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洛阳交游考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明道论文,洛阳论文,欧阳修论文,天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2-0096-05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官洛三年中,欧阳修结识了一帮“以道义相交”的朋友。“于时一府之士,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1](P410)欧阳修的洛阳交游促成了其政治生涯的良好发展,他的政事才干在此被发现,并得以引荐。吏事之外,他还有意建立社交集团,追求群体精神风貌,这不仅培养了欧阳修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和才干,而且在与友伴交游所进行的一系列文学实践中,明确了文学理想,开始思考文坛的发展走向,为日后领导诗文革新运动并成为文坛领袖做了重要铺垫。
一、欧阳修洛阳交游的对象
不同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的交游圈。从社会身份来看,欧阳修天圣、明道间洛阳交游对象主要有两类人:一是留守钱惟演幕府的同僚们,这些人中有通判谢绛、主簿梅尧臣、梅尧臣的继任者张谷、掌书记尹洙、司录张汝士、参军杨愈、判官张太素、法曹参军张先等。另一群人则非钱幕成员,其中有官吏,如尹源、富弼,钱惟演的继任者王曙,另外的则是欧阳修的门生及与此相关的人。
现将欧阳修洛阳交游情状列述如下: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初谥号思,后改谥文僖,钱塘(今杭州)人。天圣九年判河南府,担任西京留守①。明道二年九月,钱惟演罢西京留守,移镇汉东(随州)②。
钱惟演是当时西京最高地方长官,其幕府才俊济济,政事之余,他常召集幕僚举办宴会,诗酒酬唱。明道元年,钱惟演祷雨,欧阳修作为下属跟随,作诗《留守相公祷雨九龙祠应时获澎呈府中同僚》。欧阳修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已得到钱惟演的关注,明道元年,府第双桂楼、临辕馆落成,钱命谢希深、欧阳修、尹师鲁做文章纪念,引发了三人间的切磋。同年六月,钱惟演举行池亭宴会,欧阳修即席作诗《钱相中伏日池亭宴会分韵》。
谢绛(994-1039),字希深,富阳人,中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甲科,天圣九年通判河南府,明道二年三月,任满,离开西京,迁开封府判。
作为同僚,欧阳修与谢绛有很多共事、相游的机会。天圣九年,两人同游大字院,欧阳修作《游大字院记》。明道元年秋,谢绛接到诏书,要于嵩岳御祝封香,欧阳永叔和杨子聪分别读祝、捧币。事后,三人与尹师鲁、王几道一起游嵩山。
谢绛文学造诣深厚,欧阳修和他经常诗文相和、谈诗论艺。欧阳修有《与谢三学士绛唱和八首》,其中和诗四首,唱诗四首。《试笔》一卷“谢希深论诗”条载:“往在洛时,尝见谢希深诵‘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希深曰:‘清苦之意在言外,而见于言中。’”[1](P1982)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天圣九年初,梅尧臣由桐城调任河南县主簿。同年秋,因妻兄谢绛任河南府通判,梅尧臣避亲嫌调迁距洛阳不远的河阳县任主簿。
欧阳修与梅尧臣相识于天圣九年春,梅尧臣《濄口得双鳜鱼怀永叔》云:“春风午桥上,始迎欧阳公。”[2](P512)
欧阳修很欣赏梅尧臣的诗才,称:“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1](P716)诗歌,是欧、梅交流的媒介,也是两人情意相契的见证。欧阳修《送梅圣俞归河阳序》云:“余尝与之(梅尧臣)徜徉于嵩洛之下,每得绝崖倒壑、深林古宇,则必相与吟哦其间,始而欢然以相得,终则畅然觉乎薰蒸浸渍之为益也,故久而不厌。”[1](P963)明道元年三月,欧阳修、梅尧臣、杨愈共游嵩山③,欧、梅两人都创作了嵩山游组诗12首。明道元年秋,梅尧臣因吏事来洛,返河阳时,欧阳修等人为其饯行,席间欧阳修、梅尧臣分韵各作绝句五首。此外,欧、梅还有同题拟作以及唱和诗,热衷于创作切磋。
