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_文化消费论文

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_文化消费论文

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云南论文,民族文化论文,形态论文,客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0—8691(2000)05—043—0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既然是产业,也就与其它产业部门一样,文化生产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其运行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现实社会再生产过程,其成本要由收益来补偿并得到相应的剩余值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即便是公益型文化产业,在依靠政府扶持、鼓励和帮助的同时,也有一个“增强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的问题,也必须考虑怎样以尽量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精、尖文化产品,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对生产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补偿以实现它所创造的新的价值,使之成为争取更大社会效益的基础。

一、文化产业化的概念

文化产业化是在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产业机制发展文化,使大多数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壮大,促使文化的建设发展走上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实现由传统文化事业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变的新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重要途径。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的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规律使文化与经济趋同融合的结果,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求,产业化发展是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和趋势。

什么是文化产业化?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化的本质内涵在于文化产业的“化”上,“化”既是过程,又是结果。作为过程,文化产业化是指文化产业的行业或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最大化,用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运作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作为结果,通过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和市场占有率,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将中国文化产业化的概念界说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文化资源作为经营资本,以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最大化为目标,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产业运作的基本模式,既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遵循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形成合理的产业机制和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按现代产业专门化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要素,把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系统,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机制中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结构,实现文化产业的集约经营、联合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经营,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经营社会化、市场化、综合化和法制化,走本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需要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把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同建设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我省的多样性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全面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以至建成必须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多民族丰富多样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精神物质资源,又为民族文化产业创造着大有作为的市场。我们要“保持独有文化,继承特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开创一条有云南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使民族文化融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契机和经济运作的规范,让民族文化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增加各类产品的文化含量与文化附加值,变为经济的动力;另一方面,建设民族文化大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目前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民族文化产业要以其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愈来愈高的比重。应做到使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精神的动力,进而推进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播和各民族人民素质的提高,从而成为云南综合实力增长的动力和显著标志。没有发达的“民族文化产业”,何以建成“民族文化大省”?因此,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必须具备的支撑条件。

三、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是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调整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世纪20年代两位瑞典经济学家伊利·赫克遏尔和伯蒂尔·俄林关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著名的“H—O定理”,使比较利益原则成为一国内不同地区间依据资源配置进行产业选择的必要依据,对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较大的启示。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开发云南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巩固提高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的少污染、无污染产业。”综合分析资源特色和区域比较优势,在云南众多的资源中,民族文化资源不仅丰富多彩独特,有着其它省区甚至世界上都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一种“软资源”,具有无污染,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和不断转换的特点,而且只要开发利用得当,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其它大部分资源,如矿产资源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将越来越少,而且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就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支撑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从总体而言,可以说是“绿色天然”,具有环保特征的“无烟工业”,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既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绿色运动的世界潮流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要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

云南支柱产业单一,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调整完善产业结构,其中就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当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更是把文化纳入经济生活和产业的范畴之中。因此,大力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是调整完善我省经济结构的重点之一,也是促使我省产业结构的“软化”和优化,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的一个基本要求。符合产业发展由刚性结构到柔性结构这一产业自身运动的规律。

国内外的事实都证明,文化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有力的增长点乃至支柱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资料表明,英国的艺术业规模已达170亿美元,相当于本国汽车工业。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本国汽车工业产值。美国的视听产品是仅次于航天航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就是尼泊尔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仅就我国文化产业中文化娱乐业来说,10年内的发展速度是可以和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相提并论的。就整个文化产业来说,可以说是20年来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群体。无锡市新建了一个影视城,只用了4年时间,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就由1990年的22%上升为1994年的32.7%。就云南来说,统计资料表明,“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2%,而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左右。“九·五”期间云南的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12%,第三产业则是13%。1998年云南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97年增长8%,其中第二产业仅增长3%,而第三产业却增长了9.9%。无论从全国还是全省来看,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和增长最快的产业,其中文化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仅举几个行业为例:文化娱乐业,至1998年已拥有资本金11亿元,主营营业收入6.78亿元,主营营业利润2.3亿元,上缴营业税及附加0.67亿元。文化文物事业单位经营收入1385.5万元,出版业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利润6387万元,上交税利7545万元,自1994年以来上交利税以年均48%的幅度增长。目前云南地方企业税利50强中,就有3家是出版社,1家是报社。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已凸现出“朝阳产业”的风采,特别是在其它产业领域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市场前景广阔的情况下,从宏观角度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扩大内需的极为重要的方面。从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上看,文化对经济发展有连带消费功能。有分析指出,任何一项艺术活动都要引发相关经营项目的消费,其比例为1:2.6,即花一元钱买门票看戏,会同时引起饮食、服装、交通等各项服务性消费2.6元。建设一座文化娱乐场所,也会相应带动周围餐馆、商场、停车场等设施建设的投资与消费。文化是经济产品最好的载体。文化产业最能带来、并带领整个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将对我省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长远的、全局性的战略决定意义。

