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需求量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与分析

土地需求量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与分析

郭珉[1]2004年在《土地需求量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与分析》文中指出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分析解决了人口—土地—粮食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 本文针对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综合运用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系统工程、预测与决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理论和技术,对土地需求量的预测模型进行创新,并建立了修正等维递补GM(1,1)模型和分段综合预测模型系统,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实现方法科学、结构合理、整体功能强的土地需求量和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模型系统。并自主设计出土地需求量和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软件。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分段综合预测模型系统对武鸣县的土地需求量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分析土地需求量和目前各类土地数量的平衡关系,得到武鸣县土地人口承载力在未来15年内将有盈余的结论。最后,针对武鸣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该项工作为土地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提供重要方法和技术支持。

王霞[2]2007年在《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状况承载着历史上最大数量的人口,因此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问题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新疆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典型的干旱性大陆气候条件下灌溉农业地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从分析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入手,综合运用人口经济学、土地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数理统计学、预测与决策技术等理论和技术,对土地需求量进行了方法科学、结构比较合理、具有一定整体性的预测。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对新疆绿洲土地上的不同作物的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进而在预测人口状况的基础上,估算了未来一定条件下的人口承载量,采用预测模型系统对新疆的土地需求量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分析土地需求量和目前各类土地数量的平衡关系,得到新疆土地人口承载力在未来5~45年内将略有盈余的结论。最后,针对新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就挖掘生产潜力和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与措施。全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主要介绍和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土地的基本内涵出发,引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再进一步深入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这样就为后面的分析做好了理论准备。第叁章以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方法为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众多模型和系统动力学在土地承载力中的应用,以及综合预测模型系统的构建。这样为新疆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做好了实证分析的准备。第二部分是第四章。这一章首先分析了新疆土地承载力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新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新疆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发展趋势;由于新疆水土资源之间的特殊重要关系,在这一部分还介绍了新疆水资源的现有条件和特点,并着重分析了新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第四章对新疆土地的承载能力进行具体的核算与分析。由于人口是土地承载力的核心之一,因此文章首先对新疆人口的发展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预测,根据各种方法的不同精度,然后确定了合理的新疆未来人口规模。同时,采用分段综合模型结合趋势外推的方法对新疆主要农作物的单产和总产进行了预测。然后,文章利用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等方法预测未来农作物的潜在生产能力,从而估算各主要作物的土地需求量以及建设用地的需求。在上述计算的基础上做出新疆未来土地承载力的分析。在一系列的分析中,也特别对于水资源的未来使用量进行了一些预测,以保证水土资源的匹配。第叁部分是第五章。在本章中首先指出影响新疆土地承载力的因素包括有利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有利因素是:(1)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潜力较大;(2)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有一定潜力;(3)新疆光热资源非常丰富,使得作物有较高的光合生产潜力等。不利因素包括:(1)自然环境恶劣;(2)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平衡;(3)新疆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4)土地开发成本高,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5)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制约了土地承载力的提高;(6)过快的人口增长使得新疆土地的压力日益加重。针对上述因素,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提高新疆土地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第一,从总体上来说,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叁、提高农业技术,增强新疆土地的承载能力;第四、遵循客观规律,实施土地集约经营;第五、合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梁园[3]2016年在《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和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工矿用地不断扩张,侵占耕地、林地、水域等用地,威胁到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同时,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起步阶段,发展任务艰巨,因此需要更多城镇工矿用地作为承载基础。由此可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承载基础,表现出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情况的进行全面掌握,了解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因素,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在对现存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理论进行充分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贵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明确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概念、组成、特征,分析影响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因子,从人口、经济和生态叁个维度构建贵港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通过分析指标的相关标准,确定各指标承载阈值,收集2014年各指标相关数据,进而对各指标的承载能力进行单独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贵港市各区(市、县)除耕地承载人口压力相对较大外,各其余指标承载潜力较大。在此基础上,利用组合赋权法对各指标进行了权重排序,进而利用综合评价法对2014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情况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看,贵港市各区(市、县)土地综合承载状态指数主要介于0.14—1.12之间,承载水平总体偏低。其次,将GM(1,1)灰色预测法与趋势移动平均预测法相结合,对2020年贵港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数值预测,并结合指标的相关研究政策及规划要求,判断2020年各指标的承载阈值,进而利用评价模型对贵港市各区(市、县)2020年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2014年的对比。结果表明,除土地承载财政收入水平较有所提高外,其余指标的承载水平均有所降低,总体承载水平依旧偏低。最后进行了研究总结,并从控制人口数量、盘活存量土地、规范村镇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贵港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升土地资源综合承载能力提供重要借鉴。

