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峰[1]2003年在《红色毛癣菌鉴定和种内分型》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毛癣菌是(Trichophyton rubrum)是皮肤癣菌病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常引起皮肤、毛发和指趾甲感染。据统计可导致皮肤癣菌病中90%的慢性难治性感染。在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上,不仅快速、准确的菌种鉴定非常必要,而且确定复发和再感染有时更为必要,但目前依然缺乏特别简单而准确的手段。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而简单的菌种鉴定和种内分型的方法。 目的:1.以改良KANE/PISCHER皮肤癣菌鉴定系统对皮肤癣菌进行培养鉴定,建立一种适宜的皮肤癣菌标准化鉴定系统。2.建立一种快速、简单、重复性强的红色毛癣菌种内分型方法。 材料和方法:1.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鉴定系统对福建沿海某部队采取的69株皮肤癣菌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真菌中心保藏的皮肤癣菌ATCC株和临床株13株进行培养鉴定。2.对其中的63株红色毛癣菌用PCR扩增其核糖体非转录间隔区(NTS)的两个串联重复亚单位TRS-1和TRS-2区,进行种内分型。 结果:1.改良KANE/FISCHER鉴定系统基本可以快速、准确、可靠鉴定红色毛癣菌到种的水平。2.利用TRS-1和TRS-2区PCR产物的特征性带型,可将63株红色毛癣菌分为8型。 结论:1.改良KANE/FISCHER鉴定系统对常见的皮肤癣菌能达到种的鉴定,可作为标准化鉴定方法。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鉴定较传统的鉴定方法更准确、更迅速。2.这种PCR方法产生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的特征性的指纹图提供了一种快速、稳定、简便的分子生物学种 内分型方法,可应用于红色毛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何晓丹[2]2007年在《红色毛癣菌病家庭成员中不同个体间菌株差异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用PCR技术比较分离自同一家庭内的红色毛癣菌病不同个体间的菌株差异性,分析在家庭内发生的红色毛癣菌病的菌株是来自家庭内部成员(家内感染),还是由家庭成员以外的途径感染(家外感染)。方法:以患有皮肤癣菌病的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刮取患者皮损鳞屑用20%KOH涂片镜检查真菌,镜检阳性标本进一步接种在沙堡培养基上。培养阳性的分离株先以观察菌落形态、显微镜下结构及生理生化鉴别试验等传统方法鉴定菌种;同一家庭内不同患者间致病菌同种,再分别用通过4条引物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和特异扩增红色毛癣菌的串联重复亚元件(TRSS:TRS-1/TRS-2)产生的PCR指纹图谱比较,分析种内有无株间差异性。结果:共有8个家庭,每个家庭有2人同时患病(16例患者),从其皮损中分离出的皮肤癣菌用形态学等方法鉴定均为红色毛癣菌。用RAPD分析发现4个家庭内的菌株间有差异。扩增TRS-1区产生的菌株特异性PCR指纹图谱类型最多,扩增产物示5个家庭内菌株有株间差异,用扩增TRS-2区能鉴定出2个家庭菌株间有差异。综合各种分型方法显示8个家庭中有6个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菌株不相同,只有2个家庭的患者间菌株未区分出株间差异。结论:1.特异性扩增TRS-1区产生的PCR指纹图谱对红色毛癣菌的菌株区分度高于RAPD,更适合用于红色毛癣菌种内株间分型。2.只要有一种菌株分型方法的结果体现出株间有差异,那么比较的菌株对就不是同一株菌。3.多种分型方法相结合可最大限度的发现不同菌株间的差异。用RAPD分析与TRSS的PCR指纹图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8个家庭中有6个家庭(占75%)内患病成员间致病菌有株问差异,提示红色毛癣菌病不仅可从家内成员感染(2/8),还可从家外途径感染,且后者的发生率更高(6/8)。
参考文献:
[1]. 红色毛癣菌鉴定和种内分型[D]. 樊建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
[2]. 红色毛癣菌病家庭成员中不同个体间菌株差异性分析[D]. 何晓丹. 四川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