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金融的角度看银企关系的重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关系论文,产业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传统银企关系之间债务债权的软约束,以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导致二者均陷入不同程度的债务危机,一直困扰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金融体制的改革。本文认为,要想解开国企和银行之间的“死结”,关键还是在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产业金融的发展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开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死扣。国有企业的债务危机,既使自身的改革进程裹足不前,也日渐把国有专业银行拖入债务陷井,削弱了金融系统推动改革的能力,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形成一个互动的闭环,只是这个闭环把“结”扣得越来越紧。
我们不可能象当年的亚力山大大帝那样抽出利剑干净利落地将那著名的“死结”砍开从而证明自己将主宰世界,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剑”就能解决的。因此,去寻找这个“结”为什么形成以及如何形成的原因就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当你看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时,你手中自然就会握有一支解决问题的“利剑”。
不过人们在认识银企关系的时候,往往是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金融系统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银行体系应如何进行金融创新以支持企业的转机建制。这个视角当然没错。但是,应该看到,传统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关系的形成以及当前二者之间严重的债务危机,其根源不只在银行,而主要在于对其直接监管的政府和它所支持的国有企业。因此,在重塑银企关系时,更应该去考察一下政府、企业能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国有专业银行只有在摆脱政府的行政束缚和国有企业过于沉重的债务负担之后,才真正谈得上转变经营机制,才有可能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变。
本文拟从后者,即从产业金融的角度来考察在重塑银企关系的过程中,发展产业金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产业金融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产业金融这种提法直接来自金融的产业政策。它有别于宏观金融。产业金融所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企业内部、产业部门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筹资和融资问题。从狭义上来说,产业金融指的是各产业内部(主要是单个企业)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以及自我组织、自我调剂的全部活动;而从广义上来说,还应包括政府对不同产业所设定的货币与资金融通环境和融资的基础条件,或是对产业发展所实行的有特定目标和方式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方式(秦池江,1996)。我们在下文将主要从狭义的角度上进行论述。
产业内部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主要指的是企业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实现内部资金的形式转换、时间转换和结构转换,以满足企业内部资金的盈余调剂。从定义可以看出,产业金融和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要成功地进行产业内部资金的融通,就必须同时严密监督企业市场经营活动中资金的流向,以及调控资金运用的风险—报酬比例。而这些正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功能。
产业内部的筹资,所能采用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按企业筹集资金时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自主性筹资、自助性筹资和开发性筹资。
自主性筹资主要对应于企业短期资金的融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能够对其所拥有的流动资产在不同的资金形态之间进行转换,以满足自身正常的资金需要。比如,当企业缺少货币资金时,它可以通过减少存货将存货资金转换成货币资金或收回欠款将清算资金转换成货币资金,从而解决企业内部资金的融通问题;或者通过商业信用等手段进行自主性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主动性最强,成本也最低,但数额和占用资金的时间都比较有限。
自助性融资则是发生在当企业对资金有较大或集中的需求情况下。这时企业就必须在时间上加以规划,形成严密的现金流量计划,聚集足够大的现金以解决较大的资金需求。其典型的方式就是企业对其固定资产折旧的安排和使用。因为折旧每年都照一定的比例提取,但在集中使用前不可能是以货币形态的资金长期保存下来。这就需要在集中使用前,充分运用好这笔折旧基金,并且在需要动用这项资金时,能带着收益迅速回流,而不必再向外部筹资,以降低融资成本。这种融资主要立足于中期的安排,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保证了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并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自己的资金运用计划。
开发性融资则是企业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提高技术等级、扩大生产规模而采取的中长期资金筹措方式。如向银行的中长期借款、增资扩股或发行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等。一个生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其对固定资产和R&D的投资将具有决定意义。即使这个企业在目前的竞争中占优,但若它吝于在这两方面进行投资,或在投资决策上出现失误,它的失败将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开发性融资的融资决策权以及资金成本、资金风险和投资机会、投资收益的计算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融资的数额越大、风险越高,对决策水平和融资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
实际上,产业金融的发展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强化资金形态的流动性、资金结构的转换性和资金运动的效益性,一如银行在资产经营时强调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而具体到单个企业,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能加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而这正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薄弱环节所在。
三、产业金融的发展—重塑银企关系的一个思路
(1)发展产业金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金融在企业和产业群体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和产业决策中都包含着金融的直接影响。具体到微观角度来看,一个企业从其投资决策到生产过程再到销售部门的决策,始终贯穿着企业的金融战略。例如,企业在决定一项投资之后,就要考虑如何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进行筹资,如何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生产部门如何影响内部资金的循环;企业的销售部门决策如何影响企业的内部资金的供给;而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企业的经营者始终要规划好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以使企业的资金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就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有很大不同,不仅仅只侧重于资金量的静态存在和资金运用的结果,而且要强化资金形态的流动性、资金结构的转换性和资金运动的效益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注重自己资金使用效益的企业根本就不可能生存太长时间。只要具备基本常识,几乎不用严格的推理,人们就能得出这个结论。在这方面三资企业和一些新兴的民营企业要胜出一筹,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受人关注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对此反应却较迟钝。从实证资料来看,国有企业自改革以来的绩效几乎就没好过,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对银行的贷款依赖性过大,以致于许多国有企业的领导认为自己只是在给银行打工。但是反过来,银行的贷款沉淀却也越来越大,在不良资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几乎到了自身难保的程度。
(2)发展产业金融是塑造新型银企关系的一个关键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最突出地表现为二者之间的债权和债务约束关系。传统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扭曲的状态,集中表现为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约束软化。因此,重塑银企关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如何硬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
