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巷道受到采动以及支撑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围岩的裂隙发育、部分区域松散破碎、矿压表现突出,使得采空区的煤柱经常发生片帮,有时还会导致底板变形量大等现象,这些现象对回采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注浆加固;矿井;应用
1工程概况
某采空区内存在较大范围的富水区域,预计积水量最大约100万m3,共施工放水孔23个,总计放水量约26.5万m3,剩余水量约73.5万m3。某运输顺槽在通尺375~1705m段受某采空区积水影响较大,集中表现在3个区段:①巷道通尺375~660m段(阶段1),顶板岩层完整,需解决顶板淋水问题;②巷道通尺660m至构造结束后20m(实际到巷道通尺720m处)(阶段2),巷道和保安煤柱顶板煤岩层破碎,煤柱抗压强度较低会导水,需解决掘进期间顶板和煤柱渗水、溃水隐患;③巷道构造结束至1705m段(阶段3),无构造,巷道顶板岩层完整,需解决顶板淋水问题。
2注浆加固方案的设计应用
2.1注浆工程量
为确保施工质量,设计工作量中已考虑上部1.0m厚浮浆段。由于参考的勘察资料中无回填矸石层空隙比数据,参考同类工程经验,执行动态设计原则,暂定场地内矸石可注孔隙率为0.20,即块体体积占80%,浆液结石率按照70%取值。总建筑物外边线向外侧方向2.0m布设注浆帷幕孔,注浆影响范围为各拟建建筑物外边线外扩4.0m计算,注浆面积约2688m2,处理矸石总体积32082m3,灌注浆液总体积约为11916m3。
2.2钻孔布置
在建筑物外边线向外2.0m布设一圈帷幕注浆孔,目的其一为将地基加固区与潜在着火区隔离,其二为防止浆液外流。建筑物下方布设一般注浆孔,采用4m孔间距正三角形布置。钻孔本工程共布置注浆孔258个,其中帷幕注浆孔82个,固结注浆钻孔156个。帷幕钻孔距基础外边线2.0m向基础外方向布设,孔间距2.7m,共计82个;固结注浆钻孔采用正三角形布置,相邻钻孔间距4m,共156个。
钻孔开孔孔径不小于130mm,进入原状土深度不小于1.0m,钻进过程中遇塌孔钻进困难时可采用跟管钻进、泥浆护壁等方法确保成孔后能顺利下入钢质袖阀管。所有注浆孔均按照先帷幕孔后固结注浆孔的顺序进行施工,宜分成两序施工,必要时可分三序成孔注浆施工。分序原则参照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执行,当按照二序施工时先施工第一序1、3、5…,第一序次孔注浆施工结束后施工相邻二序钻孔2、4、6…;当按照三序施工时,第一序次为1、5、9…,第二序次为3、7…,第三序次为2、4、6、8…。行列均按序施工,总体原则环间加密,确保浆液有效充填加固。
2.3注浆方法
1)制备、置换套壳料:套壳料用水、水泥、膨润土按照1.6:1:1的配比配制而成,成孔后立即通过钻杆将孔内泥浆置换成套壳料。套壳料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钻杆进入钻孔底部,在孔口发现排出的泥浆中含有套壳料时,停止置换。
2)安设袖阀管:在套壳料置换完成后要立即插入袖阀管。采用套管或焊接连接各节钢质袖阀管,袖阀管每节连接好后,依次下放到钻孔中,直到孔底,下放时尽量保证袖阀管的中心与钻孔中心重合。
3)分段分层注浆:注浆采用浆液浓度先稀后稠的方法,分段长度为2m,注浆开始后,要定时观测泵的吸浆量和泵压,记录注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收集原始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和浆液浓度。为便于注浆质量控制,实际注浆时,每孔可选稀、稠两种配比的浆液进行灌浆,稀浆灌注量取单孔注浆量的30%为宜。
2.4袖阀管注浆参数
1)注浆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注浆材料主要采用水泥、粉煤灰、水、速凝剂(水玻璃)等组成;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符合《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92)标准;粉煤灰为(热力电厂)电厂初排产品,质量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1596-2005)Ⅱ级标准;速凝剂(水玻璃)浓度为35~45°Bé,模数为2.4~2.8。