倪琳[4]2009年在《老河口市土地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当今和未来的土地承载力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老河口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老河口市不同时期的土地承载力,针对老河口市土地承载力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为缓解老河口市的人口、土地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全文分为叁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研究概况;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包括第叁和第四章内容,首先采用了多种方法对老河口市人口的总量进行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预测,根据各种预测方法的不同特点,结合老河口市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老河口市未来合理的人口规模。同时,采用分段综合预测模型对老河口市主要农作物的单产和总产进行了预测。然后,利用农业生态区法预测出未来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烟叶)的潜在生产能力。依据老河口市人均粮食需求量特点及国家卫生部标准计算出老河口市各阶段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在上述测算的基础上得到老河口市未来土地承载力并进行分析。得出老河口市在2010年、2020年、2030年土地承载力均处于富载状态的结论。本文又采用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襄樊市作为老河口市的参照区,计算分析了1999-2005年老河口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得出老河口市在1999-2005年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的结论。最后,提出老河口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余霜[5]2008年在《雅安市雨城区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为了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文以地处四川盆周西南边缘的雅安市雨城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雨城区1995-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消费水平等信息,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预测雨城区2015年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雨城区土地承载能力,进行土地承载力供需平衡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1995-2005年雅安市雨城区人口、农作物、主要畜产品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灰色模型预测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法预测得出雨城区2015年人口数量38.978万人;农作物产量包括粮食、植物油、蔬菜产量以及水果产量分别是31430.4吨、1416.53吨、6858.89吨、243825.576吨;主要畜产品产量包括肉类、禽蛋以及奶类产量分别为50367.385吨、9801.91吨、57622.74吨。(2)制定出雅安市雨城区主要消费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标准,据此并结合雅安市雨城区2015年主要消费食物产量预测结果,计算出雨城区2015年各类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总量,然后将各项营养成分分类汇总,得到雨城区2015年主要消费食物所含总营养成分,即雨城区2015年土地生产潜力为:蛋白质14.18×10~6kg、脂肪31.46×10~6kg、热量19.83×10~11KJ。(3)土地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表明:无论是以温饱型、小康型还是相对富裕型计,预测人口均未超过预测的现实承载力。全区土地资源2015年按温饱型计最多可承载人口为51.799万人,承载余额12.821万人;按小康型最多可承载人口为45.705万人,承载余额6.727万人;按相对富裕型最多可承载人口为40.894万人,承载余额1.916万人。(4)提出雨城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林地和园地利用效益不高;低产田土面积大,未利用地尚未很好利用。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雨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包括: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园地潜力;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提高耕地产出效益;抓好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整治。

胡焱[6]2007年在《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正在面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城市土地是一种不可移动的稀缺资源,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在一定的区域时段内,其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研究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可持续理论和土地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土地资源的特点,明确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特征,剖析了影响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从人口、建筑、经济、生态环境四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重庆市为实证研究,对城市土地承载力理论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背景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人地大系统的特性,建立城市土地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并用灰色序列GM(1,1)预测模型和叁次指数平滑模型对重庆2010、2015、2020年的土地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前的城市土地承载力与理想值有较大的差距。同时,通过现在和预测出的未来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得出,重庆城市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逐年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地发展能力也在逐渐增强,进一步提出提高重庆城市土地可持续承载力的对策。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从人口、建筑、经济、生态环境四方面建立的城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和承载能力,有助于掌握区域人地大系统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演变趋势,反映城市土地的可持续性,对于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彤[7]2007年在《基于GIS和遥感的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崇明岛地处长江口,以农业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是上海市最具潜在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崇明生态岛”的战略目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成了政府和决策者面临的难题。建设崇明生态岛,除了界定和理解“生态岛”的概念和内涵外,首先面临的就是崇明发展的生态承载力问题。为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必然涉及解决人口增长与土地持续高效利用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承载力定量分析人口、粮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模块,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崇明生态岛的基石。本研究在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下,综合运用生产力估算模型、农作物遥感估产、野外实地调查和观测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和计算人口、粮食、土地和生活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崇明岛土地资源现状、不同条件下的土地生产潜力、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和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崇明岛土地开发利用中的预留和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类型解译得到:2005年崇明叁岛的土地总面积为1,590.6km~2,其中农田911.19km~2、水域420.47km~2,这两种类型分布广泛,共占土地总面积的83.72%,说明崇明岛土地类型较为单一;(2)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大,分别达到72.18%和57.29%,充分表明农业在崇明岛经济中的支柱作用;(3)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基于现状生产力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下限均表明崇明岛人民生活水平于1999年达到宽裕,2004年超过小康,但目前还未达富裕水平,即以富裕标准衡量,人口处于超载状态;(4)基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土地承载力上限约为年均24人·hm~(-2),实际人口数量尚有65.7%的增幅余地;(5)几种模型计算得年均气候生产潜力利用率为50~65%左右,表明生产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6)以现有生产力水平预测,2001年起实际耕地面积低于需求量,未来15年耕地需求满足程度将保持在80%左右;(7)最小生产性土地估算表明,保证人民生活富裕、以生产力达到生产潜力计算,最多约剩余22,092.8 hm~2土地可进行开发利用;(8)CASA修正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和以MODIS-NDVI数据进行水稻大面积遥感估产的实验表明,这两种方法在运用3S技术获取最新数据上具备较强可行性,但需改进资料质量、增加资料数量以增强结果的准确性。

