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_工业生产论文

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_工业生产论文

加快传统工业的信息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传统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工业经济进到信息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信息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内部孕育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是信息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随着其产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即信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所诱发的信息生产力,必将导致信息经济越来越发达,并对社会产生日益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最终使工业社会进化到信息社会。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正在证实这一点。

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全世界掀起一次信息革命。信息化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强大潮流之一。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并加强在当前乃至下个世纪的竞争力,都在抢占信息化这一“制高点”。

信息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早已超过50%的美国,1993年9月率先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也就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项以“网络之网”为特征的庞大计划,准备用20年时间,耗资约4000亿美元,以目前贯通全美国的长途和当地的光缆电话网、无线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各种计算机数据网为基础,进一步延伸并联结家庭、机关、医院、图书馆和学校,通过多媒体系统提供科研、教育、卫生、政务、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等广泛的信息服务。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迅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首先响应的是日本,以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样本,日本于1993年起筹建“研究信息流通新干线网”,初期投资约500亿日元,计划用两年时间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研究信息网络,在2010年前后,使日本的信息通信业市场规模达到123亿日元,并在2015年前建成连接家庭和企业的全国光纤通信网。1993年底,欧洲联盟首脑会议批准了在今后10年内投资1500亿欧洲货币单位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1994年2月欧共体宣布欧洲将建立大规模新型通讯网络,即欧洲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英、法等国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不甘心落后。例如,1994年1月,新加坡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总体计划,初期投资20亿新元(约合12.5亿美元),最终目标是把新加坡变成“智慧岛”。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新兴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在全球的信息化浪潮中,同样会采取相应的动作和对策。1993年底,中国就对这一热潮迅速作出了反应,提出国家经济信息化的目标,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始建设“信息国道”,从“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入手,推进国家经济信息化。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国务院还建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

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是发展信息经济的两大途径

考察人类社会中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社会生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在生产力层次上,主要是通过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形成新的产业,以及通过先进技术对原有产业的改造来实现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壮大,也不例外。它一方面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依靠农业、采掘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所谓信息产业化,首先是指信息技术的产业化。这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和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测试和传感技术、信息压缩和集成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产业化会使第二产业中出现许许多多新的产业和产业群。例如,半导体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和元器件工业等等。这些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其次,信息产业化指的是信息生产或服务的产业化。这是信息工作通过改善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信息生产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存储、显示、检索、咨询等等各项服务,以及信息系统或网络的建设。这些服务和建设活动的产业化会使第三产业中出现包括许多不同行业的新的信息服务业,带动传统信息服务业如图书馆业、检索业、影视业、新闻报道业、出版业、广告业等的发展,并通过后者的信息化而扩大信息服务业的范围,使其有可能成为以智力生产为特征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信息设备业和信息服务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支撑,后者则是前者的应用延伸。两者相辅相承,共同构成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从粗放、外延型转为集约、内含型创造条件,并提供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所谓产业信息化,是指在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设计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如铁路运输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轻纺工业、商业、农业等等,一方面可使这些产业降低消耗、提高水平、增加效益,以至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抓应用、促发展”,来推动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从而使信息经济早日发育、成熟起来。所以,这不是国民经济基于原有技术和管理基础上的量变,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即工业社会的产业经济转向信息社会的产业经济。

在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演进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新兴的信息产业与传统的非信息产业的关系。前者的发展是以后者的存在为基础的,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则以前者的先导和支撑为契机。两者互为因果关系。超前发展信息产业,必然有损于传统产业的增强,倒头来还得进行“补课”。信息产业的滞后发展,在当今世界上会使传统产业丧失竞争力,无法高级化、以至有被淘汰的危险。适时地恰如其份地发展信息产业,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也有利于整个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坚持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并举的方针。

