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三网整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驱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_三网融合论文

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网融合论文,到新论文,重定向论文,新技术论文,推动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中国的三网融合,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布局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从公众对它的认知程度、业界对它的认可程度,以及电信、广电行业对其的投入程度来看,并不尽如人意。

      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网融合会终止,无论如何,作为技术演变的一个过程,三网融合必定会持续下去。而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的市场策略,还会受到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

      近几年兴起的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已经开始与三网融合的技术形成交叉渗透,这几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合力,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或“重新定向”。未来也会出现新的层面的三网融合。本文将重点分析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对三网融合进程及走向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起点

      今天,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已经到来。

      美国研究机构KPCB在2014年5月发布的《2014互联网趋势》中,总结了全球各个洲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率。截至2014年5月,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互联网使用量的25%,亚洲更是达到37%,如图1所示。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终端。在中国,人们平均每天花在电视机上的时间为89分钟;花在PC机(含笔记本电脑)上的时间为161分钟;而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为170分钟;花在平板电脑上的时间为59分钟。如图2所示。尽管这个数据或许只反映了网民而并非所有媒体用户的行为特征,但是,它所揭示出来的移动化趋势,仍是不容置疑的。

      

      图1:KPCB报告:世界范围内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2013与2014年的比较)

      图片来源:http://tech.qq.com/a/20140529/002637.htm#p=2

      

      图2:KPCB报告:世界各国用户在不同终端上消耗的时间

      图片来源:http://tech.qq.com/a/20140529/002637.htm#p=2

      2012年6月,中国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首次超过用电脑上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CNNIC,2012)。这是一个转折的开始。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CNNIC,2014)。

      移动互联网与三网融合进程密切相联,在某种意义上,移动互联网是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的一个产物,所以它也可以看作是三网融合的一个结晶。当然,它并非是电信网与互联网简单的结合:它在很大程度上将使得原有的电信网和互联网都变得面目全非;它的未来发展,也会促进三网融合的升级。

      (一)移动互联网对三网融合的影响之一: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进入新层次

      三网融合发展的焦点,早期主要在广电网与其他两个网络(电信网及传统互联网)的融合方面,但手机终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

      在中国,今天的电信网,已经主要是手机业务的天下。2006年,中国手机用户数就已经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数:根据相关统计,2006年4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达4.16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6亿户(冯晓芳,2006年5月23日)。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月,全国电话用户总数突破15亿户大关,达到15.01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占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降至17.7%,移动电话用户占82.3%。同时,移动通信收入增速上升,固定通信收入增速回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占比继续提高。1月,移动通信业务实现收入695.2亿元,同比增长11.1%,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达73.4%,增长贡献率达87.1%。,固定通信业务实现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4.2%,对行业收入增长的贡献从上年同期的28.2%降至12.9%(刘菊花,游苏杭,2014)。

      与此同时,手机也开始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手机业务成为了电信网与互联网共同的重点,也成为了两者的交集。手机业务的扩张过程,也就是电信网与互联网交织、互动,最终走向融合的过程。

      因此,手机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比起广电网与电信网及互联网的融合来说,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显得要更顺理成章,其发展也更为顺畅,其中的原因,也许不能简单归结于电信网的运营商与互联网的基础运营商是同一个,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基础运营商,内容和其他各种服务的开发,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的发展。而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也不仅仅是物理网络的融合。当电信运营商和内容及服务提供商共同转向移动互联网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的利益冲突,但移动互联网仍然能在这些冲突中前行。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更值得广电网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借鉴。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

      从早期的互联网开发,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市场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开放的市场机制,是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互联网的发展,完全由电信运营商垄断,而不是由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等共同参与建设,很难想象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很难想象它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对中国社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同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产业链条上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无论是电信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最终都需要服从市场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个企业也会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做自己擅长的事,而不是试图独霸一切。

      即使在某些方面电信运营商看上去很强势,但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力量的扩大,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在手机网发展之初,电信运营商也试图通过“移动梦网”等模式掌控所有业务,但事实证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本身的力量最终会打破这种垄断。