将四大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的思路肯定是对的,但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效益若仍未好转,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肯定也要搁浅。因为,从目前的信贷结构上来看,1992年全社会信贷总额为26323亿元,供国有部门的达到20869亿元,占79.3%,1993年的全社会信贷总额达到32943亿元,供国有部门的信贷资金为26032亿元,占79%。然而银行的经济效益却在不断下降,国有银行总体利润水平1994年比1992年下降了51.8%,贷款资金周转速度也在逐年下降,1992年为1.32次,1993年为1.19次,1994年为1.08次。从上述数据就可看出国有企业的效益在逐年下降,而政府为了扶持国有企业,往往是以牺牲银行的利益来缓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对立”,终至使银行被企业拖进债务泥潭。
从银行的立场来说,要摆脱旧的银企关系的陷井,加快商业化的进程,除了根本改变信贷资金的管理体制外,还应改变信贷结构。从上文数据看,非国有部门在1992年和1993年占用信贷资金总额只有20%左右,但同期非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都已超过50%。但是,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因为银行的生息资本的增值只能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资金循环过程才有可能实现,银行的资金运动(G—G和G’—G’)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银行所有的经营活动及其收益的实现都是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为基础的。如果资本的循环过程在产业资本阶段沉淀甚至亏损,银行自然就无法实现其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我国专业银行的改革和银企关系的重塑应从解决资金循环的非完整性所产生的矛盾入手。因此加强产业金融,尤其是微观产业金融的发展可以说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企业的产业金融政策
一个企业要想保持经久不衰的竞争力,必然有一套自己的投资和融资的目标、战略、手段和评估标准。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保证企业有稳定的发展前景,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使投资者、经营者和职工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既要维持日常的正常生产,又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可能的投资和融资机会和方案,而各种不同的方案有着不同的成本、风险和收益,企业的决策者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选择,以保证投资和融资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盈利性。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应确立企业的融资基础,即要有可靠的资本金制度和资金积累制度。企业在设立和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最低的资本金。资本金在总资产中的比例越高,企业的融资信誉、防风险能力、资产盈利率就越高。同时,企业内部的分配、盈余公积、基金提留等资本积累,也是企业融资的实力所在。我国在实行商业银行体制后,企业向银行贷款时,企业资本金的规模和比例肯定是银行必须考察的条件。其次应维护资金的基本职能。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金,不管是自有的还是借入的,都有着同样的基本职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这种职能应体现在企业全部投资和融资的过程中。如果资金的基本职能得不到保证,那么任何金融制度都不可能会有实际效果。第三是企业投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包括企业资产的重置、资产结构的调整,长期投资方向的选择和融资渠道的安排等。第四是资本预算和评估标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融资和投资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千变万化,企业的决策者对此应有正确而适时的判断。对每一笔投资或融资一般都应考虑到三个因素:一是资金的全部现金流量,对资金流出和流入的时机的选择和资金流回的保证;二是要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三是在各种可能的投资和融资方式中,要选择最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投资和融资方式。
四、完善产业金融政策的途径
应该看到,企业实行其金融战略进行各种方式的投资和融资时,不是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来实施的。产业金融政策既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又和宏观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一个发达完善的宏观金融体系的支持,产业金融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为,作为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群体,不可能孤立地去融资和投资,它们需要有一定的金融环境才可能有健康的金融行为。
首先,需要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提供更广阔的领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扩大企业直接筹资的比重,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增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加快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设。包括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票据市场、金融机构间的同业拆借市场。
其次,从制度上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可以缩短企业从获取信息到金融决策的时间,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降低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支付与清算系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之间业务的实现主要就是依靠货币资金的流转来实现的。及时、快捷的资金清算是企业金融政策正常运作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也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三金”工程的建设就极具意义,它不仅能大大提高资金清算速度,减少资金在途时间,还可以大大减少现金的使用量,使企业之间的交易能以最简单的支付工具,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完成,有利于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相互配合的财税金融政策。产业金融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政策的配合,几乎难以实现。从企业内部来说,包括企业的税收政策、折旧政策、风险基金提留政策、保险费率政策等,而从社会角度来看,还包括社会保障政策等。熟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一般都知道,这些财税政策的变动对企业的金融政策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因此,若没有对旧有的财税政策加以调整和完善,产业金融政策就难以有大的作为。
五、结论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重视企业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际上也就是落实企业的各项改革措施。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个企业都能用好自己的每一元钱,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提高了,而银企之间的债务危机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政府除了加快发展完整的市场体系,制定各种适宜的财税、金融政策之外,还应注重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去培养。这些人不一定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家,但一定是精通企业财务管理的经营者。国有企业只有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熟悉市场经营的管理者,才有可能扭转在市场中被动的局面。因为,再完美的制度和计划若没有与之相配的优秀人才去实施,也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可喜的是,产业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公司不惜重金从社会上挖掘财务管理人才,不少“猎头”公司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北京,有的外资企业不惜以4000美元的月薪招聘财务总监(CFO),虽然这还无法和国外同等职位的薪水相比,但在国内也己算是天价了。同时,许多国有企业在制定公司的金融政策时也相当的娴熟。最近在上海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大千美食林广场”,早在五月份就推出一系列优惠月饼预定活动。虽然该公司承诺以去年同样的价格售卖月饼,若一次预定数量多甚至价格更低,从表面上看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公司利润似乎会降低,但是,对于月饼这样一种季节性强的商品而言,到了每年中秋前,生产企业往往需要安排一笔较大的短期资金以迎合生产需要,而“大千美食林广场”通过这样一种活动,相当于预先筹集到一笔极低成本的资金,而不需到时向银行申请短期贷款,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保证了对其月饼的一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便于安排生产计划。这个一箭双雕的财务策略相当有创意。如果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都能有这么强烈的意识,何愁国有企业的效益不好呢?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自然也就无所谓银行和企业之间软约束关系的问题了。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国企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筹资风险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融资论文; 金融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