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名干部看社会_社会风气论文

一百名干部看社会_社会风气论文

百名干部看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名论文,干部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稳定影响改革顺利推进的主要因素

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且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制约因素越多,其中哪些制约因素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呢?问卷中列举了11项影响改革顺利进行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第一位的主要选择依次是:“社会稳定”(53.7%)、“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4.9%)、“经济环境的宽松”与“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均为7.4%)、“维持中央行政权威”(5.0%)。第二位的主要因素选择依次是:“改革开放的连续性”(21.5%)、“一些突出的矛盾(如通胀、失业、犯罪、腐败)的缓解”(14.9%)、“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11.6%)、“维护中央行政权威”(10.7%)。上述情况表明,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社会是否稳定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最重要因素,社会的稳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最为关键的。稳定是前提和基础,而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则是确保改革取得进展、突破的重要因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与1997年调查时对1998年的预测比较,在第一位的选择中1999年对“社会稳定”重要性的认同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 “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从原来的第三选择升为第二选择,“经济环境的宽松”从原来的第六位跃升为第三位,表明了领导干部们对快速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从原来的第二选择降为第三选择,而且比率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并不是这一推进因素不重要了,而是与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有密切关系,表明人们的疑虑正在逐步消除。中国正在沿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改革开放将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不同文化程度的党政干部对顺利推进改革的主要因素的选择没有大的差别,认识上基本是相同的。从不同职业身份来看,国家机关干部更关心“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干部和群众团体的干部非常关注社会稳定,他们都将第一位的选择放在了“社会稳定”这一因素上,对此问题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一致。从不同地区看,西部比中部、中部比东部的干部更强调“社会稳定”,东、中、西部地区的干部对此的选择占各自地区的人数的比率是45.5%、52.2%和64.3%,由东往西呈递增趋势。对“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选择,东、中、西部依次是:15.1%、18.2%与11.9%,中部地区对此的选择更突出一点。此外,东部地区还比较注意“经济环境的宽松”与“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均为9.1%),中部地区则有11.3 %的干部认为“经济环境的宽松”对顺利推进改革也是很重要的。

对1998年社会形势的总体看法

1.经济稳定发展最为重要

对社会形势的总体评价,仍然使用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最主要标志作为评价标准。调查结果表明,在判断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主要标志的选择上,与1997年的排序基本相同,但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为“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最主要标志”的人明显增加,由1997年的50.0%增加到1998年的71.9%。这表明,在领导干部心目中,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社会形势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了,分量更大了。排在社会形势稳定与否的最主要标志前列的还有:“政治稳定”,占12.4%;“人心稳定”,占7.4%;“治安秩序稳定”,占3.3%等。

2.多数人认为改革进展正常

领导干部对1998年改革进展的总体评价是:81.8%的人认为“进展正常”,比1997年的75.9%提高近六个百分点;6.6 %的人认为“进展太快”,比1997年的0.9%提高5.7%;9.1%的人认为“进展太慢”, 比1997年的19.5%下降了10个百分点;2.5%的人认为“没有进展”, 与1997年的2.7%大体持平。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对1998 年改革进展的评价要高于1997年,但6.6 %的领导干部认为改革进展太快,且增幅太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既有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改革“进展太快”,同时又有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改革“进展太慢”或“没有进展”。

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地区的领导干部对1998年改革进展的评价,详见表1—3。认为“进展正常”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为78.8%、79.5%、85.7%,地区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序,认为改革“进展正常”的人所占比例则由低到高依次上升;认为“进展太快”的,则分别为3.0%、6.8%、9.5%, 地区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序,认为改革“进展太快”的人所占比例也由低到高依次上升;认为“进展太慢”的,分别为15.2%、9.1%、4.8%,地区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序,认为改革“进展太慢”的人所占的比例同样由高到低依次下降;认为“没有进展”的,东部地区占3.0%,中部地区占4.5%。从表2 可以看出,职业身份对领导干部如何评价改革进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改革“进展太快”的分别占国家机关干部和党务干部的6.2 %和13.8%;认为改革“进展太慢”的分别占国家机关干部、党务干部、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干部的12.3%、3.4%和9.5%,认为改革“没有进展”的则分别占1.5%、3.4%和4.8%。