杨文燕[8]2017年在《区域土地承载力研究及实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承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可分别用人口和GDP规模表征。由于区域面积是一定的,人口与GDP对土地的需求呈竞争的关系,一个人口规模数值对应一个GDP阈值。在我国人口现状发展趋势下,区域人口是可以预测或变化不大的,因此,可以计算得到一定人口规模下,区域土地能够支撑的经济规模最大值。基于GDP的构成,搭建了土地承载力经济部分的综合模型框架,引入土地经济产出率参数将土地面积与经济联系起来,细化了综合模型。该综合模型涉及人口、作物产量、消费水平、土地经济产出率等多个参数,这些参数的计算方法及模型可作为综合模型的子模型,由于参数取值的方法或模型较多,参数的结果对综合模型的结果又有较大的影响,所以从参数方法的选择、参数预测精度检验方法、误差传递和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可达性等方面对综合模型的结果可靠性进行了研究,最后可以得到目标年,一定人口规模下,区域土地能够支撑的GDP最大值,以及95%置信度下GDP最大值的区间。从工业用地合理利用的角度研究了如何提高工业用地承载力。工业用地是对土地承载力经济部分影响最大的用地类型,工业用地再分配给主导行业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经济承载力。论文从工业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叁个方面确定了6个指标作为筛选区域主导行业时的排序依据;建立了以COD、氨氮、SO2、NOx四种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为约束条件,以工业增加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式组,其结果就是工业用地在行业间的最优再分配。以扬州市为实例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1)2020年扬州市人口为464.9087万人时,土地面积分配及承载的GDP阈值:满足该数量人口高水平食物消费需求量所需的最小农用地面积为1862.68 km~2,最大建设用地面积为3638.06 km~2,较2015年新增可用建设用地面积686.86 km~2。若不再进行更细层次的面积再分配,按现状发展趋势,2020年农用地经济产出率为0.0751亿元/km~2、建设用地经济产出率为3.9668亿元/km~2,土地可承载的GDP阈值为14571.34亿元,是按现状经济发展趋势的2.5027倍,其95%置信度水平上预测区间为14188.35~14954.33亿元。(2)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增长速度、SO2排放效率、NOx排放效率、COD排放效率、氨氮排放效率综合排序后筛选出9个主导行业,分别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以不高于基准年COD、氨氮、SO2、NOx四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约束条件,对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再分配。可再分配建设用地为686.86km~2时,新增工业用地可支撑的工业用地经济承载力为19287.03亿元;可再分配建设用地为555.00km~2时,新增工业用地可支撑的工业用地经济承载力为15584.40亿元;可再分配建设用地为408.45km~2时,新增工业用地可支撑的工业用地经济承载力为11469.28亿元。

陈天璐[9]2014年在《基于食物安全的舟山群岛新区渔耕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安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成为中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强制要求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膳食结构的改变,使传统粮食安全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对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其传统膳食结构中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海洋水产品的成分。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国家级新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靠新区自身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相当困难。本文针对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耕地面积2.4万公顷,养殖水面面积达0.7万公顷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从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初衷,即保障区域食物安全出发,研究食物安全背景下舟山群岛新区的渔耕平衡,对于创新区域耕地保护政策,促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食物安全的概念,并对食物安全与营养供给、营养供给与区域土地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然后,对舟山新区的食物供给能力进行了分析,先用ARIMA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对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预测,再用灰色系统模型对粮食作物单产进行预测,并换算成相关营养供给能力;养殖水面的预测采用ARIMA模型,单产则依据营养要素供给最大化原则确定,并同样换算成相关营养供给能力。接着,对舟山新区基于人口规模的食物需求进行了分析,分别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和等维灰数递补动态模型对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按照人均营养标准转换成营养要素总量。最后,对不同需求情景下舟山群岛新区的食物安全实现程度进行了判断和分析,并对舟山群岛新区食物安全背景下渔耕平衡的可能与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的食物供给能力无法满足舟山群岛新区的食物需求;(2)养殖水面的食物生产能力虽然大于耕地的食物生产能力,但两者合计依然难以保障舟山群岛新区的食物需求;(3)基于食物供需关系的渔耕平衡在不同的营养要素方面具有不同生产效率。