四、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是推动滞后的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

在传统旧体制下,文化事业由国家统包统揽,形成了单一、狭窄、供给型的文化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下了大力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如“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手段,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经费,社会力量投资办文化也在不断增长。但现在仍有相当的文化单位受经费所困,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体制障碍,旧的文化管理体制格局依旧,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在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未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相当的文化单位还在吃“大锅饭”,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和“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有能无能一个样”的现象,对文化艺术生产者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大量国有文化资产仍未充分激活和充分利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更需要文化自身的“造血”。文化要选准自身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而文化产业就是这样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少数公益型文化产业外,绝大多数文化产业门类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逐渐脱离国家财政的母体,走出完全依靠政府艰难生存的怪圈,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公益型文化产业单位不实行产止化,但并不排斥引入有益的产业机制以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要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更需要有产业机制。包括公益型文化产业单位在内生产的所有文化产品和服务都应在市场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唯有引入产业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和高新技术等有利条件,发展文化艺术的新机制、新模式,才能解放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经济领域的导向功能和驱动作用,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经济之目的。只有以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为方向,才能推动滞后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客观必然。

五、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有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是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城乡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的注意力已转移到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上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进入90年代以来,体现消费支出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在我国逐年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83年的59%下降到1997年的47%,居民文化娱乐支出逐年增加。在现在人们对物质产品需求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需求旺盛。云南是全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据1999年《云南年鉴》的资料统计,199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4.2%,比上年46%下降了1.8个百分点,达到小康水平。按统计数据测算,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5032.67元,其中教育娱乐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达588.45元,占11.69%,比上年增长17.07%。1998年的城镇人口为1951.73万人,文化服务消费则为114.85亿元。农村居民为2192.07万人,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费支出1312.31元,吃、穿、用、住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0%、17.2%、2.0%、2.2%,而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为95.66元,占7.3%,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合计为21亿元。就是说,1998年云南文化产业有近136亿元的市场。从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的市场需求考察,居民消费已突破了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那种以吃穿和一般生活用品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层次,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消费需求变化的特点是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有了基本保障之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就必不可少地被搬上了社会餐桌,成为人们正常生活中一道可口的解渴汤。随着居民消费支出增加,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扩大再生产,文化市场会不断扩大。再加上国内、国外来宾的消费,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面对巨大的精神文化市场需求,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文化艺术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快速扩张量的消费和质的多样化的需求。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才能大大提高我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六、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是提高国民素质、脱贫致富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需要