表1 不同文化程度的领导干部对改革的评价

文化程度 研究生 大学高中及以上

人数及%人数% 人数% 人数%

进展正常

2184.0 7280.1 685.7

进展太快1 4.0 7 7.9 — —

进展太慢312.0 7 7.9 114.3

没有进展

— — 3 3.4 — —

合计 25

100.0 89

100.0 7

100.0

表2 不同职业身份领导干部对改革的评价

职业身份国家机 党务

教科文卫等事

关干部 干部业单位干部

人数及% 人数% 人数% 人数%

进展正常 5280.0 2379.3 1885.7

进展太快

4 6.2 413.8 — —

进展太慢

812.3 1 3.4 2 9.5

没有进展

1 1.5 1 3.4 1 4.8

合计65

100.0 29

100.0 21

100.0

职业身份国有大中型群众部团

企业干部 体干部

人数及% 人数%人数%

进展正常2100.04

100.0

进展太快

— —

进展太慢

— —

没有进展

— —

合计 2100.04

100.0

表3 不同地区领导干部对改革的评价

文化程度

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其他

人数及%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进展正常 26

78.835

79.536

85.72

100.0

进展太快 13.0 36.8 49.5

— —

进展太慢 5

15.2 49.1 24.8

— —

没有进展 13.0 24.5— —

— —

合计

33 100.044 100.042 100.02

100.0

改革对个人影响

序号改革 影响程度

内容 会有好处会有所损失 说不清

1998年 1999年 1998年 1999年 1998年 1999年

1住房改革47.346.320.028.932.821.5

2物价改革44.543.818.216.537.236.4

3医疗改革30.033.142.740.527.324.0

4劳动就业37.741.3 5.0 5.053.649.6

改革

5企业改革59.158.7 1.4 1.735.436.4

6金融改革46.851.2 5.0 7.444.137.2

7社会养老68.976.0 4.5 2.525.518.2

改革

8工资改革84.180.2 0.5 4.115.013.2

9政治改革68.269.4 0.9 3.330.524.8

10

教育科技65.976.9 2.3 1.730.019.0

改革

11

机构人事53.259.5 0.5 3.3 4.533.9

改革

12

粮食流通 未调查43.0 未调查 9.1 未调查44.6

体制改革

13

财政税收 未调查45.5 未调查 6.6 未调查44.6

体制改革

遏制腐败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因素

社会风气代表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风气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不断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沉渣泛起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已成公害的假冒伪劣与坑蒙拐骗;道德失范;等等。

如何消除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政领导对此负有特殊责任。问卷中列出了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七大因素,他们对列第一位的重要因素的回答,依次是:“腐败现象的有效遏制”(33.9%)、“强调党政干部以身作则”(31.4%)、“克服行业不正之风”(14.9%)、“建立重罚制度”(10.7%)、“加强社会公德教育”(4.1%)、 “大树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与“抓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均为1.7%)。 在列举的因素之外有的干部还认为“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与人才竞争机制”也是事关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是要有效遏制、消除腐败现象。这一点从第二位的因素选择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党政干部对列第二位的首选因素仍然是“腐败现象的有效遏制”(29.8%),其次是与此相关的“党政干部以身作则”(15.7%)。