梅尧臣是欧阳修官洛期间重要的诗友,欧阳修曾向其请教作诗,《书梅圣俞稿后》云:“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1](P1049)欧阳修还对梅尧臣诗歌进行点评。天圣九年,称其诗:“离骚喻草香,诗人识鸟兽。”[1](P716)明道元年,《书梅圣俞稿后》对梅尧臣的诗歌进行更正式深入的评论。
尹洙(1001-1047),字师鲁,河南人,天圣、明道间,以山南东道掌书记知河南府伊阳县。
尹洙擅长古文,他是欧阳修洛阳交游中又一重要文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后七年(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1](P1056)《湘山野录》记载了欧阳修向尹洙学习古文写作的情形:“公(钱惟演)大创一馆,榜曰林辕。即成,命谢希深、尹师鲁、欧阳修三人者各撰一记……三子相犄角以成其文,文就出之相较。希深之文仅五百字,欧公之文五百余字,独师鲁只用三百八十余字而成,语简事备,复典重又法。”显然,三人中,师鲁胜出。“然欧公终未伏在师鲁之下,独载酒往之,通夕讲摩。师鲁曰:‘大抵文字所忌者,格弱字冗。诸君文格诚高,然少未至者,格弱字冗尔。’永叔奋然持此说别作一记,更减师鲁文二十字而成之,尤完粹有法。师鲁谓人曰:‘欧九真一日千里也。’”[3](P38)
杨愈,字子聪,天圣明道间,担任河南府户曹参军。明道二年,秩满,欧阳修《送杨子聪户曹序》云:“户曹参军杨子聪居府中,常衣青衫,骑破虎鞯,出入府门下,人固辈视而概易之。居一岁,相国彭城公荐之,集贤学士谢公又荐之,士之有文而贤者尽交之,其能出其头角矣。”[1](P964)欧阳修欣赏其洒落的个性,常一起游玩。明道元年,秀才陈经来洛阳,欧阳修与二人游龙门,作《游龙门分题十五首》。同年三月,与欧阳修、梅尧臣同游嵩山。同年秋,杨愈与谢绛、欧阳修御祝封香,一起游玩嵩山。
杨愈的作品今已遗失,但在欧、梅诗集中,有多首与杨愈唱和的诗作。
张汝士(997-1033),字尧夫,开封襄邑人,初为河南府推官,后为司录,明道二年卒于任上。
欧阳修《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云:“初天圣、明道之间,钱文僖公守河南……而河南吏属,适皆当时贤才知名士,故其幕府号为天下之盛,君其一人也。……初以辟为其府推官,既罢,又辟司录,河南人多赖之,而守尹屡荐其材。君亦工书,喜为诗,闲则从余游。”[1](P386)
张谷,初字仲容,后改为应之,开封尉氏人。天圣九年秋,梅尧臣调任河阳主簿,由张谷继任河南主簿。欧阳修《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表》云:“其在河南时,予为西京留守推官,与谢希深、尹师鲁同在一府。其所与游,虽他掾属宾客,多材贤少壮驰骋于一时,而君居其间……”[1](P381)欧阳修为张谷改字为“应之”,他们同年进士登第,《张应之字序》云:“……余与君同以进士登于科,又同为吏于此,群居肩随,宴闲相语,得以字而相呼。”[1](P957)可见两人交情甚为亲密。
张谷任河南府主簿时,县斋“东斋”是西洛幕府同僚们经常聚会宴饮的场所。明道二年,欧阳修作《东斋记》:“……傍有小池,竹树环之,应之时时引客坐其间,饮酒言笑,终日不倦。而某尝从应之于此,因书于其壁。”[1](P935)
张先(992-1039),字子野,博洲人④,时任河南府法曹参军。
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云:“初,天圣九年,余为西京留守推官。是时,陈郡谢希深、南阳张尧夫与吾子野,尚皆无恙。于时一府之土,皆魁杰贤豪,日相往来,饮酒歌呼,上下角逐,争相先后以为笑乐。而尧夫、子野退然其间,不动声气,众皆指为长者……”[1](P410)
张太素,时任河南府判官。明道元年,张太素与欧阳修等人避暑大字院。
除了这些同处钱惟演麾下的同僚外,欧阳修还与其他官员有交情。
王曙(963-1034),字晦叔。明道二年九月,钱惟演罢西京官职,王曙继任。在两人共事的短暂时间里,欧阳修的政事才能给王曙留下了深刻印象,《先公事迹》记载了王曙服膺欧阳修断事⑤。另据《清波杂志》卷九,王曙批评欧阳修等人频繁游玩,却被欧阳修顶撞⑥。虽然如此,王曙并没有计较,景祐元年,他举荐欧阳修召试学士院,欧阳修通过考试,充馆阁校勘⑦。