云南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四低四高”现象突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贫困。多民族地区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文化的贫困(主要是现代意识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思想观念技术等)。在部分地区,由于精神空虚,沾上毒瘾的人数还有增加的趋势,在能看到录像的地方,特别是边境一带,淫秽、凶杀等文化垃圾也在暗地流传等等。由于文化素质低(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并不只有文化程度的狭义,而是同时包含着文化观念、文化意识之类的内涵),即使有改革开放的良好条件,低文化层面所易“继承”或接受的,也往往不是传统文化或异质文化的精华,而是糟粕。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努力提高多民族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其依靠自力进行变革的能力,那么,任何“扶贫”的措施、作用都将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特别是在我省最贫困、最需要开发的地区,蕴藏着丰富多样、独特悠久并且迷人的可供开发的“秘境”民族文化资源。面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与经济贫困、抱金碗而乞讨的困境,针对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不同情况,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和扶持,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种种形态商品化直至产业化,才是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演奏第一提琴。”贫困地区同样可以利用文化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演奏“第一提琴”,为脱贫致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出努力和贡献。比如一些地区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利用民族节日和民族风情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进行文化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既扶助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又在赚钱的同时“赚”来了观念的变化,激发了各族人民积极向上、努力奋发、争取早日脱贫的自信心,在满足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加快了脱贫的步伐。还有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品等等都可通过开发形成产业进而达到两个效益都丰收之目的。比如,鹤庆县新华村1000多户白族人家,家家户户在用金、银、铜加工民族工艺品,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加工模式,生产的200多个品种的民族旅游工艺品,不仅在丽江、西藏的旅游市场上独占鳌头,而且远销东南亚,形成了产业规模,获得了两个文明双丰收。合理开发我省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并建立起有效的民族文化产业,实质上是云南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的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从文化产业生产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来看,就是“物”。正是这个能满足人们在陶冶情操、娱乐休憩上的“物”,产生了价值,而它的价值除了产生经济效益外,还有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许多文化产业寓教于乐,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历史的、社会的、道德的教育,从而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又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从而恢复疲劳,心情愉悦,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思想的场所,对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量多质高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强化、生产力第一要素得到优化,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它的发展和壮大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过程,其生产经营活动既有高科技、集约型的经营手段,又有粗放型的、传统的、大众式的生产经营及服务方式。又由于其种类繁多、接纳能力强,它的产业化必然十分有利于大大增加就业机会,减轻我省就业压力,还有可能发展成为吸纳、消化新增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

七、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抵御外来腐朽文化渗透的需要

云南民族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的表现形式。云南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社会实践中,经过世代努力和发挥聪明才智所创造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战略,把弘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目前我们面临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之下,以几何级数速度消失的社会现实,常常痛心地看着一批批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我们面前蜕变和消失,速度相当惊人。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的立族之本。直到现在,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仍然是云南各族人民因地制宜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

每当社会变化和发生质的飞跃时,其它方面的力量都显得不足,最终要靠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产生质的变化。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在即,尽管WTO各成员国在文化商品市场准入问题上有“文化例外”,但外国文化早就瞄准了充满无穷魅力和商机的庞大中国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开放我国文化市场,在一定的法律范围内的市场准入是不可避免的,将对我国我省民族文化产业产生威胁和冲击。从实际情况来看,境外的电影故事类录像(光碟)制品占据了我国较大部分市场份额。特别是西方庸俗、腐朽文化产品还会对一部分人产生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的常识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面对的既是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难得的机遇。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艺在保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抵制殖民文化侵蚀方面,在以自己的优秀成果丰富人类文明方面,应该做出更大的成绩。”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越是具有民族性就越是具有世界性。云南具有的多民族传统和文化形态特色,是世界少有的。但一种文化只有当它是发展的,它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传习与保护,只有在能够生存、发展的前提下才是实在的,否则易流为空谈。在田野考察中发现,凡能与市场建立互益关系的民间工艺,不仅有了生存的土壤,而且还有发展的空间(鹤庆铜匠、剑川木雕、大理扎染、丽江古乐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优势,要靠大力开发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要靠民族文化产业不断的技术、市场、组织制度创新,实现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文化兴,则国家兴、云南兴。另一方面,“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同样,发展我省民族文化产业也必须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及文化产业中先进的管理经营办法为我所用。这对发展我省民族文化产业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既要正确处理好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关系问题,又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使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既保持鲜明独有的民族特色,有契合人类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方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而文化产业结构转向高级化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文化含量大、技术层次高、附加值高的特点。文化产业被一些学者看成是知识经济天然的、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我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规模效益,正契合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只有建立和壮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使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才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我省文化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有效防范和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渗透和冲击。

标签:;  ;  ;  ;  ;  ;  ;  ;  

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的客观必然性_文化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