子的兴奋样如同过节,当然教师是大加表扬。这是孩子自己解决、完成新游戏的过程,其中商店的规划、物品的准备、开张的策划等都是一个个问题,孩子们独立完成的就是一个个任务,是孩子实践自己的任务责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的是做守任务者的喜悦。

      同样,由于是教师第一次有意识地让幼儿去完成任务,虽然有教师的不断提醒,但还是有一些孩子并没有参与其中,甚至忘了大家提出的新游戏创意或任务。这部分孩子在新店开业时也有兴奋,但少了激动。教师从他们的言表中能感到他们对主角们的丝丝羡慕,这就是对任务责任心的触动吧!

      (三)共议的处罚条款

      当孩子们有简单的任务责任心的意识后,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巩固孩子们的这一意识。教师在布置作业(任务)后,与孩子们讨论起有关“不完成任务怎么办”的话题。

      第一次不完成怎么办?第二次、第三次呢?或许孩子们担心自己不能完成任务,他们都提出“要轻轻地打”。

      不过孩子已知道“自己的作业(任务)要自己记着完成”,他们说“自己的事自己做”,真厉害!

      二、发展机会,让孩子独立承担任务

      机会紧跟进来后,实施效果如何就看教师的操作手段如何。责任感是责任心中的另一个维度,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并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幼儿阶段是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一)任务信息半渗透

      对于成人的过分依赖,是我们的孩子任务责任心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向幼儿布置任务时,教师开始可以通过短信形式给家长一个提示,如“今天有作业了!”但不要给具体的作业内容,一般也不许家长向教师询问内容,只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这样就避免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只能自己去记住任务。渐渐地,教师就不要通知家长“有作业了”。我们教师还将与孩子们共议的“处罚条款”发给家长,并添了一些说明:

      孩子们的“作业”完成了吗?我们约好了:第一次不完成让爸爸妈妈轻轻拍两下小屁股,第二次不完成就打(也是轻轻的唷,要嗔些打的)两下小屁股,第三次不完成就重点打(可以正经一些了)一下小屁股,第四次就要脱下裤子打一下了(但孩子们说不要,要难为情的)不过孩子已知道“自己的作业(任务)要自己记着完成”,他们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们厉害吧!要是哪个爸爸妈妈觉得不合适就请不要这样做,但在幼儿园时孩子们说得很高兴,很多孩子记起“作业”了,所以没有向你们“告状”去“打”孩子。

      至于是什么作业?那就不能告诉家长了,我们的孩子会慢慢自己想起来的。相信孩子吧!让我们的孩子学着做个有责任的人!

      (二)承担任务多样性

      陶行知认为: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活动需要,经常交给孩子一些任务,提出行为和学习上的要求,这为幼儿责任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任务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孩子自己提出的。孩子提出的任务,应该是主动的过程,教师更要让孩子自主完成。在一日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发展所给予孩子的机会。

      每年的“六一”大带小活动是很多幼儿园的全园性游艺活动,这时教师要让大孩子明确自己的任务就是带好小的,要玩好、带住。外出参观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参观计划,在尽情地玩时完成预设的任务。当孩子将老师要求他送的一叠材料弄乱时,可以让孩子重新整理后交。上课时,当教师承诺给孩子小奖品时,教师让孩子自己记着下课问老师要。

      (三)增强任务神秘感

      神秘感往往会激发人的兴趣,我们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时不妨也加入一些神秘感,让孩子觉得有趣。如,在完成“洗涤用品”的活动后,孩子们有了开“洗涤用品店”的愿望,教师及时接住这个信息,并由此让孩子自己想出:带洗涤用品包装并加入填充材料。教师为了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就说“回家只告诉家里的一个大人,你悄悄地准备好,让爸爸妈妈猜猜是什么?”同样,为了让孩子自己摆放,教师又轻轻地对孩子们说:“老师(保育老师)正好不在,我们带来后不要告诉她,让她大吃一惊,咦!怎么有这么多的洗涤用品!”孩子表示觉得很好玩,一致同意这样做。