李陈[10]2016年在《基于社会人假设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承载力研究是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空间规划、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等的重要依据。本项研究以市县域尺度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为研究对象,在对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系统梳理、比较的基础上,坚持土地承载力“存在且可知”的认识论取向,选择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用于市县尺度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基于“承载物—介质—载体”叁要素分析框架,引入社会人假设,对这一研究范式进行发展和改进,并在改进后范式的指引下建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以温州市为例,展开评价、预警及调控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土地承载力已有研究范式的梳理与比较。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分析工具,显化、梳理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种主要范式,即基于限制因子的研究范式、基于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基于参照区的研究范式、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着眼于范式应用的时代背景、空间尺度,对各类范式进行综合比较和评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土地承载力研究所面临与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同,故其所坚持的价值观念、面对的科学问题、设计的技术体系亦有所差异。就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本身而言,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种研究范式都是基于一定的时空背景、服务于特定的目标或指向,有其独特的适应性。(2)明晰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认识论取向并将其准则化。在对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认识论取向的梳理、比较、取舍、整合的基础上,指出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应被视为可被人类活动调控和影响的潜力,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要回答的不是承载“天花板”的问题,而重在识别和诊断人地关系的不平衡状态,进而通过土地数量、结构、空间的调控优化推进人地协调发展。且将这一认识论取向具体化为评价体系、方法、数据、结果四个方面的评价准则。(3)对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改进,并在其指引下建立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对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内涵进行严格界定,并树立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系统观,在研究认识论取向的指引下,对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改进和发展,改进创新的核心是引入社会人假设,并建构“承载物—介质—载体”叁要素分析框架。(4)承载物“社会人”属性的刻画及量化。在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相关性、均值性5项“社会人”建构原则下,从生活、生产、生态叁个方面刻画“社会人”属性,并设计相应的属性指标予以量化。基于温州市基础数据,对其2015年、2020年两个评价时点的“社会人”属性指标进行赋值。(5)从“社会人”属性的视角,对作为载体的土地之多功能性进行分析和地类重分,对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介质要素——土地的产品及改良物进行刻画和计量。具体地,将承载力系统下的土地划分为六大类,即农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商服及公共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和生态用地;土地产品包括农产品、生态产品、投资及经济产出,土地改良物包括建筑空间、交通线路。在此框架下,利用温州市各类基础数据,测算得到其2015年、2020年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土地产品及改良物数量的潜力。(6)对“优势因子牵引、劣势因子束缚”的权重确定方法进行改进,以“社会人”各项属性赋值及土地各类介质产出为基础,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于从11个“片面人”到“生活人”、“生产人”、“生态人”,再到“社会人”的逐层加权综合中,得到温州市2015年、2020年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22.40-1065.89万人、1037.88-1198.31 万人。(7)在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构建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的警情分析框架,并设计控制性警情、开放性警情、限制性警情的诊断模型。接着,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土地利用强度调控、土地利用空间调控、“社会人”需求引导这四种警情调控措施的敏感性测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温州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为其具体的空间规划建议提供依据。本项研究对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改进,及建立的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在温州市的应用完成度较好,基本落实了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认识论取向及准则。

参考文献:

[1]. 土地需求量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与分析[D]. 郭珉. 广西大学. 2004

[2]. 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 王霞. 新疆大学. 2007

[3].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 梁园. 广西师范学院. 2016

[4]. 老河口市土地承载力研究[D]. 倪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5]. 雅安市雨城区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D]. 余霜.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6]. 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D]. 胡焱. 重庆大学. 2007

[7]. 基于GIS和遥感的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 吴彤.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区域土地承载力研究及实例分析[D]. 杨文燕. 扬州大学. 2017

[9]. 基于食物安全的舟山群岛新区渔耕平衡研究[D]. 陈天璐. 浙江大学. 2014

[10]. 基于社会人假设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及其应用[D]. 李陈. 浙江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土地需求量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