尹源(996-1045),初字子渊,后改为子渐,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与欧阳修同榜,历知芮城、河阳县。欧阳修《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云:“自天圣、明道之间,予与其兄弟交。”[1](P451)尹源离开河阳时,欧阳修为其改字为子渐,《尹源字子渐序》云:“奉礼尹君之将西也,称古仁者送人之义,责言于其交之所尝厚者,其友人渤海欧阳修在饯中,……因姑请更君之字,以塞其求云。”[1](P958)
富弼(1004-1083),时任签署河阳判官⑧。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有书简致富弼,表达盼其来信的殷切之情[1](P2349)。
另外,欧阳修在洛阳期间还有一帮生徒及与此有关的友人。
陈经,字子履,秀才。
明道元年,欧阳修作《送陈经秀才序》,云:“……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1](P962)
明道二年,陈经自河桥来洛,与欧阳修、杨子聪、张谷游玩并宿香山。
王复,字几道⑨,秀才。
王是欧阳修的门生,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录》云:“又有知名进士十人,游希深、永叔之门,王复、王尚恭为称首。”[4](卷八)王复很得欧阳修的赏识,天圣九年夏,欧阳修、谢希深、梅尧臣等人游普明寺后园大字院避暑,王复跟随唱和⑩。欧阳修殷切指导王复作诗。景祐元年,欧阳修致书王复:“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而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1](P2483)
王顾,字公慥,判官,欧阳修有诗《送王公慥判官》。
王汲及子王尚恭、王尚喆,王汲,字师黯,欧阳修《太子中舍王君墓志铭》云:“初,天圣明道之间,予为西京留守推官。时王君寓家河南,其二子(尚恭、尚喆)始习业国子学,日从诸生请学于予,而尚恭尤整饬,俨然有儒者法度……予固奇王君之有是子也,以故与君游,而君性简质,重然诺,临事而敏,与之游者必爱其为人。”[1](P412)
二、欧阳修洛阳交游的特点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人属钱惟演幕府,钱惟演雅好词章,“乐士喜文学”[1](P85),对属僚“不撄以吏事”[1](P2677),这为欧阳修等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闲裕时间,使他们得以畅快交游。
综观欧阳修官洛三年的交游,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群体性和文学性,群体性反映的是交游的方式,文学性则体现了交流的内容。这两点对欧阳修日后的政治生涯及其成为文坛领袖影响深远,兹论述如下:
(一)群体性
欧阳修官洛时,除钱惟演和谢绛年长些,欧阳修、梅尧臣、尹洙、杨愈、张谷、张汝士、陈经、王复等人多二三十岁。这些人彼此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常常三五成群一起游玩、宴饮、唱和,在交往中呈现出群体性特点。
这种群体性首先表现为群体相游。欧阳修在洛阳时,其交游圈的朋友或同在幕府,或因人事应酬而相互认识,因此大家常常集体行动。让欧阳修津津乐道、难以忘怀的几次游玩,都是群体性的,如天圣九年夏,他和谢绛、尹洙、梅尧臣、张太素、王复在普明寺后园大字院避暑;明道元年春,与梅尧臣、杨愈游嵩山;同年秋,与谢绛、杨愈、尹洙、王复游嵩山等。群体游玩充满了快乐,谢绛在给梅尧臣的书信中详细描写了其与欧阳修等人游嵩山的情况:
……是时秋清日阴,天未甚寒,晚花幽草,亏蔽岩壁,正当人力清壮之际,加有朋簪谈燕之适,升高蹑险,气豪心果。……方即舍,张烛,具丰馔醇酿,五人者相与岸帙号带,环坐满引,赋诗谈道,间以谑剧,然不知形骸之累、利欲之萌为何物也……[1](P2716)
“环坐满引,赋诗谈道”,朋友们在觥筹交错、赋诗论道中,碰撞思想,交流感情。