      用户在信息、社交、娱乐、服务等方面不断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电信网与互联网共同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也促进了两者业务的相互渗透、共同提升。

      对于广电系统来说,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所需要开发的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如果广电部门封闭地守着这个平台,而自己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产品与服务,那么这个平台也是形同虚设。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而这个平台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所以广电网的开放,并非只是对电信部门开放,而是对一切可能有利于广电网的力量开放。

      广电系统要尽快地在移动互联网中寻求自己新的利益空间,也需要它有更开放的心态和姿态。

      在今天电信网已经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强大的移动互联网的局面下,如果广电网不能跟上技术的步伐,不能更充分开放,那么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它的劣势将进一步加剧。可以说,广电网的开放是它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转型的开始。在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等问题上过于保守,看上去是在守住自己的利益,但守得的只是现有的市场格局中的利益,而失去的是未来一个更广阔市场中更大的利益。

      2.终端变革是融合的契机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顺利地将电信网与互联网兼收并蓄,与手机这一终端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尽管移动互联网并不等于“手机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不仅仅意味着发展手机业务。但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开启者,手机功能的丰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3G、4G乃至5G等技术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三网融合最早主要考虑的是传输网络这个层面的基础设施的融合、互通可能,但事实上,作为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的直接承载者的终端,能最直接地感应用户的需求及其变化,在用户那端一种新终端的迅速普及,必然带来一场产业革命。因此,以终端的变革方向为基准,来反推市场变化的规律,也许更为顺畅。

      在媒介融合或三网融合的过程中,革命性终端始终是一个杠杆的支点。找到了合适的支点,就可能撬动整个产业,甚至引发一场新的变革。尽管并非所有的终端都具有手机这样成为支点的可能。一个具有前瞻能力的企业,应该具有一种基本的判断力,那就是能在层出不穷的新的产品中,找到那些能够成为“杠杆支点”的终端,并且尽早确定自己相对这个支点的位置。

      对于广电网与其他两大网的融合而言,电视机这个终端的变革,将起到重要作用。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但是这个方向是毋庸置疑的。总体而言,互联网电视机是智能化的,基于操作系统的,其操作界面和模式与手机、平板等也越来越相似,而能直接连接互联网也是一个基本条件。

      尽管对互联网电视机的具体形态变化今天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未来它必然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长远来看,它的名称也可能会发生本质变化,“电视机”这个词未必还会保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家庭需要更多的智能终端,它们本身虽然不一定是“移动的”,但是它们与那些随身的终端一起共同为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提供着便捷的服务。这些终端也会带来新一轮的业务变革。

      3.自我颠覆才能带来凤凰涅槃

      移动互联网不是手机网与电脑网络的相加,业界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移动互联网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因此,简单地把过去手机平台上或以前互联网平台上的业务“平移”到移动互联网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指出:“有些人说移动互联网就是加了‘移动’两个字,互联网十几年了,移动互联网应该是互联网的延伸,但我的感受是远远不只是一个延伸,它是一个颠覆。”(马化腾,2013)

      移动互联网的颠覆性,既是针对传统互联网的,也是针对手机网的。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重构、产品的创新,需要全面抛开过去手机网或电脑网络的思维,抛开那些成熟的业务模式,在一个交叉、融合的市场中去重新进行产品的设计。近两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证明这样一种颠覆性的创新正在开始。深层的融合将在传统互联网与手机网两者的自我革命中实现,而开放、融合的思维,又是创新的基础。

      当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进入深层,当移动互联网在实现技术的不断突破、产品的不断创新时,广电网如果还以自我防御的姿态封锁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通道,广电网的产品也不会出现革命性的突破,至多是重复过去互联网的一些老套路。

      (二)移动互联网对三网融合的影响之二:三种入口改变市场格局

      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伴随着市场的重新洗牌。这在那些可以称之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产品的竞争中,显得尤为突出。对于用户来说,内容、社交、生活服务,是移动互联网的三个核心诉求,在这三个方面的入口之争,也就显得更为激烈。