      (四)布置任务条理性

      条理性有助于记忆和做事的顺序,教师帮孩子可用条点明确任务。由于幼儿不认字,所以表达形式除了口述式的也可以是图标式的,但都要是顺序性的;可以是由教师表述的,也可以是教师口述幼儿用符号记录的;可以是孩子自主表述任务或用图标描述任务。交待任务后,教师要重复要求,可以是教师重复也可以是幼儿重复,养成习惯后就可以不重复了。

      三、强化机会,让孩子体验完成的快乐

      责任心中的责任行为指主体在作出责任判断后采取的行动,它监督自己与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并促使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觉得,孩子的责任行为是责任心得到正面强化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一)放手中体验

      培养孩子的任务责任心同样可以在其他的活动环节。孩子是环境的主人,那么班级环境应该是孩子参与、完成的任务。我们曾在节日环境布置中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早上,孩子们发现做的拉花从高处掉下来了,就希望还是由教师来挂好。但那天的带班教师是位睿智的“懒”者,用个子矮、害怕来推托,并给孩子戴高帽子:“你们肯定会把自己的班级装扮好”等话,让孩子落入找高人的“圈套”,学着自己承担任务、责任。孩子们就主动与有的家长联系、并分工协作扶桌递物等,让拉花重新挂起。教师就问“现在看上去怎么样?”孩子们回答的语调明显高涨、兴奋,成功感、自豪感溢满孩子们的整个身心,他们体验到了做小主人独立完成任务、装扮教室的快乐。

      (二)展示中体验

      检查是提高任务执行力、增强任务责任心的手段之一。但检查往往有些严肃,让孩子有紧张感,因此,我们用展示交流的方式来检查督促。

      经过一阶段的培养,我们的孩子会主动向家长转述教师的要求、主动完成有关任务,做事的目的性更强了。但好的行为需要得到他人了解,才会被认同,才会有进一步发展或成为习惯,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我们主要可以让孩子通过成果展示、语言描述来进行展示交流。

      如晨间桌面游戏时,让孩子自己预设任务,然后将作品呈现、展示,孩子因此而心情愉快一天。

      活动延伸中孩子在家中与父母共同完成了肥皂造型,老师把它陈列在超市中的专卖柜中,孩子在游戏中买卖着自己带来的商品,感到非常满足。

      在听了《七彩花世界》故事后,孩子自主提出回家要寻找春天中其它颜色的花,第二天一早,很多孩子手棒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兴高采烈给老师和同伴看;游戏区里、操作柜上摆满了鲜花,孩子们把春天带进了教室,心里喜滋滋的。阳阳小朋友还把一朵粉色的玫瑰花送给了老师,让老师既激动又感动。孩子们的任务责任行为不但给自己带来了满足,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三)奖励中体验

      前面所说的“处罚条款”是带有游戏性的,但我们知道:积极的鼓励、肯定对于孩子们更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而奖励能强化前一阶段的成效。陶行知认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因此,成人更要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适宜的奖励。

      在日常活动中,对于孩子能用的奖励既可以是小贴纸、小五星等小的物质刺激,也可以是口头表扬、肯定等精神的。这种奖励其实也是一种督促、强化,当孩子有了较好的任务责任心或习惯后,教师可淡化这种奖励方式、手段。当然,这种奖励也可以由家长或同伴评价进行。如:小凡能每天去关心照料自然角的小乌龟时,大家就给他评了劳动之星;在嘉嘉玩好积木后能主动整理时,嘉嘉妈妈用及时向老师通报的方式以示鼓励。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男孩得到的鼓励、肯定相对较多,因为男孩的任务责任心比女孩建立和发展得好些。

      综上所述,只要成人能重视幼儿期任务责任心培养的这一关键期,只要成人把握好机会,重视孩子的亲历体验,并适时适当地发展、强化机会,相信孩子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享受着这种美妙的成功感,并终生受益。

标签:;  ;  ;  ;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