2)注浆配合比参数。帷幕孔采用水泥粉煤灰浆液,固相比(水泥:粉煤灰)为4:6,内部建筑物下一般注浆孔采用纯水泥浆液,水固比为1:1~1:1.2。当帷幕注浆孔注浆量较大时,可掺入水泥重量2%的速凝剂。
注浆前,应将做注浆原材料在试验室作浆液配合比试验(配合比分别为1:1;1:1.1;1:1.2)。试验内容应包括单位浆液的干料含量、浆液密度、初终凝时间及结石率。
3)注浆压力和扩散半径。注浆开始时先进行压水,注浆压力孔口控制在不大于2~3MPa。暂确定浆液扩散半径为5.0m,实际施工中根据注浆效果进行调整。
2.5注浆结束标准
注浆末期,泵压逐渐升高,当注浆压力在3.0MPa,泵量在15L/min,稳定10~15min,该孔注浆结束。多次注浆间歇时间依据现场试验得到的浆液初、终凝时间确定,以不小于初凝时间,且不大于终凝时间为准。当注浆达到到设计结束标准时,该孔注浆结束。
2.6注浆效果检测
1)勘探检测:注浆施工结束28天后,在场地内布设总数不得少于注浆孔总数的2%的检测孔。在检测孔成孔过程中进行剪切波速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以判断被注浆加固后回填矸石层的均匀性和完整性。同时对检测孔所取岩芯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抗压强度不应小于0.6MPa。
2)静载检测: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第8.4.4条规定,换填及注浆加固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应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本工程静载检验要求数量应不少于6个点。
3施工工序及质量控制
3.1施工工艺流程:设备人员进场→土方开挖整平→孔位测量放样→钻机成孔、水泥浆搅拌→沉管至设计孔深→注浆→分段拔管→封孔。注浆先施工四周一圈,待水泥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施工内排,内排施工压浆时采用跳压法施工(跳孔1-2个间隔的顺序方式进行施工)。
3.2技术要点:压密注浆孔位等边1.2-1.3m等边三角形布置,注浆液配合比:水泥110kg每延米,注浆量0.1m3,浆液水灰比0.6,泥浆比重1.71g/cm3,注浆压力控制为0.2-0.3MPa。深度大取高值,深度小取低值,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压密注浆加固土检测分别采用精力触探、沉降观测等方式进行效果检验。
3.3在注浆过程中,应注意是否冒浆,一旦发现冒浆,应立即停压,待15min左右再灌,并限量注浆,控制单位吸浆量,少注多复。对冒浆部位进行处理,在孔口开口,用粘土或土工布捣实,形成阻浆盖。也可根据情况降低注浆压力,提高浆液浓度,必要时掺砂或水玻璃。
3.4注浆施工应间隔跳打,以免造成串浆,起管时应交叉起管高度,以保证压浆的均匀扩散和挤压。如发生串浆,可适当调节序孔距离和相邻孔位注浆及拔管时间间隔。串浆孔若为待灌孔,采取同时并联注浆的方法处理,如串浆孔正在钻孔,则停钻封闭孔口,待注浆完后再恢复钻孔。
3.5注浆过程中有地下水冒出地面时,需在周围设置排水沟,安排人员用潜水泵排出施工场地;待浆液冒出后,须停止一小段时间后在注浆。
3.6沉管深度、注浆量、注浆压力、范围、浆液配合比等应根据要求派专人负责控制,并如实、准确地做好记录。在注浆过程中,也需对其临近建筑、地面等的沉降、倾斜、位移和裂缝进行监测,有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观察、研究讨论。
结语
注浆技术处理后的地基,满足建构筑物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由此看出注浆技术处理煤矿地基效果良好,为类似地质和环境条件下的地基处理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秀敏.煤矸石地基处理工程实践[J].建井技术,2008,29(1):39-41.
论文作者:贾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注浆论文; 浆液论文; 钻孔论文; 巷道论文; 顶板论文; 地基论文; 水泥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