      这三个方向的入口之争,也导致三网融合过程中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

      1.内容入口之争:广电媒体内容优势的再抑制

      对于门户网站来说,新闻客户端是对门户的结构与内容的一次优化与重组。传统媒体也把新闻客户端作为移动时代产品转型的重要方向,试图通过自己的独立客户端,建立起面向用户的更直接的产品输送渠道。

      一些新兴技术公司开发的新闻客户端,也给移动终端上的新闻推送带来了新的思维。“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Zaker”、“鲜果”等的信息聚合,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但从下载量等方面的数据来看,主流媒体的客户端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根据CNIT-Research(中国IT研究中心)2014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在此之前近三个月中国市场上八个手机新闻客户端在六个移动分发平台上的下载量如表1所示(清轩,2014)。

      

      2014年1月7日,赛诺市场研究公司(SINO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智能手机用户中,新闻客户端类应用渗透率较高,超过68.5%的用户通过新闻客户端来获取新闻资讯。而在专业的新闻客户端中,搜狐新闻客户端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安装率及使用率分别达到41%及33.2%;腾讯新闻分别为38.9%和28.1%;网易为32%和24.4%,见图3(佚名,2014)。

      

      由于统计的数据对象和时段有所差异,两家研究机构提供的排名不尽相同,且这些数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偏差,但是这些数据还是能大致反应新闻客户端的基本格局。四大门户网站中,新浪的新闻客户端的影响力与其他三家相比,有一定的距离。而传统媒体开发的新闻客户端,除了凤凰新闻外,其他的还难以与门户网站的客户端相抗衡,体制内的广电媒体的新闻客户端更是如此。

      

      视频客户端的下载方面,同样是商业公司开发的客户端占据了优势。CNIT-Research(中国IT研究中心)对安卓市场、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应用宝、91助手、百度手机助手、安智市场、金山手机助手和木蚂蚁这几大视频客户端下载平台进行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爱奇艺与优酷土豆下载量均已突破10亿次,其中爱奇艺为13.05亿次,优酷土豆下载量10.37亿次。具体数据如图4显示。尽管这些视频客户端的内容多数来自传统电视媒体,但作为入口,它们决定着广电媒体内容在移动端的再分发。与此同时,这些视频网站原创内容的份额也越来越大,自制剧成为2014年视频网站发展的一个重点,优酷土豆、腾讯、搜狐、爱奇艺、乐视等众多网站都在网络自制剧方面投入数亿资金。

      当然,今天的影响力状况并不一定代表了明天,但是,移动互联网会进一步改变内容生产的格局,包括广电在内的传统媒体,其话语权在不断被削弱,这已是一个不争事实。

      2.社交入口之争:门户的转型及运营商的被革命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个性化的、基于社交的入口成为互联网上更基础性的入口,它在未来也可以兼容内容入口与服务入口,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入口之争,更具有战略性意义,对产业格局的振荡更为强烈,波及的面更广。

      微信的出现,正是这样一个入口之争激烈化的产物。微信自2011年1月上线后,2013年1月注册用户数达到3亿。其积累1亿用户花了14个月,从1亿用户增长至2亿用户,花了6个月时间,而从2亿用户增长到3亿用户,仅用了4个月时间(林丰蕾,2012)。

      与微信的井喷式发展形成对比的,是同一时期新浪微博的日趋疲软,因此,微信被一些人视为微博的终结者。但简单把微信看作微博的替代者是有局限的。尽管都是社交平台,微博与微信的重心是不相同的,其传播特质也有所不同。微博侧重媒体功能,而微信更适合点对点的服务。但它们都是门户网站在社交化、移动化时代转型的核心产品,两者都具有入口的战略意义。

      与微博、微信的兴起形成对照的是门户网站流量的下滑,特别是新浪这样的主要依靠内容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这种继承了传统媒体模式的网络媒体,也正在成为传统媒体,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向社交化平台的转型,也是它们自救的手段。

      微信等入口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以OTT的方式,对本来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的移动运营商的基础业务产生了冲击。

