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主流媒体两会报道中工人代表的双重形象论文

简析主流媒体两会报道中工人代表的双重形象

◆文/邓崎凡

在近3000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有468名(其中有45名农民工代表),占到代表总数的15.70%。一线工人代表作为我国领导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履职中受到了媒体关注。随着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这种关注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很大程度上,主流媒体传递出的工人代表的形象,折射出工人群体的时代形象,也影响着社会舆论对工人整体形象的塑造。

深化拓展政策红利,熏陶引领民众包容意识。但也必须看到,现行的一些措施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急需要修改完善。比如在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上学问题上就应当给予更多支持。考虑到务工者收入有限、居住地分散、上班时间较固定、暂时购买商品房有些困难等因素,可以考虑让其在其租房居住地就近上学,便利接送、照看。而过去指定到特定学校就读的办法让人感觉有歧视之嫌。应考虑到南通历史上也是移民之乡,有多次南下、北上、东进的移民迁入。正是因为先到者对后来者的包容接纳,才造就了南通兼具南北风韵的江海文化。当下对外来者的接纳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先民博爱意识的传承。

通过分析2019年全国两会前后《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的有关报道,我们注意到,主流媒体在报道工人代表时,有对其身份进行“拆分”的特点。具体说来,一方面,媒体报道他们作为“人大代表”而履职尽责;另一方面,也会在报道中较多地涉及其工作经历、个人成就,甚至交代其所在行业、领域特点,从而使他们的“工人”身份得到突出。这种“拆分”,也就使得报道中的工人代表具有了双重形象。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例。全国人大代表黄望明是一名铁路检车员,今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在其7版《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栏目中,刊发了一篇题为《全国人大代表黄望明——检车道上忙调研》的报道。

两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本系统开发了基于Xbee的智能家居无线能耗监控系统[10],主要分能耗监测和控制两部分:以无线网络通讯的方式实现各电器设备能耗参数的数据采集,实现网页或微信端在线实时监测能耗数据曲线;同时还通过互联网、微信实现对电器设备的远程控制,如控制照明设备、空气净化器、热水器等.

在此之后,报道才转向“来自铁路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黄望明的建议常常针对一线现实问题”,就此展开黄望明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黄望明提出了普速列车全列禁烟的建议,即便如此,作为人大代表的黄望明所提出的建议,也来自于他作为“工人”的工作。这样,整篇文章和报道的标题一样,对“人大代表”和“工人”的报道交织在一起。

紧接着,文章则是对黄望明工作背景和个人成就的交代,“在他工作的30个年头里,累计发现过1万余起列车故障,成功排查800余项影响列车安全的重大安全隐患。”这两部分内容,实际上跟他“人大代表”的身份特点并没有多大的相关性,反倒是对其铁路“工人”身份的强调。

“‘砰砰砰……’2月18日,武昌客车车辆段,从外地返回武汉的列车排成排,黄望明和工友们一起,在整备库内一列列客车下钻进钻出,手中的小铁锤与列车的轮轴、弹簧等部件撞击,响声此起彼伏。”——这是报道的开头,是黄望明的工作场景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其“工人”身份的展示。

从这些报道,我们不仅可以看工人代表的双重形象,还能对“人大代表”和“工人”这重身份形象归纳出一些特征。那就是,作为“人大代表”,他们多关注基层一线,具有“来自一线,为一线代言”的特点;而作为“工人”,他们身上则充分体现出“奋斗”“知识性技能型创新性”的时代特征。

这样的特点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对作为农民工的黄久生代表和作为邮递员的赵明翠代表的报道中。而在《工人日报》的同类报道中,人物双重形象的特点则更加明显。在《工人日报》刊登了18篇《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报道中,出身工人的代表(委员)有15人,这15篇报道,几乎每一篇都涉及这些代表(委员)作为“工人”所从事的工作、达到的成就、甚至其所在行业和领域的特质。很多报道仅从篇幅上来看,对“工人”身份的交代,甚至与对“代表(委员)”的报道相差无几。

如果要对这些工人代表的双重形象的表达做进一步的分析,那么刊发在《工人日报》3月3日1版的《把一线的好建议带到会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在这篇不足1800字的报道中,有10位工人身份或者曾经是工人身份的全国人大代表。报道主旨是他们参加全国人大和带来的建议、呼吁。这10人,有纺织女工,有汽车调试班班长,有环卫工,也有曾经的打工妹;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提升技术工人待遇,有培育工匠精神,还有提升班组管理、保障环卫作业安全等。在平均每人不足180字的篇幅中,报道在突出他们履职的同时,尽量交代了他们作为“工人”身份的背景。这样,工人代表的双重形象也就显得立体而充实了。

总体上来看,媒体对工人代表双重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富有特点的新闻语言实现的。这其中,对工作环境的描写、对个人工作经历的回顾以及对他们所获成就的介绍等富有与“工人”身份紧密相关的元素是比较常见的表达其“工人”身份的方式;而展示他们在工作中开展的调研,介绍他们关于权益保障、技能提升等与工人群体密切相关的建议、呼吁,则是的对他们“人大代表”形象的突出。

图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厂转炉车间炼钢总炉长江勇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杨登峰摄

探究媒体报道工人代表时,有别于官员、学者等群体,强调其“工人”的身份,可能原因有二:一方面,一些代表所处的行业、所从事的工作相对专业,交代其背景,有助于读者对他们提出的相对专业的建议的了解,并展示他们建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展示这些工人代表身上的“知识性技能型创新性”等时代特征,则既是这些工人代表身份“合法性”的展示,也是对当下工人群体的价值引导。

作者单位:工人日报社要闻部

标签:;  ;  ;  ;  ;  ;  

简析主流媒体两会报道中工人代表的双重形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