其次体现于自觉建立“集团”,追求群体的精神风貌,重视集团整体的力量。
天圣九年,欧阳修创作《七交七首》,“七交”者,乃梅尧臣、尹洙、王复、杨愈、张汝士、张太素以及欧阳修本人。在《七交七首》中,欧阳修对这些人的性格、胸襟、禀赋进行了描写:
尧夫大雅哲,禀德实温粹。霜笉秀含润,玉海湛无际。平明坐大府,官事盈案几。高谈遣放纷,外物不能累。非惟席上珍,乃是青云器。(《河南府张推官》)
师鲁天下才,神锋凛豪隽。逸骥卧秋枥,意在騤騤迅。平居弄翰墨,挥洒不停瞬。谈笑帝王略,驱驰古今论。良工正求玉,片石胡为韫。(《尹书记》)
子聪江山禀,弱岁擅奇誉。盱衡恣文辩,落笔妙言语。胡为冉冉趋,三十滞公府。美璞思善价,浮云有夷路。大雅恶速成,俟命宜希古。(《杨户曹》)
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离骚喻草香,诗人识鸟兽。城中争拥鼻,欲学不能就。平日礼文贤,宁久滞奔走。(《梅主簿》)
洛城车隆隆,晓门争道入。连袂纷如帷,文者岂无十。壮矣张太素,拂羽择其集。远慕邺才子,一笑欢相挹。虽有轩与冕,攀翔莫能及。人将孰君子,盍视其游执。(《张判官》)
几道颜之徒,沈深务覃圣。采藻荐良璧,文润相辉映。入市羊驾车,谈道犀为柄。时时一文出,往往纸价盛。无为恋丘樊,遂滞蒲轮聘。(《王秀才》)
在欧阳修的笔下,张汝士、尹洙、杨愈、梅尧臣、张太素、王复各具面貌个性,但都有一种敢担当能作为的儒家朗健昂扬精神。《渑水燕谈录》载:“天圣末,欧阳文忠公文章三冠多士,国学补试国学解,礼部奏登甲科,为西京留守推官,府尹钱思公、通判谢希深皆当世伟人,待公优异。公与尹师鲁、梅圣俞、杨子聪、张太素、张尧夫、王几道为七友,以文章道义相切劘。率尝赋诗饮酒,闲以谈戏,相得尤乐。凡洛中山水园庭、塔庙佳处,莫不游览。”[5](P40)“文章道义”是联系七人的纽带,是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趣味追求,欧阳修从他们不同的个性禀赋中抽拔出精神上的共通处,这显然是其用心所在,体现了他所主张的群体精神风貌的指向。
欧阳修强烈意识到在群体中,整体的功能大于个体之和,借助群体的力量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七交七首》之《自叙》篇云:
余本漫浪者,兹亦漫为官。胡然类鸱夷,讬载随车辕。时士不俛眉,默默谁与言。赖有洛中俊,日许相跻攀。饮德醉醇酎,袭心配春兰。平时罢军檄,文酒聊相欢。
“赖有洛中俊,日许相跻攀”,说出了欧阳修创立“七友”之交的动因和期望,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大家团结起来,就可相辅相成,有所成就。
面对“八老”之议,欧阳修表现出相同的态度。明道元年,梅尧臣等人仿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香山时举办“九老会”,而有“八老”之称。“八老”分别是:尹洙辩老、杨愈俊老、王顾(公慥)慧老、王复循老、张汝士晦老、张先默老、梅尧臣懿老、欧阳修逸老。欧阳修非常重视“八老”的品题,先后致梅尧臣两封书简,认为“八老之名,诚一时美事”[1](P2444),并依据儒家教义对其他七老之名一一解释:
师鲁之“辩”,亦仲尼、孟子之功也。子聪之“俊”,《诗》所谓“誉髦之士”乎。公慥之“慧”,亦《大雅》之明哲。几道之“循”,有颜子之中庸。尧夫之“晦”、子野之“默”,得《易》之君子晦明、语默之道。圣俞之“懿”,是尤为全德之称矣。[1](P2444)
但欧阳修对于梅尧臣等人命名自己为“逸老”则不接受,而自荐“达老”:
前承以“逸”名之,自量素行少岸检,直欲使当此称。然伏内思,平日脱冠散发,傲卧笑谈,乃是交情已照外遗形骸而然尔。诸君便以轻逸待我,故不能无言。今若以才辩不窘为“逸”,又不足以当之也。……必欲不遗“达”字,敢不闻命?然宜尽焚往来问答之简,使后之人以诸君自以“达”名我,而非苦求而得也。[1](P2444)
欧阳修虽然承认自己平时言行不拘小节,但不认可“逸老”这个称呼。因为其他七老之名,都有经典出处,非属圣贤之功,即合君子之义,而自己的“逸老”却脱胎于自身疏狂不检之失,绝非儒者当傲之处。欧阳修的“逸”与“达”之争,说明他对这件事很看重,也反映了他的自我期许。正因为自己诸般不足,才需要朋友督导、激励,即如其所说:“某常仰希隽游,所望正在规益。”[1](P2444)