      OTT(Over The Top),原为篮球术语,意为“过顶传球”,在今天互联网的语境下,即指互联网公司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管道直接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在手机网发展早期,电信运营商凭借自己对传输渠道的控制,也垄断着相应的服务。但是OTT业务出现后,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但是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运营商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Skype便是一种典型的OTT服务,它可以提供与电信运营商一样的语音通信服务。苹果的“应用商店”中的应用也是OTT业务。而在中国,OTT业务引起运营商的巨大恐慌主要缘于微信,微信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用户之间点对点的文字、语音交流以及其他多媒体通信,这就意味着用户对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服务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三大运营商逐步意识到,微信等OTT业务一方面大大分流了自己的业务,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网络信道的负担,OTT业务将“革掉自己的命”。2013年3月,运营商开始向微信等OTT业务发难,微信将向用户收费的传闻也开始出现,尽管最终这被证明只是传言。

      中国移动发布的财报显示,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移动语音和短彩信业务继续下滑,总通话分钟数比上年同期下降0.3%,短信使用量同比下降20.2%。与之相对的是,前三季度中国移动的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8.6%(刘鹏,201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由互联网公司提供各种业务特别是OTT业务对移动运营商的传统业务产生了显著的冲击,但同时也对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对电信运营商来说,逐步实现从传统的语音、短信业务向移动互联网相关服务的拓展,已是必然,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在市场格局中的地位的变化。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认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运营商一直处于电信行业价值链的中心环节,网络设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内容提供商以及服务提供商等都要围绕着运营商来转,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这个价值链,电信行业由运营商一个中心分化为三个中心,第一是网络连接,第二是移动终端,第三是APP终端,这三个中心紧密相连,但同时也完全独立(刘鹏,2014)。

      OTT业务的出现,的确使运营商以往依靠自己对渠道的控制建立起来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过去必须由运营商提供的如通话、短信等基础服务市场,已经被各种OTT业务瓜分。但无论怎样,对于用户来说,OTT业务是他们更好的选择,一旦他们享受到了更高性价比的OTT业务,就很难再回到之前的业务模式中。移动运营商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OTT业务进行封杀,未必能再赢回失去的江山。因此,面对OTT挑战,用开放心态寻求积极合作,也许是更为有益的。

      3.服务入口之争:BAT引领下移动时代的合纵连横

      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服务与内容、社交一样,成为人们对互联网的基本诉求,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在线教育等在线服务,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互联网。生活服务的入口争夺,也成为移动互联网开发的焦点。

      在服务方向的入口的争夺中,BAT(百度、阿里、腾讯)是三个引领者。尽管这三家公司的起步领域和优势产品不尽相同,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们开始在同一个版图上开始新一轮的竞争。

      当互联网日益成为全方位的生活平台时,BAT(百度、阿里、腾讯)成为了这个平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三个中国巨头。它们都并没有停留在自己最早的优势产品上,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向各个领域进行着全面的渗透。

      图5展示了2013年以来BAT的主要新业务架构,从中可以看出,这三家企业新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在线金融、在线医疗等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全面在服务平台上推进,当然,它们更多是通过寻找相应领域的合作伙伴,以合纵连横的方式来进行业务的发展与竞争。而对于其他线上、线下企业来说,与BAT中的一家或几家的合作,也影响着它们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的位置。

      尽管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基调是开放的,但是,最终还是会有几家公司在市场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但与广电网中只此一家的格局相比,几家巨头的同时并存会形成相互的促进与制衡作用,这也是市场能不断向前推进的基础。

      (三)移动互联网对三网融合的影响之三:可穿戴终端推动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连接

      

      可穿戴终端的出现,使人们对移动终端的便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谷歌公司在2012年6月发布的“谷歌眼镜”,目前被认为是可穿戴终端的主要代表。谷歌眼镜的出现,使得人们在移动状态下的信息采集与接收能力得到强化,特别是在那些人们的手被占用的时空里。对于手术中的医生、运动场上的运动员、多媒体采访环境中的记者、开车中的用户等,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带来全新的感受。

      2014年4月百度首款可穿戴式设备BaiduEye进入内测,在9月3日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这一产品正式发布。该设备应用百度的语音助手和图像识别技术,已实现语音控制支持语音启动、这是谁、这是哪里等指令。这款配备还将与百度语音、百度云、百度地图等进行深度整合。