三、传统工业信息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关键

我国的工业经过45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3.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大幅度上升,其中钢和发电量由第26位和第25位上升到第3位,原油从第27位上升到第5位,煤、水泥、棉布则跃居首位。但是,在技术装备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例如,相当多一部分企业仍在使用五六十年代的落后设备,消耗大、效率低,产品的质量、品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工业生产总值中的物耗比重大,知识含量低。据估算,我国每生产一美元的产品消耗的能源为发达国家的2~5倍,而投入的信息含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改变主要依靠投入数量的增长来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走少投入多产出,主要依靠效率、效益的提高来发展工业的新路子。这就需要大力推广和应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来改造工业。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有渗透力和增值力的新技术,它在传统产业的改造过程中已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江泽民同志把电子信息技术列为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并称它为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工业中的投入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到1:10以上。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部门在应用电子技术改造生产过程、改进管理过程以及设计、销售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七五”时期以来,大约有3000多项计算机应用项目,在20多个行业和27个地区进行推广。1985~1993年,仅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贷款以及企业自筹资金用于这方面的金额就有90多亿元,而获得的效益约为16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制造工业已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了机床5万台、关键生产设备和生产线5000多条、工业窑炉6000多座①,在节能节材、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方面都有显著成效。例如:在冶金工业,鞍钢改造窑炉129座,平均节能10%,年创效益2860万元,其中轧钢加热炉改造,一年每座降低油耗886吨,节约天然气6万立方米,节约钢材713吨。此外,高炉采用计算机控制后,利用系数由1.3提高到1.7。在建材工业,全国20%以上县的机立窑水泥企业应用了一项计算机控制技术,每年可节电54万度,节煤75.6万吨,提高产量540万吨,提高水泥品质30~50个标号,每吨水泥可降煤耗、电耗10~15%。在化肥工业,工艺生产线的改造中,仅实现自动调节氢氮比一项,即可增产13.2%,节能13.8%。四川化肥厂20万吨合成氨,实行优化过程控制,使每吨合成氨的能耗从5443×10[7]焦耳,降低到2931×10[7]焦耳,几乎降低了一半。在电力工业,郑州市运用电力负荷自动控制系统优化调度电力资源,半年内调控全市用电15%,减少拉闸限电35%,挽回经济损失1500万元。在工业窑炉方面,我国现有各种窑炉50万座,煤耗占全国一半左右,约5亿吨,用电子系统进行热工控制,可提高热效率5~10%,降低能耗10%以上②。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它们有力地说明,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工效、降低物耗,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利用已有的钢铁、煤炭、电力、石油资源,创造出几倍于当前的国民生产总值。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在工业企业的管理中推行电脑化管理系统。

现代化企业的特征之一是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系统。我国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耳不聪,目不明,行动不便”,是众多企业的通病。管理所依据的是企业内、外的信息。管理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管理信息。信息不灵、管理不善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管理信息化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关键。

我国工业企业开发、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还不够完善,但它所产生的效益却很明显。例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开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统一管理,每年可增收节支250万元,上海毛巾被单机修二厂开发库存管理系统,储备资金占用比原来下降了26%左右,使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原来的180天减少到108天,加快了72天,节约流动资金占用额达18.6万元。

除生产和管理外,在设计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它可使设计出错率从手工设计的5%降低到现在的1%,工效提高6~8倍左右,投资至少节省2~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1/2③。

从传统工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孤立的生产领域或管理领域,转向生产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一体化,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生产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等。目前我国已有几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处于试运行阶段。

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的电子信息技术,既有基础技术,如基础设施方面的网络技术、标准化技术等,又有应用技术,如软件技术、仿真技术等,都是八九十年代的高技术,在影响工业生产率和工业竞争力方面起关键作用。当然,要发掘这种信息技术的潜力,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但目前这方面存在的差距还很大。工业企业缺乏技术开发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这给企业改变生产和管理的落后状态带来不少困难。工人和管理者不习惯使用先进的信息装备和信息系统,使企业较难在世界大市场中参与竞争,取得竞争的胜利。高科技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效益。作为生产力主体要素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是高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随着工业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信息化越自觉就越主动,在前进中速度也就越快。

我国在传统工业信息化方面,由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而且仍很艰巨,决不能象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那样,把主要力量放在信息化上,用信息化取代已成历史的工业化,而必须抓住信息化的机遇,促进工业信息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注释:

①《中国信息协会通讯》,1994年第9期第7页。

②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编:《中国信息化进程》,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第32、142页。

③《中国信息协会通讯》1994年第9期,第8页。

标签:;  ;  ;  ;  ;  ;  

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