“七友”之交、“八老”品题,是欧阳修洛阳交游的两件大事,这种冠名行为表现出欧阳修和友人建立“集团”的自觉意识。在“集团”中,欧阳修增强了群体意识,使他非常重视集体的力量,而他与同伴对“集团”群体精神风貌的建设不仅砥砺了节操,更培养了其政治家胸怀和才干,为其日后参政议政以及主盟文坛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文学性
官洛期间,欧阳修交往的友人多有文学才华,钱惟演、谢绛、梅尧臣、尹洙等都有独擅或兼擅的领域,欧阳修与他们的交游天然地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特点。
这种文学性体现在欧阳修与同伴一系列的文学实践上。
1.“诗酒唱和”。诗酒唱和本是文人交往的重要内容,自魏晋以来,历代都有文人交游的名篇。欧阳修与同僚、门生无论宴饮游玩,还是迎来送往,必有诗文为记,且不可或缺。如明道元年秋,梅尧臣返河阳,欧阳修等人在普明院为其饯行。梅尧臣《新秋普明院竹林小饮诗序》云:
余将北归河阳,友人欧阳永叔与二三君具觞豆,选胜绝,欲极一日之欢以为别。于是得普明精庐,酾酒竹林间,少长环席,去献酬之礼,而上不失容,下不及乱,和然啸歌,趣逸天外。酒既酣,永叔曰:“今日之乐,无愧于古昔,乘美景,远尘俗,开口道心胸间,达则达矣,于文则未也。”命取纸写普贤佳句,置坐上,各探一句,字字为韵,以志兹会之美。咸曰:“永叔言是,不尔,后人将以我辈为酒肉狂人乎!”[2](P32)
可见,“诗酒唱和”是欧阳修与友人交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是有别于“酒肉狂人”的重要标识性行为。
2.同题创作,切磋技艺。欧氏洛阳交游的群体性特点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集体创作。欧阳修、梅尧臣有不少同题诗作。如明道元年,欧、梅同游嵩山,欧阳修作《嵩山十二首》,梅尧臣有《同永叔、子聪游嵩山赋十二题》;同年伏日,钱惟演举行池亭宴会,欧阳修作《钱相中伏日池亭宴会分韵》,梅尧臣作《太尉相公中伏日池亭宴会》;梅圣俞归河阳,欧作诗《初秋普明寺竹林小饮饯梅圣俞分韵得亭高木叶下绝句五首》,梅尧臣有《得高树早凉归》绝句五首。因为作品散佚,现已无法窥见其他友伴的诗作,但这些文士多有诗才,必也有同题或相唱和之作。
群体唱和、同题创作,参与者往往有逞才使气的心理,一方面相互学习探讨,一方面又暗暗竞争,“以难相挑”。梅尧臣有诗回忆当年与欧阳修、杨愈白天游嵩山夜晚饮酒赋诗的情形,其中“誓将咏新章,灯前互诋摘。杨生护己短,一字不肯易”[1](P1018),生动地描写了三人热烈切磋争辩的场面。
3.多方尝试,有意创新。在洛阳,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对文体、形式、技巧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如,欧阳修诗文同题,有散文《双桂楼记》,又作五律《双桂楼》;欧、梅同题拟作“玉台体”、效孟郊体等;梅尧臣表现出更大的创新性,他把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一文用五言诗的形式加以改写,而文意不变。谢绛大为赞叹,曰:“忽得五百言诗,自始及末诵次游观之美,如指诸掌,而又语重韵险,亡有一字近浮糜而涉缪异,则知足下于雅颂为深。”[1](P2720)欧、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使他们在天圣、明道间的创作具有新变因子(11),如在诗歌的叙事性上有所加强,出现一些议论化的倾向等。这在北宋文学的因革嬗变进程中,发挥了开风气的作用。这些文学实践为欧阳修日后成为文坛领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首先,欧阳修在与同伴文学实践交流中,得以吸取他人的文学经验,磨炼了本领,其文学才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宋史本传》称欧阳修:“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时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其次,在与文友相互赏鉴探讨中,欧阳修思考着文学的发展走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符合时代精神契合其文学理想的创作典范。