      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谷歌眼镜”或“百度眼”的大行其道,但是,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已经越来越被人熟知。而它们作为人体的传感器的功能,尤其在开发中得到重视。

      智能手表、手环是可穿戴设备中另一个热门方向。数据显示2013年下半年,全球有160万台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出售。而预计这个数字在2014年将成几倍增长,预计2014年全年智能穿戴产品销量将有1700万台。

      对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可穿戴设备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穿戴设备成为情境适配服务的基础

      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产品、服务产品,需要基于用户在某种特定环境或场景中的需要,这要以获得对他们所在的环境信息为基础。尽管今天的GPS等系统可以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但除了地理位置这个数据外,很多移动服务还需要获得更多的环境信息,而可穿戴设备在这个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优势。

      虽然谷歌眼镜还没有进入普通消费者市场,但是,一些开发者开发的创造性“应用”,已经展现了基于环境采集而提供适配服务的思路:

      美国软件开发者兰斯·纳尼克(Lance Nanek)为“谷歌眼镜”开发出了一款购物应用Crystal Shopper,它能够利用谷歌眼镜的摄像头,扫描商品条形码,联网对比价格,并提供该商品在亚马逊上的排名信息。

      另一个应用Word Lens则可以使用谷歌眼镜提供实时的翻译服务。被翻译后的文本会出现在佩戴者的显示屏上,文字呈现的背景、字体风格等与原来的文本保持一致。这种翻译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环境适配服务。

      百度推出的百度眼(BaiduEye)则试图定位于某些特定空间中的信息采集和个性化服务,如商场、博物馆等。尽管相比谷歌眼镜,百度眼的定位要窄得多,但是,它的思路也说明,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基于特定空间或情境的服务。

      2.可穿戴设备成为连接物联网的人体传感器

      可穿戴设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环境的感知,也在于它对人体的感知,虽然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在对用户数据的传感与记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数据的准确程度有限,但是它们还是展现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数据来源与采集模式。

      可穿戴设备作为人体的传感器,可以为人体的健康状态的监测、健身和保健的指导等提供基础,在未来它与远程医疗系统的连接,也可以使它成为智能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群体中得到深度应用。儿童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用户市场,可穿戴设备的定位功能为儿童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当然,同样的思路可以用在老年群体上。

      可穿戴设备在推动移动互联网服务深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连接。今天的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主要的是人-信息、人-人交互的终端,但未来也将可能变成一种物-物、物-人、物-信息之间互动的中介设备。因此,这些终端上的应用开发,需要突破今天的思维局限。

      二、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物联网发展也开始渐入佳境,而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从字面上看,物联网意味着“万物相连”,但事实上,它不仅意味着物与物的相连,也意味着物与人、物与环境、物与信息等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它将带来的是一场全面的信息传播革命。融合中的三网也会与物联网逐渐融合,这将带来的是三网融合的一次更大飞跃。

      (一)物联网对三网融合影响之一:“智能家居”目标下NGB的升级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着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的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

      2013年9月海信推出两款智能空调,并联手新浪微博开拓物联网市场。海信智能空调可与用户的微博账号绑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私信看到绑定空调的使用状态、环境数据状况以及舒适度排名,也可以给空调发私信进行开关机、调节温度等操作,做到了用户与空调的实时互动(周文林,2013)。11月,海尔也推出了类似的智能空调,利用微信或专门的APP,手机用户可以对空调进行远程控制。这一空调还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实时户外温度,及时推送给用户温度信息和着装建议(邢焱,2013)。

      智能空调,是智能家居的一个开端,未来家庭中的各种电器、各种物体,都有可能通过物联网装置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互连、智能调控。

      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如果不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思路依然是狭窄的。尽管已经有了“占领客厅”的先天优势,但从电视发展到智能化家居,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同样,开放的系统和思维,对于广电系统进一步向智能家居转型,至关重要。

      同样的,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在智能家居里,也将有新的功能定位。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今天的各种遥控器,成为各种智能家电的控制器和连接器。

