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宏凯医院 哈尔滨巴彦 151800
【摘 要】目的:探讨疾脱脉症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疾脱脉症患者的病例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与中医诊疗的基本理论,总结出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结果:疾(极)脱脉症,又名转豆脉症,釜沸脉症。在心系病中,危重时极为常见。男女无明显差异,男性见疾(极)脱脉症,常为病较重,应针灸、中药及时救治。结论:传统中医对疾脱脉症的治疗有独特的作用,必须要全面理解和掌握传统医学的诊疗理论和实践措施,更好的发挥中医的现代临床价值。
【关键词】疾脱脉症;心内科;中医
疾(极)脱脉症,又名转豆脉症,釜沸脉症。在心系病中,危重时极为常见。男女无明显差异,男性见疾(极)脱脉症,常为病较重,应针灸、中药及时救治。凡久患心系病,症见脉来疾(极)脱,并见心悸怔忡,烦躁不安,胸痛胸闷,甚则厥脱神昏,称之为疾(极)脱脉症。下面将疾脱脉症患者的中医诊疗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病理
1.1外感邪毒,损伤正气
风湿,或风热外感,不得清解或疏散,内传伤心及脉,功能损伤,实质受累,引起疾(极)脱脉症。
1.2内伤情志,累及心神
恼怒忧思,或喜怒无节,情感异常,脑神失调,延及心及心脉,也能为病。
1.3内服药毒,损伤心脉
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锑剂及毛地黄中毒,损伤心脉,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
1.4久病累心,心神厥脱
瘿气,或消渴,或肺胀,或胸痹日久,累心损脉,临床常引发数疾脉症。
2症候特征
2.1脉象
脉来迅速,一息七至以上,甚则一息八至九至。
2.2临床表现
疾(极)脱脉症,临床症候见心悸怔忡,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胸闷胸痛,烦躁不安,或惊恐不定,呈阵发性,亦能自行中止。
2.3舌象
舌红绛,或青紫,苔少而干,或厚白,久病引发者,常光剥无苔,或舌如镜面。
3诊断
3.1四诊合参
问诊:问病史及现症。病史主要询问病因,起病经过,诊断及服药情况。
望诊:望患者形体、舌色、神态。注意观察胸部疼痛部位,胸痛连及上臂、眉额疼痛的性质等。
闻诊:无特殊气味,语声多惊悸之音。听诊心律整齐,160~200次/分,第一心音强度不变;或闻及心律大致规则,150~250次/分,第一心音强度变化[1]。
切脉:切患者寸口脉,切按足跗,时有肿胀之征。
3.2现代医学检查
心电图检查 室性心动过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治则
疾脱脉症,心气不足者,益气养心,安定心神;心阴亏损者,滋养心阴,安神定志;痰湿阻遏者,豁痰开窍,通利血脉;气滞血瘀者,活血通脉,宁心安神;甚则昏晕厥脱者,回阳救逆为第一要务。
5辨证论治
5.1心气虚
主症:心悸怔忡,惕动不止,呼吸急促,胸痛憋闷,面色虚浮,畏寒肢冷,精神短少,烦躁不安,食少便溏。脉脱疾,或疾而弦,舌淡青,苔白[2]。
证析:此为疾脱脉症心气虚乏所引起。心气不足,不能鼓动心力,则心悸怔忡,惕动不止。心病累肺,肺主气,司呼吸,心肺气俱不足,则症见呼吸气促,胸痛憋闷。气虚卫阳不振,则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食少便溏也是气虚不足之象。
脉舌征亦为气虚不足的缘故。
治则:益气定喘,养心安神。
处方:中药:归脾汤、保元汤。
针灸:心区、上焦(眼针),内关、膻中、太渊;或百会、心俞、至阳、肾俞、昆仑、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渊,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
5.2心阴虚
主症:头昏头晕,心悸怔忡,烦躁烘热,手足心热,口舌干燥,易怒易惊,坐卧不安,尿赤便秘,自汗盗汗。脉疾脱,或弦疾,或革脱。舌质绛,苔少。
证析:此为疾脱脉症心阴虚少所引起。阴虚不足,精不上承,则头昏头晕。心阴不足,阴虚阳亢,则见心悸怔忡,手足心热,烦躁不安。阴虚内热伤津,则见口干舌燥,尿赤便秘。
脉舌征也是心阴虚的缘故。
治则:养阴清热,平心阳之亢。
处方:中药: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三甲养心汤(自制)。
针灸:神门、阴郄、内关、膻中、迎香、太冲、太溪;或百劳、心俞、膏肓、肝俞、悬钟、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申脉)。留针半时,出针。
5.3痰湿内盛
主症:头晕头胀,胸闷脘痞,心惕动不安,口干口苦,恶心呕逆,烦热惊悸,痰多体肥,食少,或食后作胀。脉疾脱,并滑,舌质绛,胖大,苔滑或白。
证析:此为疾脱脉症痰湿内盛所引起。痰湿内盛,经脉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则胸脘痞闷。心络为痰所阻,心滞血瘀则心惕动不安。
脉舌征也是痰湿内盛的缘故。
治则:除湿化痰,开窍清神。
处方:中药:清心滚痰丸、清心安神豁痰饮。
针灸:内关、膻中、中脘、足三里、丰隆、冲阳、解溪;或厥阴俞、心俞、脾俞、阴陵泉、悬钟、昆仑。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冲阳,或昆仑)。留针半时,出针。
5.4气滞血瘀
主症:面色暗滞,胸闷胸痛,心悸怔忡,烘热口干,日晡热甚,烦躁难眠,手足爪甲青紫,肝肿大,或肝胀大。脉疾脱,舌红绛,或红紫或见瘀斑,苔白而干。
证析:此为疾脱脉症气滞血瘀所引起。气滞脉中,血行阻滞,则面色暗滞;血不养心,则心悸动不安。血瘀郁久化热,则见烘热,日晡热甚。
脉舌征亦为气滞血瘀的缘故。
治则:活血祛瘀,通利心脉。
处方:中药:保神散(自制)、丹参安神丸(自制)。
针灸:内关、合谷、膻中、曲池、上脘、血海、太冲、太溪;或百劳、心俞、膈俞、委中、承山、申脉。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太冲,或申脉),留针半时,出针。
参考文献:
[1]史海蛟,张继江,王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代思维研究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21(03):60-60.
[2]吕仕超,张军平.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若干思考[J].中医杂志,2012,53(11):917-919.
论文作者:邢子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胸痛论文; 中医论文; 针灸论文; 太冲论文; 平卧论文; 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