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间文学瑰宝,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谈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理论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间文学论文,幼儿论文,瑰宝论文,理论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是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生活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是从民间文学中走出来的,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学教育,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的幼儿,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培养美德,使幼儿更加热爱生活,懂礼貌、重情义,增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对于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幼儿民间文学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以“美的规律”塑造人的观点为科学依据,研究如何运用中华民族优秀、健康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进行幼儿体、智、德、美的和谐发展。同时,还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突破口,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的理论观点,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与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传播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幼儿文学教育的分支,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又有其特有的指导思想。根据母语获得理论和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在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学教育时,应以言语行为原则、语境匹配原则和迁移性原则作为其指导思想。
言语行为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具体交际活动。幼儿只有在言语行为中才能学到语言。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学教育时,不应采用传统的领读、道理讲解等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同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交谈,使幼儿在交谈中学习各种语言单位和语言规则,学习各种语言技巧。
对幼儿进行文学教育要做到话语同语言环境相匹配,即语境匹配原则。这是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极强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只有语言同语境密切配合,才能取得理解的效果。
迁移性原则中的迁移,不是再现已学过的知识,而是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或恰到好处的运用。如幼儿民间文学活动设计中延伸部分的内容就是运用的迁移性原则。
二、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目标
(一)相对稳定的方向性目标——总目标
通过运用民间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幼儿初步具有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品德;萌发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通过朗诵、讲述、改编、谈话等形式培养幼儿初步表现和创造民间文学作品美的能力;同时,在学习幼儿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丰富幼儿词汇,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不断调整的活动目标——子目标
小班:通过民间文学教育,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其喜爱民间文学的情感。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民间文学形式(以童谣为主)、内容所特有的美感,了解民间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知识、风情,促使幼儿民族自豪感的初步形成。训练幼儿的语言,要求用语音基本清晰、句法结构基本正确的简单句和具有简单修饰成分的句子,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话。
中班:通过民间文学教育,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喜爱之情。引导幼儿感受更丰富的民间文学形式(以民间故事为主),初步理解民间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了解民间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仿编、改编简短的童谣,训练幼儿的语音,要求用句法基本正确的较长的句子或前后连贯的几句话进行口语表达,初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大班:通过民间文学教育,加深幼儿对民间文学的热爱。引导幼儿了解民间文学的各种形式,理解作品的内容,陶冶美好情操。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学习看图讲述、情境讲述、谈话讲述,初步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实词与虚词的能力,发展连贯性语言,提高幼儿自觉吸收和运用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精炼、优美词语的兴趣和能力。
三、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内容
民间文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民间习俗…只要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民间文学作品中。我们主要从中选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文学内容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民间童谣: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经过一代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民间童谣以其浅显、单纯、简短易唱、节奏明快的特点深为广大幼儿喜爱。民间童谣的主要形式有: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谜语歌、问答歌、连锁歌、绕口令、字头歌、颠倒歌等。
(二)神话故事:这是远古人们进行生产斗争、生存斗争所产生的口头艺术创作,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多是对世界起源,生命的产生以及种种自然、社会现象的解释。它通过幼稚的想象和主观的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把战胜自然的英雄人物神化。在现实生活中,神话故事对幼儿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它所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崇高品质和顽强斗争的精神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启发智慧,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优秀品德。
(三)传说故事:这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描述历史或英雄人物的故事。它一般以一定的事实作依据,又往往比原来的事实更集中更丰富。它通过动人的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传说故事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风物、动植物等的传说,深为幼儿所喜爱。
(四)民间故事:这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的现实性很强的民间口头创作故事,它包括民间生活故事和民间童话故事等种类。对于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来说,则应以民间童话故事为主。因为它以儿童为对象,更贴近幼儿心理,更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民间童话是通过生动的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文字形式。它以幻想为基本特征,借助幻想使我们常见的各种平凡的人物和现象发出不平凡的奇异光彩,在幼儿面前展开一个个“幻想世界”,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为幼儿提供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以陶冶他们的崇高精神,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寓言故事:这是一种把讽喻意义隐藏于其中的简短故事,它以表达教训、哲理为目的,因此多着眼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相通之处,故事仅仅是为表达寓意而存在。由于它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所以也为幼儿所喜爱,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六)另外还有成语、谚语及歇后语等民间文学内容。
四、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方法
(一)突出民间文学的内容,协调三种活动
总课题“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三个方面。为使活动更具整体性、系统性,我们每周选择一种活动为中心,其它两种活动与之相配合。因此,当以民间文学活动为中心时,应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典型的、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当以其它活动为中心时,民间文学活动则应注意与中心活动的有机配合,选择与其相一致的内容进行教学。
(二)内容筛选搜集整理的方法
由于民间文学材料分布很广且很分散,所以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各地的图书馆、书店、史志办公室等的有利条件进行筛选、搜集和整理。对流传于民间的未整理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应深入民间中进行采风搜集。
(三)教学的方法
情感渲染法:教师应以饱满的情绪和对幼儿民间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感染孩子,强调幼儿的感受。
直观法: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正确的感性认识对象,创造良好的语境,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提问法:教师除顺教材思路进行提问外,还应设计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以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其理解作品中的语音结构提供机会。
其它方法:与其它活动一样,幼儿民间文学教育还经常采用示范讲解法、游戏法、讲述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
五、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效果考核及评价
对于整体的实验过程,我们以布鲁姆的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对于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来说,在总依据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考核、评价其效果。在每学期末以及实验结束时分别通过考察实验班教育活动、家长问卷以及对幼儿的随机测查等手段来分析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效果,如民间文学体裁涉及情况,幼儿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认识及兴趣如何,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建立,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