      因此,今天业界提出的“三屏互动”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二)物联网对三网融合影响之二:移动互联网“环境适配”能力的加强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物联网中的传感器,与移动互联网尤其有着密切的关联。

      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核心是移动,也就是不断变化中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与传统媒体以及早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得传播环境或情境的意义被放大,环境和情境成为了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为特定环境中的人提供适配信息,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必然方向。

      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将使得环境数据的获取更为便捷、及时,环境与人的互动也更为具体、实时。因此,提供个性化、与环境适配的信息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的支持。

      当然,“环境”这样一个概念是相对的。在某些时候,活动中的人,也是环境中的一部分。物联网在帮助人更好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同时,也捕捉着这些人的相关数据,把它们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反馈给其他人或设备。

      “你在看屏幕,屏幕也在看你。”(果子,2013)美国技术哲学家凯文·凯利的预言提示我们,未来的屏幕,不仅仅是信息的显示设备,也是用户信息的收集设备。捕捉用户特征,以此为基础完成个性化推送,这是未来终端的另一个意义。而这样的屏幕,当然也是一种传感装置。

      这样一个设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英特尔推出的环境感知营销解决方案,可以根据数字标牌观众的年龄和性别动态变更标牌所展示的广告,让数字标牌的内容投放更加有效。当一位消费者路过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数字标牌时,英特尔广告框架技术可分析包括天气、社交媒体和顾客手机在内的信息,调整内容和用户界面,使其与受众更相关、更个性化。英特尔环境感知营销解决方案还可与店内库存系统绑定,使前端只展示目前店内有货的产品广告(赵斌,2014)。

      在提供与环境适配的信息服务方面,LBS应用的潜力也值得关注。虽然目前人们并没有太多地将LBS与物联网联系在一起,但在某种意义上,LBS应被视作物联网应用方向中的一种。用物联网的思维来开发LBS应用,才能将LBS更大的潜力发掘出来。

      

      (三)物联网与“三网”的融合:“新三网融合”呈现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上,而三网融合有助于创造一个基于共同技术基础的物联网环境。因此,物联网的发展,与三网融合的发展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物联网本身,也会逐步融入到今天的三网中。这个新的融合,将对三网融合的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物联网之所以必然与三网逐步融合,首先是因为它与互联网内在的共通性。物联网是传统的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延伸,它把互联网实现的信息与信息、人与人的互联,扩充到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等各种对象之间各种形式的互联、互动。

      物联网带来的智能家居,会改写今天的电视终端的功能以及电视与其他智能家电的关系。因此,它与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必然联系在一起。

      物联网与三网的融合,将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成型、广电网升级为NGB的基础上,也因此,那个时候的融合,变成了新三网的融合,即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广电网(NGB)、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如图6所示。这三者的融合将形成一个泛在网络,即网络无处不在,人、物体、信息、服务之间形成全面的连通。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是:

      (1)第一阶段:实现三网互通

      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进展:

      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在手机这一终端的发展的推动下,电信网与互联网已经自然融合,移动互联网兴起。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电信网与互联网传统业务的全面改造。

      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

      目前我国的广电网正在升级为NGB,其功能与互联网越来越趋同。但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建设一个封闭的强大的NGB,而是要使其与移动互联网连接、互通。尽管中间必然有很多的障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

      (2)第二个阶段:三屏互动深化

      当三网互通实现后,进一步的目标是,通过三屏互动,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产品和体验。

      (3)第三个阶段:物联网扩张

      在三网融合的同时,物联网也正在兴起,并且不断扩张,这一扩张过程必然导致它与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广电网之间的界限的模糊。

      (4)第四个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

      第四个阶段将是新三网融合时代,也就是移动互联网、NGB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尽管三网融合被列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它的启动与推进,体现着国家的意志,但仅仅把三网融合作为一项工程来看待是不够的。

      三网融合是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社会化媒体以及未来更多的新技术的推动下,三网融合本身也会呈现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三网融合这个初始概念,只是一个新的革命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未来将在新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全新的泛在网络。

标签:;  ;  ;  ;  ;  ;  ;  ;  ;  ;  ;  ;  ;  ;  

从旧三网整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驱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_三网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