在洛阳,欧阳修幸运地结识了尹洙和梅尧臣,《记旧本韩文后》云:“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后七年(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订之。”[1](P1056)欧阳修不满“时文”,尹洙“简而有法”[1](P432)的古文,使他找到与“时文”对垒的武器,更坚定地树立起师韩的旗帜。与此同时,欧阳修开始对梅尧臣的诗歌进行评论,欧阳修认为梅诗“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1](P1049),这契合了他的诗学思想,因此对梅尧臣极力奖掖。尹洙、梅尧臣这两个文友,一个擅长古文,一个长于诗歌,欧阳修与他们的文学交往,进一步廓清、深化了他的古文观和诗学思想。
“西河幕府,最盛于文章”[1](P1439),欧阳修从洛阳开始便关注文坛,奖掖时贤,树立典范,在良好的群体文学创作氛围中,其诗文理想逐渐成熟,诗文革新的萌芽已探出头,宋代诗文正是以此发轫,开始了自立门户的建立。
收稿日期:2007-10-20
注释: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百十:“天圣九年正月辛末,改新判陈州钱惟演判河南府。”
②《长编》卷一百十三云:“九月内寅,崇信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钱惟演落平章事赴本镇。”崇信军在随州,故此处本镇指随州。
③《唐韩覃幽林思》:“余在洛阳,凡再登嵩岳。其始往也,与梅圣俞、杨子聪俱……盖游嵩在天圣十年,是岁改元明道。”《欧阳修全集》第五册,第2208页。
④《玉照新志》,(宋)王明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一卷载:“本朝有两张先,皆字子野,一则枢密副使逊之孙,与欧阳文忠皆在洛阳幕府,其后文忠为作墓志铭,称其‘志守端方,临事敢决’者。”此即本文的张先。
⑤原文:“王文康公知西京,先公为留守推官。一日,当都厅勘事,有一兵士自役所逃归。文康曰:‘勘兵士何谓未断?’公曰:‘合送本处行遣。’文康曰:‘若相公直断,虽斩亦可,有司则不敢奉行。’一夜,文康夜召,问:‘军人未断否?’公曰:‘未。’文康曰:‘几至误事。’明日,遂送所属处。”《欧阳修全集》第六册,第2626页。
⑥(宋)周辉著,原文:“思公既贬汉东,王文康公晦叔为代。一日,讶幕客多游,责曰:‘君等自比寇公何如?莱公尚坐奢纵取祸。’众不敢对。欧公取手板起立曰:‘以某论之,莱公之祸,不在杯酒,在老不知退尔。’四座伟之。是时文康年已高,为之动。”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闰六月乙酉(二十八日),前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为镇南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枢密使王曙所荐也。”
⑧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天圣八年,公以茂才异等中第,授将作监臣,知河南府长水县,用李迪辟,签署河阳节度判官事。”(《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十七,《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6月第1版)另《长编》卷一百八:“天圣七年九月壬午,徒知青州李迪知河南府。”而天圣九年钱惟演判河南,因而李迪当于天圣九年钱惟演判河南发表后,移镇河阳。由此可推知。
⑨欧阳修书简有与王几道一通,题下小注“复”,见《欧阳修全集》第六册,第2483页。
⑩张耒《明道杂志》:“余游洛阳大字院,见欧公谢希深、尹师鲁、圣俞等避暑唱和诗牌,从有一和者,称乡贡进士王复。”
(11)参见《北宋天圣明道年间欧、苏、梅的诗歌创作》一文,作者王秀春,《求是》2002年6月刊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