上述调查结果与199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有较大的不同,值得特别注意。去年的问卷中未列出“腐败现象的有效遏制”这一因素,这样,列在第一位的重要因素依次是:“强调党政干部以身作则”(38.6%)、“加强社会公德教育”(20.9%)、“抓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14.1%)。而199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1997年的第一选择退居第二,让位于“腐败现象的有效遏制”,列第二、第三的选择变成了1998年七项因素中的倒数第二和第三,它们的位置被“克服行业不正之风”与“建立重罚制度”取代了。我们认为,前后两年的调查结果之间之所以出现较大差异,与党和政府不断重视制度建设、注重依法治国、强调执政党自身建设有密切关系。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腐败现象不遏制,重罚制度不建立,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一点在1998年调查中已成为党政干部们的共识。

从不同文化程度的回答者来看,目光的投向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党政干部更注意遏制腐败现象对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有效作用(37.1%),比研究生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回答者高出了近10—20个百分点,分别为28.0%与16.6%。多数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回答者认为要实现社会风气之根本好转,关键是党政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不同职业身份来看,对主要因素的选择基本上相同,但在相同因素的选择中,国家机关干部的选择更偏重于遏制腐败现象,党务干部更注重克服行业不正之风,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干部较强调建立重罚制度对从根本上医治社会风气不正的重要性。

从不同地区党政干部的回答情况来看,在相同因素的选择中,东部地区的选择“克服行业不正之风”、中部地区的选择“强调党政干部以身作则”,西部地区的选择“建立重罚制度”的相对较多,认为这些措施和手段对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有重要作用。同时每个地区约有1/3的干部认为,有效遏制腐败是实现社会风气之根本好转的关键。由此可见,以权钱交易为主要特征的腐败现象是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干群关系,毒化社会风气的总根源。

1998年各领域工作的进展

各领域工作显著(%) 不太显著(%) 很不显著(%) 无答案(%)

整顿社会治安秩序 17.4 71.9 8.3 2.5

保持金融秩序稳定 86.8 11.6 0.0 1.7

改革国有企业9.9 70.219.0 0.8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0.0 56.242.1 1.7

惩治腐败 23.1 59.515.7 1.7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72.7 21.5 3.3 2.5

处理国际事务

89.3

8.3 0.8 1.7

处理港台问题

80.2 15.7 1.7 2.5

建设精神文明

28.1 60.3 9.1 2.5

解决失业问题8.3 65.324.8 1.7

减轻农民负担

24.8 62.811.6 0.8

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14.0 60.324.0 1.7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60.3 35.5 4.1 0.0

住房制度改革

41.3 51.2 6.6 0.8

教育科技体制改革 29.8 59.5 9.9 0.8

打击走私 70.2 23.1 5.0 1.7

投资融资体制改革 38.0 56.2 3.3 2.5

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36.0 61.2 5.8 2.5

医疗制度改革

12.4 62.822.3 2.5

影响改革顺利推进的因素 单位:%

序号 推进因素排序

第一位第二位

1998年 1999年1998年 1999年

1社会稳定50.053.7

9.1 9.9

2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2.714.9 11.811.6

3经济环境的宽松

3.2 7.4

8.2 9.9

4民意的疏导— 0.8

0.5 1.7

5坚持宏观调控 3.2 1.7 10.0 7.4

6维护中央行政权威 1.8 5.4

6.410.7

7一些突出的矛盾(通胀、失 3.6 4.1 23.214.9

业、犯罪、腐败)的缓解

8相应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严 3.2 2.5

9.1 4.1

9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16.8 7.4 14.521.5

10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 —

1.8 —

11保持金融秩序稳定 未调查2.5 未调查8.3

12其它5.5 —

5.5 —

序号 推进因素

排序

第三位

1998年 1999年

1社会稳定14.511.6

2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0.5 8.3

3经济环境的宽松

9.1 5.3

4民意的疏导

0.5 3.3

5坚持宏观调控 7.7 4.1

6维护中央行政权威 4.5 5.8

7一些突出的矛盾(通胀、失 22.722.3

业、犯罪、腐败)的缓解

8相应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严10.5 9.1

9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12.3 9.9

10妥善处理国际关系1.4 2.5

11保持金融秩序稳定 未调查

15.7

12其它6.4 2.5

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

问卷列出了15个与社会稳定相关的因素,党政干部对社会稳定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的选择达到了高度的一致,86.8%的人认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最为重要的,1997年的调查结果是66.8%,在此问题上1998年比1997年的认同感有明显提高。首选因素中排在第二位的是惩治腐败(3.3%),排在第三位的是解决失业问题(2.5%),而1997年是把“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惩治腐败”、“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列在第二、三、四位,所占比例分别是11.8%、4.1 %和4.1%。在作重要性排序的第二选择中, 党政干部对“加大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失业问题”、“惩治腐败”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认为它们是影响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稳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不同文化程度来看,学历越高,认识越一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党政干部的认识非常一致,都认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具有大专或大学学历的党政干部在此问题上选择稍分散一些,他们第一位的排序依次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85.4%)、“解决失业问题”(3.4%)、 “惩治腐败”(3.4%)。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党政干部把“惩治腐败”放在了首选因素的第二位(16.6%)。从不同职业来看,从事不同工作的党政干部在此问题上也具有高度的共识。从不同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对保持社会稳定第一要素的选择比率基本相等,对第二要素的选择也出现了比较高度的一致,东、中、西部的干部都强调,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解决好失业问题,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对于社会的稳定都十分重要。

改革中谁受益最多

对近些年的改革中受益最多的群体的判断,1998年的调查把1997年的“其他”群体改为“演艺人员”,调查结果的分布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总的来看,“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演艺人员”和“三资企业员工”仍然是被普遍认为受益最多的群体,分别有59.5%、27.3 %和5.0%的领导干部认为这些群体受益最多。这三项合计,达91.8%。可见,对改革中受益最多群体的判断与1997年的调查一样,仍然是高度一致的。那么,哪些人受益最少呢?除17.4%的人未作回答外,28.1%的人认为是国有企业工人,24.8%的人认为是务农农民,12.4%的人认为是机关干部,11.6%的人认为是进城民工。上述群体的排序与1997年的调查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1998年关注的焦点问题首推国企改革

从领导干部对1998年我国社会形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判断情况看,在所列的12个问题中,领导干部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最严重问题依次是:“国有企业”(28.1%)、“失业”(19.0%)、“腐败”(15.7%)、“收入差距”(14.0%)、“社会治安”(9.1%)、 “自然灾害”(8.3%)、“农民负担”(1.7%)、“社会风气”(1.7%)、 “贫困”(0.8%)、“地区差距”(0.8%)、“拖欠离退休人员工资”(0.8%)。从调查结果来看,领导干部对1998 年存在的问题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国有企业”、“失业”、“腐败”、“收入差距”、“社会治安”和“自然灾害”等几个问题上。

与1997年调查结果相比,认为“收入差距”、“失业”和“自然灾害”是我国社会形势发展中排在第一位的最严重问题的人明显增加,其中认为“收入差距”是最严重的问题的人所占比例,由1.4 %上升到14%。1997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城镇下岗再就业问题突出,地区收入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各级领导干部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我国社会形势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比1997年有更多的人把这几个问题列为我国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此外,认为“社会治安”、“农民负担”是1998年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问题的人也有所增加,分别由1997年的8.6%和0.9%上升到1998年的9.1%和1.7%。与这几个问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把“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问题的领导干部,从1997年的43.2%下降到1998年的28.1%,这说明1998年我国国有企业的状况有了较大好转,开始走出困境,这与前述的分析也是一致的。1998年我国物价稳中有降,这次调查中已没有领导干部认为“物价”是我国的严重问题。与1997年调查结果相比,把“社会风气”、“腐败”、“贫困”和“地区差距”,作为我国社会形势发展中最严重问题的领导干部也有所减少,分别由1997年的3.6%、16.4%、1.4%和1.8%下降到1998年的1.7%、15.7%、0.8%和0.8%。

标签:;  ;  ;  ;  ;  

一百名干部看社会_社会风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